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 序

2014年9月初,和一位大陆朋友在微信上谈起每天可以读一点什么书时,我建议每天读一段《论语》。朋友就顺势提议让我每天写一段让大家看,就这样我开始了一连五百多天 (中间只因为我外出旅游而中断了几天) 的《论语》写作 (2016年1月9日发最后一篇) 。于是,每天晚上寄给海峡两岸的亲朋好友,所以成为“《论语》日记”和“《论语》日寄”,也成为亲朋好友的“《论语》日读”。写完后,朋友又建议将过去发过的稿子再加以编辑,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命名为“《论语》日记”,就这样有机会跟更广大的读者见面。出版社的朋友读到了,也觉得可以出版,于是这本书就如此因缘际会诞生了。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一桩美事。

原先的前几篇的写作都很随兴简要,经过朋友的反映,以及自己的想法,慢慢形成了一种格式。这次趁着出版之前,又将前几章重新写过,以达成全书体例上的统一。

首先我会说明各章的题旨。这是注释《论语》的几位前辈做过的事情,如皇侃(488—545)和邢昺(932—1010)。我的意见未必和他们相同,所以也在一开始提醒读者。

其次是白话翻译。这是我原来前几篇都没做的事情,后来有朋友反映实在不容易懂,我想想就从善如流,现在都全部加上,除非太过浅白或者无解。我的解释加了很多背景的说明或是我想象中对话人物的表情,以便能帮助读者对每章的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碰到有不同解释的章节时,我会尽量选择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有时几种解释看起来都合理,我就一起放入我的白话翻译。

我的白话翻译是根据我对各家古注的解读之后所做的判断。所以在白话翻译之后,我就比较各家对于关键词的解释。这个部分我参考的是黄怀信先生编的《论语汇校集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特别是其中收罗的何晏(195?—249)、皇侃、邢昺、朱熹(1130—1200)、刘宝楠(1791—1855)、戴望(1837—1873)、程树德(1877—1944),以及黄先生自己的解释。读者从本书也可以看到古今注释家的异同和演变。这也是古人智慧可以启发我们今人智慧的部分。

接着是我遵循先师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依经解经”的教诲,从《论语》的其他章节或其他先秦两汉古籍找到相关的章节来印证孔子每章的想法。我原先受益于杨树达先生的《论语疏证》,后来更得力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网站的搜索引擎。除了关键词之外,我也借由网站的资料,搜寻到相关的人物故事和历史背景,让我们对于《论语》有更全面的了解。

最后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想,我戏称比毓老师提倡的“依经解经”多一个字的“依经验解经”。有时回忆起当初在师门读书时老师说的话,有时感叹于当今社会的现况,也算是我读《论语》之后的“兴、观、群、怨”吧!

每章的附录原先只是当作我言之有物的证据。后来想想应该可以让有心更上一层楼的读者去细细品味,所以就坚持留着。

全书最后放了三篇附录,原先也都是我为了自己读《论语》所准备的:“附录一”是历代对于《论语》分章的对照表,我选定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的分类,算是其中分章最多的一种,参考其他版本的朋友,可以知道这种差异并不是错误;“附录二”是孔门弟子在《论语》中出现的章节、次数和其他相关统计资料;“附录三”是孔门弟子的世代位置,这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到孔门弟子彼此在年齿上的关系,这对重视长幼伦理的孔门,应该是很重要的信息。

读者会发现我对有些章节有不同于前辈注释家的理解。我都是有着经典或是经验上的依据。请大家能平心静气地看待我所提供的依据。如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批评指教。让我们能在讨论之余,增加对《论语》的了解。

这本书是原来天天晚上发给朋友的。怕朋友遗忘某些故事,再加上这样的故事都很重要,所以难免重复叮咛。

从写完本书初稿之后,我开始动念:“对于《论语》我还能做些什么?”于是每天早上用钢笔抄一章《论语》,每周一次抄写七章毛笔小楷,两篇一起在每天早上发给朋友,一起共勉。各位读者在读《论语》之余,也可以想想对于《论语》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最后要和大家共勉,孔子教诲的重点不是“知”,而是要“行”,特别是要将书上学得的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消极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上平等对待所有人,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为彼此 (家人、国人、天下人) 的未来共同奋斗,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个孔子教诲的“悦乐君子”。

这本书的完成还要特别感谢几位朋友:邵红当初的提议和后续不断地支持,刘刚一直以来的各种支持和鼓励,麒淳帮忙编辑赏心悦目的微信公众号“《论语》日记”,还有海峡两岸其他各个群里面的朋友:“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Qn3BglGILT/WhlBXoU6TgeB56R924kcAXV92LaY3Y2Lg+VzUepdM8/ArZd8WCQ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