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

古典名著体现了规则背后的社会

如果对前面所举的一系列案例进行归纳,大概很难从表象上得到一个可靠的规律。反而可能得到这样的论断:人们遵守与不遵守规则,制定什么样的规则,都是“术”,具体的“术”可能有千万种形态。懂得其中奥妙的人就明白,规矩大抵并无固定形态。而在遵守与不遵守、宽规则还是严规则的背后,有更高深的考量,是为“道”。那么遵守和制定规则背后的“道”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呢?

(一)江湖之道

在笔者看来,这个“道”并不是着眼于一个公开、透明、民主、赋权的社会秩序,而是将规则仅仅作为工具;追求的也往往并不是社会的安宁、民生的幸福,而仅仅是个人的权力、影响,或者一个小集团的利益,并为了取得利益而哄骗、蒙蔽、相互倾轧。前边的那些例子都可以佐证这一点,如果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前面说过的那些人物,就不难看出,《三国演义》里的曹丕搞一套与以往不同的法令,为的是确立权威,所以“远交近攻”,打击具有竞争力的兄弟,拉拢能够支持他的文武百官;《水浒传》中给监狱之中的武松很多好处的施恩,为的是利用武松的个人能力,对抗并清除竞争对手蒋门神;《西游记》中在孙悟空面前唯唯诺诺的阎王,为的是个人安危,工作上的事就显得无足轻重了;《红楼梦》中乱判葫芦案的贾雨村,为的是保住官爵和性命。此外,还有很多例子能够更鲜明地说明这一点。

譬如,《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到第七十回,是王熙凤制造的一个无头无尾的案件,这个案件的一部分细节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现在来看另外的部分。

尤二姐又怕人笑他不安分,少不得忍着。隔上五日八日见凤姐一面,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姐姐不离口。又说:“倘有下人不到之处,你降不住他们,只管告诉我,我打他们。”又骂丫头媳妇说:“我深知你们,软的欺,硬的怕,背开我的眼,还怕谁。倘或二奶奶告诉我一个不字,我要你们的命。”尤氏见他这般的好心,思想,“既有他,何必我又多事。下人不知好歹,也是常情。我若告了,他们受了委屈,反叫人说我不贤良。”因此反替他们遮掩。

凤姐一面使旺儿在外打听细事,这尤二姐之事皆已深知。原来已有了婆家的,女婿现在才十九岁,成日在外嫖赌,不理生业,家私花尽,父亲撵他出来,现在赌钱场存身。父亲得了尤婆十两银子退了亲的,这女婿尚不知道。原来这小伙子名叫张华。凤姐都一一尽知原委,便封了二十两银子与旺儿,悄悄命他将张华勾来养活,着他写一张状子,只管往有司衙门中告去,就告琏二爷“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等语。

……

于是来至堂前跪了。察院命将状子与他看。旺儿故意看了一遍,碰头说道:“这事小的尽知,小的主人实有此事。但这张华素与小的有仇,故意攀扯小的在内。其中还有别人,求老爷再问。”张华碰头说:“虽还有人,小的不敢告他,所以只告他下人。”旺儿故意急的说:“糊涂东西,还不快说出来!这是朝廷公堂之上,凭是主子,也要说出来。”张华便说出贾蓉来。察院听了无法,只得去传贾蓉。凤姐又差了庆儿暗中打听,告了起来,便忙将王信唤来,告诉他此事,命他托察院只虚张声势警唬而已,又拿了三百银子与他去打点。是夜王信到了察院私第,安了根子。那察院深知原委,收了赃银。次日回堂,只说张华无赖,因拖欠了贾府银两,枉捏虚词,诬赖良人。都察院又素与王子腾相好,王信也只到家说了一声,况是贾府之人,巴不得了事,便也不提此事,且都收下,只传贾蓉对词。

且说贾蓉等正忙着贾珍之事,忽有人来报信,说有人告你们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快作道理。贾蓉慌了,忙来回贾珍。贾珍说:“我防了这一着,只亏他大胆子。”即刻封了二百银子着人去打点察院,又命家人去对词。正商议之间,人报:“西府二奶奶来了。”贾珍听了这个,倒吃了一惊,忙要同贾蓉藏躲。不想凤姐进来了,说:“好大哥哥,带着兄弟们干的好事!”贾蓉忙请安,凤姐拉了他就进来。贾珍还笑说:“好生伺候你姑娘,吩咐他们杀牲口备饭。”说了,忙命备马,躲往别处去了。

之所以说这是个无头无尾的案件,是因为就这个诉讼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可言。然而,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社会的情境之下,法律之内的公正是很难获取的。从外部观察,这段叙述还是清楚地表现出了有钱有势的人可以随意摆布官府和操控案件,凤姐委托人去官府起诉,同时又随时控制着案件的发展进程。酸凤姐通过制造一个诉讼来大闹宁国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她只是要把情况弄得混乱,目的就是要给贾家填堵,就是要阳奉阴违、口蜜腹剑,最后让贾琏偷偷摸摸娶尤二姐这件事被破坏掉。

《水浒传》一书非常突出地显示了江湖之道的强大逻辑。这部富有传奇内涵的小说开篇写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然后史进出场,接下来就是鲁智深。鲁智深的出场故事有数个涉及法律和法制思想的部分。比如郑屠,号称“镇关西”,虽然自身未必有大势力,但也能霸来民女,在没有收钱的情况下要债。而鲁智深的处理方法也是典型的法律之外的手段——拳头正义:看到店小二替郑屠逼债,鲁智深并不说理,而是一拳打倒。关于债权债务关系,既不关注证据、辨别一下真伪,也不通过公权力来解决,而是直接找到“镇关西”;找到之后并不提金老父女的遭遇,也不说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先寻衅买肉,然后将两包肉打向郑屠,继而大打出手,以郑屠被打死收场。可爱的是,官府也不敢直接拿鲁智深问罪,而是要先经过小种经略,然后才敢下海捕文书。此后,鲁智深的命运就一步步走向了与法律越来越远的、打打杀杀的山寨生活。

与鲁智深这等鲁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豹子头”林冲。林冲与鲁智深一样,最初是一个体制内的人。有稳定而体面的工作,有美丽的妻子,有几个不知靠不靠谱的朋友,有很好的社会地位,算是个中产阶级和较为成功的人士。但是,他却遇见了这个社会中最颠倒黑白、最无法无天的人和事:高衙内要霸占他媳妇,并且不择手段。高衙内第一次见到林冲的娘子就动了心,然后旁边的人就开始帮他筹划如何得手。他们经过精密的算计,发现林冲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于是,霸占林冲娘子的项目就转变成了收拾林冲的课题,而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第七回中陷林冲于白虎堂的片段了。

再说林冲每日和智深吃酒,把这件事不记心了。那一日,两个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语说道:“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那汉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智深走着,说得入港。那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的军器的!”林冲听的说,回过头来,那汉飕的把那口刀掣将出来,明晃晃的夺人眼目。林冲合当有事,猛可地道:“将来看。”那汉递将过来。林冲接在手内,同智深看了。但见:

清光夺目,冷气侵人。远看如玉沼春冰,近看似琼台瑞雪。花纹密布,鬼神见后心惊;气象纵横,奸党遇时胆裂。太阿巨阙应难比,干将莫邪亦等闲。

当时林冲看了,吃了一惊,失口道:“好刀!你要卖几钱?”那汉道:“索价三千贯,实价二千贯。”林冲道:“值是值二千贯。只没个识主。你若一千贯肯时,我买你的。”那汉道:“我急要些钱使。你若端的要时,饶你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实要一千五百贯。”林冲道:“只是一千贯,我便买了。”那汉叹口气道:“金子做生铁卖了。罢,罢!一文也不要少了我的。”林冲道:“跟我来家中,取钱还你。”回身却与智深道:“师兄且在茶房里少待,小弟便来。”智深道:“洒家且回去,明日再相见。”林冲别了智深,自引了卖刀的那汉,到家去取钱与他。将银子折算价贯,准还与他。就问那汉道:“你这口刀那里得来?”那汉道:“小人祖上留下。因为家道消乏,没奈何,将出来卖了。”林冲道:“你祖上是谁?”那汉道:“若说时,辱没杀人。”林冲再也不问。那汉得了银两自去了。林冲把这口刀翻来复去看了一回,喝采道:“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林冲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那刀。

次日巳牌时分,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林冲听得,说道:“又是什么多口的报知了。”两个承局催得林冲穿了衣裳,拿了那口刀,随这两个承局来。一路上林冲道:“我在府中不认的你。”两个人说道:“小人新近参随。”却早来到府前,进得到厅前,林冲立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在里面后堂内坐地。”转入屏风,至后堂,又不见太尉。林冲又住了脚。两个又道:“太尉直在里面等你,叫引教头进来。”又过了两三重门,到一个去处,一周遭都是绿栏杆。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

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不是礼。”急待回身,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林冲看时,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林冲见了,执刀向前声喏。太尉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躬身禀道:“恩相,恰才蒙两个承局呼唤林冲,将刀来比看。”太尉喝道:“承局在那里?”林冲道:“恩相,他两个已投堂里去了。”太尉道:“胡说!甚么承局敢进我府堂里去。左右,与我拿下这厮。”说犹未了,傍边耳房里走出二十馀人,把林冲横推倒拽,恰似皂雕追紫燕,浑如猛虎啖羊羔。高太尉大怒道:“你既是禁军教头,法度也还不知道。因何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欲杀本官?”叫左右把林冲推下。不知性命如何。

不因此等,有分教:大闹中原,纵横海内。直教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中插认旗。毕竟看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一来,林教头直到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都是被迫无奈,逃离被屈辱和迫害的命运,脱离国家的规范体系,进入一个新的山寨规范之中。从一个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如果说鲁智深的存在对于社会秩序、法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为个人性格,因而不会被民众所效仿的话,那么林冲的遭遇就有很大的杀伤力:其向人们展示了这样的逻辑,即在整个社会颠倒黑白、忠奸不分、善恶不辨的情况下,遵守规则就是要挨欺负,就是要倒霉。此时,人们的价值观会发生扭转:以遵守规则的人生为怯弱,而以无视规则、超越规则的法外人生为坚强。此后的整部《水浒传》就沿着这个逻辑走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浒传》就是在演绎着江湖的风波,阐释着江湖之道。所以,笔者是同意一些人将《水浒传》看成“反法制小说”的观点的。

古典小说中的遵守规则与否,其目标都是江湖上的生存与发展。在前面讨论的《三国演义》中割发代首的案例里,曹操虽然惩罚了自己,但是依然不是真正的严格执法。曹操遵守或不遵守规则,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另外的目标。所以,紧接着,书中又说了一段:“后人有诗论之曰:‘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如果参考第十七回讲述的王垕的悲惨遭遇,就能看出在遵守规范和不遵守规范之间的“道”。

却说曹兵十七万,日费粮食浩大,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操催军速战,李丰等闭门不出。操军相拒月馀,粮食将尽,致书于孙策,借得粮米十万斛,不敷支散。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入禀操曰:“兵多粮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吾自有策。”垕依命,以小斛分散。操暗使人各寨探听,无不嗟怨,皆言丞相欺众。操乃密诏王垕入曰:“吾欲向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心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垕再欲言时,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门,一刀斩讫,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法治国家首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首长遵守规范,曹操割须的行为既体现了对这种观念的认知,又体现了对这种观念的变通。这些变通里有着中国现代法治发展的智慧和弊病,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从目标上看,曹操遵守规则,或者诡诈地陷害他人,为的都是得民心,得天下。

反之,如果不懂江湖之道,一意孤行,不仅事情办不成,反而可能引祸遭灾,甚至性命难保。《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中张飞被范疆、张达所杀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却说张飞在阆中,闻知关公被东吴所害,旦夕号泣,血湿衣襟。诸将以酒解劝,酒醉,怒气愈加。帐上帐下,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忽报使至,慌忙接入,开读诏旨。飞受爵望北拜毕,设酒款待来使。飞曰:“吾兄被害,仇深似海;庙堂之臣,何不早奏兴兵?”使者曰:“多有劝先灭魏而后伐吴者。”飞怒曰:“是何言也?昔我三人桃园结义,誓同生死;今不幸二兄半途而逝,吾安得独享富贵耶!吾当面见天子,愿为前部先锋,挂孝伐吴,生擒逆贼,祭告二兄,以践前盟!”言讫,就同使命望成都而来。

……

却说张飞回到阆中,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入帐告曰:“白旗白甲,一时无措,须宽限方可。”飞大怒曰:“吾急欲报仇,恨不明日便到逆贼之境,汝定敢违我将令!”叱武士缚于树上,各鞭背五十。鞭毕,以手指之曰:“来日俱要完备!若违了限,即杀汝二人示众!”打得二人满口出血。回到营中商议,范疆曰:“今日受了刑责,着我等如何办得?其人性暴如火,倘来日不完,你我皆被杀矣!”张达曰:“比如他杀我,不如我杀他!”疆曰:“怎奈不得近前。”达曰:“我两个若不当死,则他醉于床上;若是当死,则他不醉。”二人商议停当。

却说张飞在帐中神思昏乱,动止恍惚,乃问部将曰:“吾今心惊肉颤,坐卧不安,此何意也?”部将答曰:“此是君侯思念关公,以致如此。”飞令人将酒来,与部将同饮,不觉大醉,卧于帐中。范、张二贼探知消息,初更时分,各藏短刀,密入帐中,诈言欲禀机密重事,直至床前。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和张飞的情况类似,前面提到的唐僧师徒到了西天之时,孙悟空嘲讽了阿傩、伽叶的勒索行为,导致师徒四人拿着白纸本白忙了一气。

所以,江湖之道,可能并不招人喜欢,但是忽视这些规则是要承担物质、精神、肉体上的损失和伤害的。这种江湖之道成了传统中国文化中挥之不去、推之难开的思想框架。

(二)江湖之道与法治之道有多远?

显然,这种江湖之道也是个人和社会生存的一种方式。那么,江湖之道和我们当前所倡导和推进的法治道路有什么区别呢?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在基本精神层面,追求的是人本主义还是官本主义?作为普通民众的人的自由与发展是法治道路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考量。法治国家首先是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首要的目标就是依法治官,而江湖之道则视民众如刍狗,不顾民众的疾苦,想的都是对上级官吏或者有权有势的人阿谀奉承,所以二者的基本精神就存在着差异。

第二,从行为目的上看,预期达到公平正义还是个人利益?法治社会的规则制定和运用都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均衡,实现一个较为公正的社会结果。但是江湖之道就完全是为了谋划个人的利益。当然,谋划个人利益并不是一件坏事,但问题在于,仅仅关注个人利益而不管别人,不管社会,不惜损人,专注利己,这就与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目标越来越远了。

第三,从行为方式上看,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还是要风云突变?法治的秩序应当让人们对于什么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具有稳定的预期,从而保证人的自由社会交往的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但是江湖之道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险恶”,就像著名小说《教父》所描述的那样,不知何时祸从天降。所以人们会说“常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很多情况都是突变的,在江湖里,你可能有惊喜,但更多的是惊呆和惊吓,人们都在相互算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社会,显然很难让人有所期许。例如,有人曾高度评价李逵,认为他是真佛性。笔者觉得如果从诗性思维的角度,当然可以任意解释。但是,如果从一个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既不遵守时间又不遵守规则的人,很难让这个世界有可期待的秩序。从个人的角度讲,他除了对母亲孝顺、对宋江忠心,可能并不遵守什么诺言,如此,你会愿意和他做朋友吗?法治秩序是一个理性秩序,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身,以使他人获得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秩序,李逵的行为方式与法治的秩序是相背离的。

第四,从对规则的态度上看,人们是真心信服还是敷衍了事?江湖有江湖的规矩,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国家的法律应该是经过认真的研讨和分析,周密考虑伦理道德,围绕有效率和有效果的治理目标而确立的,具有内在的理性和符合社会发展阶段需求的科学性,能够获得人们的真心接受甚至信仰。对于什么是恶,大家的观念是相近的:在民众心里,好的法律秩序是尊重天理的;不好的制度则既不尊重法,又不尊重理,“礼”也无法存身。而江湖规矩则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初级性和随意性的特征,经常是赤裸裸的压制和屈服,关系结构由力量决定。此种规则很难获得人们从心底的认同和信服。 ESl/aQZ19J6X9TAEDoXmO+anc2I884rowDIn+djlT6+CQKWfzmkcwPhUIEZ/7u3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