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力能叩关”,兼擅军事

孔子的身体素质非常好,这为他通武技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13] 经查,周时,一尺大约相当于19.91厘米,所以,九尺六寸约相当于现在的1.92米(中国孔子基金会制作的标准孔子铜像即高1.92米。当然,这也是专家们经过严格考证得来的)。孔子活了73岁,比颜回、子路及孔鲤都活得长,在当时堪称长寿,足见其身体素质过硬。

再者,后世典籍记载了孔子力大勇武之事。《列子·说符》篇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14] 《吕氏春秋·慎大览》所记文字与上稍有差异,云:“孔子之劲能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15] 何谓国门之关呢?就是诸侯国都城门上的大门栓。如此看来,孔子当是个力大无比的勇士,但他从不与人比较勇力,不主张以力服人,而主张以德服人。庄子素来看不上孔子,在《庄子·盗跖》中,更是借盗跖之口将孔子批了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然而,庄子也承认孔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而且“力能叩关”。

《墨子·非儒下》中也记载了孔子之力量大:“孔丘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16] 孙诒让和历史学家郭沫若都认为该段文字有阙文,“决植”二字前当有“孔丘”二字。如此,亦可证孔子力量之大,能把城门的大门栓拔掉。

《淮南子·主术训》所载更详:“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孝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 [17] 高诱注云:“招,举也。以一手招城门关端能举之。”《淮南子》称孔子“能亦多矣”,智勇双全,且有速度。其中亦提出孔子“勇力不闻”的原因是其“专行孝道,以成素王”。该文关于孔子之“武”的记载相对丰富,极有价值。

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对此也有评价:“孔子能举北门之关,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18] 清代福格所著《听雨丛谈》中“军士录用文职”条载:“古人才智宏达,不拘一隅,故文武共途,无所处而不当。讲学论道,至于孔子极矣。《礼经》曰:‘我战则克’,是未尝不武也。且力能托关,捷能追兔,乘骑正射,伟然桓桓。” [19] 福格对前人的说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可见直至清代,人们仍然认为孔子是“文武共途”之士,并非单纯的文人。

以上所载,多集中于一个问题——“举国门之关”。按常理推论,孔子举关似乎难以想象。这等粗鲁之事,圣人岂能为之?今人刘秉果在《孔子体育思想研究》中分析:“孟子说孔子年轻时‘尝为乘田矣,尝为委吏矣’。当奴隶主的小官是需要有力量才能胜任的,所以,孔子青年时是个大力士,是在他还未形成儒家思想体系,为了做个奴隶主小官而练习的,到他一旦当了大夫之后,成了儒家的大师,他便不肯以力闻了。” [20] 这段分析颇有道理,足以解释孔子何以力大而不自彰。孔子曾言:“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1] (《论语·公冶长》)杨伯峻先生将其译为“(子路)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由此可以得出,孔子确实曾“好勇”,也做过“好勇”之“鄙事”。“力能叩关”或即其一。

孔子会武技,不仅体现在“力能叩关”上,还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上。《孔子家语·正论解》记载:

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文武并用兼通。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季孙悦。樊迟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22]

季孙问冉有阵战之法学于何处,冉有回答说,“学之孔子”,又言孔子是“大圣,无不该,文武并用兼通”。这段史料是孔子懂军事的有力证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大致同《孔子家语》前半段,后又言:“而卫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 [23] 卫孔文子将要攻打太叔(疾),向孔子请教策略,孔子推说不知。实际上,孔子非不知,乃不愿说,因为孔文子攻打太叔不合于礼,是以孔子不说。《孔子家语》记载:“将止,会季康子问冉求之战,冉求既对之,又曰:‘夫子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用之则有名。’” [24] “用之则有名”解释了孔子不说的原因。《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之事,如果孔子不通晓战阵韬略,卫灵公何以问阵于他?

虽然孔子主张和平,但并非完全反对战争,他只是反对专于战争。如果有人胆敢破坏“礼乐制度”,孔子便会大声疾呼,并诉诸武力,以恢复合理状态。《论语·宪问》篇记载:“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25]

卫灵公询问有关战事的问题,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26] (《论语·卫灵公》)他实际上也是知之而不愿说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三年夏,公山不狃、叔孙辄因反对“堕三都”而“率费人袭鲁”。“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 [27] 当时,叛军已经攻克了鲁国都城,国君逃到季孙氏的城池里躲避。而孔子亲自指挥平叛,一举击溃叛军。若无军事才能,实在难以做到。

在夹谷之会前,孔子“摄相事”,他向鲁定公建议:“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28] 可见其谋略及远见。

孔子在考虑治国安邦的同时,着眼于“平天下”。《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孔子与弟子谈论志向,可知“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 [29] 是孔子和颜回的共同理想。但孔子也知道,治国安邦,应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否则便难以实现。关于打仗,他曾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30] (《论语·子路》)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就让他们上战场,无异于抛弃他们。这都体现了孔子的军事思想。 vdYDIU22wmA6UOb3F41KcENAp41tFMlHL46CX7SloxxEFYGlXFbXzvYeqkZN2K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