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课题意义

一 现实意义: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发展历史上最快的城市化过程,大量农村地区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的30余年,全国各地城市人口数量迅速上升,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升至2013年的53.72%。 与之相伴随的是,各大城市变得更加拥挤,城市人口密度从697人/平方公里增加至2307人/平方公里, 像陕西、黑龙江、河南、江西、甘肃、新疆和云南等地更加突出,城市人口密度都在4000人/平方公里以上。 从文献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缺乏对消费、投资及城乡经济统筹带动的经济问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拉大、居民福利较低等社会问题;城市土地、水、电等资源耗竭问题;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污染严重问题。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城市首先表现出的是生活成本压力大,如房价高和消费高;其次是交通堵塞;最后是城市环境污染,表现为空气质量差;另外还有工作就业、社会治安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适度的城市人口能创造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但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和质量不佳,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还会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城市病”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Hope & Lekorwe ,1999;Grimm ,2008)。而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3》 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这意味着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将会变得更高,城市发展压力会更大。因此,在我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市人口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适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更加科学地确定我国城市动态适度人口,并建立和完善实现我国城市适度人口的可行制度体系,本身就是防治和解决我国“城市病”问题,推进可持续化城市进程,实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 理论价值:丰富适度人口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体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适度人口在具体实践问题中的研究和讨论不断增多,包括与本研究较为接近的城市适度人口问题。尽管如此,本研究仍将试图在理论认识、方法完善和实现机制上有所突破,重点是对适度人口思想和理论的再认识,结合中国城市化进程塑造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度人口概念体系,并构建相应的测度方法和实现路径机制,形成基于“理论思想—技术方法—实现机制”为一体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度人口概念及研究体系,这对丰富和延续适度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理论思想上,本研究将基于国内外适度人口思想、理论和研究,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理念对适度人口进行再认识,重点形成“依靠人”和“为了人”相统一的适度人口决定机制,以此塑造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度人口概念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六点。(1)基本内涵:达成以人为核心的物质生产与消费满意之间的平衡。(2)依赖条件:与城市化进程的生产即消费模式相适应。(3)运行目标:解决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并推进城市化升级。(4)测度关键:合理确定范畴及目标并找到相对应的短板。(5)实现重点:通过降低成本和提升收益来增加适度容量。(6)保障核心:政府推动人口流动转向创造条件引导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与单纯的城市适度人口并非相同,本课题重点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实际上是将城市适度人口围绕“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置身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适度人口解决的问题及测度依据等来源于城市化,城市适度人口的测度结果和实现路径最终服务于城市化,即从城市化中来到城市化中去。

在技术方法上,主要将从城市化发展问题出发。本研究将通过回顾和借鉴区域适度人口的测度技术模型和城市适度人口的影响因素,重新构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动态测度方法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点。(1)城市适度人口测度是建立在既定目标基础上,且要从单一经济目标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元目标拓展,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城市适度人口的短板因素。(2)从城市适度人口的确定原则来看,借鉴供需均衡和可能满意度等理念,应考虑以城市人口为核心的边际社会收益和边际社会成本原则。(3)在适度人口确定理念上要从静态适度人口过渡到动态适度人口,尤其要考虑系统外生变量对特定条件下的城市适度人口的影响。(4)根据上述多目标条件下动态适度人口测度技术方法,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要围绕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展开,同时要考虑内生规模因素和外生程度因素。需要说明的是,测度方法创新实质上更吻合于目标理念,本课题构建的城市适度人口测度方法体系正是服务并适应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适度人口理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与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相伴随的多元化目标测度标准,针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根据短板原理确定影响因素。(2)围绕“依靠人”和“为了人”的理念,在确定适度人口中考核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和消费的边际社会收益。(3)根据动态适度人口理论,确定外生影响因素对城市适度人口均衡体系的影响,在测度中考虑分类测度,分类的因素主要决定于确定条件的外生因素体系。

在实现机制上,本课题主要从推进城市化发展出发。城市适度人口测度的核心是确定城市化发展目标下的城市人口数量,实现城市适度人口才是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城市适度人口路径实现机制构建本身应该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适度人口理论及研究范畴之内,这也正是对目前城市适度人口研究的一个后续完善和补充,因为现有的相关研究表现出的特点是“重测度”和“轻实现”。基于这一理念,本研究将延续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适度人口测度结果,进一步挖掘影响城市适度人口失度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构建实现城市适度人口的路径、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在路径实现研究中,较为突出的贡献有三点。(1)以适度人口测度结果为依据,从实证层面诊断和寻找相关影响因素,这对路径体系构建和对策建议提出具有较大的支撑作用。(2)围绕实现城市人口自然适度,从降低城市人口承载压力出发设计路径,最终以提升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作为重点进行机制设计和对策框架构建,有机地将对策研究和实证测度相结合。(3)通过对城市适度人口偏差深层次行为分析,将降低城市人口承载压力的重点延伸到政府行为,即除了提出“应该怎么做”,还将针对政策实施主体提出“激励怎么做”的行为措施,增强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三 应用前景:为城市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针对城市发展问题,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全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保护等原则基础上,加强城镇化管理,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重大决定中,重点强调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核心思想是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市民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但同时也强调,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差别化落户,包括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限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就地方政府而言,像北京这种特大城市主要是以控制人口为主,2015年7月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披露,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此项工作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控”与“疏”双管齐下,严控新增人口,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中心城区力争疏解15%人口。 根据国家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意见,其他各类城市也在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截至2015年5月29日,全国已有新疆、黑龙江、河南、河北、四川、山东、安徽、贵州、山西、陕西、江西、湖南、吉林、福建、广西、青海16个省区公布了户籍改革意见。 广东省也在2015年8月31日部署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到2020年实现1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广东城镇落户。

从近年来上述中央政策和地方改革方案的出台可以看出,一方面,推进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的必然趋势,户籍制度改革已经为这项工作开展打开了突破口,城市人口占比在未来还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无论是之前的国家“十二五”规划还是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都强调城市人口增加过程中要注重城市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也就是说,当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充分考虑城市承载能力的支撑和制约问题,合理确定城市承载能力范围内的人口规模。因此,合理根据城市承载能力确定城市适度人口和实现路径,就将成为各地制定人口数量结构的重要支撑。 x9xOPpLX4Gu8SiY1Ax5e/Hme8/oKCGi9+/dhj2e3Odlc4Ea01B01wUV8RuQ+a1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