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韩国有句俗语:“竹子应当成为笛子,而不要去当竹枪”,旨在强调尊重生命、不要杀生。这和以杀生为前提的“铁不要去做钟,要成为铁枪”的罗马俗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法国学者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在《21世纪词典》中对“自然”进行了以下论述: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再把自然当作“远古的敌人”了,在一些领域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合作,在这些领域之外,矛盾仍然存在。在该书中,阿塔利记载了西欧人对待自然的想法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的内容。以前西欧人总是以对立的观点来看待自然和人类的,把自然视为“远古的敌人”。但是现在西欧人不再将自然视为“敌人”,而是合作的对象。当然,现在西欧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是全面的合作,而是有限领域里的相互合作。

对“环境”的定义也与过去相似。他们称自然为“从很久以前就是人类最高的财富,同时也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存在的受害者”。在西欧人眼里,自然和环境的共同点就是“敌人”的概念,只有在把自然的存在当作具有利用价值的对象时,才会产生这种思维。

西欧人把自然和人类加以区分的思维,在作为西方思想根源的希腊文化和希伯来精神里可以找到线索。这两种思想的共同之处就是对人类和自然进行了彻底的区分。这就构建了一个所谓的主观客观分离、精神物质分离的二分法的框架。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在各种战争或恐怖事件的背后,总有一种主客对立的思维蜷缩在里边。妄图征服和改造作为客体存在的自然,最终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破坏和创伤。主客分离的思维经过了柏拉图、笛卡儿、牛顿、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发展,彻底演化成了二分法、机械论、理性中心主义和自然支配性思维。强调精神和信仰的观念论,也就是唯心论和强调物质基础的唯物论也开始登场。这都是从把自然和环境当作征服和支配对象的西方思维里衍生出来的。

另外,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与韩国、中国等东方国家相比,欧洲的自然灾害较少。虽然欧洲近年来也无法避免因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气候异常,但总体来说没有东亚地区那么多的自然灾害。在东亚地区,夏天的暴风雨经常引发很多自然灾害。这也是东亚地区的人们不能随便对待自然的原因。因为这里拥有让人类对自然不得不产生敬畏的环境。

在自然危险相对较小的欧洲,人们认为人类可以随意对待自然。所以在欧洲,山川不是尊重的对象,而是征服的对象,是服务于人类的存在。相反,东方由于一代代经历着自然灾害,都将自然视为一种伟大的存在。东方的人们在这样的自然面前必须保持谦卑,自然不是征服的对象,而是需要尊重的对象。

儒学亲近自然的生命尊重思想,很好地反映了这种地域特征。特别是新儒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基本的要求。儒学亲近自然的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命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精神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与孝思想紧密相连,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并且已经融入儒家的孝文化中了。 1ruICfAvPgwJa6d9VIzQyEx/Auwhs9YOFT+wLgsUG3SPOmA4IFsekU99yR2LB0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