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03
第3章

基金选择之道

BEATING
THE
STREET

人们之所以投资共同基金,是因为这样就可以免除自己进行投资决策的种种烦忧了。因为有基金经理管理,投资者再也不用自己来选股了,但是投资基金也有新的烦恼——现在是不用考虑选什么股票了,但却得考虑选什么基金!根据最新统计,截至1992年年底,美国基金总数高达3565家,其中1266家是股票基金,1457家为债券和收入基金,566家是应税货币市场基金,276家是短期市政债券基金。而在1976年,美国仅有452家基金,其中278家是股票基金。

基金层出不穷、蓬勃发展的步伐没有任何停止的迹象。基金品种日益增多,有全国性基金和地区性基金,有对冲基金和行业基金,有价值基金和成长基金,有单一基金和混合基金,也有反向基金和指数基金,甚至还有专门投资基金的基金。不久我们或许还可以看到全能基金以及投资于基金的基金的基金。你问华尔街上所有基金公司的最新的紧急情况指南是什么?就是为了避免公司盈利突然下降,再发行一家新基金!

目前,我们已经跨越了美国基金业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基金数量的总和已经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数量的总和。如果考虑到上市公司中有328家实际上也是基金(参见本章关于封闭式基金的介绍),基金数量超过股票数量的程度就会更加显著。在基金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基金进行投资呢?

BEATING
THE
STREET

设计投资组合

两年前,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些业绩不佳的投资者,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设计投资组合的问题。我在前面说过,我们几个投资专家受一个非营利机构之邀,帮助他们重新设计过投资组合。和其他非营利机构差不多,这家机构也是不断地需要更多的资金。他们的投资,多年来都是由一位基金经理负责,资金分别投资于债券和股票,和大多数投资者没什么两样。

在我们向这家机构建议如何调整投资组合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一般投资者调整投资组合时所面对的问题完全一样。

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确定债券和股票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例是否必须改变。这个问题很有趣。在所有的投资决策中,最初对追求增值的股票与追求稳定收入的债券的组合比例分配决策,对于一个家庭未来能够拥有多少财富影响最为深远。

对我自己的家庭而言,我开始变得比过去稍微加重了债券投资,因为我现在退休后就没有薪水了,所以需要投资更多的债券以保证稳定的收入才行。不过我仍然把大部分资产投资在股票上。然而现在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错误在于,在追求稳定收入的债券上投资太多,在追求资本增值的股票上投资太少。现在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1980年美国共同基金投资者中,选择股票型基金的有69%,可是到1990年时反而下降到只有43%。如今全美共同基金总的资产规模中债券及货币市场基金所占的比例高达75%左右。

投资者越来越喜欢债券,对政府当然是好事一桩,因为政府需要永不停步地发行国债以筹集资金弥补财政预算赤字。可是债券对投资者的未来财富增长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本来应该去买股票才对!我在引言中早说过了,股票投资收益率比债券高得多,过去70年来股票平均每年投资收益率达10.3%,而长期国债投资收益率只有4.8%。

股票投资收益率远远高于债券的原因显而易见。随着上市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盈利越来越多,作为股东分享到的利润也就越来越多,得到的股息也随之增长。由于股息是决定公司股票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拥有一个在10年或者20年股息持续增长的股票组成的一个投资组合,你想不赚钱都很难。

1991年出版的《穆迪上市公司股利手册》(Moody's Handbook of Dividend Achievers)是我最喜爱的枕边书,上面就罗列出了这种股利持续增长的公司。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有134家上市公司保持了20年股利连续增长的纪录,还有362家公司保持了10年股利连续增长的纪录。因此,一种简单的投资策略就是,从穆迪上市公司股利排行榜中挑选股票,只要这些公司的股利持续保持增长,就尽可能长期持有。帕特南基金管理公司的帕特南股利增长基金(Putnam Dividend Growth)就是坚持这种根据股利增长情况进行选股的投资。

上市公司经常定期提高股利来回报股票持有人,与此相反,即使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Medicis)时代,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公司会主动提高利息来回报债券持有者。债券持有人从来不会得到像股票持有人一样的待遇——被邀请参加年度股东大会;一边吃着点心,一边听着公司高管汇报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情况;然后提出问题让公司高管予以回答。当债券发行人的业绩良好时,债券持有人也不会获得任何额外报酬。债券持有人最多能得到的只是归还他借给公司的本金,而本金的实际价值还会由于通货膨胀而缩水。

债券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老年人持有的,而这些老年人倾向于依靠利息来维持生活。有收入能力的年轻人则被认为会将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到年老时再转而依靠利息收入来维持生活。然而这种“年轻人适合买股票而年老人适合买债券”的投资原则早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过去明显提高了。

如今,一个身体健康的62岁老人,预期寿命是82岁,他还能再活20年,因此他得准备未来20年的生活费用支出,而且还得再忍受20年的通货膨胀,眼看着他的积蓄的购买力由于通货膨胀而持续下降。那些本来指望靠债券和大额定期存单过上幸福晚年的老人,现在会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退休后还要承担未来20年的生活费用,要想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他们必须投资一些成长股,使自己的资产组合保持一定的增值速度。否则,利率这么低,即使是拥有巨额资产组合的老年人也难以完全依靠利息来维持生活。

在这种情形下,全国的老年人都不得不问:“仅仅依靠持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3.5%的利率水平,我怎么能够维持生活?”

估算一下,一对退休夫妇的全部财产有50万美元,全部投入到大额存单或短期债券上,我们来看看结果会怎样。如果利率下降,他们不得不将到期存单按新的较低利率续存,他们的利息收入就会急剧下降;如果利率上升,他们的利息收入上升,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率也会上升,他们利息收入的购买力也会相应缩水。

如果他们将50万美元的全部资产都投资于利率为7%的债券,他们每年能够获得35000美元的稳定利息收入。但是如果通货膨胀水平为5%的话,这35000美元利息收入的购买力将在10年内缩水一半,15年内缩水2/3。

因此,他们退休后——早晚会有那么一天,这对普通的夫妇可能被迫取消一些外出旅行,或者将不得不在利息收入以外再动用一些本金以支付生活费用。但本金减少了,就意味着未来利息收入会减少,计划留给孩子们的遗产也会减少。除了非常富有的家庭,不投资股票,根本不可能长久维持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水平。

显然,投资股票的资金数量,取决于投资者手里有多少钱可以用于股票投资以及未来过多久他们需要收回这笔资金进行消费。我的建议是,在投资组合中,最大限度地增加股票投资的比例。

我对这家非营利机构提出了同样的投资建议。在此之前,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各占一半比例。债券部分(投资于5~6年期限的债券)的收益率是9%,而股票部分的股息率是3%,因此整个投资组合总的投资收益率为6%。

正常情况下,债券都是被持有到期,并按票面值收回本金。因此,占投资组合一半的债券投资根本没有什么成长性。占投资组合另一半的股票投资部分除了3%的股息率之外,预期每年增值8%。

(从历史上来看,股票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大约是11%,其中,3%来自股息,另外8%来自股价上涨。当然,股价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不断地提高股息水平,这使得股票更具有投资价值。)

由于占资产组合一半的股票投资每年增值8%,占投资组合另一半的债券投资根本没有什么升值,因此整个资产组合只具有4%的年增长率,而这仅能够抵消通货膨胀率而已。

如果我们对资产组合进行调整,情况会怎样呢?持有更多的股票,持有更少的债券。在最初的几年内,这个非营利机构将会暂时牺牲一些收入,但是,股票价值的长期增长以及股票股利收入的大幅增长,将远远超过这些短期的损失。调整投资组合中股票和债券的比重后,资本增值会提高,现金收入会减少,详细情况请如表3-1所示。鲍勃·贝克威特(Bob Beckwitt)按照我的要求计算了这些数据,他后来成了富达资产管理者基金(Fidelity Asset Manager Fund)的基金经理,投资业绩相当出色。

表3-1 股票与债券的相对优势(单位:美元)

①为了保持债券与股票50/50的比率,必须定期调整投资组合,即追加资金必须不断投资于债券以与不断增值的股票平衡。

贝克威特是我们公司的数量分析专家之一。这些数量分析专家思考问题的方式非常复杂,他们所使用的概念根本不是我们大多数线性思维的人所能理解的,他们说的话也只有那些同行才听得懂。但贝克威特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随时可以跳出数理分析的专业语言模式,用普通的语言和我们这些普通人进行交流沟通。

贝克威特在表中分析了3种投资方案,每种方案都是投资10000美元,债券利率为7%,股票股息率为3%,股价每年增值8%。

第一种方案是,10000美元全部投资于债券,20年后共获得利息收入14000万美元,并收回10000美元本金。

第二种方案是,股票和债券各投资5000美元,20年后债券利息收入为10422美元,股票股息收入6864美元,期末投资组合资产总值为21911美元。

第三种方案是,10000美元全部投资于股票,20年后股票股息收入为13729美元,再加上股价增值,期末投资组合资产总值为46610美元。

由于股票股息收入不断增加,到最后全部投资于股票的股息收入会比全部投资于债券的利息收入还要多。因此20年后第二种方案的固定收益,比第一种方案全部投资于债券的固定收益还要多3286美元。而在第三种方案中,投资者全部投资于股票在固定收益方面只比第一种方案只减少了271美元,但换来20年的股价巨大增值。

若再进一步深入分析,你会发现即使需要固定收益,也没有必要购买债券。这是一个相当激进的结论,来自贝克威特根据我的要求进行的另一套分析资料,具体结果如表3-2所示。

表3-2 100%投资于股票的策略(单位:美元)

注:表中所有金额取整到10美元。

假设你有100000美元可以进行投资,每年需要7000美元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一般人往往会认为,购买债券才能保证得到稳定的固定收益。而如果你并不这么做,反而采取一种近乎疯狂的举动——全部投资于股息率只有3%的股票,结果将会如何呢?

为了维持1:1的投资组合比例,就必须定期调整投资组合。也就是说,如果股票价值上涨,就必须将一部分资金从股票转移到债券投资上。

第一年股息率3%的股息收入只有3000美元,根本无法应付你一年7000美元的消费支出,你怎么填补这个窟窿呢?你只能卖掉价值4000美元的股票。假设股价每年上涨8%,因此到年底你的股票投资会增值为108000美元,抛掉4000美元的股票后,还剩104000美元。

第二年股息收入增长到3120美元,你只需卖掉3880美元的股票就可以保证一年7000美元的消费支出了。以后每年股息收入越来越多,需要卖掉的股票金额也就相应越来越少。到了第16年,股息收入超过7000美元,就不必再卖股票了。

20年以后,你的100000美元本金已增值到349140美元,如果再加上这20年间146820美元的生活消费支出,你的投资组合资产总值几乎是最初的5倍。

好了,我们又再次得出股票优于债券的证明,即使你需要固定收益来支付生活费也是如此。可是我们需要考虑一个让人担心的意外因素,那就是股价波动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规律,根本不可能每年都上涨8%,有时甚至连续下跌好几年。以股票投资代替债券投资的投资者,不但要经受住一次次的股价下跌调整的打击,而且为了弥补股息收入的不足还要卖出股票,有时还不得不在非常沮丧的低价位上抛售。

全部投资股票,如果刚开始时就不幸地碰上股市回调,整个投资组合出现亏损,投资者为了支付生活费用,不得不亏本卖出股票,这时心理负担肯定会特别沉重。投资者总是担心,全部投资股票,万一碰上股市暴跌,把老本赔个精光,那可根本输不起。即使你已充分明白表3-1和表3-2的计算,而且也相信长期而言把资金全部投资于股票是最明智的投资决策,可是由于非常恐惧股市暴跌、输个精光,所以宁愿投资债券。尽管少赚一些,却睡得安心多了。

让我们做个悲观的假设,你刚刚把资金全部投入股市,第二天就碰上大跌,一夜之间就损失25%,一下子1/4的财产不见了。你当然会痛骂自己,后悔不已,但是只要你坚持不卖掉股票,长期持有,最终结果一定还是比全部投资债券要好很多。贝克威特用电脑程序计算表明,20年后,你的投资组合会增值到185350美元,几乎是你投资债券20年后收回的100000美元本金的两倍。

或者让我们假设你碰上了更加糟糕的情况:经济衰退持续20年,股市持续低迷,股息率和股价涨幅根本达不到我们预计的8%,都只有预计水平的一半。这肯定是现代金融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大灾难,但如果你仍然全部投资股市,每年从中取出7000美元现金来维持生活,20年后你手中还有100000美元,结果和投资债券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当时我向那家非营利机构进行建议时,手上有贝克威特的这些分析数据就好了,我就可以说服他们一分钱也不要投资债券了。最后我们做出决策,提高股票的投资比例,至少这样做是向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

BEATING
THE
STREET

债券和债券基金

决定了投资组合中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后,下一步就要确定如何进行债券投资。我个人并不热衷于债券投资,所以这部分讨论内容会相当简短。你们应该都看得出来,我明显比较偏好股票,不过稍后再来讨论我最热衷的股票投资,现在先来讲讲债券。一般人认为债券投资最能确保本金安全,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人们往往以为,买债券十分安全,能让你晚上睡得安稳,而买股票风险很大,会让你半夜惊醒。购买利率8%的美国30年期国债很安全吗?除非这30年期间通货膨胀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才能说保证安全。万一通货膨胀率上升为两位数,那么国债价格就至少会下跌20%~30%。这种情况可让人进退两难:如果卖掉债券,必然会亏损;如果一直持有30年到期为止,本金肯定能够拿回来,但现在这些本金的购买力却只有原来的一部分而已。红酒或棒球卡也许时间越久越升值,但货币却是会越来越贬值,例如1992年美元贬值得只有1962年美元购买力的1/3。

(在此需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市场上饱受轻视的货币市场基金,其业绩表现并不像大家所以为的那样糟糕。目前通货膨胀率为2.5%,而货币市场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5%,至少你的实际收益率还有1%。如果利率上涨,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也会跟着上涨。当然啦,我并不是说仅仅靠货币市场基金3.5%的收益率就能让你过上好日子,但至少你不用担心亏掉老本。现在许多货币市场基金,收取的申购费都很低,这使得它们更加具有投资吸引力。况且现在的低利率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因此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比长期债券更加安全。)

另一个关于债券投资的错误观念是,购买债券基金比直接投资债券更加安全。如果说是投资公司债券或垃圾债券,毫无疑问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因为通过基金来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公司债券,可以把债务人违约风险限制在更低的水平。但是债券基金也根本无法防范利率上扬的风险,而投资长期债券最大的风险就是利率上升。利率一开始上升,债券基金和期限相同的个别债券价值下跌得一样惨。

你可拿出一些钱,购买垃圾债券基金,或者购买那些同时投资公司债券和国债的债券基金,这些基金的收益率会比投资某一只债券要好。我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会有人把所有资金都投资在中期或长期国债基金上。可是很多人的确就是这样做的。目前投资于美国国债基金的资金规模高达千亿美元以上。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我失去一些债券基金部门的朋友,不过我还是要说。国债基金存在的目的到底何在,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投资者如果购买中期国债基金,每年还要向基金公司支付0.75%的申购费,以供基金公司支付薪资、审计费用及制作年度报告等。而如果直接去购买7年期国债,就根本不用支付任何额外费用,收益率肯定比购买国债基金要高。

你可以透过证券公司,或直接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属的各地银行,直接购买国债或国库券,不必支付什么手续费或佣金。3年期国库券最低购买金额为5000美元起,10年及30年期国债最低购买金额只要1000美元。国库券利息是期前支付,直接从国库券购买金额中扣除,国债利息则自动转存入购买者的证券账户或银行账户,一点都不用你操心。

那些推销员会说,国债基金由专业经理人来操作,能够在最佳时机适时买入卖出,风险比较低,收益率比较高。说得好听,可是这种情形很少出现。纽约债券承销商GHC公司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1980~1986年,债券基金收益率一直低于单个债券,有时一年收益率竟落后2%之多,而且债券基金期限越长,相对单个债券的业绩表现也越差。专家管理债券基金能够获得一些超额收益,但还不够补偿投资者申购债券基金为这些专家付出的管理费用成本。

GHC公司的研究报告同时指出,许多国债基金宁愿牺牲长期的总收益率,以拉高当前的收益率。对此我没有证据加以支持或者反驳,但我可以确定,直接投资7年期国库券,7年后一定能取回本金,但购买中期国债基金就不一定能够保证你足额收回本金。你出售时的基金单位价格由当日债券市场行情决定,而行情随时都在波动,有可能你只好低价卖出,承担亏损。

在人们追捧债券基金的狂热中还有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额外支付管理费,来购买国债基金和所谓的吉利美(Ginnie Mae) 基金。购买一只持续战胜市场的股票基金,支付申购费用情有可原,因为你的投资收益弥补申购费用绰绰有余。购买一只美国30年期国债或吉利美债券,和购买其他品种的国债或吉利美债券根本没有什么区别,那些基金经理人极少能够取得远远超越同行的优异业绩。事实上,收取申购费的债券基金与不收申购费的债券基金,投资业绩几乎完全一样。由此我总结出了第5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根本没有必要白白花钱请大提琴家马友友来放演奏会录音。

最后在我们的建议下,这家非营利机构一共聘请了7位基金经理来管理债券投资:2位传统债券基金经理负责大部分债券投资资金,3位基金经理负责可转换公司债券投资(本章稍后讨论),另外2位基金经理专门负责垃圾债券投资。

如果你买对了垃圾债券,收益率也会非常可观,不过我们可不想在垃圾债券上下大赌注。

BEATING
THE
STREET

股票及股票基金

从某一方面来说,股票基金和股票没什么两样,赚钱的唯一办法就是要长期持有不动。长期持有需要坚强的意志。那些经常会因恐慌而抛售股票的人,投资股票基金可能也会恐慌、抛售,最后都赚不到什么钱。即使是业绩最好的股票基金,在大盘回调整理时也可能反而比大盘跌得还惨,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在我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有9次股市回调10%,而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净值比大盘跌得更低,但是反弹时也比大盘涨得更高(对此我稍后会详细说明)。要想从这些大反弹获利,你就得紧抱基金不放。

我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时,经常在基金年报“致持有人的信”中发出警告说,麦哲伦基金这艘巨轮也有可能在股市波动的惊涛骇浪中沉没。我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如果某种坏事情发生会让人们烦恼不安,一旦人们事先有所心理准备,那么这种坏事情即使发生了,人们也不会惊慌失措。我想,大多数人在股市大跌中能够保持冷静,坚决持有,但有些人肯定做不到。沃伦·巴菲特曾经警告投资者,那些无法看着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却仍然继续坚持持有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这个观点也同样适用于股票基金的持有人。

那些无法忍受基金净值短期内减少20%~30%的人,就不该投资成长型股票基金或一般的股票型基金。这类投资者比较适合既持有股票也持有债券的平衡型基金或资产配置型基金。这两种基金的业绩波动都要比纯股票型基金小一些,不过最后收益率也要少一些。

目前美国市场上投资基金种类繁多,股票型基金就多达1127种,令人眼花缭乱。对此我提出了第6条林奇投资法则:

林奇法则

既然要选择一只基金,就一定要选择一只业绩优秀的好基金。

选择一只好基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过去10年来,75%的美国股票型基金连市场的平均业绩水平都赶不上,几乎年年落后于大盘。事实上,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只要能够与大盘指数持平,就在所有基金经理排名中高居前1/4。

很奇怪的是,入选指数的就是那些股票,而这么多基金公司买卖的也是那些股票,但基金投资业绩却比不上指数,这是一个现代证券市场之谜。大多数基金经理连市场的平均业绩水平都赶不上,这听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实际情况的确如此。1990年基金再次输给标准普尔500指数,这已经是基金连续输给市场的第8年!

这种奇怪的现象原因何在,目前无人能知。

第一种说法是,基金经理其实根本不会选股,如果把计算机扔了,单纯依靠向股票一览表上掷飞镖乱选一气,选股业绩反而会更好。

第二种说法是,华尔街上的羊群效应非常盛行,大部分基金都是市场追随者,基金经理只是表面上假装追求超越市场的卓越业绩,实际上一辈子只求与指数持平就心满意足了。可悲的是,这帮基金经理实在是太才华横溢了,以至于连与大盘指数保持同步这样超级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可能就像那些才华横溢的大作家,尽管满腹才华,却拼凑不出来一本极其幼稚、粗糙的畅销书。

第三种说法算是比较客气的,认为基金表现之所以不如指数,主要是由于指数,尤其是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近年来越来越集中于大盘股,而这些大盘股最近几年涨幅惊人。在20世纪80年代,想击败市场比70年代难得多了。20世纪80年代,许多入选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股的上市公司卷入并购风潮之中,并购使公司股价飞涨,相应带动指数大涨。此外,外资大笔涌入美国股市,专挑名声显赫的大公司大盘股,进一步加大了指数上涨的动能。

20世纪70年代的情形正好相反,那些著名的大公司(如宝丽来、雅芳、施乐以及一些钢铁公司、汽车公司)由于自身业绩糟糕,其股票市场表现也相当糟糕。绩优成长公司(如默克公司)业务持续繁荣成长,但由于其股票价格过于高估,股价却并没有怎么上涨。因此,那些刻意避开这些大公司股票的基金经理反而相对于市场取得了巨大的优势。

第四种说法是,指数型基金大受欢迎,反过来推动指数成分股本身涨得更高。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型投资机构投资指数基金,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指数成分股,使其股价大涨,导致指数基金业绩表现胜过其他股票基金。

这是不是意味着,想要在数百家主动管理型基金中选出一只业绩优异的好基金,比百里挑一还要难上几倍?不如干脆选一家或几家指数型基金紧抱不放,这样做更省事且更赚钱?我和迈克尔·理柏(Michael Lipper)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在基金业内是首屈一指的权威专家。他根据一大批主动型股票基金的业绩计算得到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水平,然后与标准普尔500指数股利再投资的业绩水平进行比较(标准普尔500指数本质上就是一个指数型基金,扣除极低的指数型基金管理费就相当于指数型基金业绩水平)。二者比较结果如表3-3所示。

表3-3 股票型基金与标准普尔500指数业绩对比

资料来源:Lipper Analytical Services,Inc.

理柏的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基金业绩领先于一般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而且往往领先幅度相当大。如果1983年l月1日用100000美元投资于先锋500指数基金(Vanguard 500Index Fund),然后一直持有不动,到1991年1月1日就会增值到308450美元。若投资一般的股票型基金,却只能增值到236367美元。指数基金连续8年战胜主动型股票基金,直到1991年才输了一次。

如果以30年时间来看,主动型股票基金总的投资收益率为2548.8%,被动型指数基金总的投资收益率为2470.5%,相差无几,前者略高一点点。可见,投资者费时费力,拼命想挑选出一个好基金,选一个最优秀的基金经理,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努力全部都白费了。只有少数几家基金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稍后详述),除非你很幸运找到了其中一家,否则花再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如何挑选好基金都是白费气力。这是另一种扔飞镖选股票的投资方法,干脆把整个靶子都买下来——购买所有指数成分股,哪个股票涨都不会错过。

连基金研究权威理柏个人也认为,要想研究出来到底哪个基金经理将会是未来战胜市场的超级明星是根本不可能的。前面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这种努力是白费气力。可是在华尔街上人性的力量始终想挑战事实,投资者总是永远不停地在成千上万个基金中寻寻觅觅,想要找出一只持续战胜市场的基金明星。

我和几位同事也想要发起这种挑战,为前面提到的非营利机构选择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我们花了好几个小时审阅75位基金经理候选人的个人简历及业绩记录,从中挑选出了25位进行面试。

后来我们决定同时录用几位基金经理,每人分别管理一部分投资组合。你只要同时投资于几种不同投资风格和不同投资理念的基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我们基于以下的一些想法才这样操作:股市变化无常;环境变化无常;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经理或某种类型的基金,不可能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战胜市场。股票如此,基金同样是如此。谁知道下一次投资机遇会出现在哪里?所以不如采取中庸之道,同时购买各种不同的基金,这样才能稳稳当当地赚钱。

如果你只买一种基金,可能你会碰到基金经理表现失常、业绩不佳的困境,或者该基金选的全是一些不受市场青睐的股票。例如,一只价值型基金或许过去3年业绩优异,但随后的6年却表现一塌糊涂。1989年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以前,价值型基金连续8年战胜市场,而同期成长型基金却连续输给市场。1987年之后成长型基金连续战胜市场,但1992年却输给了市场。

基金品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方便讨论,我把最重要的几种基本类型简介如下:

·资本增值型基金:基金经理各类型股票都可投资,不拘泥于特定投资观念。麦哲伦基金就属于这种基金。

·价值型基金:选股的主要标准不是盈利能力,而是公司的资产价值,例如天然资源开采公司、房地产公司、有线电视公司、输油管道公司及饮料罐装公司等。这种价值型公司,大多数为了购置资产承担很高的负债。它们追求的目标是,还清债务后公司大赚一笔。

·绩优成长型基金:主要投资于中盘和大盘绩优股,这类公司在业内地位稳固,成长良好,增长速度稳定,盈利每年至少增长15%以上,因此周期型股票、缓慢增长型蓝筹股都不包括在内。

·新兴成长型基金:主要投资小盘股。好几年来小盘股一直落后于市场,1991年突然开始以很大优势战胜市场。

·特殊情况基金:投资那些正常情况下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但突然发生某种事件改变了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股票。

知道你持有的基金属于什么类型,能够帮助你正确判断是否要继续持有。马里奥·加贝利的价值型基金连续落后大盘4年,但这并不表示就应该放弃。1992年这只基金业绩就开始大幅反弹。一旦价值型股票不受市场青睐,加贝利、库尔特·林德纳(Kurt Lindner)或迈克尔·普赖斯等这些价值投资高手的业绩肯定好不了,根本比不上那些投资于市场追捧的成长股的成长型基金。

要公平地比较基金业绩优劣,必须将同一类型相互比较。如果多年来加贝利的业绩一直胜过林德纳,你肯定要一直抱紧加贝利的基金。但是如果几年来加贝利的业绩一直不如著名的成长型基金经理约翰·邓普顿(John Templeton),也不能因此就指责加贝利做得不好,因为在这几年,所有价值型基金表现都不如成长型基金。

同样,如果去年黄金行业股票平均下跌了10%,黄金行业股票基金也相应下跌10%,这种情况下再指责这个基金经理是非常不近情理的。如果自己手中持有的一只基金业绩表现不佳,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抛了这只表现差的,换成另一只表现更好的基金。但如果根本不考虑这类基金的整体表现情况,失去耐心,更换基金,就会犯下另一个错误——这些人往往恰是在最不应该更换基金的时候更换了基金,其实此时他们抛弃的价值型基金刚开始触底反弹,而他们要买入的成长型基金则刚开始见顶回调走下坡路。

事实上,在价值型基金普遍表现不佳的时候,某一只价值型基金却表现特别优异,但这并不值得高兴(成长型或其他类型基金同样如此)。因为这可能是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不再钟情于价值低估型股票,转而投资一些大盘蓝筹股或公用事业股。也许是价值型股票的表现普遍低迷,让基金经理极度受挫,实在受不了了,干脆改变投资网络。

这种基金经理缺乏严格的自律,也许短期业绩会风光一时,但只是短暂的,最终必然会牺牲长期业绩。一旦价值型股票开始回升,这个基金经理却没有投资多少价值型股票,结果基金持有人支付管理费是来购买价值型基金的,但当价值型股票上涨时却享受不到相应的大幅增值。

那些经验老到的基金投资人会仔细研究一只基金的年度报告或半年度报告,以检查这只基金购买或者准备购买的股票是否与基金的投资风格相吻合。例如,在价值型基金中不应该会有微软公司的股票。评判基金经理的操作,大放一通马后炮,这已经超出一般投资者的能力范围,但却是我们这些股票投资狂热爱好者最喜欢做的事。

BEATING
THE
STREET

基金全明星队

为了提高投资胜算,确保我们的资金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投资到合适的对象上,我们最后为这家非营利机构挑选了13家不同的基金和基金经理,其中包括:1位价值型基金经理、2位绩优成长型基金经理;2家特殊情况基金、3家资本增值型基金、1家小盘成长型基金、1家专门投资股利持续增长型公司的基金以及3家可转换债券基金(后面详述)。

我们认为,这样挑选不同的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组成一只全明星队,应该每年都能战胜市场。这种全明星队里会出现一些超级明星,其优越表现可以弥补另外一些基金或基金经理的一般表现,从而使我们能够战胜大多数个别基金经理都难以战胜的指数。

一般业余投资者也可以简单模仿这个全明星投资策略。你可以把资金分成6部分,分别买入上述5种类型基金,再加上一只公用事业基金或一只混合型基金(equity-to-income fund)。后面这两种基金在股市大幅震荡行情中,非常有助于你的整体业绩保持稳定。

1926年到现在,小盘成长型股票一直大幅领先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所以在小盘成长型基金上投资一定比例肯定是个好主意。你可以在投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同时投资一些指数基金,其中包括:覆盖了绩优成长型股票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覆盖了小盘成长型股票的罗素2000指数基金以及投资价值型股票的加贝利资产基金(Gabelli Asset)、林德纳基金(Lindner Fund)或普赖斯的灯塔基金(Mutual Beacon),还有投资资本增值型股票的麦哲伦基金(在这儿顺便给我管理过的基金打个广告)。

最简单的做法是:把资金分为6等份,等额买入6只不同类型的基金,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如果有了新的资金,想再增加投资,重复以上过程即可。比较复杂一些的做法则是:调整各种不同类型基金在投资组合中所占的比重,把新的资金投入到那些表现已经落后于市场的基金。但这种方法只限于新追加投入的资金。由于个人投资者还要考虑所得税问题(慈善机构免缴所得税),所以最好不要频繁买进卖出,在不同的基金之间频频换来换去。

那么如何判定哪些类型的股票表现已经落后于市场了呢?1990年秋天为那家非营利机构拟定投资计划时,我们也讨论了这个问题。那时我认为一部分大盘成长股,例如百时美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雅培制药公司(Abbott Labs)等,股价都已经涨到了让人头晕目眩的新高,股价已经明显高估,将来肯定面临大跌或至少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回调。在第7章我会进一步解释我是如何判断股价涨跌的。

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都是典型的制药或者食品行业大盘股。此外,道琼斯指数成分股则绝大多数是周期型公司股票,纳斯达克指数和罗素2000指数的成分股则主要是小盘成长型公司,如连锁餐饮公司和高科技公司等。

回顾过去10年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罗素2000指数的表现,就能看出大盘股与小盘股的波动模式有何不同。首先,小盘成长型股票震荡远远要比大盘股激烈得多,小盘股走势如同小麻雀忽上忽下,大盘股走势则如雄鹰平稳翱翔。其次,小盘股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折腾后,最终收益率还是赶上了大盘股。

1986~1990年这5年,小盘成长型股票只上涨了47.65%,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大涨了114.58%,相对而言大幅落后。但是到了1991年,小盘成长型股票却成功反超大盘股,短短一年间罗素2000指数就飙升至62.4%,有些小盘成长型基金表现更出色,涨幅高达70%,甚至80%。

显然,小盘成长型股票已经连续5年表现不佳的1990年,却是加仓投资小盘成长型股票的大好时机。如果当时大家经常阅读《巴伦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专业报刊,留意到各类指数的相对表现,就可能会抓住这个在低谷时买入小盘成长型基金的良机。

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弄清楚到底应该投资小盘股还是大盘股,那就是追踪T.Rowe普赖斯投资公司的新地平线(New Horizons)基金。新地平线基金创立于1961年,专门投资于小盘股。该基金投资的小盘股如果市值增长超过一定规模,这只股票就会被从投资组合中剔除掉。新地平线基金的业绩表现,就是你观察小盘成长型股票的一个晴雨表。

图3-1是T.Rowe普赖斯投资公司定期公布并更新的一份图表,用来比较新地平线基金投资的小盘股和主要由大盘股构成的标准普尔500指数的相对市盈率水平。由于小公司成长性一般高于大公司,所以小盘股市盈率通常也高于大盘股。由此我们可以从理论推断,新地平线基金持股的市盈率水平,应该一直高于标准普尔指数。

图3-1 新地平线基金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相对水平

资料来源:T.Rowe普赖斯投资公司。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正是图3-1十分有用的地方。某些时候小盘成长型股票非常不受市场青睐,股价十分低迷,新地平线基金持股的市盈率甚至下跌到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同的水平,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二者相对市盈率等于1)。

另外一些时候,小盘成长股受到市场狂热追捧,股价高得非常不合理,新地平线基金持股平均市盈率将会高达标准普尔500指数的2倍(相对市盈率为2.0)。

从图3-1可以看出,过去20年来只有1972年和1983年这两年的市盈率相对水平突破2.0,但这两次突破2.0之后小盘股都大跌了好几年。事实上,1983~1987年的大牛市期间,小盘股大部分时间都没有什么表现。因此,当新地平线基金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市盈率相对水平值逼近于可怕的2.0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暗示:此时应该避开小盘成长型股票,而专注于投资大盘股。

由图3-1还可以明显地看出,买入小盘成长型股票的最佳时机,就是市盈率相对水平下降到1.2以下的时候。当然,要利用这个投资策略来赚钱,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小盘股大跌之后,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重新积蓄能量,然后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再次全面大涨。例如在1977年的时候,小盘股在此之前已连续上涨一两年了,华尔街普遍认为小盘股行情已经快到尽头了,此时应该抛掉小盘股,换成大盘股了。可那时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基金经理,我根本不理会市场上的主流看法,坚决重仓持有小盘股,而正是这个决策,使麦哲伦基金后来连续5年一直跑赢大盘。

在成长型基金和价值型基金的对比选择上,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柏投资分析服务公司编制两种基金指数,一种是30家价值型基金构成的价值型基金指数,另一种则是由30家成长型基金构成的成长型基金指数,每期《巴伦周刊》上都会刊登。1989~1991年,理柏成长型基金指数暴涨了98%,而价值型基金指数的涨幅只有36%。价值型基金已经相对落后多年,此时你反而应该买进价值型基金了,因为它们反败为胜、东山再起的时候快要到了。

BEATING
THE
STREET

寻找基金冠军

不管是价值型基金、成长型基金,还是资本增值型基金,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出一家远远战胜其他竞争对手的基金冠军呢?大部分投资人是根据基金过去的业绩情况进行判断的。他们研究《巴伦周刊》上刊登的定期追踪基金业绩的理柏基金指南或是其他类似的基金业绩信息,追踪基金过去1年、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业绩记录。现在分析基金历史业绩表现,已成全美流行的业余消遣。投资人花费几千小时来做这件事,相关讨论基金历史业绩表现的书籍和文章铺天盖地。但所有这些投入,除了极少数情形之外,绝大多数毫无用处,只是浪费时间。

有人以为只要买过去一年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就行了,看看谁是理柏基金排名表上一年期业绩的第一名,然后买入这家基金就行了。这样挑选基金的方法是非常愚蠢的。一年期业绩排名表的冠军基金,往往是那些押宝于某个热门行业或者几只某类热门股,结果交了好运中大奖了。否则凭什么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大的优势遥遥领先?再过一年,这个好赌的基金经理肯定就不会那么好运了,他的基金很可能就从第一名变成最后一名了。

就算用过去3年或5年的历史业绩记录来选择未来的基金冠军,也往往是不灵验的。美国《投资远见》杂志(Investment Vision,现更名为Worth)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1981~1990年,如果每年选择过去3年期历史业绩最佳的基金进行投资,结果会落后标准普尔500指数2.05%。如果采取类似的方式,选择过去5年期业绩最佳的基金进行投资,只会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领先0.88%。选择过去10年期业绩最佳的基金进行投资,只会比标准普尔500指数领先1.02%。如此微弱的领先优势,连支付买入卖出基金的手续费都不够!

如果专门选择5年期或10年期历史业绩最佳的基金,然后连续持有5年,结果又会如何呢?前者只不过和标准普尔500指数持平而已,后者反而会落后标准普尔500指数0.6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教训:不要白白浪费太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历史业绩记录。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挑选一个有着长期良好历史业绩表现的基金。坚决长期持有一个业绩持续稳定且投资风格也持续稳定的基金,远远胜过在不同的基金之间换来换去、随波逐流。

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基金在熊市表现如何?这也是相当复杂的一个问题。有些基金在下跌行情中跌得更惨,但在反弹行情中涨得却也更高;另外一些则跌得少但涨得也少;还有一些是跌得多而且涨得少。最后这一种基金我们要尽量回避。

关于基金在熊市的表现,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来源是《福布斯》杂志每年9月份刊登的《福布斯》基金名人堂(Forbes Honor Roll)。想登上《福布斯》基金名人堂相当困难,起码要有多年的投资历史,要经历过两个牛市和至少两个熊市。《福布斯》杂志会根据基金在牛市和熊市的表现分别进行评级,从最高的A到最低的F。《福布斯》基金名人堂会列出以下信息:基金经理的姓名、管理时间、管理费率、持股市盈率水平以及10年平均收益率。

要想进入《福布斯》基金名人堂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根据其评级来挑选基金是相当可靠的。选择一个在牛市和熊市表现评级是A或B的基金,肯定错不了。

目前美国共有1200余只股票型基金,其中只有264家的历史能够追溯到1978年或更早。在这264只基金中,到现在每个年度都能保持盈利的只有9家:凤凰成长型基金(Phoenix Growth)、美林资本增值A基金(Merrill Lynch Capital A)、美国投资公司基金(Investment Company of America)、John Hancock国王基金、CGM共同基金、全美基金(Nationwide)、Eaton Vance投资者基金、派克斯世界基金(Pax World)以及奥马哈收入型基金(Mutual Omaha Income)。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凤凰成长型基金,自从1977年以来复合收益率高达20.2%,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业绩记录。这9家基金中,有8家每年上涨13%甚至更高。

BEATING
THE
STREET

收取申购费基金与免收申购费基金

申购费是指购买基金时支付的手续费。购买基金是否需要支付申购费,也是投资者选择基金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收取申购费是不是就意味着这只基金很好呢?未必如此。有些十分成功的基金收取申购费,但有些同样十分成功的基金却并不收取申购费。如果你准备长期持有一只基金好几年,那么2%~5%的申购费就无足重轻。因此,你不应该因为收取申购费就拒绝购买一只好基金,同样也不应该由于免收申购费就购买一只差的基金。

基金的管理费和其他开支的多少,当然会影响其整体业绩表现,这正是收费极低的指数基金的优势所在。在比较不同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表现时,投资人完全可以忽略这些费用。因为在计算年度业绩表现时,这些费用会从中扣除,也就是说,在比较业绩时已经考虑了费用因素。

还有一些人也担心基金规模大小对业绩的影响,尤其是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1983年麦哲伦资产超过10亿美元时,我第一次听到“规模太大难以成功”这种说法。后来麦哲伦基金规模增长至20亿、40亿、100亿美元,一直到我离开时达到140亿美元,我一次又一次听到“规模太大难以成功”的说法。莫里斯·史密斯(Morris Smith)接手后,麦哲伦基金增长到了200亿美元,我想肯定还有很多人说“规模太大难以成功”。随着麦哲伦基金规模日益壮大,这些冷言冷语总是一再出现。

史密斯刚接管麦哲伦基金时,《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马上开辟了一个名为“莫里斯·史密斯观察”(Morris Smith Watch)的专栏,其实真正用意是“观察史密斯如何因基金规模太大而大栽跟斗”。可是史密斯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在1991年业绩表现上佳,《波士顿环球报》只好撤掉了这个本来打算幸灾乐祸看笑话的专栏,但还是有很多人在大弹“基金规模太大难以成功”的老调。如今史密斯离开了,杰夫·维尼克(Jeff Vinik)接任,继续管理这家规模过大却依然十分成功的麦哲伦基金。

基金规模过于庞大的确有一些不利因素。这就像一个体形庞大的橄榄球后卫球员,每天只吃几块小蛋糕是根本无法保持体力的,必须吃下一大堆东西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管理规模庞大的基金的基金经理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尽管那些小盘股表现相当不错,但却无法购买到足够的数量使得基金整体业绩能够有所提高。大型基金将不得不购买一些大盘股的股票。然而,即使是购买大盘股,规模庞大的基金也将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买到足以影响基金整体业绩的数量,而要卖出足够的数量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大型基金的这些不利因素,都可以利用高超的投资管理技巧来加以克服。迈克尔·普赖斯的股票共同基金(Mutual Shares)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基金已不再对外开放,普赖斯还管理着灯塔共同基金)。而接替我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史密斯,也证明了他对巨无霸基金照样可以管理得十分成功。

在结束这部分讨论之前,我们将继续讨论其他4种类型的基金:行业基金、可转换债券基金、封闭式基金以及国家基金。

BEATING
THE
STREET

行业基金

行业基金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1981年,富达公司首次推出了一批行业基金,投资者只要支付很低的手续费,就能在不同行业基金之间进行转换。如果投资者非常看好某个行业,例如石油,却没有时间研究石油行业里面哪家公司最值得投资,那么投资石油天然气行业基金是一个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可是对那些老是变化无常的投机者而言,行业基金并不是一个可以根据第六感进行投机获利的工具。尽管他们有时想这样做,却难以成功。也许某一天你的第六感告诉你油价马上要大涨,可是事实证明油价大跌。在你的猜测完全错误时,即使你不是买入埃克森石油公司这只个股,而是买进石油天然气行业基金,也照样无法免受亏损。

最适合投资行业基金的投资者,是那些特别了解某一种商品或者某一个行业的人,比如珠宝商、建筑商、保险精算师、加油站老板、医生或科学研究人员等。他们有着很好的条件,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内的最新信息,比如贵金属价格、木材价格、石油价格、保险费率、政府对一种新药的审批或生物科技即将开发出哪些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等。

如果能够在合适的时机投资合适的行业,你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赚一笔。1991年富达生物科技行业基金的投资者就是如此幸运,一年赚了99.05%。不过这种暴利涨得很快,跌得往往也很快。富达生物科技行业基金在1992年前9个月就大跌了21.5%。高科技行业基金从1982年中期至1983年中期都是涨幅榜的冠军,但随后的几年却是跌幅榜的冠军。过去10年来,医疗保健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公用事业是涨幅最大的行业,而贵金属行业则是跌幅最大的行业。

从理论上讲,在股市上,每个行业最终都有东山再起之日,所以我现在开始对持续低迷的黄金行业股票发生兴趣。

我刚接管麦哲伦基金的前几年,金价飞涨,以至于普通百姓都不敢去医院看牙医,不是怕疼,而是怕镶一个金牙价钱太贵。当时在各类基金中,黄金行业基金是业绩表现最好的,可是它们的名字却是诸如“战略投资”(Strategic Investments)、“国际投资者”(International Investors)、“联合服务”(United Services)之类,根本没有黄金两个字。一些外行人望文生义,总会把这些黄金行业基金同一般的股票型基金混淆,这种混淆让我受到很多误解。

当时理柏的5年期基金业绩排行榜上,有一只黄金行业基金经常压在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头上,可是很多投资者只看名字根本不知道那其实是一只黄金行业基金。在一般投资者看来,这意味着有些基金经理股票投资做得比我更好。他们哪里知道,事实上那些排名第一的基金全部是专门投资黄金行业的基金。不过,这些黄金行业基金很快风光不再,从理柏基金业绩排行榜的前几名消失了,最近几年更是跌落到最后几名。

截至1992年6月的10年期间,美国表现最差的10只基金中,有5家就是黄金行业基金。在这10年期间,共同基金平均涨幅高达3~4倍,而黄金行业股票涨幅只有可怜的15%。即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或美国储蓄国债,收益率也比投资黄金行业基金要高。

然而,早在古埃及和印加帝国时代之前,那些远古时代的人们就非常喜欢黄金,所以我怀疑,最近这次黄金市场低迷并不代表它今后不能重现往日的荣耀。我参与了一家慈善机构,他们也持有一些黄金行业股票,这使我有机会参加了最近由几位非常著名的黄金行家举办的一场报告会,他们告诉了我一些黄金市场的重要情况。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世界最大黄金生产国南非的黄金产量大幅下降,但美国、加拿大、巴西及澳大利亚等地的黄金产量却在大幅增加,世界黄金产量总体上也在大幅增加,这就形成了黄金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再加上当时的苏联大量抛售黄金,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供应过剩的局面。但是他们不相信这样的局面将会持续很久。

因为新的金矿很快就会采完,而且与此同时,连续十余年金价低迷不振,使得金矿开采者不愿意再勘探和开采新的金矿。这种情况如果再持续5年,肯定会形成一个非常有利于金价上涨的态势,那就是在黄金供给减少的同时,珠宝饰品行业和工业需求却在上升,而且一旦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两位数,人们肯定又会大量购买黄金来进行保值。

另外,还有一个“中国利好因素”会推动金价上涨。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正在不断升高,可是却没有什么大件商品好买——无论是汽车、电器这些大件耐用消费品还是房地产供应都很缺乏。为了缓解矛盾和释放巨大的购买力,中国政府当局正在着手允许居民持有黄金。这一政策将会为世界黄金市场提供全新的需求。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复制中国的做法,进一步增加黄金市场的新需求。

目前美国共有34家黄金行业基金,有些黄金行业基金专门购买南非金矿开采公司的股票,其他一些黄金行业基金则专门操作南非以外的金矿开采公司的股票。有几只基金是混合型基金,一半投资黄金行业股票,另一半投资国债。这种黄金国债混合型基金,最适合那些既担心经济大萧条又担心恶性通货膨胀即将到来的超级胆小敏感的投资者。

BEATING
THE
STREET

可转换债券基金

可转换债券基金可以让投资者享受到双重好处:既享受中小盘股收益的高成长性,同时又享受债券收益的稳定性。可惜投资者对这种基金认识不够。一般来说,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大都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利率通常也比一般债券要低。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接受较低的利率,其目的是能够将来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将可转换债券转换为普通股。

一般而言,转换价格比目前股票的价格要高20%~25%。一旦股票市价涨到转换价格以上,可转换债券就值得转换为股票了。在此之前,投资者还能获得利息。因此,尽管一只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性很大,可能跌得很猛,但对应的可转换债券价格的波动性却相对小得多。因为价格一旦下跌,利率就会相对升高,因此可转换债券比较抗跌。在1990年时,与可转换债券对应的普通股平均下跌了27.3%,但可转换债券只下跌了13%。

不过投资可转换债券,可能还是会碰到一些投资陷阱,所以可转换债券最好留给专家替你打理。业余投资者可以从众多可转换债券基金中选择一只被市场低估的基金进行投资,肯定会获得良好的回报。目前一只管理良好的可转换债券基金的利息收益率约为7%,比股票平均3%的股息收益率高多了。例如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帕特南可转换债券收入成长信托基金(Putnam Convertible Income Growth Trust),过去20年来总投资收益率为884.8%,远远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也只有极少几只主动型股票基金能够与之相比。

我们为新英格兰的那一家非营利机构选了3家可转换债券基金,是因为当时可转换债券价格看起来被低估了。我们如何判断出来的呢?一般来说,普通的公司债券的利率应该比可转换债券高出1.5~2个百分点。如果这个利差扩大,表示可转换债券价格过于高估;如果这个利差缩小,则表示可转换债券价格过于低估。1987年,在10月股市大崩盘以前,普通公司债券的利率竟然比可转换债券高出4%,这表明可转换债券价格高得实在太离谱了。可是到了1990年10月海湾战争引发股市暴跌时,同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利率反而比公司债券要高出1%。这实在是非常罕见的投资可转债的良机,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因此一个投资可转换债券的良好策略是:当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利差缩小时(比如2个百分点或更低),买入可转换债券基金;当利差扩大时,卖掉可转换债券基金。

BEATING
THE
STREET

封闭式基金

封闭式基金就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目前全美共有318家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封闭式基金规模不同,种类很多,包括封闭式债券基金、地方政府债券基金、一般股票型基金、成长型基金或价值型基金等。

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如麦哲伦基金)的最大差别是前者是静态的,其基金份额一直保持固定不变。封闭式基金投资者如果要退出,只能将其持有的基金份额出售给其他投资者,就像出售一只股票一样。而开放式基金的份额则是动态的。有新的资金买入,基金份额就会增加相应的数量;投资者如果卖出,也就是他持有的份额要求赎回,基金总额就减少相应的数量。

基本上,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管理和开放式基金没什么区别,不过封闭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工作职位上相对而言有着更多的保障。封闭式基金不会像开放式基金那样由于巨额赎回而大幅缩水,因此基金经理不必为规模缩小操心。导致封闭式基金经理丢掉职位的唯一原因是投资管理太糟糕,导致基金净值大幅下跌。一般而言,管理封闭式基金的基金经理,就好像获得终身聘书的大学教授一样,都可以安安稳稳干一辈子,除非是犯下非常严重错误的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会被解聘。

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到底哪一类更好或者更差,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一个有明确结论的研究报告。就我个人的一般观察表明,两种基金都没什么特别的优势。在《福布斯》基金名人堂中,表现优异的基金,既有封闭式的也有开放式的,可见基金业绩好坏与其是封闭式的还是开放式的关系不大。

封闭式基金吸引人的一个特点是,封闭式基金交易方式和股票一样,其价格波动也和股票一样,其市场价格和资产净值相比,有时会出现折价,有时会出现溢价。因此,在股市大跌时,那些寻找便宜货的投资者,就可能趁机低价买入那些相对于基金单位净值折价幅度很大的封闭式基金,等待市场反弹大赚一笔。

BEATING
THE
STREET

国家基金

有许多封闭式基金非常有名,因为它们是投资于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国家基金。国家基金是投资整个国家,而不仅仅是投资一些公司,听起来似乎更加富有想象力。如果你在意大利看着美丽的幸福喷泉(Trevi Fountain),喝着意大利美酒,吃着意大利比萨饼美食,那么再固执的家伙也会愿意投资意大利国家基金。我在这里给基金销售人员出个好主意:如果在国外各大旅馆房间电话上注明国家基金的免费业务咨询电话,肯定会接到很多单子!

目前全美至少有75家国家基金和地区基金。随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基金数量肯定会进一步增长。最近在迈阿密就推出了两家古巴国家基金,其投资着眼点在于古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快速增长。

国家基金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工具,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成长都比美国更快,因此它们的股市也会比美国涨得更快。在过去的10年中,事实的确如此。即使是我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投资国外公司股票赚钱的概率明显高于投资美国本土公司股票。

不过,要想在国家基金投资上取得成功,你必须有长期投资的耐心,还要有逆向投资的决心。 投资者常常误以为国家基金能够短期快速赚大钱,这往往会成为那些想一夜暴富者的投资陷阱。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德国基金和它后来分离出来的新德国基金。这两只国家基金之所以选择投资德国,是基于以下的看法:柏林围墙倒塌了!德国统一了!东德和西德的德国人互相拥抱,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欢呼,原来强大的德国将要复兴了,这肯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投资德国的好机会。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由于一种多年压抑的情绪的释放,人们会幻想一夜之间整个欧洲大一统都不再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1992年东西德统一那个神奇时刻的到来,使人们以为欧洲各国长久以来的冲突和矛盾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化解:法国人和德国人相拥和好,英国人也会和法国人、德国人握手言欢,意大利人会放弃自己的货币里拉,荷兰人会放弃本国货币荷兰盾,实行欧洲货币单一化。整个欧洲将会进入统一、和平、繁荣的梦幻时代!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预期相信经营进出口业务的Pier 1进口公司股价会大幅反转。

当柏林人踩着柏林墙的瓦砾载歌载舞欢庆时,由于疯狂抢购,德国基金和新德国基金的买入价格竟然比基金单位净值高出了25%!这些国家基金一夜暴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利好支撑,只不过是大家对德国经济未来会非常繁荣一厢情愿的愿望而已(最近也出现对于朝鲜南北统一的过度预期,我认为这也会导致一个类似的短暂市场狂热)。

然而过了6个月之后,投资者终于注意到两德统一后面临的问题非常之多,于是过度的热望变成了过度的失望,德国基金价格又跌到单位净值的20%~25%以下,而且从此之后一直处于折价状态。

1991年,当大家对德国统一之后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狂热乐观的时候,德国股市表现却相当糟糕。但到了1992年上半年,当德国各种坏消息纷纷传来之时,德国股市反而节节上涨。即使对于身在德国境内的德国人来说,这种情况也很难预测,更何况是我们这些远在国外的旁观者呢?

可见,一只国家基金的最佳买入时机,就是在其普遍不被看好的时候,以20%~25%的折价买入。德国迟早都会迎来经济复兴,那些在低迷时以低价买入德国基金的投资者,到时候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

事实上,国家基金也存在不少缺点,例如管理费、手续费通常相当高。另外,仅仅基金投资的公司业绩良好并不足以保证基金投资收益良好,还涉及很多其他因素。那些有问题的国家汇率必须与美元高度相关,否则的话你投资国家基金所赚的钱很容易在外币兑换时被吃掉。还有如果这个国家政府出台损害企业盈利的新税或行业管制法规,也会让你亏得很惨。还有基金经理也得好好做研究,才能及时追踪国外公司和市场状况的变化。

国家基金的基金经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只是去那个国家旅游观光一两次,有一个旅游护照能够证明他去过那个国家?还是曾经在那个国家生活过几年,工作过几年,在当地的大企业里面有很多联系,能时时追踪这些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对于美国和其他各国的优劣比较,我个人有些话要说。最近很多美国人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外国的东西都比美国好:德国人工作效率更高,生产的汽车最好;日本人工作更努力,生产的电视机最好;法国人最有生活情趣,做的面包最好吃;新加坡人教育水平高,生产的硬盘质量最好。可是根据我多次到国外考察的经验,我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最优秀的公司,以及投资这些最优秀公司的最优秀的制度体系。

欧洲是有些大型集团公司,相当于美国的绩优蓝筹股,但是欧洲并没有美国那样大量的成长型公司。正是因为成长型公司太少,所以它们的股价往往过高。例如有一家法国化妆品公司欧莱雅,是我妻子卡罗琳在百货公司的香水专柜“实地调研”发现的。我对这家公司的股票很感兴趣,可惜市盈率已高达50倍,实在太贵了!

我可以十分确定地说,在美国盈利连续20年保持增长的公司有的是,但在欧洲想找一个盈利连续10年保持增长的都很不容易。在欧洲,即使绩优蓝筹股也很少有收益连续增长几年的纪录,但在美国却十分常见。

关于外国企业的信息披露,也是过于粗糙简略,经常会误导投资者。只有在英国才有一些类似于华尔街那样对上市公司的追踪分析。在欧洲大陆,证券分析师都十分少见。我在瑞典只找到一位证券分析师,可是他竟然连沃尔沃汽车公司都没去拜访过,要知道在瑞典,这家公司的地位相当于通用汽车或IBM在美国的地位。

欧洲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大部分不是预测,而只是想象。我们在美国经常指责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但是与欧洲分析师的预测水平相比,几乎算得上是神准!我在法国的时候,读到了一篇对马特勒(Matra)集团公司的分析报告,把那家集团公司说得要多好有多好。抱着非常乐观的期望,我去拜访了马特勒集团公司。他们派了一个公司发言人向我介绍集团各个部门的发展情况,结果大部分都是坏消息:第一个部门面临毁灭性的竞争,第二个部门发生了预料不到的损失需要核销,第三个部门又有罢工,等等。最后我说:“这听起来根本不像我在分析报告中所看到的这家公司,报告中说你们公司今年的盈利会增长两倍呢!”他惊讶地瞪着我直发呆。

如果你能够自己下功夫研究,欧洲公司的追踪研究信息极少,反而是你投资这些企业的一种有利条件。例如仔细研究沃尔沃汽车公司后,你会发现这家公司的股价只相当于每股流动现金,严重被低估。这正是我管理麦哲伦期间在国外股票投资上做得非常成功的主要原因。在美国要想寻找到一只严重低估的好股票非常困难,因为市场上同时有1000多个比你更加聪明的家伙,也在时时盯着同样的股票。但在法国、瑞士或瑞典,情况却并非如此,那些国家的聪明人都在研究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或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却没有人愿意研究沃尔沃汽车公司或雀巢公司。

那么日本这个国家又怎么样呢?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称雄,日本人总是过度工作,日本人买下了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买下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很快还要买下美国西雅图水手职业棒球队,可能有一天日本人还会买下华盛顿纪念碑。但是,如果你和我一道去日本调研过之后,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日本的经济状况根本不像他们吹嘘的那样超然出众。

日本称得上是全世界很有钱的国家,可是日本老百姓连维持日常生活需求都困难。在日本,一个苹果就要5美元,一顿不上档次的晚餐就要100美元。每天挤着地铁上下班,一个半小时还没有走出东京地区。这个超级大都市比整个罗得岛还要大。上班路上挤在地铁里闷得发呆,只好做做白日梦,幻想自己能够到夏威夷旅游,痛快地花钱享乐。可是他们只能待在日本,辛苦工作一辈子,偿还100万美元的住房贷款——如此昂贵的房子只不过是1000平方英尺的鸽子笼罢了!如果他们卖掉了这套房子,也只能再买一套还是100万美元的鸽子笼,要不然就是一个月花费15000美元租一套公寓。

日本人的困苦处境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个人吹牛说,自己养过一条价值100万美元的狗,别人问他:你怎么知道你的狗值这么多钱?他说他后来用这条狗换了两只价值50万美元的猫。日本人觉得他们很有钱,或许是因为他们曾经有一只50万美元的猫,还有一个50万美元的高尔夫球场会员证,然后最近用它们换成了一些价值高达100万美元的股票!

美国赫顿(E.F.Hutton)证券公司的广告语说:“赫顿投资提建议,人人洗耳恭听。” 而这与日本证券公司的地位相比可差多了,在日本大概可以这样说:“野村证券发指令,人人唯命是从!”投资人完全信任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投资建议简直被奉为“圣经”。我想只要证券公司推荐,即使这只股票是一只价格高达50万美元的猫,投资者也会去买。

日本投资者这么轻信,结果造成惊人的股市奇观,市盈率高达50倍、100倍甚至200倍,股价高得如此离谱,以至于我们这些外国旁观者根本看不懂,最后只好归因于日本的文化特征。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也出现类似的奇观,股价也是高估到惊人的水平,如果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足足用了22年,直到1991年才真恢复到1967年市场最高峰时的股价水平。

日本股市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幕后操纵行为,而在美国华尔街,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就已经销声匿迹了。在日本,大型投资者从证券公司那里能够得到保底承诺,如果他们投资亏了钱,证券公司会赔给他们。如果美林证券公司或史密斯·巴尼证券公司也这样做出保底承诺的话,美国投资者对股票的信心肯定会大增。

1986年我第一次到日本,就听说日本股市受到操纵。当时是富达公司的东京代表处邀请我去的,这个代表处共有80位员工。以前亚当·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金钱游戏》(The Money Game),其中一章专门描写了富达公司创始人约翰逊。后来这本书在日本翻译出版后,富达公司在当地就开始变得非常出名了。

尽管如此,后来还是经过多次书信和电话联系,我才有机会安排访问了多家日本公司。访问之前,我先拿到了各家公司的年报,请人把日文翻译成英文,详读后提出了我想问的一些问题。我把在美国拜访上市公司的那一套也搬到日本,先说个无伤大雅的笑话让气氛放松放松,再提出一些有事实和数据支撑的问题,表明我在此之前下了一番功夫进行研究。

日本公司做事非常刻板,会谈的进行好像仪式或典礼,咖啡一直不停地倒,鞠躬鞠个不停。有一次在某一家公司拜访时,我问了一个关于资本支出的问题,我用英语来说只用了15秒,可是翻译人员用了足足5分钟才转述给日方人员,对方用日语回答了足足7分钟,最后翻译人员告诉我的答案却只有一句话:“1.05亿日元。”日语真是一种非常烦琐的语言。

后来我又拜访了一位有名的证券经纪人,更加深了我认为股市被操纵的看法。他一直在讲一只他最看好的股票,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交谈之中他不断提到一个数字,好像是10万日元,我搞不清楚这个数字指的是什么,是销售收入、利润或是其他指标,于是我问他到底是指什么。结果他告诉我这是他预测一年后这只股票的价格。一年之后,我核查了一下这只股票的价格,果然就是他说的10万日元!

对于一个进行基本面分析的分析师来说,日本公司简直是一场噩梦。许多日本公司资产负债状况非常糟糕,盈利很不稳定,股价高估得离谱,市盈率高得简直是荒谬无比!即使是金融史上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日本电话公司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碰到国有电话公司进行私有化改制上市,我是迫不及待地抢着要买入它们的股票(参见第17章),但日本电话公司却是例外,我可不敢碰。日本已非发展中国家,居民也不会抢着装电话,因此日本电话公司业务及盈利并不会快速成长。日本电话公司是一个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受到政府管制的公用事业公司,有些像分立之前的美国老贝尔电话公司,每年大概会增长6%~7%,但不可能达到两位数的高增长速度。

1987年日本电话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价格高达每股110万日元,当时我就在想,这么高的股价完全是疯了,但是后来竟然又上涨了3倍!按照日本电话公司现在的股价计算,其股票市盈率高达3000倍左右。日本电话公司一家公司的股票市值高达3500亿美元,比整个德国股市所有股票的市值总和还要高,比《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前100的企业市值总和还要高。

日本电话公司如此高估的股价,让我觉得不但是国王根本没穿衣服,连百姓的衬衫都脱光了。首次公开发行的股价110万日元还算便宜呢,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后,日本政府两次高价发行日本电话公司的股票,分别为每股225万日元及190万日元。但后来日本电话公司股价一路大跌,当我写本书的时候每股只有57.5万日元,与1987年首次公开发行的股价相比,下跌了85%。如果是美国华尔街的投资者损失相应的市值总额,相当于《财富》世界500强前100名的大企业全部倒闭了!

然而即使每股暴跌到57.5万日元,日本电话公司股价市盈率仍高达50倍,股票市值仍然超过美国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而菲利普·莫里斯可是美国市值最大的公司,而且收益连续增长30年!我们听说,日本投资者只关心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对收益反而很少关心,或许是因为收益根本没有多少的原因吧。日本企业花起钱来就像烂醉如泥的水手,尤其是在并购企业和购买房地产上。结果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大幅增加,还有巨额的债务需要偿付,因此公司现金流量很高,但收益却很低,这就是日本公司的典型特征。

研究日本股市的人会声称,偏爱现金流量是另一个日本文化特征,可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都不会是偏爱亏损!用100万元买一只狗、50万元买一只猫,这样的公司大幅亏损,借钱给这些公司的日本银行也麻烦缠身。

在日本经济中,投机所扮演的角色,比在美国重要得多。美林证券公司在最风光的那几年,也从没有进入过《财富》500强企业中的前100名,但日本前25名的大企业中,曾经一度有5家证券公司同时上榜,而且另外5~10家是银行。

美国银行在贷款给赖克曼家族(Reichmanns)和特朗普家族(Trumps)开发房地产项目上犯了愚蠢的错误,为此广受批评。然而,即使是这些最愚蠢的房地产贷款也有一定的抵押担保。而日本银行却根本不要求任何抵押担保就给商务办公楼开发项目进行贷款,而这些房地产项目即使是在最为乐观的情况下,收到的租金也只够支付日常开支而已。

在最近日本股市大调整之前,价钱便宜、值得投资的股票只有日本小公司股票。在我看来,这些小公司是日本未来经济成长和繁荣的关键,如同小公司在美国经济中一样非常重要。过去日本股市疯狂上涨的大牛市前期,这些小公司股票被市场所忽略,而我却重点在购买这些小公司股票。后来这些小公司股票价格也和其他股票一样,上涨到疯狂的地步,我就全部抛出了。考虑衡量所有因素之后,我宁愿投资一只稳健的美国小盘成长型股票基金,也不愿投资股价高得离谱的日本股市。

我把共同基金投资策略总结如下:

·尽可能把你的大部分资金都投资到股票型基金上。即使你需要固定收入,也可持有支付股利的股票,用股利作为固定收入,偶尔再抛出一些股票作为补充,长期而言要比你投资债券赚得多。

·如果你一定要投资国债,就直接向财政部买,而不要购买国债基金,因为这样你是白白支付基金管理费,却什么好处也得不到。

·弄清楚投资的股票基金是什么类型,同一类型相比较才能正确衡量业绩相对表现。苹果只能和苹果比较,价值型基金只能与价值型基金比较,而不要因为一只黄金行业基金业绩表现不如另一只成长型股票基金,就牛头不对马嘴地大加指责。

·最好把资金分散投资于3~4种不同类型的股票基金(如成长型、价值型、小盘成长型等),这样不管哪类股票赶上市场热点,你都不会错失良机。

·如果你想追加投资,先增持那些连续落后大盘好几年的基金类型。

·根据历史业绩表现来寻找未来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即使不是全然无用,也肯定是非常困难的。投资者应该重点关注于那些表现持续稳定的基金,并坚持长期持有。频繁地把资金在不同基金中换来换去,需要支付很高的手续费等费用,会使投资者的资产净值受到损失。 1YLtqvFomd7cJq9d6LTNlkH4efOgRuZhPR80kwXrYD45+AvQhM9G1z+hZW3mc8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