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
![]() |
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智者大隋开皇十四年(594)四月二十六日,于荆州玉泉寺,一夏敷扬,二时慈霔。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分弗宣。……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智者生光满室,目现重瞳,行法华经忏,发陀罗尼,代受法师讲金字《般若》,陈隋二国,宗为帝师,安禅而化,位居五品。故经云:施四百万亿那由他国人,一一皆与七宝;又化令得六通,不如初随喜人百千万倍,况五品耶?文云:即如来使,如来所使,行如来事。《大经》云:是初依菩萨。
[11]
回:《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大正藏》作“迴”,《嘉兴藏》《黄檗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作“
”,《本传集》《频伽藏》作“廻”,据此简化为“回”;下同不注。
[13]
因觉体重……白龙之兆也:此二十四字,《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皆作“又梦吞白鼠,因觉体重”,此据《本传集》;与《续高僧传·智
传》所载:“又梦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也”相符。据此亦可推知,唐道宣当时所见的智者大师别传本,疑有此段文字。
[17]
内外胥悦……言讫而失:《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皆无此四十一字,此据《本传集》;与《续高僧传·智
传》所载:“内外胥悦,盛陈鼎俎相庆,乃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熏,必出家矣。言讫而隐”相符。据此亦可推知,唐道宣当时所见的智者大师别传本,疑有此段文字。
[31]
窗:《洪武南藏》作“
”,《本传集》《大正藏》作“窓”,《永乐北藏》《嘉兴藏》《乾隆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窻”,现简化为“窗”。
[32]
隙:《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乾隆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隟”,《本传集》作“
”,现简化为“隙”。
[33]
深:《嘉兴藏》作“
”,《本传集》《黄檗藏》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
”为“深”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92]
:《本传集》作“讇”,《频伽藏》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
[93]
寱:《本传集》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04]
谘:《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本传集》《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
[124]
角:《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本传集》《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角”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25]
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
”,此据《本传集》《洪武南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
”为“疏”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30]
熙:《本传集》《洪武南藏》《嘉兴藏》《黄檗藏》作“熈”,《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
”,《缩刻藏》《频伽藏》作“
”,此据《卍正藏》《大正藏》。“熈”“
”“
”为“熙”的异体字。
[251]
:《本传集》作“吸”,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304]
蔽:《本传集》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305]
回:《本传集》作“廻”,《洪武南藏》作“逥”,《永乐北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迴”,《嘉兴藏》《黄檗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作“
”,现简化为“回”。下同不注。
[364]
璿:《本传集》《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
”为“璿”的异体字。
[378]
:《本传集》作“安”,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389]
彝:《本传集》作“胎”,《洪武南藏》《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彛”,《嘉兴藏》《黄檗藏》作“
”。《辞海》:“
”同“彝”。
[401]
总:《本传集》《洪武南藏》作“揔”,《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總”,《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作“
”,现简化为“总”。下同不注。
[407]
总:《洪武南藏》作“緫”,《本传集》作“揔”,《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總”,《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作“
”,现简化为“总”。下同不注。
[411]
峡:《本传集》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429]
叇:《永乐北藏》《黄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
”,此据《本传集》《洪武南藏》《嘉兴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
[445]
谭:《本传集》作“覃”,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覃”,《通志·氏族略》:“本谭,或去言为覃”;《诗经·大雅》:“实覃实
”;《郑笺》:“覃或作谭”。“谭”古同“谈”。
[464]
沿:《本传集》作“缘”,《洪武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
[559]
咽:《本传集》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咽”的异体字。
[597]
偃:《洪武南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本传集》《永乐北藏》《乾隆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
”“
”为“偃”的异体字。
[604]
辩:《本传集》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
”的异体字。“
”,《康熙字典》:“《玉篇》:俗‘辩’字。《正字通》:‘辩’俗作‘
’。讹从功,非。”
[624]
瑫:《永乐北藏》《乾隆藏》《中华藏》作“
”,此据《本传集》《洪武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
[625]
辩:《本传集》作“
”,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630]
见天堂……当生此地:《本传集》作“
见天堂排云:陈
之堂,年六十五乃来也”,此据《洪武南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乾隆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