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语:理欲并重
——当代理欲观的重建

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逐渐世俗化,尤其是儒学的日益衰落,儒家正统重理轻欲理欲观开始动摇,并出现一定的转向,带有实学倾向的、启蒙性质的重理轻欲理欲观所蕴含的重欲主义因素不断萌发,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的个人主义 [56] 和实用理性的叠加影响,轻理重欲的价值观不断生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个人正当需要和权利的肯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渗透,人的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虽然这为人的建功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不能不承认,尽管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价值理性优先性,可相当多的人实际奉行的却是重欲轻理的价值观,社会上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讲理、不守德而物欲、占有欲、色欲、财产欲、权力欲等急剧膨胀问题,因此滋生了社会腐败、资源掠夺、卖淫嫖娼、房价飞涨、奢侈浪费等畸形现象。完全可以说,当代中国许多问题的根源就是理与欲失去了平衡,就是人的欲望缺乏有效的控制。

上述表明,如何合理认识和把握理欲关系,防止“单面人”,塑造健全人格,仍然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尽快实现当代理欲观的重建。为此,应批判地继承儒家传统重理轻欲理欲观的合理资源,并结合当代现实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对欲区别对待。相形之下,“禁欲”“节欲”“寡欲”要比“灭欲”温和、有度,后者较为容易滑向禁欲主义,因而在当前世俗化社会里提倡禁欲、节欲、寡欲更为合宜。由于何为天理、何为人欲在不同时空、不同条件下的理解不同,即便被程朱判定的所谓“人欲”在有些情况下也不失其合理性——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们追求的是更高的生活质量。况且,有些“欲”可能不合道德之理但合社会之理,如剥削所得,故不应全盘否定,不应固守死理,更不应强求大家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对正当的合理欲望应加以鼓励和满足(养欲)。一句话,必须以中庸和权变态度对人的欲望进行疏导,既反对禁欲主义,又反对纵欲主义,保持理与欲之间合理的张力。

二是要认识到“理”和“欲”善恶互涵,具有二重性。“理”和“欲”充满辩证法。虽然“贪欲”之欲是恶的,然而“欲望”之欲并非都是恶的,其中包含了人合情合理的欲望。小恶即大善。且不说一般欲望是推动人外在行为的内在动力,即便是恶劣的情欲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形式。同时,人的欲望具有本根性、多样性,它的社会道德善恶效应也是纷繁复杂的,绝不能用道德绝对化尺度剪裁人的多样化欲望。另外,“理”和“欲”具有时变性、地变性,与之相关,其善恶特性亦与时偕行、与地随变,故应当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推动二者的有机交融,致力于理与欲评价的伦理尺度和历史尺度的统一。

三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讲“理”。不论是儒家言说的天生之理、人性之理(正当欲望),还是其人伦之理、礼义之理,彰显的是道德合理性、社会合理性,它们都是行为的基本遵循,也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假如说一个不讲理的人不是一个文明人的话,那么一个不讲理的民族就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不讲理只讲欲,那么俭约生活理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就不易实现。在当今中国社会,野蛮无理、无理取闹、不明事理的现象司空见惯,因此应当大兴讲理之风、培植讲理学问,教育人们学会明事理、懂人理、讲道理,做到有理智、有德性、有条理,让人明白“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道理,促使人在追逐功名利禄的过程中时刻铭记“天理难容”的古训。

四是从总体上坚持理欲并重。荀子所说的物与欲之间的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即便发达国家也莫不如此。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注重开发人性资源,利用人对正当欲望和需要的追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内生的动力;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的教化、规范的约束、理性的规制,使人对欲望的追求合理、合法、合德,保持欲与理之间的均衡。在社会资源不能满足人欲时,尤其是在道德场合,就要依理制欲、以理节欲乃至循理灭欲。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由于人的权力欲、财产欲、美色欲等各种物欲急剧膨胀,造成大量问题滋生、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势下,更应当提倡依理制欲、以理节欲。 51+Lp3f4U814UQE6gLWP8RrsKRyWluCdtnn6uJQRQCfm/VWPhV6farrBpiveGYH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