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麦稻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背诵《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麦稻哼哼唧唧摇头晃脑做秀才状。古声古韵,佶屈聱牙,也难为孩子了,清康熙时代的东西……有三四百年了吧。我们一年级没读过,那时读的是“北京是我们的首都……”
比如教育孩子“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倒是应该的,如果让他们去“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却落伍得过时了。特别是那个“居处变”,父母去世,孝子要在父母的坟旁搭建一个窝棚,睡在稻草上。如此不漱不沐决绝酒色地守孝三年(为报答母亲的三年哺乳之恩),如今,怎么可能呢?
然而,我以为学《弟子规》是必要的。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现代社会就缺这些教养,它,教你做一个谦谦君子。
我说,麦稻,你不但要读要背还要懂,更要照着去做。
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修身养性,如何做?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有社会尊奉的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是一代一代人去教训去模仿而潜移默化的。否则,你会被看作没有教养的野蛮人。连我那不识字的老母亲就从小教育我们吃饭不要砸吧嘴,长辈没有入座你们就得站着,见人要打招呼要有礼貌,进门都是客,要笑语相迎……
现在,这些起码的礼节礼貌,已经缺失,别说孩子们,就是在孩子的爸爸妈妈80后90后们的身上都已经不再了……比如,能否说声“谢谢”,当服务员为你斟酒递茶时;比如,能否说声“你好”,当你拿起电话时;比如,说声“请”,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比如,说声“对不起”,当你不小心碰着别人或妨碍到别人……
那日,我带麦稻去一家宾馆,麦稻在那里学围棋,他们学校在楼上。电梯停下,门开了,不等我们下,等电梯的父母们带着他们的孩子蜂拥而进,唯恐被落下似的……我告诉麦稻,你要记住,乘坐电梯一定要等人下完了你再上!要知道,文明是一种习惯。
《弟子规》显然落后于现代文明。但,“过不规 道两亏”,“道”理是相通的,叫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先做人,读书识字倒是其次。
人类文明从用火开始,而后有工具,而后有语言,有服饰,有舞蹈,而后有了道德的规范,直到如今,高铁时代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了,文明日新月异,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属性永不会改变,只要你还活在人群中,在任何时代都必须学会去同别人相处。交通信号灯竖起百年了,我们还是没有学会过马路;现代化的公厕里还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提醒;柜台前画出了“一米线”,我们并不习惯耐着性子等在一米线外,去尊重别人的隐私。
脑袋上剪了辫子,脑子里还是满清。放下了锄头把,陋习也进了城。室内精装修,门外垃圾堆。物质文明在大踏步行进,精神文明却裹足不前。有一个幽默,农民感叹城里人说:我们用土疙瘩擦屁股,人家用纸擦。等我们用纸擦屁股了,人家开始用纸擦嘴了……
文明的距离并不在于此。问题是,擦过嘴的纸你是不是习惯丢进垃圾箱里去?
西方人以别人的感受来呈现自己,中国人以自己的感受来折磨别人。重私德而轻公德,国人的头脑里从来缺少公共意识,即梁启超先生说得那样:在中国,“一涉公字,其事立败”,如“公林无不斩伐,公路无不芜梗,公田无不侵占,公园无不毁坏。”过去,不要说道路没有人管,连城墙也没有人管,很多中国人甚至把城墙的墙砖抠下来拿回家,或者是盖自己的房子,或者是垒猪圈。如今进步不到哪儿去,公共场所高声喧哗,旅游古迹被乱刻乱画,人行道上随意停车,出门在外随口吐痰随手丢垃圾……你如果去劝阻这样的不道德行为,你必然会遭到叱骂:你家的?干你屁事?
“干卿何事?”所以,《弟子规》是不谈公德的。《弟子规》讲“克己”,把自己管好。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弟子规》继承传袭着中国古老的儒教文化,儒教文化的宗旨是“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里的“礼”是周礼,礼仪和秩序,上下尊卑,各安其本,天下归仁。
可以批评孔子的没有人权或人权不平等,但是,这个“克己”,却是文明的要义。朱子解克己复礼,曰:“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复,譬如尘垢既去,则镜自明;瓦砾既扫,则室自清。”又曰:“天理人欲,相为消长,克得人欲,乃能复礼。”说到底,一切有违于现代文明的根源在于一个“私”字,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目无他人,不知道人是社会的人,不知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不知道尊重别人……如果,尊重别人成为每个人一种习惯或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才是真正的天下归仁焉。
这个道理,《弟子规》是说不出来的,它只说克己。
这些道理上升到精神层面就是文化了,梁晓声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他是贯通了古今,在“克己”的理解上。
最近在读日本人渡边淳一的书。渡边淳一死了,人们说“他是个优雅的老爷子,待人接物特别得体,也很注重穿着仪表。”现代文明人应该是这样的。
愿麦稻他们这一代人会成为这样的人。相比之下,我们确实“野蛮”。
附:
微信上有个爱心传递,或代表当今国人的焦虑和期盼:
“无论我在哪里,我都愿意
遵守公共秩序,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说话;
开车礼让行人,不急按喇叭,对面来车不开远光灯;
任何场合都会遵守秩序排队办事;
上下楼梯、扶梯靠右边;
尊老爱幼,友好微笑。
如果您也愿意,请复制这条公益信息,2015 ,提高国民素质从我做起,从您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一切将会变得很美好。”
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的触手可及。
补记:
说起国人的素质极远地落后于现代文明,每日都有例证。《华商报》2015。5。7 载:成都女司机变道被暴打还在热议,云南昨又曝一起因司机斗气酿成惨剧。奔驰车收费站插队起冲突追到高速路上撞死一老人。
我说,以为是在自家的炕头上,想怎样横竖就怎样横竖,有上路的车,没上路的人。有车怒族,“如果有枪,老子恨不得一枪毙了他!”都是恶人。多亏中国是个禁枪的国家,遇事也就是“一言不合,老拳相向”了。成都女司机开车不管不顾地由着自己方便去别别人的车被暴打,打人的男子已被警察刑拘,便有文评论说“是让傻逼知道,总有混蛋可以制服他们;也让混蛋知道,总有法律可以制服他们。可以看出,事件里的两个司机都是嚣张跋扈惯了的主……”别说你只想与他们谈谈五讲四美而压根不觉得他们天生欠揍。
每每骑车出行遇到私家汽车停占在人行道自行车道上,我只有狠狠地盯上一眼,敢怒不敢言,我老了,打不过他们。说实在的,我现在出门上路都成了恐车一族了……我女儿看了这些只说:看来,我当务之急是该买一台车载记录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