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先秦时代的气象学

《尚书·洪范篇》把气象状况分为五类: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

《左传·昭公元年》载,秦国大夫医和论述疾病成因时,把气象状况分为六类: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

这是古代文献中对于气象状况最早分类的两个典型。其中所谓“分为四时”,是说一年的四个季节,乃是天的阴阳等六气的表现。“序为五节”,杜预认为是“得五行之节”。孔颖达《正义》认为,一年有365日,“序之为五行,每行得七十二日有余。土无定方,分王四季。故每季之末有十八日为土正王日”。这样的注解是否符合原意,今天已难以查考了。

《管子》一书则把一年的气候状况分为五段,每段72日;而不是像后来在一年四季的基础上,把每季划出18日,以满足合乎五行的需要。

无论是把一年分为五段,或是把四季中每季划出18日,都纯粹是适应五行学说而人为地强行划分,在实践中,都未能得到应用。中国境内大部分是温带气候,所以从有文献记载或者仅仅是能够用文字追溯到的时代开始,一年四季都是实践中应用的气候划分。

每年四季,每季90余日,其间气候变化很大。为了更加细致、准确地掌握气候,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划分。《逸周书·时训解》篇明确地讲到了二十四气的名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因此,二十四气的形成时代可能要早得多。

把每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每段15日左右,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仍然显得时段过长。《逸周书·时训解》有“七十二候”,把时间段缩短到五天之内: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

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内容也有所不同。立春后十五日加上雨水后十五日,相当于《夏小正》的“正月”。《夏小正》记载该月内“梅杏杝桃则华”,《时则训》记载“桃始花”在正月之后的“惊蛰之日”。可以确定,这些记载都是认真观察的结果。

鉴于气温的随时升降和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季节变化,物候对于农业生产具有特殊的参考意义。北方“枣芽发,种棉花”之类的农谚,就是根据物候掌握农时的例证。汉以后的历法,大多有物候的内容,有些还多少有所调整。北魏《甲子元历》载:“立春,鸡始乳,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雨水,鱼上负冰,獭祭鱼,鸿雁来。”和《时训解》有所不同。唐代一行作《大衍历》,又恢复《时训解》所载。

图2.7 二十四气图

图2.8 七十二候图

19世纪末,国外开始发展物候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建立了新时代的物候观测网,并著有相应的物候学著作。1962年,物候观测网扩大到全国范围,此后又编制逐年的《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物候学资料,现在也为生态关系的合理安排提供着宝贵的资料。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也是对于气象变化的人为划分。这种划分的根据,是我国气候逐年循环变化的实际,它反映着我国先民对于境内气候状况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的正确性,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迄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和使用。

《周髀算经》还提供了二十四气的日影长度数据:

冬至,晷长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这些数据和现在相比,当然非常粗糙了。但把数据精确到分以下,已是当时所能达到的较高精度。

在气象诸因素中,当时人们还不能预报逐日气温的变化,但对于风雨则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认识。

首先是对风的分类。当时的分类依据,一是风的方向,二是风的强度。《吕氏春秋·有始篇》载有“八风”:

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尔雅》所讲,只有四方之风:

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尔雅·释天》)

但此外又有不以方向区分的风:

焚轮谓之颓,扶摇谓之猋,风与火为庉,回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尔雅·释天》)

据郭璞《尔雅注》,颓、猋都是暴风。颓是从上而下,猋是从下而上。庉,意为炽盛貌,因而庉风也是暴风的一种。这些风的名称,在先秦典籍中几乎都可见到。比如《老子》有“飘风不终朝”,《庄子》“抟扶摇而上”,都是指暴风。飘风,《尔雅》说是“回风”,郭璞注说是旋风。从下而上的扶摇风,就是今天的龙卷风。这说明先秦时代的人们不仅对于暴风特别关注,而且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和区分。

那时人们对于风的成因,似乎也有所关注。《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认为风是大地的呼气。《吕氏春秋·音律》:“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认为风是气的运动。这些探索自然是非常初步的,而且未必是着意的,但对于后世探索风的起因,都有一定的影响。

与风密切相关的气象是雨。《尔雅·释天》载:

暴雨谓之涷,小雨谓之霡霂,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济谓之霁。

这些名称在先秦著作中也大都能够找到。比如《诗经·信南山》“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毛传曰,霡霂就是小雨。《春秋·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左传·隐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左传·庄公十一年》:“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尔雅》对雨的解释,可说对先秦时期雨的分类的总结。

风雨之外,先秦时期还对许多气象进行了说明:

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雾谓之晦。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蜺为挈贰。弇日为蔽云。疾雷为霆霓。雨为霄雪。(《尔雅·释天》)

其中有些名称,如霾、雾、虹等,今天还在使用。而雺和雾,今天统称为雾。虹和蜺,今天统称为虹。但在古人那里,它们是有区别的。

先秦时代的人们,在认真地、艰苦地从事着对于气象的认识。 UEomHcEsdvuRcHSpAe3PFTNy3Mm/xKBeijSBR5QVuSV4sFfQPSoOS9agW6YeBC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