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考古和传说

考古发现,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南至云南,北到北京、陕西、山西,在公元前180万年甚至更早,到公元前20万年左右,就有继人科古猿之后的直立人的活动。从公元前20多万年到公元前5—4万年左右,智人的活动范围则分布在南至广东、广西,北到内蒙古、辽宁,西到四川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既不是优越的热带,也不是特别严酷的气候条件的寒带,给人类提供了发挥自己智力,认识、掌握和利用自然条件的舞台。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我国境内的人类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镇、章丘县龙山镇,湖北京山县屈家岭,浙江余杭县良渚乡、余姚市河姆渡镇,甘肃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内蒙古赤峰红山区、巴林右旗等地,都有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在东北、内蒙和新疆等地,则发现了多处草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在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福建、广西、云南和西藏地区都有发现。时间最早的约在公元前7500年,最晚的约在公元前2000年。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曾经有一著名的“层累古史”说,即认为上古的历史,都是后人逐渐添枝加叶地创造出来的。的确有些传说是愈到后来就愈加详细,但也有起初曾有而后来消失了的。重要的是,上古的传说是迄今为止我们获得上古社会生活信息的唯一来源。这些传说如果能有考古发现佐证,自然可信,即便没有考古的佐证,我们也很难全部否定。我们只能像司马迁那样,剔除那些“不雅训”的部分,谨慎地加以鉴别。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夏代的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夏代以前,是著名的“尧舜”时代。司马迁所认可的年代,在尧舜之前还有黄帝、炎帝或神农的时代,尧和舜分别是黄帝的后世子孙。司马迁不认可、先秦其他典籍传述、被后来儒家所认可的,在黄帝、炎帝以前,还有伏羲氏。据《庄子》等书,伏羲之前还有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历代君主,后来儒者认为这些都出于伏羲之后,伏羲是“五帝时代”的开始,之前还有三皇时代等数代或数十代君主。每一代以三十年记,传说的最早上限大约比夏商周断代工程向前推进一千年,也就是公元前三千年,迄今五千年左右。

本书所说的“传说时代”,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600年,也就是夏朝灭亡,商朝建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有的只是后人的追述和传说。有关这一时代的传说文字,主要有:

图1.1 汉武梁祠伏羲女娲像

图1.2 伏羲像(《历代古人像赞》,明成

一、《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其中包括《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以及《甘誓》《五子之歌》《胤征》等将近十篇文字。

二、《世本》《竹书纪年》和《山海经》等。

三、载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

四、散见于先秦、汉代著作中的其他传述。比如《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墨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

这些文献难以全信,不待我们今天辨识,先秦时代的著作家们也常常相互批评,指责某些传述不是事实。后来,有的成为国家信奉的经典,比如《尚书》,其中《虞书》和《夏书》不仅被认为绝对准确,而且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直到清朝初年,才有一些儒者揭露说,《虞书》《夏书》中的一些篇章,比如《大禹谟》等,乃是汉代到晋代之间的学者伪造的。学者认为,伪造的仅仅是作为整篇存在的文字和其中的个别传述,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也都是有所根据的。因此,我们对于这些篇章的内容,也将和其他篇章一样看待。载于《大戴礼记》的《夏小正》未被作为儒经,但直到今天,学者仍然认为这篇文字的内容大体是可靠的,即它反映了夏代那个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认识的状况。

《世本》和《竹书纪年》中都有许多关于上古时代的传说,人们对其中的传述,历来是将信将疑。《世本》后来就遗失了,现存的《竹书纪年》也不是当年出土的原样。有关它们的内容,散见于其他古籍的征引。至少从春秋时代开始,《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就不被认为是上古的事实。我们之所以要提及这本书,是因为其中关于中国境内山海走向及其物产的说法,山海神祇的观念,不是战国时代及其后来的人们可以向壁虚造出来的,而是上古流传下来,得以艰难保存的思想信息。

图1.3 汉武梁祠神农像(《金石萃编》卷二〇)

图1.4 神农像(《历代古人像赞》,明成

图1.5 汉武梁祠黄帝像

其他文献中的零星传述,在古人,随各人的判断,或信或不信。这部分资料,我们也将慎重对待。

依据这些传说,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中国古人已经有了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自觉行为。其中“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有人说尝百草是“求可食之物”(陆贾《新语·道基》),后来有人说是从此有了医药:“始有医药”(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无论是哪一种,都是自觉认识自然界事物的行为,因而是农业科学或医学的开始。其他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往往被归功于黄帝。因此,像伏羲、神农、黄帝这样的人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不仅是古代伟大的帝王,也是科学技术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也有人认为,古代最伟大的农业专家,是烈山氏的儿子“柱”和周人的祖先“弃”,他们由于对农业的贡献,曾被祀为“稷神”。而中医汤剂的发明者,被认为是商朝的宰相伊尹。

《尚书·尧典》载,尧即位以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署名汉代孔安国的解释说道,羲、和,是两位天文学家,他们的祖先是重和黎。到他们这一代,尧又任命他们做了天文官员。《山海经》记载,黄帝的孙子高阳氏颛顼有儿子叫老童,重及黎是老童的两个儿子。他们遵照“帝”的命令,“重献上天”,“黎邛下地”。后世的天文官员,都是他们的子孙或他们事业的后继者。这些记载说明,大约在农业科学、医学产生的同时,天文学也诞生了。认识天象,制订历法,已经是人们的自觉行动。

据《尚书·舜典》,舜在帝尧之后做了君主,首先要处理的重要事务之一,就是“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玉衡,被认为是玉制的天文仪器;七政,指日月以及五星。这是说用玉制的天文仪器测量日月五星的运动。在古代的天文仪器中,最简单的应该是立一根标杆(一般认为高八尺),测量日影的长短,以确定每年的天数和季节。后人认为,璇玑玉衡是一种类似箫管那样,并且能够旋转的东西,可以直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以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测天仪器。这就是说,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图1.6 黄帝像(《历代古

图1.7 后稷像(《历代古

图1.8 伊尹像(《历代古

与天文学相关的是数学。据《世本》等书,“容成造历”“隶首作数”“大桡作甲子”。据说容成、隶首、大桡都是黄帝的臣子;历是历法,甲子是纪年系统;数,就是计算,数学。计数和简单的计算,应该在更早的时期就产生了。自觉的,不仅是为了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计算,至少在公元前3000至2000多年前就发生了。

天文学发展的同时,地理学也发展起来了。《山海经》和《禹贡》都是记载地理状况的文献,不过《禹贡》被作为经典,奉为真理;《山海经》则被认为“百不一真”,被认为是小说家的荒诞言论。

《禹贡》以大禹治水的路线为线索,记述各地位置和河流走向。比如兖州的贡品,“浮于济漯,达于河”;徐州的贡品,“浮于淮泗,达于河”;等等。河,就是黄河。也就是说,贡品从济水、淮河等运抵黄河,再运往京城。它也记述各地的土壤、物产状况,还有据此确定的赋税等级。比如徐州,“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这些记述会有错误,但也是科学活动中允许的错误。

《山海经》的记载,则难以置信。它从“南山经”开始:“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如果说《禹贡》是以河流走向为线索,《山海经》则主要以山脉走向和海的位置为线索,来记述各地风土、物产。只是《禹贡》的内容,至今仍有许多是可靠的,而《山海经》的内容则问世当时就很少有人相信,所以不少人认为这是创作者的向壁虚造,也有人相信其中的记述,至少是相信其中一部分记述。而就今天的眼光看来,里面确有一些可靠或比较可靠的记述。比如卷一《南山经》部分:“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狌狌,古人认为就是猩猩。说吃了猩猩就能“善走”,当然不可相信。但猩猩确是可以直立行走的类似猿猴的动物,其《海内南经》又说猩猩“如豕而人面”,就在今天,也可以认为是大体准确的记载。至于《北山经》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中山经》:“其上有金,其下有赭。”记载的准确与否可以讨论,但作者是在认真记述物产状况,则无可怀疑。因此,那些荒唐的记载,也只是认识中的错误,而不是故意的编造。

图1.9 璇玑玉衡像(杨甲《六经图》卷二

《禹贡》的目的,主要是弄清天下的贡赋,这是国家政权大体成形时期的需要;《山海经》则主要是弄清山海走向以及物产,因而也仅仅是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禹贡》所载的地区,已经非常广大,而且处于中国先民活动的核心区域;《山海经》则主要是山和海,这说明当时人们主要在山上或水边活动。因此,虽然《山海经》和《禹贡》都托名大禹时代,但《山海经》中的内容,许多应该是早于《禹贡》很多年的情况,它保留了我国先民生活状况和认识水平最早的信息。

许多高等动物都需要认识自己活动范围内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人类在采集和狩猎生活中,更是需要发展这种知识。因此,《山海经》的出现,标明着我国先民从事地理学的自觉。

根据《世本》和《竹书纪年》等书,我国先民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许多创造发明。除神农尝百草外,还有燧人氏发明用火,有巢氏发明造屋,嫘祖养蚕,工倕造车,以及鲧或益发明筑城、挖井等传说。这些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技术发明是否都是他们创造的,我们无须查证。但这一时期的考古材料,确实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发明的存在。这些发明,几乎都体现着先民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成果。比如挖井,说明先民已经知道,没有河流的地方,地下也可能是有水的,从而极大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使人类摆脱了必须居住于河流附近的限制。有人认为其意义仅次于火的应用。不过这些认识活动和认识成果,大多还都寓含于生产活动之中,而我们仅仅把自觉从事的科学活动及其成果作为我国科学发展的开端。

就我们上述的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在传说时代,我国先民已经开始从事科学活动,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这些成果构成了他们眼中的知识系统和世界图像。 lD5a6kJgmHGQjv0WTrVJCTFbv+poEK2OblgHmPd+9YhAR1+q8Wr+AHWpQbBInO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