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孟子是非观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是非”并非《孟子》的主题词,但以现代价值解读《孟子》,则不能回避此问题。作为精神文化遗产,孟子以其是非观的思想性和独特性,在以后几千年间的中国学术史乃至文化史上发挥过独特的作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后世研究儒学是非观的学者,或以孟子的认知论思想为直接来源,或间接受其启迪。

孟子的是非观思想博大精深,对其后的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孟子是非观的历史影响,首先体现在它深深地影响了其后历朝历代研究儒家思想的各位学者,尤其是汉代和宋朝的学者。

在中国儒学史上,孔子开创了儒学,强调“仁”与“知”的统一。此后,儒家的道德“仁”学单向度地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子思继承了儒家“诚”的道德观念,孟子也创立了“良知”说及“尽心知性知天”的路线。于是,思孟学派在作为儒家正统的同时,也将儒家的“仁”学置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知”学之上。到了宋代,一直融合于儒家“仁”学之中且发展较弱的“知”学终于得到彰显。宋儒十分重视研究儒学经典,讨论经典中的许多知识论问题。与此相应,理学家张载、“二程”(尤其是程颐)、朱熹都论及“知”学,尤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具有显著的“知”学倾向,并且发展了儒家“知”学中的认知论。

孟子的是非观影响了其后历朝历代儒家学者关于认识论的路向。孟子的是非观的起源——“良知说”,深深影响了历朝历代儒者认识论的起源。其对知识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解读,也对后世儒学知识论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孟子承认存在一种先天的道德知识——“良知”,他在知行关系上明确主张知先行后,这为其后的很多学者所尊信。中国古代学者对知行关系的解答,不仅不容否定地证明了中国知行观的存在,而且表明其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孟子是非观思想中对知识的主体与对象的看法,也引领了以后部分儒家学者对其的关注与探讨。孟子是一个很重视知识主体——“心”的思想家,他曾认为心是认知器官,与耳目等感官相对。孟子不否认“心”的认知作用,但他主要强调心的道德性。孟子相信存养、扩充“心”之善端自可外化为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性。道德无须他求,只需反观内省,求诸一己之心。

孟子以“四端”为引线,提出了以“是论”和“非论”为核心的是非观。其当代价值在于:一方面,从学术角度而言,可以引导我们在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中,注重是非观思想的个案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是非观研究史的研究。不能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对是非观的研究,确实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孟子是非观的个案研究,在学术上加强对知识论的研究,应引起中国学界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而言,孟子对知识与道德、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对当今社会有所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批判地继承孟子是非观思想中的精华与合理成分,即科学性和进步性的正确思想,把它应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责任编辑:刘云超) EAXyim7bu3T+NOiZM1G0oJzmemM8TCMg9VtNIFCrlQWtNZ2zeQJtJqlyo1tGSU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