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雍也第六 |
![]() |
读书要特别细心,你们什么书也看不懂。你们写的文章,我完全看不懂。要下功夫,练习能动笔,“辞,达而已矣”,要词能达意!
社会谋生不易,人生很不容易,尤其想要活出一点价值。
有清三百年,思想界只出一个魏源。
魏源(1794-1856),原名远达,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汉士,号良图。湖南省隆回县金潭人,晚清思想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著有《海国图志》一百卷、《圣武记》,辑《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熊十力 (1885-1968) 有思想,讲自己的一套。民国就熊十力一人而已!
熊十力,曾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后以己非有政治长才,弃政向学。1922年,在南京从欧阳竟无(1871-1943)学佛教唯识学,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特约讲师。192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讲学,逐渐由佛学转为研究儒学。抗战时,熊十力入川,继续著述讲学。抗战末期出版《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和《读经示要》。1949年后,续被聘为北大教授,著有《原儒》《体用论》及《明心篇》等。1968年5月23日,因反对“文革”绝食,病逝于上海,享年84岁。
冯友兰,河南人,笨。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抗战时,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
他在《新原人》自序中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
梁漱溟,本身并无思想,对佛学亦无熊十力清楚。
梁漱溟(1893-1988),青年时代一度崇信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时,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向了儒学。
梁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博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沈刚伯 (1896-1977) 、方东美 (1899-1977) 的书,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不要盲目与人跑,否则跟刚伯,却成“铁伯”了。
曾文正用经史百家培养自己,其编《经史百家杂钞》是在培己,以增加智慧,造成他事业上的成功。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是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辞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比诸注重辞章的《类纂》《杂钞》,实用价值无疑是远超其上的,将义理、辞章、考据大体都归宿于经济,并新增了经、史、子三类的文章,约占全书四分之一,从而体现了曾氏注重经济、归宿于经济的治学精神,体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
其所选文章,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选择精当,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体裁兼备,故可作为研读经、史、哲学等方面的基础读物,各种文体的示范读物,还可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对照资料。
清朝中兴,完全是秀才造反成功的。事业有成者绝对有德;德的要点如达不到,即缺德。
清末有湖南帮、安徽帮,到台湾仅剩下湖南帮了。
想做什么得好好培养。你们什么书也没读,小学生的智慧。就因为混,没有一个家像个家,吃饭如同喂狗般,现在有几个小孩会拿筷子?这种环境怎么培养人才?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读书得深细,才能读出境界。
廖平,思想有六次变迁;但平庸,无出色。
廖平(1852-1932),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
康南海,受廖平的影响。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称康南海。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和《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三不朽”,立功、立业必得有德,沾奸取巧绝对办不到。
人太平凡,一举一动就平凡。你们要好自为之,不要自欺,每天必要读书。
我一生尽在江湖中过活,但没有想到死。九十多年,就像昨天。
1.子曰:“雍 (仲弓,德行科) 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 (鲁人) 。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 (太) 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南面”:一、南面为君。道学家反对此解。其实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有何不可为君?二、使于南面,作为君前的重臣。
昔日不论大小主管,都南面而坐。大小衙门的门口,都从南面开。
“简”,厚重简默。
《易》“易简之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天下 (易简) 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系辞上传》) 。
“居敬”,敬事而信。“行简”,简,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愈熟练愈简。“居敬而行简”,平时即守住敬事之道,行事才能简单。
“临”,君临天下。
“居简而行简”,平时大而化之;“无乃太简乎”,不行。此为人最大的毛病。
“雍之言然”,“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先进》) 。
2.哀公问:“弟子孰 (谁) 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移怒) ,不贰过 (复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无) ,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人最易犯的毛病,即迁怒;贰过,才是过,人不可能没有过。
颜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即深于《易》。
《易·系辞下传》: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故能“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 ,其心三月不违仁,不贰过。
“短命”,父母在,先父母而死,不管年纪多大。
自此章看什么是“好学”。知行合一谓之学。
3.子华 (公西赤,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使 (出使) 于齐 (时为季氏宰) ,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六斗四升,今容量一斗二升八合) 。”请益 (加) 。曰:“与之庾 (十六斗) 。”冉子与之粟五秉 (八十斛) 。子曰:“赤 (老师叫学生名字) 之适 (动词,到) 齐也,乘肥马,衣 (音 yì ,动词,穿) 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锦上添花) 。’”
此章系冉有弟子所记,故称“冉子”。
描写一人的心理,人的一举一动代表其思想。
讨价还价后,犹不满足;自己有权,乃多给。
学生不骗老师?此为常情,所以才有礼法。没常情,就反常。
学生的一举一动,皆在自己的掌握中。哪个时代都有情报员,自古皆如此。
圣人境界,就是常人境界。人人皆可以达圣人境界。
“周急不继富”,此为真理,要如此做事。救急,不救贫;继富,乃是锦上添花。
4.原思 (原宪,字子思) 为之宰 (孔子为鲁司寇,原宪为家宰) ,与之粟九百,辞 (不肯受) 。子曰:“毋 (不必辞) !以与尔 (你) 邻里乡党 (邻舍同里) 乎!”
原思,太食古不化了,呆头呆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
古时四个地方单位: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证明原宪住在贫民窟。
《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自己应得的,不害于仁;应不辞谢,而将自己之有余给不足者。
看孔子怎么处理事、对学生之清楚。
经义全在自己去体得,《论语》每章皆有深意。
5.子谓 (谈) 仲弓,曰:“犁牛 (杂色的牛) 之子,骍 (音 xīng , 纯赤色) 且角 (牛角周正,长短合式) ,虽欲勿用,山川 (山川之神,喻公) 其舍诸 (语词)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云云,以耕牛之子,不失为骍牛为喻。《论衡·自纪》云:“母犁犊骍,无害牺牲。”《淮南子·说山训》曰:“犁牛……生子而牺,尸祝斋戒以沉诸河。河伯岂羞其所从出,辞而不享哉?”
骍牛,毛极整齐,无杂色,合乎标准。
好汉不怕出身低,虚伪之心不可有。
孩子本身好,父母不能影响他,给人盼望。相反,也有扶不起的阿斗。
一个人的伟大,绝不在于父母的出身,自己本身最为重要。但是父母不好,小孩也很难好。
尧、舜如真好,何以还有四凶?
“山川”,山神。“山川其舍诸”,山神都没有阶级观念,喻公。
孔子自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 。
中国历代虽尊孔、祭孔,可不信孔。历代考试必看其三代出身,此限制根本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使人才受到限制。
应自《论语》中体验孔子的思想所在,重新正视儒家思想。中国思想必要另辟天地。
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 (离) 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此章为孔子给弟子的评语。颜回,中行之士,德行科;其余,皆狂狷之士。公道!
“三月”,言其久。“三”,虚数,吾日“三”省吾身。
“其心三月不违仁”,以仁存心,仁者安仁,恒其德,如天行健,好学,自强不息。仁道,爱人之道。仁者爱人,难免有所牺牲。
“日月至焉而已矣”,智者利仁,但无行健功夫。
7.季康子问:“仲由 (子路) 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 (语助词,肯定的) 果,于从政乎何有 (何难之有) ?”
子路,政事科。有一技之长即可从政。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先进》) 能自正了,方能正人。
“果”,有果行。“君子以果行育德” (《易·蒙·大象》) ,想有德必育之。“子路无宿诺” (《颜渊》) ,见义必为。
没有学问,但不能没德。乱伦,是最缺德的事。
曰:“赐 (子贡) 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子贡,言语 (外交) 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颜渊》) 。“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
章,《说文》云:“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乐曲尽为竟,事之所止。谋篇布局,章法,章程,“含章可贞”(《易·坤》)。达,《说文》云:“行不相遇也。”后训为“通达”,通也。
读书在明理,即达也。
“下学上达”,“君子上达” (《宪问》) ,修至大人,则“与天地合其德” (《易·乾·文言》)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艺”,应包含很多种,非指今天的“才艺”、“多才多艺”。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均为实用之学,是一切做事的技术与手段。
《尚书·舜典》称:“归,格于艺祖。”孔传:“艺”,文也。“艺祖”,文德之祖。《春秋繁露·玉杯》云:“君子知在位者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着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能兼得其所长,而不能遍举其详也。”
学到一个程度了,则“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 。“所”,地方;“极”,最高的手段。没有哪一地方,不用六艺的最高手段。
“无入而不自得” (《中庸》) ,皆自得,进入一环境,势必得到自己之得。
孔子“吾不试,故艺” (《子罕》) ,因没人用,拼命努力,才练出艺。没有当政,冷眼旁观,看尽人生的疾苦,有独门学问,“子所雅言,诗书执 (艺) 礼” (《述而》) 。
孔子的艺,传给了冉求。“求也艺”,达到艺了,“于从政乎何有”,于从政何难之有?因为已经“无入而不自得”了。
8.季氏 (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 使闵子骞 (闵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 为费 (音 bì ,季氏的食邑) 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 (辞谢) 焉。如有复 (再来找) 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闵子骞:“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闵子骞,德行科。季孙氏不臣,其邑宰数叛,闻闵子骞贤欲用之。闵子骞逃之。
“汶”,在齐、鲁交会处。“上”,为水之北。
“善为我辞焉”,不愿为季孙氏家宰;“必在汶上”,托辞,必去鲁,往齐。
9.伯牛 (冉耕,字伯牛) 有疾 (恶疾,传染病) ,子问 (慰问) 之。自牖 (窗) 执其手 (把其脉) ,曰:“亡 (没命了) 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德行科。
伯牛命在旦夕,孔子与之永诀。重言之,慨叹之言。叹这种好人,怎么会得不治之症?
1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音 sì ,饭) ,一瓢饮 (水) ,在陋巷 (贫寒) ,人不堪 (忍受)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乐道之心) 。贤哉!回也。”
《韩诗外传卷十》颜渊问于孔子曰:“渊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亦且可乎?”孔子曰:“善哉!回也。夫贫而如富,其知足而无欲也;贱而如贵,其让而有礼也;无勇而威,其恭敬而不失于人也;终身无患难,其择言而出之也。若回者其至乎!虽上古圣人,亦如此而已。”
《潜夫论·遏利》云:“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
颜回,德行科,有圣人之一体,具体而微。为七十二贤之首,四圣之一——复圣。
孔子之所以重视颜回,因其有所志、有所乐。常人则往往受不了此种忧而改其志,唯有颜回能“素患难,乐乎患难;素贫贱,乐乎贫贱”,任何环境都不改其所志、所乐,并非傻呆呆也。
孔广森《经学卮言》云:“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颜回乐什么?乐天之道,天道行健 (《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中庸》)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述而》) ,“隐居以求其志” (《季氏》) 。
11.冉求曰:“非不说 (悦) 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 (汝) 画 (止也,画地自限) 。”
冉求未做先画格,画地自限。“求也退” (《先进》) 。
孔子曾对冉求鸣鼓攻过。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 (《里仁》)
社会上即人为。中国重视群德,其表现即仁。
12.子谓子夏曰:“女 (汝) 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普通) 儒!”
《论语述何》:君子儒,所谓贤者识其大者;小人儒,所谓不贤者识其小者。识大者,方能明道;识小者,易于矜名。子游讥子夏之门人小子是也。孙卿亦以为子夏氏之陋儒矣。
儒,人之需。学而有术,即儒 (《法言》“通天地人曰儒”,《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 。儒,无新旧之分,只有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分。
君子儒与小人儒,两者有什么区别?君子、小人,即义利之辨。君子儒“以道殉身” (《孟子·尽心上》) ,“君子喻于义”,学为己之学,道就是你,你就是道;小人儒“以道殉人”,“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学为人之学,以儒为业。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君子修天爵、成天德,为己之学,有外柔内刚的应世精神,“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合内外之道” (《中庸》) 。
自此章,证明子夏就缺此一功夫。
13.子游为武城 (鲁邑名) 宰 (邑宰) 。子曰:“女 (汝) 得人 (培育人才) 焉耳乎?”曰:“有澹 (音 tán )台 (澹台,复姓) 灭明 (名灭明,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者,行不由径 (小路)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 (子游名) 之室也。”
成就大事业以造就接班人为第一要义,做事没有人才行吗?
孔子为政,以“举贤才”为要;要弟子留心人才,“举尔所知” (《子路》) 。
宰相为天子择百僚,要培育人才,培养接班人。
子游为武城宰,澹台灭明任幕僚,后亦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明太祖朱元璋曾取消复姓,澹台姓改为“台”。前台大教授台静农,即为澹台之后。
“行不由径”,双关语。走后门,行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是什么行为?
14.子曰:“孟之反 (鲁大夫) 不伐 (夸功) ,奔 (败逃) 而殿 (在后拒敌) 。将入门 (国门) ,策 (以马鞭鞭马) 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此必有脱文,或是深义。
“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此不伐之伐,伪君子,说违心之言。
不知有无阙文,阙文见义。
15.子曰:“不有祝
(卫大夫,字子鱼)
之佞
(有口才)
,而
(与)
有宋朝
(宋公子朝)
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非此难免)
!”
《经学卮言》:言有祝
之佞,或有宋朝之美,乃免于今之世,不然则难矣!
激乱俗,自古认识真材实料者太少!
祝
,以佞谄被宠于卫灵公;宋朝,以美色见爱于南子。
非此难免,盖伤时之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 ,要“贤贤易色” (《学而》) 。
16.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出入由户,喻出入由仁,从此道而行。
经,为常道,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为人日用所需。
率性之谓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但“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系辞上传》) ,能用,但不知其所以然。
17.子曰:“质 (本质) 胜文 (文饰) ,则野;文胜质,则史。”
《论语述何》:文质相复,犹寒暑也,殷革夏,救文以质,其敝也野。周革殷,救野以文,其敝也史。殷周之始,皆文质彬彬者也。《春秋》救周之敝,当复反殷之质,而驯致乎君子之道。
“敬而不中 (合) 礼,谓之野” (《礼记·孔子燕居》) ;史,金玉其外。历史,说假的。
“文质彬彬 (相配) ,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乃表里如一。
《春秋繁露·玉杯》云:“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故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礼,天理之节文也。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易,行可太难!
18.子曰:“人之生 (性) 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幸存) 。”
人性直无伪,直人即真,亦即真人。应“直养而无害” (《孟子·公孙丑上》) ,直其道,正道。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中庸》) ,存诚,“主忠信” (《学而》) 。天地以至诚生物,“不诚无物” (《中庸》) 。
罔,自欺欺人,“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太甲》) 。
离正道修身,不招灾难,是幸而免。
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贫而乐道) 之者。”
学之境界,有深有浅。
“乐之者”,乃乐此不疲,不眠不休,才能达一境界。
看书、读书、念书,三种境界不同。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 (音 yù ,告,教) 上 (高深的学问) 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因材施教。
讲书谈何容易!人的智慧与了悟绝对不一样。
智慧中等以上,可以告诉高深的学问,“下学上达” (《宪问》) 。
“性相近,习相远” (《学而》)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阳货》)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中等人易于见异思迁,要“循循善诱” (《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学不躐等” (《礼记·学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
21.樊迟问知 (智) 。子曰:“务 (专心致志) 民 (人) 之义 (宜) ,敬鬼神而远 (音 yuàn ,远离) 之,可谓知 (智者) 矣。”
智者“务民之义”,有目标,当务之为急。
儒家平日“敬鬼神而远之”,不活在宗教世界。
鬼神观,鬼,家鬼,自己祖先;神,有遗爱在人。
有天齐庙、祖师庙、文庙、武庙。祭鬼神,在报恩。
神鬼观,宗教。
问仁。曰:“仁者先难 (事) 而后获 (得) ,可谓仁矣。”
“仁者先难而后获”,做一般人认为难做的事,先事后得,先义后利。治身,崇 (积) 德。
仁者,是为别人活,忘我、无我,“不素餐兮”。
《诗经·魏风·伐檀》斥责贵族不劳而获:“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22.子曰:“知 (智) 者乐 (音 yào ,喜好) 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自强不息) ,仁者静 (无欲) 。知者乐 (音 lè ),仁者寿 (与天地同寿) 。”
中国学问,是法自然。山水,大自然给人的启示,动静皆自在,“必仁且智” (《春秋繁露·必仁且义》“莫近于仁,莫急于智”) 。
智者利仁,有似于水,周流不滞,达于事理。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永远在流动,其德“盈科而后进” (《孟子·离娄下》) ,不遗小间隙,淌满了再往前走。
仁者安仁,有似于山,厚重不迁。静,无欲才能静,“宁静以致远”,定、静、安、虑、得。
“仁者寿”,与天地同寿,精神长在,恒也。
23.子曰:“齐一变 (进步) ,至于鲁 (以鲁当新王) ;鲁一变,至于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张三世,存三统。
《春秋》为况,《大易》为象。《春秋》,是孔子的理想国,以之为况。以鲁当新王,乃借事明义。
“齐一变,至于鲁”,齐,霸道;一进步,至于鲁,以鲁当新王,由霸道到王道。
《说文》云:“伯,长也。”“霸”古多作“伯”。“伯”者本字,“霸”者假借字,后假借字通用。五霸者,诸侯之长也。《白虎通德论·号》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孟子·公孙丑上》云:“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鲁一变,至于道”,再一进步,由王道达于大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4.子曰:“觚 (音 gū )不觚 (不像觚形) ,觚哉!觚哉!”
“觚”,酒器,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有一固定的型。
“觚不觚”,觚如果没有棱角,就不像觚的器形,又怎能叫作觚?
命名,“必也正名乎” (《子路》) ,有个样子,实至名归,名实相副。“《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 (《春秋繁露·精华》)
“人不人,人哉!人哉!”人不像人,永远不能成事。
人的格,在孝、慈、义,否则是两条腿的畜牲。
25.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 (人) 焉’,其从 (音 zòng )之 (随之入井) 也?”子曰:“何为其然 (如此) 也 (犹‘邪’、‘焉’) ?君子可逝 (往) 也 (犹‘焉’) ,不可陷 (陷身于法网) 也;可欺也,不可罔 (昧之以理之必然) 也。”
宋翔凤《过庭录·卷十三》:宰我本鲁人,简公在鲁,故事之而有宠;及即位,而使为政,为陈成子所惮,有正色立朝之概……然既用于时君,社稷系命,惟在知周仁足,事出万全,否则引身而退……则顾不能,终于身祸君弑,“可逝而不可陷”,孔子早已戒之,所谓“耻之者”,此也。
可欺,因其“欺之以方”,但不可身陷于法网。
“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可罔,才可陷。
遇事必冷静,“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阳货》)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中庸》) ,懂得明辨是非了,才是知识分子。谣言止于智者。
2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同‘叛’) 矣夫 (犹‘乎’,叹词) !”
《论语述何》:文,六艺之文;礼,贯乎六艺。故董生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可谓博矣。君子约之以礼义,继周以俟百世,非畔也。
礼,理,一切行事为人的标准。“《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一切决之于理义。
“博学于文”,什么书都看,但得以礼约知 (文) 。
“约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以礼约身,则不叛道。
人的本性上皆能做圣贤,一步错就坏,应责己,不能骂父母。
27.子见南子 (卫灵公夫人) ,子路不说 (悦) 。夫子矢 (一、陈言;二、誓言) 之曰:“予所 (誓辞。王引之释为‘若’) 否 (抱负不通) 者,天厌 (一、讨厌;二、阻止) 之!天厌之!”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
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见南子,弟子疑。
孔子被学生一句话打乱了,忙着发誓,表明没有动心。
以自己抱负之所以不能通者,实乃天阻之,与见不见南子无关。
和而不流,才有影响力。
懂得坏事,做了坏事定知道忏悔。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理智生活。
反经行权,行权必返经,正经的都成功了。
28.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至德) 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述何》: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春秋》贯乎六艺,而主乎用。自东周以后,无用之矣。子思子发挥大义,康成氏能言之。
《中庸》,学用中之道。汉儒郑康成注:“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中者,礼义。中国,礼义之邦。
“孝为德本” (《孝经》)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易·系辞下传》) 。
“民鲜久矣”,一、不知此德已久矣;二、少能长久实行此德。
29.子贡曰:“如有博施 (不挑选) 于民 (老百姓) ,而能济众 (恩泽于民)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止)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苦恼,愁) 诸 (做不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 (自左近) 取譬,可谓仁 (行仁) 之方也已。”
《论语述何》:《春秋》录内略外,必先正君,以正内外,所谓取譬不远也。
“博施、济众”,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恕,如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必自己有能力了,才能救别人,否则到头来,反成为被救济的对象。
“博施、济众”,“必也圣乎”,其唯圣人能之,圣人贵除天下之患。
“尧舜其犹病诸”,尧舜都还愁做不到博施济众。尧,犹有四凶。
仁者,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推己及人。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听、言、动,去外诱之私,存本然之善,为立身之要道。为仁由己,非由人,不外求。一切行动,皆在立身规范之内;能立身,就能行道。
“能近取譬”,从左近找到明道之事,体悟、实践、笃行之,为行仁之方。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道在近,不必求诸深、求诸远。佛在家中坐,何必远烧香?
读书在明理,明辨是非;辨是非,才能治国、平天下。
人愈是圣洁愈芬芳,此芬芳在灵性里。人就是圣洁,不论男女。不圣洁,则无永固的感情。
人必要有人的价值,“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下》) ,君子存之,小人去之。人伦,无新旧之分。
仁人、圣人、大人,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