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攻击冲动

阿德勒的《器官缺陷的研究》出版的那一年,学会内部出现很大的变动,会员人数增加到二十二人。随着学会规模变大,内部的气氛也跟着改变。隔年,星期三心理学会改名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学会最开始那种温暖的一体感消失了,会员彼此之间互相斗争,进行人身攻击。但阿德勒并没有卷入这样的斗争中,反而扮演调停纷争的角色。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诱因之一,就是他发表了关于“攻击性”的理论。阿德勒在《一般人与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攻击冲动》这篇论文(一九○八年)中,谈论性冲动与攻击冲动的存在。这两种冲动的目标都是获得快乐,对于前者的论述已经包含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之中,所以阿德勒把焦点放在对于后者攻击冲动的论述。

“从小孩第一次(第一次哭泣的时候)面对外在敌对环境的姿态便可得知。仔细检讨这个现象后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态度通常来自一个人无法使器官获得快乐时。这种状况,以及对于个人的周遭采取敌对、好战的态度所衍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就是选择战斗,借此满足个人需求,我把这样的冲动称作攻击冲动(Aggressionstrieb)。”(《治疗与教育》)

小孩子一出生就希望可以得到快乐,但他还太小,充满敌人的周遭世界妨碍他获得快乐。为了获得满足而涌起战斗欲望的动力,会使小孩子成长。原本的攻击冲动是以比较纯粹的形式被表现出来,像是打人、咬人,或作出让对方感到害怕的事等等。长大之后慢慢会归结成运动、竞争、决斗、战争、支配欲望、宗教社会国家人种之间的斗争等等,具有破坏、攻击性的行为。但相对地,攻击冲动也可以引导出对社会有用的行为以及天赋。

如同前面说的,除了性冲动之外,弗洛伊德不认为补偿器官缺陷的欲望有其他可能,他也不承认阿德勒所认为的,攻击冲动独立于性冲动、性欲望之外,直到后来弗洛伊德看到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残忍行为,才承认人天生就有攻击冲动。

反倒是阿德勒自己后来否定了被弗洛伊德所认定的:人天生具有攻击冲动。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对于人的本性的立场产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等后面我们看到阿德勒学说的核心概念“共同体”(德语Gemeinschaftsgefühl,又译为“社会情怀”或“社会意识”)感觉后,再来探究原因。因为这个概念不仅可以明显看出这两人在思想上的差异,也可以通过阿德勒对于人的本性的看法,看清楚我们这个世界未来的走向。

阿德勒认为虽然攻击冲动可以归结于破坏性、攻击性的行为,但它同时也可以引导出有用的行为与天赋,若能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知道“攻击冲动”这个名称取得并不适当。因为阿德勒暗示我们,攻击冲动可被引导转变(Kulturelle Verwandlung)成慈悲、同情、利他主义、对别人的不幸产生关怀等对社会有用的贡献。至于什么东西促使这样的转变发生,阿德勒在一九○八年发表的论文中认为这个冲动是由“文化”决定的,但他在一九一四年出版的《治疗与教育》一书中,把该论文中的“文化”改成“与生俱来的共同体感觉”。

总之,阿德勒所说的攻击冲动并非意味着潜藏于人心中偶尔会激烈出现的攻击本能,而是可以被引导转变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动力。阿德勒在提倡共同体感觉的过程,以及思考它的意义时发现了这个问题,随即转换观点,认为争吵或战争不应该归因于人的攻击本能。 ayJikUEU+1ebcsp1EvN2+WTyHOfAHoGPJ1RpjT6hJge7GJRJg4Un0OZdBVM3sD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