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学”字与孔子“人不知”的君子境界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的境界是孔子君子品格的真实写照,但此“人不知”到底是“别人对我不了解”还是“别人对我的学说不理解”,是把握此问题的最大难点。

其实,关于孔子“人不知”的君子境界,在相关的文献中多有印证。文献表明,孔子对天是敬畏的,把行道作为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希望自己的主张能够被采纳,实现大同理想。但面对“道之不行”的社会现实,孔子表现出的态度是“不怨天,不尤人”(《史记·孔子世家》)。所以,在陈蔡绝粮,从者皆病之时,面对子路“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的质疑和困惑,子曰:“由未之识也……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面对子贡“夫子盍少贬焉”的提议,他指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他认为“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孔子家语·在厄》)。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自己的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论语·宪问》)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会放弃行道的努力。《孔子家语》记载他的言论:“芝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认为,君子的人生态度是,不论显达还是困厄,都不要改变自己的节操,而应该坚持自己的追求。当然,这并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喜悦’”,更不是给自己和弟子们开出“‘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空头支票” [7] ,而是在对自己所处时代有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择善而固守之的坚持,可谓“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孔子家语·在厄》)。

这与《论语》首篇首章中“人不知”的君子境界恰好一致。若自己的学说能为“有国者”推行,是最理想的追求目标,“不亦说乎”。退一步,“天下莫能容”“居之穷也”,但当听到颜回“夫子推而行之,时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的赞同,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一句“讲得有道理”的感叹,道出了“世不我用”,能有志同道合若“颜氏之子”者,“不亦乐乎”的欣喜。“不容”而不“病”,“然后见君子”。此处之“君子”与“不亦君子乎”之“君子”,从精神状态到境界完全一致。从而推知,“人不知”是别人对自己的学说不了解,也从侧面印证了“学”字做名词“学说、主张”之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此外,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孔子自称“君子”的论述,黎红雷先生在其文中提出了质疑。 其实,关于孔子是否自称“君子”的问题,在《论语》《孔子家语》等文献中早已有了明确答案。“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首先,作为办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孔子界定君子的标准很严,但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被孔子赞为“君子”的人,如子产、子贱、蘧伯玉、南宫适等人。“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其次,《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面对“君子”的自谦之语:“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述而》)对此,子贡的话足以代表时人及孔门弟子的态度,即“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并且,无论是君子标准严格还是自谦,都与孔子自称“君子”并不矛盾,且并不表示不能如此自称。在陈蔡绝粮时,孔子对子路说:“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孔子家语·在厄》)毋庸置疑,孔子在此处正是以“博学深谋而不遇时”的“君子”自居。《论语》中也有称孔子为君子者,如:“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再如颜回回答孔子曰:“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老师您有什么忧愁的呢?虽然不被接受,但是这样才显出了君子的本色。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孔子家语·在厄》)可见,对别人用“君子”称呼自己,孔子也是接受的。并且,此处孔子与颜回的一问一答,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思虑相同,语气一致,体现了孔子的执着与君子境界,也印证了“不亦君子乎”之“君子”作为孔子的自称是完全可能的。 AqrAn7hm+aLon50bXRZj+lkUh+V+gCmKjl4qvTpde4D3CQ0S+J1fflLdQ3SAJF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