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课题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总体目标是从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体系和路径实现机制,最终为解决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这一总体目标由以下四个具体目标构成:(1)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发展问题;(2)构建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城市适度人口决定机制和测度体系;(3)测度目前我国城市适度人口数量规模,发现与城市实际人口之间存在的偏差和原因;(4)提出实现城市化进程中适度人口以及推进可持续城市化的路径机制和对策措施。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了四项研究内容。(1)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即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发展问题,本研究首先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对新中国成立至今城市化演进历程和规律进行回顾分析。其次揭示中国城市化演进的逻辑特征和主要表现,并从文献调研、宏观数据测度、微观行为调查三个视角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论证提出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路径选择——城市适度人口测度与制度规范。(2)为了实现第二个目标,即构建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城市适度人口决定机制和测度体系,本研究从理论层面设计了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对适度人口理论的再认识,从而塑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概念框架。该部分研究主要从国内外适度人口思想、理论及相关研究出发,重新认识适度人口决定机制,并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构建与之适应的城市适度人口相关概念,包括基本内涵、依赖条件、运行目标、测度关键、实现重点和保障核心等。二是构建城市适度人口测度方法体系,首先,对适度人口测度方法进行回顾与评述,重点包括区域适度人口测度技术和城市适度人口测度影响因素,进而得到对我国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的启示;其次,基于城市人口社会净收益最大化目标构建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思想体系;最后,在基于这一理论思想构建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的具体模型和步骤。(3)为了实现第三个目标,即测度目前我国城市适度人口数量规模,发现与城市实际人口之间存在的偏差和原因,本研究从实证层面设计了两个重要内容:一是以2010年和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的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主要包括城市分类、适度人口测度和测度结果对比分析;二是基于不同短板条件的城市适度人口偏差诊断,包括偏差的产生逻辑和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短板条件下的城市人口承载压力影响因素估计与贡献测算,以及城市适度人口偏差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4)为了实现第四个目标,即提出实现城市化进程中适度人口以及推进可持续城市化的路径机制和对策措施,本研究基于城市适度人口偏差诊断结果,首先,重点构建城市适度人口路径实现的机制和对策。具体包括:城市适度人口实现的可行性分析和路径设计原则的确定;实现城市人口自然适度的机制构建,包括数量监控机制、人口流动机制、承载能力机制和政府激励机制;降低城市人口承载压力的对策框架和思路。其次,在归纳研究结论后,进一步提出中国回归到新型城镇化“质”的发展过程的国家政策应用设计。

二 研究范畴确定

(一)对象范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

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度人口”动态测度及路径实现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适度人口。如前所述,本课题设计的初衷是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作为研究起点和归属,因此将研究重点定位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和城市适度人口,围绕城市适度人口构建决定机制和测度体系,将农村人口作为该机制和体系的外生变量,即一方面农村人口仅作为影响城市人口进出的“蓄水池”;另一方面构建的城市适度人口决定体制不对农村人口产生决定作用。因此,从对象范畴上看,本课题将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度人口定位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

(二)测度范畴:以2010年和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课题在构建出城市适度人口测度模型基础上,选择2010年和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测度,主要从实证测度的两个重要目的出发进行考虑:一是实证测度是对测度模型进行可行性和可信性检验,只要符合测度样本标准的均可以选择,基于这点,选择哪些地区并不重要,但对具有一定年份跨度的地区进行测度对比观测,尤其将不同年份测度变化与实际变化比较,这样就更容易判断模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二是通过实证测度揭示需要分析的问题,考虑到研究主题是以中国城市化作为背景,较为偏向于城市(City),所以测度的样本主要选择能代表城市特征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就数据丰富和可得性而言,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所涉及的指标更多,更加符合测度模型设计的所需因素,而县级城市指标相对较少,测度满足程度较低。因此,本研究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主要以2010年和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

三 研究方法

本课题围绕需要实现的目标及研究内容,总体上将理论、实证研究与对策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具体来看:(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通过对政策及制度梳理和统计分析,展示中国城市化的演进过程;通过H-P滤波法和归纳分析,揭示中国城市化的演进规律及特征表现;通过文献调查、宏观分析和问卷调查,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宏观分析中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中国城市化的运行效率和规模报酬进行测度;通过逻辑推演将城市适度人口测度与制度规范定位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2)“适度人口理论再认识:兼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针对国内外适度人口思想、理论等,主要采取文献归纳、辩证分析等方法,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和唯物辩证思想来对适度人口决定机制进行再认识,并构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概念体系。(3)“城市适度人口测度方法构建:从静态走向动态”,主要采取文献归纳、系统分析等方法,对目前测度适度人口的技术和决定城市适度人口的因素进行有机结合考虑,并通过逻辑归纳得出对我国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最优”思想,提出决定城市适度人口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最优条件,在利用梳理推演和模型设计等方法,构建出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模型,包括在选择因素中利用统计学上的相关分析手段,在城市适度人口综合测度中利用“短板原理”思想等,寻找城市适度人口的短板因素。(4)“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2010年与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对比”,首先采用了统计学上的聚类分析法对城市进行类别划分;其次在具体测度过程中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适度人口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提取,旨在确定城市人口影响因素及权重,基于构建的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模型,利用EXCEL工具对城市人口实际承载力、城市人口标准承载力、城市适度人口分类区间、城市适度人口短板因素、城市适度人口综合区间等进行逐一测算;最后采用统计分析法对我国2010年和2013年城市适度人口测度结果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具体表现特征。(5)“城市适度人口偏差诊断:基于不同短板条件下的影响检验和原因分析”,主要以经济比较静态思想为基础,通过系统比较和逻辑分析找到存在偏差的规律特征,再通过因子分析和截面数据模型找到影响城市适度人口偏差的因素,其中因子分析主要用于对具有内在关联及引起多重共线性的因素进行转化,截面数据模型主要检验不同短板条件下各因素对城市适度人口压力系数的影响及方向程度。最后,基于行为经济学思想,重点以城乡人口和地方政府为代表主体,基于其利益偏好和行为选择分析城市适度人口偏差的更深层次原因。(6)“城市适度人口路径实现的机制与对策”,主要基于战略和行为管理理论,围绕制度设计思想进行机制构建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在机制设计中考虑城乡居民和政府微观主体利益及行为与宏观政策规范上的协调,在对策设计及政策应用中重点考虑政府行为选择和制度构建思想,包括制度设计中的积极行为(激励)和消极行为(惩罚)等多种手段。 ikWETFfr7/bmtpesQbJ88zAnP7YteZAu/qhCurq+tP/Va1wN5SJcZWOEvcjSkW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