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梁启超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新民丛报》第5号,第62页)。1905年,他又在该报第65—66号发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以汉族之义7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成为自觉书写“中华民族”之史的先驱。

杨度

《中国新报》刊影

1907年,杨度在立宪派喉舌《中国新报》上发表《金铁主义说》一文,较早倡导“五族大同”,并开始大体在国内各民族整体意义上,尝试使用现代中华民族概念。

《大同报》创刊号刊影

1907年6月,清宗室恒钧、满族人乌泽声等在东京创办《大同报》(东京编辑,北京发行),主张君主立宪、开国会,致力于“满汉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揭开了中国国内各民族现代意义上的一体化运动之先声。

1912年5月,袁世凯授意姚锡光等成立的五族国民合进会的“会启”封面及首页(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有线装小册)

辛亥革命爆发后,基于“五族共和”理念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的领导者们,很快意识到国内各民族实现一体化,即“大同”与“合进”的必要与紧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迅速批准黄兴等发起组建“中华民族大同会”,可谓前驱先路;继任的总统袁世凯,也很快授意成立声势浩大的“五族国民合进会”,强调各族本来“同源共祖”,当取长补短,“举满、蒙、回、藏、汉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具有标志意义。可以说民国建立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才得以真正确立,但其真正广泛传播开来,则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之后。

孙中山

从1919年起,孙中山明确倡导应以“大熔炉”为特色的美利坚民族为榜样,对于中国现存各民族,“努力于文化及精神之调洽”,积极建设以“国族”为政治基础的“一大中华民族”,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1928年由上海爱文书局出版的《中华民族小史》书影

常乃惪(字燕生)是青年党核心人物之一,是最早基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撰写并出版中华民族史专著、系统阐发有关认知的学者。

该书是在其著作《中国史鸟瞰:中华民族之构成及发展》(第一册)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对传播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3年由正中书局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书影

从1942年起,蒋介石开始明确阐发其以“宗族论”为基础的单一性“中华民族”观,公开否认国内各民族为“民族”,而称之为“宗族”。《中国之命运》一书将此一观点系统发挥,一时影响很广,但也遭到多方批判。此论公开传播时间仅4年,1946年国民制宪大会期间,蒋氏即已被迫将其放弃。因此,若以此论概括民国时期国民党民族政策的全部和主导型“中华民族”观念,似均有未妥之处。

抗战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

儿童冯颖达书法

年仅12岁的儿童范筱珊所作歌曲《中华民族万万岁》(《新音乐》1941年第3卷第5期“新人曲选”栏)

1938年《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

1938年4月,蒙古族代表巴文峻、达密琳多尔济等,藏族代表贡觉仲尼、罗桑坚赞等,新疆回族代表尧乐博士、麦斯武德、艾沙等组成“蒙藏回族慰劳抗战将士团”,并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宣称国内各族“同为组成中华民族的份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此图为“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蒙藏月报》1938年第2期)

1938年《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

1938年夏,爱国藏族人士青攘呼图克图、贡嘎呼图克图、格桑泽仁、相子翁堆等发起组织“康藏民众抗敌赴难宣传团”和“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赶赴重庆和各大战区慰劳前线抗日将士。在《康藏民众代表慰劳前线将士书》中,也表达了共同抗击日寇,认同并保卫“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即“中华国族”的同胞深情(《新华日报》1938年7月12日)

《解放日报》所载《回回民族英雄、中华民族英雄马本斋同志》片段

1944年2月,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去世,《解放日报》在1944年3月13日发表长文《回回民族英雄、中华民族英雄马本斋同志》,叙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强调了他属于“中华民族”和“回族”这两种大小民族身份,也表明了当时中共对“中华民族”观念结构的理解。

毛泽东手书“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

1940年7月,毛泽东为《美洲华侨日报》创刊题词:“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这是对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期盼与呼唤。可见当年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书写及其内在激情。 2TROzjFVlrdtvcnc9q6KFrlze4MPqHFA569LH890wTUZ1l6egGvB/3XoF3cLec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