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而采取“焚书坑儒”措施。公元前213年采纳李斯建议,强令烧毁诸子百家书籍。李斯在焚书议中提出:“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据《史记》统计,秦朝博士官中有70%属于儒家学派,如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等,这些士人收藏的书可以不被焚烧。这一时期孟子与《孟子》的命运,如赵岐所说:“孟子既没之后,大道遂绌,逮至亡秦,焚灭经术,坑戮儒生,孟子徒党尽矣,其书号为诸子,故篇籍得不泯绝。” [4] 这样,《孟子》被幸运地保存下来,但终因大多数儒生被坑杀,儒家中的孟子一派也受到一定打击。
西汉时期,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大一统”集权需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思想文化界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从此与国家政权和上层建筑结合在一起,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同时,经学研究也随之在汉代兴盛起来。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5] 宋代王应麟在《玉海》中说:“微哉,汉之尊经乎!儒五十三家,莫非贤传也;而《孟子》首置博士。” [6] 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云:“按《礼记正义》引卢植云:‘汉文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王制》之书。’今《王制》篇中,制禄爵关市等文,多取诸《孟子》,则孝文时立《孟子》博士审矣。”传记博士与五经博士的区别是:五经博士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经书立博士。每一经中,解经的博士往往有数家,例如:《诗经》有齐、鲁、韩,《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易经》有施、孟、梁丘、京氏,《礼记》有大小戴,《公羊春秋》有严、颜二氏,最多14位。而传记博士,是指诸子百家博士,人数比五经博士多,秦始皇时有70人,秦二世时有30人,《汉旧仪》载:“孝文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汉文帝时曾设《孟子》传记博士。
清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提出:“孔墨同称,始于战国;孟荀齐号,起自汉儒,虽韩退之亦不免。” [7] 唐代以前“孟荀并号”,曾一直是思想界的主流观点,但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将孟子放在荀子之前,桓宽《盐铁论》亦载,在盐铁会上,论战双方也都大量引用孟子观点作为理论依据。西汉末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扬雄,“窃自比于孟子”,并把孟子地位置于荀子之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由上可见,在西汉,儒家学派内部虽然“孟荀并号”,但孟子时有超越荀子的情况。
东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研究《孟子》的专著,如程曾的《孟子章句》、高诱的《正孟子章句》、郑玄的《孟子注》、刘熙的《孟子注》、赵岐的《孟子注》等。此外,在由明帝直接主持的白虎观会议上,曾讨论过能否以《孟子》来说明儒家事理。东汉末年,赵岐更推崇孟子,他认为《孟子》“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8] 在这里,赵岐把孟子奉为“亚圣”,这是“亚圣”这一称呼的首次出现。
由此可见两汉时期孟子在学术界影响力的崛起。这一时期,孟子地位的上升,是由于儒家学说适应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需要以及两汉经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