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智者 大禅师年谱事迹

宋 戒应

梁武帝大同四年(538)戊午,禅师一岁。父姓陈,开国侯,荆州华容人。母徐氏,梦香云并吞白鼠 [229] 而孕。生时神光满室,目有重瞳。

至七岁,喜往伽蓝,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其余文句未闻者,自能通达。父母不许数往。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十五岁,欲出家,二亲不听,乃刻檀像礼诵。一日正拜佛时,恍梦山临大海,僧居上招手。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十八岁,二亲服讫,坚辞兄出家,乃依湘州果愿寺僧法绪为师,名智 ,字德安。

陈高祖永定元年(557),二十岁,受具足戒,依慧旷律师,精通律藏。而未受具前,曾北面依学方等。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二十三岁,光州大苏山,依思禅师。师认灵山同会,示普贤道场。二七日诵《法华经》,寂然大悟。

陈废帝光大元年(567),三十岁,辞师出金陵,居瓦官寺八年,讲《大论》,说《次第禅门》,并《法华玄义》。

陈宣帝太建七年(575),三十八岁,入天台,宣帝敕留不住。初止石桥,迁佛陇。次年,华顶降魔。

太建九年(577),四十岁,宣帝敕赐修禅寺。

太建十三年(581),四十四岁,讲《金光明经》,渔人舍簄梁,立放生池。次年,永阳王请讲。

陈少帝至德二年(584),四十八岁,奉诏出金陵,太极殿开《大论》,讲《仁王经》。次年,太子受戒。

至祯明元年(587),五十岁,于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章安其时方年二十七岁,始听经文。

开皇九年(589),五十二岁,陈亡之荆,感梦止匡山。次年,隋帝敕问。

五十四岁,晋王请至扬,十一月为晋王受戒,方号智者。

五十五岁,得往荆湘,再经匡山,度夏毕,先至潭。

五十六岁,至荆,答地恩,造玉泉寺,章安奉蒙《玄义》。

五十七岁,于玉泉寺,讲《摩诃止观》。

五十八岁,自荆下金陵。受晋王请,制《净名疏》。

五十九岁,春再还天台。次年冬,晋王遣书虔召。

六十岁,赴召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灭,当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

自入灭,至宋 淳熙十二年(1185)乙巳,得五百九十二岁矣。

题百录后序

宋 净梵

智者道传三观,存乎一家之书;而德化两朝,章安纪诸《百录》。观其始立制法,以肃内众;中形书疏,以动王臣;后论放生,以安昆虫之类。昭昭乎,广大之化,粲如日星,所谓光宅天下者也。章安序云:贻示后昆,知盛德之在兹。固可信矣!镂板虽已 印行,而未经校勘。因将古本对证,且讹误非一,遂改证前后凡十余处。庶披览之际,无壅厥意,见此题者,可别讹正。

苏州北禅无量寿院传天台祖教沙门净梵题。

吾祖智者大禅师,实灵山再来之人也。道传三观,悟自一心,恢张龙猛正宗,幽赞《法华》秘典。判释以五时八教,归趣以三观十乘。纵辩宣扬,不立文字。章安结集,留逗后缘。其如解行证入之人,不知其几千万众。诸部板刻,布在诸方。唯《国清百录》,昨因魔火燔毁,直至于今,弥历年深,所未谐圆就。今令行者昙岑,遍求道俗,不惮苦辛,诚心不虚,遂圆部帙。庶得以广见闻,传诸永远,则可以知吾祖道大名重。皇臣化迹始终,宛如目击。遂尽礼至恭,敬览始末云尔。

时圣宋淳熙十二年(1185)岁次乙巳结制日,白莲住山戒应谨题。


[1] 在:《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在”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 晋:《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晉”,此据《卍正藏》。“ ”“晉”为“晋”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3] 昔:《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昔”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4] 殿:《嘉兴藏》作“ ”,《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 ”为“殿”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5] 兼:《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 ”,此据《缩刻藏》。“ ”“ ”为“兼”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6] 会:《永乐北藏》《卍正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會”简化而来。下同不注。

[7] 墨:《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下同不注。

[8] (明)梅鼎祚撰《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序文,题名为“释灌顶 《〈国清百录〉序》”,灌顶下注有:“字法云,姓吴,义兴人。从智 禅师为法上,终天台国清寺”,结尾小字注有:“大藏起字函。昙暹至此,并《国清百录》”。(清)严可均辑《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序文,题名为“(灌顶)《〈国清百录〉序》”,灌顶下注有:“灌顶,字法云,俗姓吴,义兴人。师事智 ,终天台国清寺”,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一,《国清百录》”。

[9] 锁:《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教苑清规》《中华藏》作“鏁”。“鏁”为“ ”的异体字。

[10] (明)梅鼎祚撰《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序文,题名为“立制法序”,但未载立制法的具体内容,且用小字注明录自《国清百录》。(清)严可均辑《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序,题名为“(智 )立制法序”,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一,《国清百录》一”。

[11] 执:《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執”。“執”现简化为“执”。下同不注。

[12] 互:《永乐南藏》《教苑清规》作“胡”,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国清百录》中还有五处亦作“互跪”。(唐)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下:“经中多明胡跪、互跪、长跪,斯并天竺敬仪屈膝拄地之相也。如经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诸弟子右膝着地。言互跪者,左右两膝交互跪地。此谓有所启请,悔过授受之仪也。佛法顺右,即以右膝拄地,右骽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左指拄地,使三处翘耸,曲身前就,故得心有专志,请悔方极。此谓心随其身,行慢失矣。今行事者,都无思审,径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骽着地者,两膝并坐者,经中名为骆驼坐也。此并身既慢惰,心亦从之,来欲请福,反收慢罪。既乖礼意,又增慢习,一成苦业,兽中报受,可不思哉!故律中请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跪者,谓尻不至地,斯正量也。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指地,挺身而立者是也。经中以行事经久,苦弊集身,左右两膝,交互而跪。经中比丘亦有两膝至地白佛者。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无,存其本缘,故云胡也。或作胡跽者,捡诸字书,跽即天竺国屈膝之相也。俗礼云:授立不 谓屈膝,俗所讳之。凡有所授,膝须起立。”《大正藏》第45册,第863页下至第864页上。

[13] 令:《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中华藏》。“ ”为“令”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4] 网:《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教苑清规》《中华藏》作“網”。“網”现简化为“网”。

[15] 树:《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樹”。“樹”现简化为“树”,“ ”为“树”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6] 傍:《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傍”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7] 南:《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南”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8] 庾:《永乐南藏》作“ ”,《永乐北藏》《嘉兴藏》《中华藏》作“ ”,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下同不注。

[19] 回:《永乐北藏》《中华藏》作“迴”,《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作“ ”,《频伽藏》《大正藏》作“ ”,据此简化为“回”。下同不注。

[20] 势:《嘉兴藏》作“ ”,《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勢”,《中华藏》作“ ”。“勢”现简化为“势”,“ ”“ ”“ ”为“势”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1] 台:《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臺”。“臺”现简化为“台”,“ ”为“台”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2] 势:《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勢”,中华藏作“ ”。“勢”现简化为“势”。“ ”“ ”为“势”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3] 暗:《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 ”为“暗”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4] 劫:《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劫”的异体字。

[25] 忘:《永乐南藏》作“妄”,《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忘”的异体字。

[26] 忘:《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忘”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7] 热:《永乐北藏》《频伽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作“熱”。“熱”现简化为“热”。“ ”“ ”为“热”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8] 熟:《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熟”的异体字。

[29] 盖:《永乐北藏》《嘉兴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蓋”,《黄檗藏》作“ ”,《频伽藏》作“葢”。“葢”古同“盖”,“蓋”现简化为“盖”。“ ”为“盖”的异体字。

[30] 谀:《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下同不注。

[31] 鲁:《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魯”。“魯”现简化为“鲁”,“ ”为“鲁”的异体字。

[32] 羝:《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

[33] 悴:《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悴”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34] 盖:《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作“葢”,《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蓋”。“葢”古同“盖”,“蓋”现简化为“盖”。“ ”为“盖”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35] 虓:《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缩刻藏》作“ ”,此据《频伽藏》。“ ”“ ”为“虓”的异体字。

[36] 慎:《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愼”,据此简化为“慎”。

[37] 再:《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再”的异体字。

[38] 寻:《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尋”。“ ”为“寻”的异体字。“尋”现简化为“寻”。下同不注。

[3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明)唐时《如来香》卷十(《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 52 册,第968页中至第970页上)皆收载此内容,题名皆为“训知事人”,结尾皆用小字注明录自《国清百录》。(清)严可均辑《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训知事人”,结尾注明录自《国清百录》。

[40] 达:《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達”,“達”现简化为“达”。“ ”为“达”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4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敕文,题名为“留智 禅师敕”,题名下注:“ 陈光大元年(567)至金陵,太建(569~582)中止瓦官寺,前后八载。谢遣门人曰:吾闻天台幽胜,将息缘兹岭。帝敕留,遂勉度夏。”(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四《文章考第二十》收载此敕文,题名为“陈宣帝留智者大师敕”。(清)严可均《全陈文》卷三亦收载此敕文,题名为“敕留智 不许入天台”,下注:“太建七年(575)四月”,结尾并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

[42] (清)严可均《全陈文》卷三收载此敕文,题名为“敕给释智 ”,下注:“太建九年(577)二月”,结尾并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一号,又见缨字二号、《续高僧传》十七”。

[4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敕文,题名为“给寺名敕”,题名下注:“ 入天台,于佛垄北峰立伽蓝,徐陵启闻,太建十年(578)下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四《文章考第二十》亦收载此敕文,题名为“宣帝给寺名敕”,“五月一日”前有“太建十年”四字。

[44] (清)严可均《全陈文》卷四收载此敕文,题名为“敕迎释智 ”,下注:“至德三年(585)正月”,结尾并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

[4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敕文,题名为“敕迎智 ”,题名下注:“ 至德二年(584)为永阳王请往东阳,少主三遣敕使,并辞以疾。既届金陵,暂安灵曜。诏赴太极殿开《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题。”;结尾又有小注:“《象教皮编》云:春寒犹厉,道体何如?宴坐经行,无乃为惫。今贶阚实缕 案一面,山羊 尘尾一柄,槟榔二千子。此陈氏(陈士元)近所编,按《国清百录》载:智 在灵曜寺,主书罗阐宣口敕:送真金像一躯,《释论》一部,阚宝缕 案一面,山羊 尘尾一柄,虎面香炉一面;又罗阐宣口敕:施槟榔二千子,节子一百枚, 席一领。今合前敕之半为一”。(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四《文章考第二十》亦收载此敕文,题名为“少主迎智者大师敕”,“正月十一日”前有“至德三年(585)”四字。

[46] 壑:《永乐北藏》《嘉兴藏》《中华藏》作“ ”,《大正藏》作“ ”,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 ”“ ”为“壑”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47] 永:《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永”的异体字。

[48] 申:《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申”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4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敕文,题名为“路次迎候敕书”,结尾小字注有:“并《国清百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四《文章考第二十》亦收载此敕文,题名为“少主迎候智者大师路次迎陵敕”。(清)严可均《全陈文》卷四亦收载此敕文,题名为“敕书迎智候 ”,无“臣徵”二字,结尾并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

[50] 赍:《嘉兴藏》作“ ”,《永乐北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中华藏》作“賷”,《大正藏》作“齎”,“ ”“賷”为“赍”的异体字,“齎”现简化为“赍”。下同不注。

[51] 敷:《频伽藏》《大正藏》作“數”,《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中华藏》。“ ”为“敷”的异体字。

[52] (清)严可均《全陈文》卷四收载此书,题名为“后主沈后 与释智 手书”,沈后下注有:“后讳婺华,吴兴武康人,仪同沈君理女。太建三年(571),纳为皇太子妃。后主即位,立为皇后。陈亡入隋,大业末过江,于毗陵天静寺为尼,名观音。贞观初卒,有集十卷”。结尾并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

[53] 涧:《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作“ ”,《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澗”。“澗”现简化为“涧”。“ ”为“涧”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5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书,题名为“少主后沈氏 与智 手书”,题名下注有:“字婺华,仪同三司君理女。陈亡随后主入隋,于毗陵天静寺为尼”。“后请立法名, 答令名海慧菩萨。”

[55] 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频伽藏》《卍正藏》《大正藏》。下同不注。

[56] 璿:《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璿”,《频伽藏》作“ ”。“ ”为“璿”的异体字。

[57] (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转载此疏,题名为“陈少主皇太子请智者大师菩萨戒疏”。(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陈渊)请释智 为戒师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

[58]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疏,题名为“少主皇太子渊 请智 授菩萨戒疏”,题名下注有:“字承源,后主第四子。陈亡入隋,为抱罕太守”。“至德四年正月,皇太子请授菩萨戒。 于时传香在手,泪下垂脸,既字为善萌,反言在晚。后隋吞陈,言悟前旨。”结尾无此“右牒月月供光宅寺”等字,但有小注:“朋友,《别传》作师友;七净作十地;伏希俯从所请,作伏希俯提从其所请;日日夜夜作日夜。《国清百录》。《续高僧传》陈宣帝受法文,与此大同”。

[5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书,题名为“永阳王伯智 与智 手书”,题名下注有:“字策之,文帝子。入隋,历国子司业”。“王出镇东阳,致上三请,与家人咸秉净戒。”(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陈伯智)与释智 手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

[60] 睠:《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中华藏》作“ ”,此据《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睠”的异体字。

[61] 黎:《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黎”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62] 祇:《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6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书,题名为“解讲疏”,结尾注有:“并《国清百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亦转载此疏,题名为“永阳王解讲疏”。(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五亦收载此疏,题名为“(陈伯智)解讲疏”,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一号,《国清百录》一,又缨字□号,《续高僧传·智 传》载有二十三句”。

[6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书,题名为“属真观、惠裴二法师手书”,题名下则注:“裴梁湘东王萧绎门师;观为永阳王尝师事”。(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陈伯智)又与释智 手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二号,《国清百录》二,又缨字□号,《续高僧传·智 传》载有九句”。

[6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疏,题名为“沈君理 请智 讲法华疏”,题名下注有:“字仲伦,吴兴人,历尚书右仆射”;“太建元年(569),君理请 居瓦官,开《法华经》题”。结尾小字注明录自《国清百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亦转载此疏,题名为“沈仪同请智者大师开《法华经》题疏”。(清)严可均《全陈文》卷十二亦收载此疏,题名为“请释智 开讲法华疏”,结尾并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二号,《国清百录》二”。

[66] 申:《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申”的异体字。

[67]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书,题名为“徐陵 与智 书”,徐陵下注有:“字孝穆,东海剡人,历太子少傅”;但无“陵书最多,门人竞持去,追寻止得三纸,并愿书”等字。(清)严可均《全陈文》卷十亦收载此书,题名为“与释智 书”,结尾并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二号,《国清百录》二”。

[68] 旨:《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旨”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6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书,题名为“毛喜 与智 书”,题名下注有:“字伯武,荥阳阳武人。领左骁骑将军”。“ 为喜出《六妙门》,即不定止观也。”(清)严可均《全陈文》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与释智 书”。

[70] 垂:《嘉兴藏》《黄檗藏》作“ ”,《缩刻藏》《频伽藏》作“埀”,此据《永乐北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 ”“埀”为“垂”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71] 灰:《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日语的“灰”字。下同不注。

[72] 熙:《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大正藏》《中华藏》作“熈”,《缩刻藏》作“ ”,此据《卍正藏》《频伽藏》。“熈”“ ”为“熙”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73] 蔬:《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蔬”的异体字。

[74] 侯:《永乐北藏》《嘉兴藏》《中华藏》作“ ”,《缩刻藏》作“候”,此据《黃檗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侯”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75] 迥:《缩刻藏》《卍正藏》作“ ”,《频伽藏》作“逈”,《大正藏》作“迴”,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 ”“逈”为“迥”的异体字。

[76] 谶:《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中华藏》作“ ”,《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作“ ”。“ ”为“谶”的异体字。“ ”现简化为“谶”。下同不注。

[77] 醉:《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醉”的异体字。

[78] 深:《嘉兴藏》作“ ”,《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 ”为“深”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79] 堕:《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 ”,此据《大正藏》。“ ”为“堕”的异体字。

[80] 疏:《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同“疏”。下同不注。

[81] 瀑:《嘉兴藏》作“ ”,《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 ”为“瀑”的异体字。

[82] 穴:《永乐北藏》《中华藏》作“宄”,《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宄”“ ”为“穴”的异体字。

[83] 望:《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望”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84] 壁:《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壁”的异体字。

[8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碑文,题名为“徐孝克 天台山修禅寺智 禅师放生碑”,“徐孝克”下注有:“陵从弟,国子祭酒”。结尾小字注明录自:“《国清百录》。春搜秋狝,《永乐南藏》作‘秋菟春蒱’。”《天台山方外志》卷二十三亦转载此碑文,题名为“陈徐孝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放生碑”,且把“陈通直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东海徐孝克撰”等字放在末尾。(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二亦收载此碑文,题名为“(徐孝克)天台山修禅寺智 禅师放生碑并序”,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二,《国清百录》二”。

[86] 乂:《黄檗藏》作“ ”,《卍正藏》作“又”,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87] 谤:《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謗”。“謗”现简化为“谤”。“ ”为“谤”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88] (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四《文章考第二十》收载此敕文,题名为“隋高祖文皇帝敕”,但无下段“开皇十年(590)……内史舍人裴矩行”等内容。(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亦收载此敕书,题名为“(文帝)敕释智 ”,结尾并注明录自:“释藏起字二号,《国清百录》二,又陟九《缁门警训》九”。

[89] 此“隋高祖文皇帝敕文”,《缁门警训》卷九转载,详见《大正藏》第48册,第1086页中。(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八亦收载此敕文,题名为“隋文帝 敕释智 ”,题名下注:“姓杨氏,讳坚,弘农华阴人。仕周大丞相,封隋王,篡周自立”。“陈祯明二年(588),隋伐陈国亡, 以时方丧乱,杖策荆湘,至庐山憩焉。开皇十年(590)降敕,一作诏, 见后。”此下,《释文纪》中尚有一书,题名为“与智 书”:“睽觐稍久,惟用倾结,道体康悆,动寂怡神,路首促忽,岂复委宣?今贶乌纱蚉帱一张,郁泥南布毠 一缘,紫 靴一量,南榴枕一枚。南,一作柟”。(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亦收载此书,题名为“与智 书”,下注“开皇十二年(592)”,内容同《释文纪》,无“南榴枕一枚”五字而已,结尾注有录自《国清百录》。检阅现行本《国清百录》,不见此书,实为几则晋王书(王遣使潭州迎书、王遣使荆州迎书、王从驾东岳于路遣书等)拼组而成。

[9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秦孝王杨俊 致智 书”,题名下注有:“字阿祗,文帝第三子,历并州总管”;“秦王出镇扬州,致书延 谓使者曰:虽欲相见,终恐缘差。竟不成行”。(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八亦收载此书,题名为“(秦王俊)与释智 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91] 虚:《嘉兴藏》《黄檗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作“虗”,此据《永乐北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虗”为“虚”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92]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炀帝 遣延释智 书”,题名下注:“讳广,文帝子,弑父自立”;“帝晋王时为扬州总管,遣使奉迎。师曰:我与晋王,深有缘契。即束衣顺流,不日而至。王制文请授菩萨戒。自此至敕度四十九人众谢启,并为智 。”(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上智者大师书”,“金风御节”前,有“初修书云”四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题名为“(炀帝)与释智 书”,下注“三十五首”,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9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治禅众寺答智 书”,题名下注:“ 授戒既毕,出居城外禅众寺。开皇十二年(592),复还庐山”。(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治禅众寺上”。

[94] 埵:《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埵”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95] :《永乐北藏》《中华藏》作“崘”,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崘”为“ ”的异体字。

[96] 虔:《永乐北藏》《嘉兴藏》《中华藏》作“ ”,此据《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虔”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97] 《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续高僧传·智 传》《广弘明集》对此疏文都有所引用。《广弘明集》卷二十七中,题名为“隋炀帝于天台山 禅师所受菩萨戒文”,正文如下:“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须悟。耻崎岖于小径,希优游于大乘;笑止息于化城,誓舟航于彼岸。但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造宫室,必因基址,徒架虚空,终不成立。弗揆庸懜,抑又闻之。孔老释门,咸资镕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释迦能仁本为和尚,文殊师利冥作阇黎,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萨陀波 ,罄髓于无竭;善财童子,忘身于法界。经有明文,敢为臆说?深信佛语,聿遵明导。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清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辩。先物后己,谦挹成风。名称远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楫远迎,每畏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销烦恼。以年月日,于扬州金城设千僧会,敬受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既受戒已,便举法名, 帝为总持菩萨也。帝顶受已,白曰:大师禅慧内融,导之以法泽,可奉名为智者。斯同梁高举约法师之徽号矣。”《大正藏》第52册,第305页下。

[98] 睺:《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睺”的异体字。

[99] 腰:《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腰”的异体字。

[100] 匕:《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作“ ”,《频伽藏》《大正藏》作“七”,此据《永乐北藏》《中华藏》。“ ”“七”为“匕”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01a] 严:《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嚴”。“ ”为“嚴”的异体字。“嚴”现简化为“严”。下同不注。

[10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戒疏,题名为“受菩萨戒疏”,题名下注:“晋王躬身请戒文, 授律仪告曰:大王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可法名为总持,用摄相兼之道也。王顶受教曰:大师禅慧内融,道之法泽,辄奉名为智者。自后,书疏往来,皆以此称”。

[102]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法讳奉智 书”,题名下注:“此下并一智者书”,且正文开头尚有:“弟子总持和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三十五首”之三,正文开头尚有:“即用法讳,弟子总持和南”。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0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参智者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四,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0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请留智者书”,题名下注:“开皇十一年(591)一月授晋王戒毕,出居禅众寺,即欲西上。王遣柳顾言致书请留待来年二月,约至栖霞送别。十二年三月, 将启行,王复致书请就摄山安居度夏。 不许,遂止庐山”。(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五,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0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重留智者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晋王许智者大师行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六,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文章考第二十》转载上述二书,总题名为“晋王请留智者大师书”,其表述为:“初书云:弟子总持和南……又开府柳顾言宣口教云……王重留书云……三月一日”。

[106] 远:《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中华藏》作“逺”,《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遠”。“ ”“逺”古为“遠”的异体字。“遠”现简化为“远”。下同不注。

[107]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许智者行书”,结尾注:“《尺牍》节取首夏非远五句,作陈宣帝书;《象教皮编》取六句,作秦孝王书,并误。”(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七,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08]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蒋州僧慧文等 与智 论毁寺书”,题名下注:“开皇(581~600)中,有旨坏诸空寺,取其材用。慧文等请 申达晋王,求旨王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慧文,开皇中住蒋州奉诚寺)与智 书论毁寺”,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09] 关:《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關”。“ ”为“關”的异体字,“關”现简化为“关”。下同不注。

[11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与晋王述蒋州僧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与晋王书论毁寺”,智 下注:“智 ,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太建中,入天台。至德中,召住光宅寺。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开皇十七年(597)卒”。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1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晋王答蒋州事书”,结尾小字注明:“并《国清百录》”。(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八,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12] 台:《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臺”。“ ”为“臺”的异体字,“臺”现简化为“台”。

[11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书,题名为“奉晋王述匡山寺书”,题名下注:“开皇十二年(592)二月, 奉书于王,请为东林两寺檀越。王复书许之,因与匡山、禅阁、峰顶三寺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者大师述匡山寺与晋王求外护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与晋王请为匡山两寺檀越”,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1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书,题名为“晋王广答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文章考第二十》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晋王答智者大师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九,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15] 赜:《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中华藏》作“ ”,此据《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赜”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16]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谢法门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晋王谢智者大师法门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17]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遣使往匡山参书”,题名下注:“开皇十二年(592)七月王遣上庐山参省,八月 往衡山营建功德,十一月王遣书潭州奉迎,十二月至荆州创建玉泉寺。”(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晋王遣使匡山参智者大师书”,但无“七月一日。法衣六件,盐一百斛,米一百斛。右件,其盐米,悉出江州正仓。王灌赍合鱼开送”等内容。(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一,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遣使往匡山参书”。

[118]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重遣匡山参书”,结尾注:“《象教皮编》载秦孝王俊与 书云:‘睽阻方遥,弥以倾欷。朱方风土异宜,流金在即,摄卫多不调适,每有劣然。冀在岁阴,必期展觐。’按:此乃晋王参匡山二书中语;《尺牍》又作朱方帖,并误”。(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二,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19] 沿:《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沿”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2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遣使潭州迎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三,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遣使潭州迎书”。

[12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遣使荆州迎书”,题名下注:“开皇十三年(593),王入朝行次陕州,遣书荆州迎 ”。(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四,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遣使荆州迎书”。

[122]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入朝遣使参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五,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于长安遣书”。

[123] 瞀:《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瞀”的异体字。

[12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又”,结尾注:“《尺牍》删取‘犹自羸 ’以下五语,作柳顾言与 书,误”。(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六,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2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又”,题名下注:“ 遣智邃奉书,上玉泉伽蓝图,并求南衡禅师碑,因献万春树皮袈裟,王答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有收载此书,题名为“晋王谢答智者大师造玉泉寺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七,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26]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又”。(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八,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27]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又”。(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十九,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28] (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未载此下内容,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2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八收载此敕书,题名为“敕给荆州玉泉寺额”,题名下注:“ 以开皇十二年(592)至荆州,于当阳玉泉创立精舍,意嫌迫隘,上金龙池北趺坐入定,夕见有人威仪如王,曰:予即关某,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弟子当与子平。师既出定,湫潭千丈,化为平址,栋宇焕丽。领众入居,一日神白师: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因奉书晋王,上伽蓝图,敕额玉泉”。结尾小字注明:“并《国清百录》”。

[13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在京遣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一,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在京遣书”。

[13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在京重遣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二,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在京重遣书”。

[132]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从驾东岱于路遣书”,题名下注:“岱,一作岳”。(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三,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从驾东岱于路次书”。

[13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于路次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四,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从驾东岱于路次书。案《隋书·文纪》,十四年(594)十二月,东巡狩。十五年(595)三月至自东巡狩。今此两书云仲秋云十月,与史异,当有一误。”

[134] 銮轪:《永乐南藏》作“鑾輪 ”,《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鑾 ”。“ ”为“軑”的异体字,“軑”现简化为“轪”。

[135] 蒙躄:《永乐南藏》作“矎躄”,《中华藏》作“蒙 ”,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36] 第率从便:《永乐南藏》作“第子从 ”,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137]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还蕃遣迎书”,题名下注:“开皇十五年(595)春,晋王自京师还镇,遣使迎 止扬州禅众寺,奉书求学禅慧。 书答,王复重请,乃以所著《净名义疏》初卷奉上”。(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五,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还蕃遣迎书”。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转载上述诸书,总题名为“晋王遣往荆襄参问智者大师书”,其表述为:“弟子总持和南。东林山寺使至……次遣书往潭州迎云:弟子总持和南。岁聿云暮……次遣荆州迎书云:弟子总持和南。暄和道体胜愈……次于长安遣书云:弟子总持和南。仰违移岁驰诚……又书云:弟子总持和南。僧使智邃来……又书云:弟子总持和南。垂旨令撰衡岳禅师碑文……又谢袈裟启云:弟子总持和南。垂赐万春树皮袈裟……又致物启云:弟子总持和南。率施别牒五彩……右在京遣书云:弟子总持和南。仰违已久……又重遣云:弟子总持和南。适逮近旨……又从驾东岱于路书云:弟子总持和南。仲秋转冷……又云:总持和南,寒气渐严……又还藩遣迎书云:弟子总持和南。献岁春明……续复祇承。谨和南”,但末尾无“正月二十日”五字。

[138]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谢天冠仍请净名义疏”,题名下注:“疏,一作书”,结尾注:“受《续高僧传》作奉,品作水,例作类,同作用”。(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谢智者大师天冠仍请净名义疏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六,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王谢天冠并请净名义疏书”。

[139] 孰:《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孰”的异体字。

[14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答让请义书”,结尾注:“圣贤《佛祖统纪》作胜贤,《续高僧传》承恩作沈吟”。(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智者大师辞谢书”,但无开头的“答”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答晋王请撰净名义疏书”,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4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重与智者请义书”,结尾注:“缘《续高僧传》作界,厚习作久植,惟作嗟,听闻作闻见,名僧所说作释侣所谈,阶差作阶位。按《智者大师别传》云:师为沈君理于瓦官开讲《法华》,小庄严寺慧荣负才轻诞,其日扬眉舞扇,扇便堕地,双构巨难,难不称捷。建初宝琼,相逢让路曰:方秋遇贤,年又老矣。庶因渴仰,累世提携。《佛祖统纪》注云:两琼者,彭城宝琼,建初宝琼也,并梁朝人”。(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重请净名义疏书”,但略去“六月二十五日”六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七,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二,《国清百录》二)”。

[142]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谢义疏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谢净名义疏书”,此外又把“秘书监柳顾言书第一百一”的内容并入(又柳顾言启云:弟子柳正善具成就稽首和南……懈惰昏沉。启),且注有“计此应是大师再入天台参问之书”等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八,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4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论荆州诸寺书”,题名下注:“ 以荆州立玉泉寺及所修十住寺,请王为檀越,王即移收达荆州总管。复致收劝留, 复答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答智者大师辞归天台并论荆州诸寺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九,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4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重述天台复晋王书”。(明)唐时《如来香》卷十亦收录,题名为“重述天台复晋王书”,但略去“三月二十日”,《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52册,第967页中。(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智者大师与晋王重述天台书”,但略去“三月二十日”五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与晋王请为天台、玉泉、十住寺檀越”,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4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复答智者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答智者大师述天台荆州诸寺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二十九,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46]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书,题名为“答晋王度人出家书”,切作窃。(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智者大师答述度人出家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答晋王书谢度人出家”,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47] 黜:《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黜”的异体字。

[148]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书,题名为“答放徒流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答述放流徒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答晋王书论放徒流”,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4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书,题名为“答晋王施物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答施烛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答谢晋王施物书”,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5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迎智者入城碍雨移日书”,题名下注:“王迎 入城,恳辞东归。此下并与 ”。(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王迎入城碍雨移日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三十一,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王迎入城碍雨移日书”。

[15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次迎入城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次迎入城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三十二,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52] 删:《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刪”的异体字。“刪”为“删”的异体字。

[153] (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三十三,未载此下内容,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王遣使入天台参书”。

[15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遣使入天台迎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三十四,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王遣使入天台参书”。另,(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转载上述二书,总题名为“晋王遣使参迎智者大师书”,二书之间以“又遣使入天台迎书云”来连接。

[15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遣使参病书”,题名下注:“开皇十七年(597)王使迎, 行次石城,乃称有疾,遣医进药及斋,并不听”。(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遣使参病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六亦收载此书,为“(炀帝)与释智 书”三十五首之三十五,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王参病书”。

[156]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文,题名为“发愿疏文”,结尾小字注明:“并《国清百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亦转载此疏,题名为“智者大师石城庄严弥勒像发愿疏”。(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发愿文”,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57] 睿:《嘉兴藏》作“ ”,《永乐北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 ”为“睿”的异体字。

[158] 育:《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育”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5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书,题名为“遗书与晋王”,题名下注:“ 以开皇十七年(597)自天台赴晋王召,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灭,口授遗上七纸,并手书四十六字,及以造寺图式、石像发愿文遗王;王答遗旨”。结尾小字注:“化导一作行导,住天台守一作住天台寺,无一作何”。(明)唐时《如来香》卷十收载此遗书,题名为“贻书与晋王”,但中间略去“南岳大师,灭度之后,未有碑颂,前蒙教许自制,愿不忘此旨。南岳师于潭州立大明寺,弥天道安于荆州立上明寺,前蒙教影护,愿光饰先德,为作檀越主。贫道在世六十年,未尝作有为功德,年暮力弱,多阙用心。又香火施重,近于荆州,仰为造玉泉寺,修治十住寺,并蒙教嘱彼总管蕲郡公达奚儒。僧赍教书至夏口,而蕲公亡,书未及付,慈恩已足,愿为玉泉作檀越主。今天台顶寺,茅庵稍整。山下一处,非常之好,又更仰为立一伽蓝,始剪木位基,命弟子营立,不见寺成,瞑目为恨!天台未有公额,愿乞一名。移荆州玉泉寺贯十僧,住天台寺,乞废寺田,为天台基业。寺图并石像发愿疏,悉留仰简。泰平圣世,皇风整肃。菩萨净土,不可思议。切见诸州迭送租米车脚,皆三五倍。于公敛不多,私费为重,典章处分,别有深规。贫道不闲,忽言国式,辄谓无米之州,运送宜尔。有米之州,当地输送,则无此私费。管窥未见理,若于式有妨,请不须论。于事有益,愿为谘奏,使苍生庆赖。然国是王国,民是王民,加修慈心,抚育黎庶,犬马识养,人岂忘恩乎?”最后亦无“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52册,第975页中至第979页上。(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智者大师临终遗晋王辞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遗书,题名为“(智 )赴晋王召道病遗书告别”,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6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文,题名为“王答遗旨书”,下注:“一作文”。结尾小字注:“奉去一作奉接,诫文一作诚文”。(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答智者大师遗旨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七亦收载此书,题名为“(炀帝)答释智 遗旨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6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文,题名为“天台建功德愿文”。(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转载此疏,题名为“晋王遣使入天台建功德发愿疏”。(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七亦收载此书,题名为“(炀帝)遣使入天台为智 建功德愿文”,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62]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文,题名为“智 终后吊山众书”,题名下注:“书一作文”,结尾注:“普明本名法京,姓朱,会稽人,出家天台。智者弟子灌顶、智越见后”。(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晋王吊山众书”。

[163] 魂:《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魂”的异体字。

[164] 衔:《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 ”为“衔”的异体字。

[16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启,题名为“天台山众谢功德启”。(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山众谢晋王周忌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启,题名为“(智越)谢晋王为师智 设周忌启”,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66]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启,题名为“释智越 贺晋王为皇太子启”,题名下注:“姓郑氏,南阳人,智者授以禅法,深达五门,穷通六妙”“开皇二十年(600),晋王立为皇太子,智 弟子智越遣僧使灌顶、智璪奉启入京称贺,并谢创寺新成”。(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启,题名为“山众贺皇太子启”。(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启,题名为“(智越)贺晋王正位东宫启”,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67] 衡:《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衡”的异体字。

[168] 罣:《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罣”的异体字。

[16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文,题名为“敬灵龛文”,结尾注:“菱《南藏》作茭”。(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转载此疏,题名为“皇太子敬灵龛疏”。(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七亦收载此文,题名为“(炀帝)祭告智 文”,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三)”。

[170] :《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缩刻藏》作“麨”。“ ”“麨”为“ ”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71] 死:《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死”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72]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启,题名为“又敕”,但前无“通事舍人李大方奏闻”等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五收载此启,题目为“敕答释智 允用国清寺名”,但内容仅引:“此是我先师之灵瑞,即用!即用!可取大牙殿牓,填以雌黄,书以大篆,付使人安寺门”。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三,《国清百录》二)”。

[173] 腴:《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频伽藏》《中华藏》作“ ”,此据《卍正藏》《大正藏》。“ ”为“腴”的异体字。

[174] 泰:《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泰”的异体字。

[175] 开:《永乐北藏》《嘉兴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聞”,《黄檗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作“開”,结合前文应为“開”字,据此简化为“开”。“ ”为“開”的异体字。

[176] 爽:《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爽”的异体字。

[177] 隆:《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隆”的异体字。

[178] 邸:《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 ”为“邸”的异体字。

[179] 网:《嘉兴藏》《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網”,据此简化为“网”。下同不注。

[180] 婚:《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婚”的异体字。

[181] 鹫:《黄檗藏》作“ ”,《永乐北藏》《嘉兴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鷲”,据此简化为“鹫”。

[182] 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术”,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朮”同“术”,此处应读zhú,《康熙字典》:“又《唐韵》《集韵》《韵会》并直律切,读若秩。《说文(解字)》 或省草,山蓟。《尔雅·释草》朮,山蓟。杨,枹蓟。《疏》生平地者名蓟,生山中者名朮。《本草·陶弘景·别录》朮有两种,白朮甜而少膏,赤朮苦而多膏。《尔雅》杨,枹蓟,即白朮也。”

[183] 永:《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永”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84] 派:《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派”或“流”的异体字。《康熙字典》:“《字汇补》,与 (流)同”。

[185] 罛:《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罛”的异体字。

[186] :《永乐南藏》作“眺”,《中华藏》作“晄”,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187] 睟:《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睟”的异体字。

[188] 傍:《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傍”的异体字。

[189] 窗:《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作“窻”,《大正藏》作“窓”。“窻”“窓”为“窗”的异体字,“窻”现简化为“窗”。

[190] 昃:《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卍正藏》作“具”,此据《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昃”的异体字。

[19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收载此碑文,题名为“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结尾注:“以上并《国清百录》。经纬,《南藏》作穹苍,业继作叶继, 瞩作眺瞩,镜形作境形。剡东下,《北藏》阙之字”。《天台山方外志》卷二十三亦转载此碑文,题名为“隋柳顾言天台国清寺智者大师碑”,且把“兼秘书监直内史省开府仪同三司臣柳顾言奉敕撰”等字放在末尾。(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二亦收载此碑文,题名为“(柳 )天台国清寺智者禅师碑文”,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四号,《国清百录》四”。

[192] 趣:《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趣”的异体字。

[193] 衔:《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 ”为“衔”的异体字。

[194] 申:《嘉兴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申”的异体字。

[195] 赖:《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永乐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賴”,据此简化为“赖”。“ ”为“賴”的异体字。

[196] 崿:《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崿”的异体字。

[197] 偃:《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偃”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198] 啼:《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啼”的异体字。

[199] 陀:《永乐北藏》《中华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作“陁”,此据《永乐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陀”的异体字。

[200] 迥:《永乐北藏》作“逈”,《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 ”“ ”为“迥”的异体字。

[201] 廓:《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廓”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02] 姬:《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姬”的异体字。

[203] 燕:《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现简化为“燕”。

[20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九收载此书,题名为“后梁主萧琮 与智 书”,题名下注:“字温文,詧孙,归隋拜内史,改封梁公”;结尾小字注明录自《国清百录》。(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后梁主萧琮书”。

[20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收载此书,题名为“蔡徵 与智 书”,蔡徵下注:“字希祥,初名览,仕陈,入隋历仪曹郎给事”。(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六亦转载此书,题名为“前陈领军蔡徵与智者大师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三亦收载此书,题名为“(蔡徵)与释智 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四号,《国清百录》四”。

[206] 迥:《永乐南藏》作“ ”,《永乐北藏》《中华藏》作“迴”,《嘉兴藏》《黄檗藏》作“ ”,《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逈”。“ ”“逈”“ ”为“迥”的异体字。下同不注。

[207] 祇:《嘉兴藏》《黄檗藏》作“祗”,《永乐北藏》《缩刻藏》《中华藏》作“ ”,此据《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208]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长安昙暹禅师 与智 禅师书”,结尾小字注:“迥被,北藏作迴被”。(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昙暹,开皇中长安法师)与智 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09] 兔:《黄檗藏》作“ ”,《嘉兴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兎”,此据《永乐北藏》《中华藏》。“ ”“兎”为“兔”的异体字。

[210]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导因寺惠嵒等 致智 书”。(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惠嵒,开皇中住荆州导因寺)致书智 ”,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11]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荆州道俗陈子秀等 请智 讲法华疏”。(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亦转载此疏,题名为“荆州道俗请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疏”,“导因寺”之“导”作“道”。(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二十八亦收载此疏,题名为“(陈子秀)荆州道俗请智 讲法华经疏”,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12] 窗:《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窓”。“ ”“窓”为“窗”的异体字。

[21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蒋山栖霞寺众保恭等 请智 讲法华疏”,“保恭等”下注:“恭姓崔,青州人,唐初终京师大庄严寺”。(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亦转载此疏,题名为“蒋山栖霞寺请疏”。(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保恭,开皇中住蒋州栖霞寺)请智 住栖霞寺疏”,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14]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收载此书,题名为“柳顾言 报智 书”,题名下注:“本名 ,以字行,河东人,徙襄阳,历拜秘书监”;“晋王重乞禀受禅法,师为著《净名义疏》初卷,顾言与徐陵奉酬文义。后智者续在《玄义》十卷,顾言报之”。(清)严可均《全隋文》卷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柳 )与释智 书”,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四号,《国清百录》四”。

[21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释吉藏 与智 书”,“释吉藏”下注:“姓安,本安息人,隋初止会稽嘉祥寺。炀帝晋蕃置四道场,召入慧日。唐初终”。(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吉藏,开皇中住会稽嘉祥寺)与智 启”,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16]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又”。(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为“(吉藏)与智 启”之二,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17]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书,题名为“又”。(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为“(吉藏)与智 启”之三,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18] 嵬:《永乐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219] 浚:《嘉兴藏》《黄檗藏》《频伽藏》作“濬”,《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大正藏》《中华藏》作“ ”。“濬”“ ”为“浚”的异体字。

[220] 照:《嘉兴藏》《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照”的异体字。

[221] 睿:《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作“叡”,《永乐北藏》《缩刻藏》《中华藏》作“ ”。“叡”“ ”为“睿”的异体字。

[222] 析:《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缩刻藏》《频伽藏》《中华藏》作“ ”,此据《大正藏》。“ ”为“析”的异体字。

[223]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三收载此疏,题名为“请智 讲法华经疏”,下注:“吉藏百余人奉疏请讲法华,不赴”。(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八亦转载此疏,题名为“吉藏法师请智者大师讲法华经疏”。(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五亦收载此书,题名为“(吉藏)与智 疏请讲法华经”,结尾注明录自:“同上(释藏起四,《国清百录》四)”。

[224] 遭:《永乐北藏》《中华藏》作“ ”,此据《嘉兴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遭”的异体字。

[225]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三十收载此敕文,题名为“禁海际捕鱼沪业敕”,题名下注:“天台海民渔捕为业,陈太建中,计尚儿为临海内史,请 讲《金光明经》, 乃双明诫劝,广达殃福。尚儿仍奖谕沪主严续祖、羊公贺等,合境湍潮三百余里,江溪沪梁六十三所,同时永舍。表闻宣帝降敕。至隋时,复开海禁。 与临海镇将书述其事止之”。其文曰:“智禅师请禁海际捕鱼沪业。此江若无乌贼珍味,宜依所请,永为福地。”结尾则用小字注明:“(与留智 禅师敕、施物敕、给寺名敕)并释灌顶《国清百录》”。(清)严可均《全陈文》卷三亦收载此敕文,题名为“敕禁海际捕鱼沪业”,并注明录自《国清百录》。

[226] 碎:《嘉兴藏》作“ ”,《黄檗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 ”为“碎”的异体字。

[227] 佩:《缩刻藏》作“ ”,此据《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中华藏》。“ ”为“佩”的异体字。

[228] 事:《嘉兴藏》作“亊”,《永乐北藏》《黄檗藏》《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中华藏》作“爭”,《大正藏》作“ ”。“亊”“爭”“ ”为“争”的异体字,但若作“争”字,文意不通,故此据《永乐南藏》《全隋文》。

[229] (明)梅鼎祚《释文纪》卷四十二收载此书,题名为“遗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书”,结尾小字注:“见《国清百录》。无算一作无限,躬膺一作躬非,与岳同固句,岳上疑脱一字”。《如来香》卷十收载此书文,题名为“遗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书”,《国家图书馆善本佛典》第52册,第979页中至第983页上。(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十五《文章考第二十》亦转载此书,题名为“智者大师遗台州镇将书”,“贫道少怀”前,尚有“台州沿海居民舍放生处,大师遣人表闻金陵,欲求此处永为放生之池。宣帝敕云:此江若无乌贼、珍珠,宜依所请,永为福池。后大隋有国,总使江南,收捕海族,临海镇将解拔国不谕其旨,谓大师江溪山水放生之处,亦在其例。欲尽复民之簄业,兼欲毁国清所树之碑,故大师以书遗之云”等内容;结尾“沙门智 白”作“智某白”,且有“书去之后,其事遂寝”八字。(清)严可均《全隋文》卷三十二亦收载此书,题名为“(智 )遗书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结尾注明录自:“释藏起字四号,《国清百录》四”。

[230] 鼠:《永乐北藏》《嘉兴藏》《黄檗藏》《中华藏》作“ ”,此据《缩刻藏》《卍正藏》《频伽藏》《大正藏》。“ ”为“鼠”的异体字。 sL04aYNaDifMo6cZyULnfQpNWj7Ub9uFw/c0Ck5/MlU+XukDfTVN6idcdjuxw9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