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孟子》一书出现的“是非”

综观《孟子》一书,关于“是非”的直接阐述不是很多,仅有九处。通过对《孟子》中“是非”的论述的梳理,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要是对四端说的论述;另一种是一些回答句中的判断词,有三处。

(一)作为答复语的“是非”

作为答复语的“是非”有三处。

第一处是《公孙丑上》孟子与戴盈之的对话,即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此处的“是非”意为“这不是”。

第二处是《离娄上》第三十一篇: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沈犹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与焉。”

第三处则是《万章上》第一篇: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

此两处包含“是非”的句子,大概说的是:“这不是你想的那样”。而这并不属于本文要探讨的孟子的是非观。本文想要讨论的是其“四端说”中的以是非之心为核心的是非观思想。因此,接下来笔者将谈一下孟子在“四端”中所提到的“是非”。

(二)作为“四端”之“是非”

孟子的“是非之心”具体指的就是认识“仁义之心”是固有的问题,也是实现仁义之心的问题。《孟子》中提到“是非之心”的主要集中于这两句话。孟子在《公孙丑上》中首次提出“是非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在《告子上》中又有另一种与《公孙丑上》中表述类似的话:“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在孟子的处理方式中,可以认为“羞恶之心”本身包含了对待一般的是非的分别,因为有是非的分别,才谈得上羞恶、敬善,羞恶是抵制“非”,敬善是弘扬“是”。因此,这里的“是非”是指一般的是非,不涉及具体的某个“是非”。人有一般的“羞恶之心”指的就是人有一般的“是非之心”,就是“是非之心”的表现形式。不过作为孟子“四端”之一的“是非之心”,是指实质的“是非之心”,一般是指每个人都有的良知、良能。而“是”和“非”本身的内容,则是具体的,就是“仁义”。 0qRXNhGkvcUiWor5dnIPktJw8S9qrFM2JNwQeTsfyRentkw80GpACF3X4U1Ck8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