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孔子之武技湮没不闻的原因

综上所述,真实的孔子应当是文武兼备之士,既能文以化人,又精擅武略。那何以如今不闻其武略?笔者认为,当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孔子的文教之功完全掩盖了他的武略。在古代,孔子就被奉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作为“万世师表”,供万民仰戴。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孔子及其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圈以及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与此相比,其武略如萤光之对日月,被文教之功所掩,是以不显。

其次,维护统治的需要。自汉代后,儒家思想作为历代的官方统治思想,自有其合理性。历代统治者需要的孔子形象是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恪守仁义忠恕之道的至圣先师,而不是好战尚勇的武士。韩非子在《五蠹》中说“侠以武犯禁”,统治者自然不喜欢不安分的先师形象。梁启超在《论尚武》中说道:“霸者之有天下也,定鼎之初,即莫不以偃武修文为第一要义。……彼知天下之可以力征经营,我可以武力夺之他人者,他人亦将可以武力夺之我也,则日讲縢缄扃鐍之策,务使有力者不能负之而趋。……既所不利,则不能不去之以自安。” [36]

最后,后世记载的刻意忽略。孔氏后人孔健认为,孔子之武名之所以不传,是因为“主流史观刻意忽略了他勇武的一面”。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观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自认为“好勇”(即尚武)“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且“子不语怪力乱神”。“力”即勇力。加之“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王充语)。因此,孔子的弟子们秉承为尊者讳、显扬美名的原则,刻意忽略了孔子“尚武”的一面,及其所为之鄙俗之事,以树立其温文儒雅的君子形象。好勇斗狠与鄙俗之事毕竟不合君子风度。《论语》和《孔子家语》便有这种倾向。后世统治者以儒学为思想武器,更要光大孔子的儒者形象,使孔子成为“克己复礼”的榜样,以引导百姓顺天(君主)之治。

参考文献

[1]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11,第458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99页。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第123页。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101页。

[5]毛子水注译《论语今注今译》,重庆出版社,2009,第138页。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101页。

[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76页。

[8](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1938页。

[9]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第410页。

[10]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第413页。

[1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31页。

[1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83页。

[1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1909页。

[14]景中译注《列子》,中华书局,2012,第256页。

[15](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第162页。

[16]李小龙译注《墨子》,中华书局,2012,第170页。

[17]冯国超主编《淮南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202页。

[18](汉)王充:《论衡》,陈蒲清点校,岳麓书社,2006,第172页。

[19](清)福格:《听雨丛谈》,汪北平点校,中华书局,1959,第21页。

[20]刘秉果:《孔子体育思想研究》,《体育文史》1984年第2期。

[2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48页。

[22]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11,第458页。

[2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1934页。

[24]王少辉主编《孔子家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第230页。

[2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172页。

[2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181页。

[27](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1916页。

[28](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第1915页。

[29]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中华书局,2011,第63页。

[30]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162页。

[3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第861页。

[32](汉)班固撰、王继如主编《汉书今注》,凤凰出版社,2013,第1409页。

[3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第975页。

[3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8页。

[3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第228页。

[36]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第158页。

(责任编辑:涂可国) 93qqC1kyTTjwnoJBK1dBiyAdWcgrpr/9H/n5lIcFBr3qF6W1ETO6WXiQp5De9S9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