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里仁第四 |
![]() |
民族依赖文化,你们又了解多少中华文化?北大对办事者皆称“老师”,不叫“先生”。台湾基础没那么深厚。港、澳、台,是中华文化最浅的地方。
南方文化,不是《梁祝》,就是《三笑》,净风花雪月。中国那么大,南北就差那么多。
现在学校的风气坏,教授开课专为讨好学生。
你们要好自为之,如是一个国家内最低的族群,那就糟了!有些做官的无一人会做事,将公帑用于争名夺利。官有人做,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就因为“不学无术”!
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代表其家庭环境、教育程度、教养与学养。
清朝刚逊位时,民初思想界百家争鸣,极为热闹,结果一事无成,弄垮了国家。
汉奸之误国,尤其以引狼入室的汉奸最为可恶。日本与苏联,以“满洲” (含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作为根据地,败坏中国。
国家,任谁也毁不了,人必要有远见。
今天蒙古国的掌权者,仍多在旧势力中。大玉儿等于当政三朝,其家在今天的内蒙古,与蒙古国相接。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智) ?”
朱熹《论语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朱子此解有所疏失。立说必要小心,不可以随兴之所至。
古有八股,今亦有。所有的注解,都有其时代背景。讲书要仔细,不可以信口开河,所以要依经解经。
“里仁为美”,为择居;“择不处仁,焉得知”,为择业。不是都谈择居。《论语》文字简练,应不致重复。
依《孟子》“矢人与函人”之说,亦可证之。
《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矢人 (造箭的) 惟恐不伤人,函人 (造甲的) 惟恐伤人”,所以“术不可不慎也”,因为人的职业不同,心地亦不同。不处于仁者之业,为求职业上发展而有所失德,所以择业必须注意。虽不是做矢人,而做的是同于矢人的事,则人必对你加以小心。如果没有智慧做一事,可能成为终身之忧,“故术不可不慎也”。
“择不处仁”,可见是以“仁”作为择业的标准,因为“仁”乃“天之尊爵,人之安宅”。
“焉得知?”不懂得择处于仁的职业,怎能称得上是智者?可见择业是何等重要!
出生,是人的第一次投胎,没有选择权。职业,是人的第二次投胎,应慎于取舍,前途好坏完全在自己。人生的两件大事:择偶与择业。如两件事都择错,那这一生也就完了!一件择错了,就半身不遂。
择偶的原则:“贤贤易色”,重视对象的德,而轻其色貌。一个人遇事,必要深思。旧社会是“娶妻以德、纳妾以色”,所以有智慧,必得用在知人上。
人生,必要像个人生,要有个好的家庭与职业。择业,业如择不好,还可以更换;择偶,老婆没有择好,可不能随便换,所以更是要“慎择”。人生不美满,绝不是一般人能过得去的。人都是迷,知人特别难!
知识最为重要,但仍要有修养,否则知识用偏了,就坏!
满族女人好的如孝庄太后、慈安太后,坏的如慈禧太后。慈禧是秀女入宫,比慈安大两岁,荣禄曾与她定过亲。皇后是以德为尚,咸丰敬其后慈安。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困穷) ,不可以长处乐 (快乐环境) 。仁者安仁,知 (智) 者利仁。”
生生之德为仁,皆禀于天性。
“不仁者”,失去大本者,久贫则为盗,久贱则为谄,到快乐环境也变。所以要“复性”,“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易·乾·文言》) ,昔有“体仁阁大学士”。
仁者安仁,其心三月不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素患难行乎患难,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行乎富贵,到任何环境皆行其仁,安而行之,“安仁者,天下一人” (《礼记·表记》) 。
智者利仁,智者有慧眼,不迷,所做的事皆于仁有利,但仍未到“安仁”的境界。
不糊涂,知道“利而行之”,但只到“利仁”的境界;如能由之再往前,则达于“安仁”的境界。
3.子曰:“唯仁者能好 (音 hào ,当动词,喜好) 人,能恶 (音 wù ,当动词,讨厌) 人。”
仁者,有正知正见,“遏恶扬善” (《易·大有》) ,故能喜好好人,能讨厌恶人。知识分子要培养正知正见,做时代的中流砥柱。
常人则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左传·成公四年》) ,认为只要是臭味相投,就是好的。
“乡愿,德之贼也” (《阳货》) ,乡愿不得罪人。但是遇事,往往没有是非标准可言,故“恶乡愿,恐其乱德也”。
《孟子·尽心下》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愿),恐其乱德也。’”
4.子曰:“苟 (诚,真的) 志于仁矣,无恶 (音 -)也。”
“志”,心之所主,念兹在兹。如真有志于仁,那就不会做恶事了。
人因所志不同,而结果有别,“观过,斯知仁矣”。
发现自己一有坏心眼,应快快律己。人要坏,四十开外,因为有了经济基础,正是坏的开始,至死方收心。戒之!至死方休!
5.子曰:“富 (有钱) 与贵 (有地位) ,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太丢脸)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 (应是‘去’) 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 (音 wū )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音 sì ,一饭之间) 之间违 (离) 仁,造次 (急遽之时,‘仓卒’之转音) 必于是 (仁) ,颠沛 (流离之际,‘颠仆’之转音) 必于是。”
欲,有欲乃有惑,而惑于欲。“四十而不惑”,是能不惑于欲。“嗜欲深者,天机浅”,智者能不惑于欲。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字应是“去”字误。但是中国的旧规矩,经书有错也不能改。
贫与贱,是人之所不喜的,但是要去贫、去贱,亦得有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乾》) ,行健不息是“去贫、去贱”的不二法门。
此处“君子”,指有地位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仁者,人也” (《中庸》) ,即为人之道。
仁者安仁,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一会儿之间离开仁,实至名归,名实相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人要无德,绝不能成事。
人在患难环境中,必要有所守;偶一不慎,任何人都会打死你。耍手段、费尽心机而致祸者,极为危险。乱世中杀一个人,比杀一只鸡容易。人在生命攸关之际,想法就多;在逃难时,极为难守,而无不为矣!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 (音 wù ,讨厌) 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高尚无比) 。恶不仁者,其为 (行) 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己) 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行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 (疑词) 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说义二》:此其好恶皆秉于性分之中,而不为智诱于外,岂易见其人哉?
《论语说义二》:伤一世之心术日离于仁,重言“我未之见”,视未见好仁之语,其意益深切矣。
“好仁者”,是仁者安仁,故“无以尚之”,是一等。
“恶不仁者”,是智者利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己身,是一等。
“用其力于仁”,即勉力以行仁,强仁,“强恕而行”,又是一等。
“盖有之矣”,有上三等人,但“未之见也”。
“为仁由己”,不由人,自在,皆自得也。
“为长者折枝”,乃是举手之劳,“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孟子·梁惠王上》) 。日行一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们要困知勉行,“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季氏》) !
三个“未见”,在层次、德行上有何不同?不明白,即无法学怎么做。悟不明白,就没有读中国书的程度。
读古书,有那么简单?以你们的程度,必须读四五十年。
经书,是讲行的方法,都得做。《大学》,从修身开始到天下平,即大同世,亦即华夏世界。民族精神,是要用行为表现出来,不是用言语讲的。
我在铜锣有三十几甲地。苗栗县最为安分,但一年就有两个杀夫的,而且一杀十一刀,直至对方不动为止。没有法律常识,否则离婚即可。
社会至此,谁来负责?法官一年办两个杀夫案,慨叹!
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类) 。观过,斯知仁矣。”
一、看一个人所犯的过,就可知其仁不仁。哪一种人犯哪一种过。
“不识其人,则视其友”,物以类聚。孤高自赏,因没类也。
《孔子家语·六本》:“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二、有时为行仁而得过。有过,才显出他是仁,有时会因过得福。
只要纯仁为之,就不会有可耻。
小的过,如子路为其姊舍不得除服。
《礼记·檀弓上》: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闻之,遂除之。
因人有过,才显出他是仁。人做事,都会有人批评。
证严,有人批评她下面的人有骗她的。但她不但不恨,还为他祷告,证明证严之仁!
人真的懂是非?愈做好事,愈是有人抹黑。
哪类人,犯哪类过错。什么社会?何以出手必置人于死地?仁心与仁术完全没有。蝼蚁尚且偷生,遇危机,仍会乱窜。
真想有成就,必要有精神力量,才能“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懂得仁义、是非、黑白。
今天读书人明白的少。中国人就有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所行必得符合标准,做错事掩饰都不行。
过,咎悔,或于衣食住行,或于生财货利上,人的良知,自许多不值钱的东西表现出。良知之美,连一个小东西都爱,何况于人乎?
有害于自己的,为小过;有害于人的,为大过。“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述而》)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雍也》) ,贰过,才是过。孔子“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 (《述而》) ,仍小过不断,但不害其成圣。
我在台坐五十年,如稍一马虎,在台北就可能儿女成群。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形容闻道的重要!知而必行。
必好好认识中国文化,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而活。
人能弘道,人活着,就是要行道,本良知、天性做事。行道,“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礼运》) 。
天吏,是替天行道之吏。
《尚书·胤征》:“天吏逸徳,列(烈)于猛火。”《孟子·公孙丑上》:“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赵岐注:“天吏者,天使之也。为政当为天所使,诛伐无道,故谓之天吏也。”唐皮日休《手箴》:“身高道端,毫直国吏。敬之戒之,俟为天吏。”宋陈师道《理究》:“贤而在下,谓之天民;贤而在上,谓之天吏。”
知“道”,是多么重要!道,不是空的,“率性之谓道”,按本性做事即尽性。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最后“与天地参矣”!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为政》) ,绝对本人性做事,即尽性。“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即本着人性做事,尽性。
尽性,是从学《易》来的;学好了,必给学生讲;学生听不懂,故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 。
什么叫文章?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块文章。你们写的文章,比丝还乱,谈何容易!
“不易乎世” (《易·乾》) ,不要被世俗改变。
作秀,丑态毕露,哀莫大于不知耻!尽性的人,就知耻。
人活着,就是要尽性,本良知、天性做事,就是一天,也就够了。
有一天能本着天性做事,就是晚上死,也就够了。证明人一天难以本着良知做事。
读书,是为了改变器质,要行得好。知行合一,叫作学;知行不能合一,不叫作学。
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 (音 - ,粗劣的) 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议道) 也。”
《论语说义二》:正人心者,始于端士习;端士习者,始于识廉耻也。
“士”,抱十合一,是读书开始做事时。知道→志于道→行道。
衣、食,乃最起码的行为。以吃、穿不好为耻者,不足以与之议道。
子路不以穿破袍子为耻。重口体之欲者最没出息,是最自私的,就怕因此而无不为矣,不足以与之议道。
“风俗之厚薄,系乎一二人心之所向” (曾国藩《原才》) 。
教什么?学什么?“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性生万法。
看一个人的行为,就知其人如何。到外面必接触人,有个标准。
一个眼科医师嫁给演员,真是奇迹!所为何来?绝没学好,医亦有医道。如深于医道,也不会看脸嫁丈夫。
10.子曰:“君子之于 (对于) 天下也,无适 (音 dí ,专主观念) 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音 bì ,亲比) 。”
做事以“义”作为标准,凭良心做事。
“无适”,无主观见解;“无莫”,无绝对不做。
“义之与比”,就看合乎义否,再决定做与不做,唯义是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 。
以仁治人,以义治我。治人者,必始于治己。
《春秋繁露·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与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中国是天下观,没有际、界。国际有际、世界有界,要“泯 (除,去掉) 际界”,天下一家,人类大同。
自根上来,有步骤、有章法,一步一步来,把宇宙事调理得有条不紊。
孔子何以为“圣之时者”?“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孟子·公孙丑上》) ,“无可、无不可” (《微子》) 。
每句话都“我”不要,焉能有希望?谈话净是主观。什么书都读过,但什么都没懂。应是“不因人废言”,但一般人都因人废言。
六祖的东西,并不深奥,但是出自良知,从人性出发。如他认字,应是自《中庸》来的,但他不认字,是自性来的,性生万法。
要琢磨:何以不合理?有根据,依经解经。
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 (型) ,小人怀惠 (贪利) 。”
“德”,善行的结果,道之舍 (止) ,是有利于别人的行为。
“德”与“贪”相对,戒贪。昔日衙门的影壁,画“贪”。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衙门的照壁,不但有风水上的含义,上面的画还有着警示官员的作用。照壁的背面,通常会画有一只怪兽,名字叫“贪”,四蹄似牛,头上长角,身上有鳞,尾巴翘得很高,嘴巴张得很大,两眼突出,身上挂满了宝贝还不满足,恨不得把太阳吞下去。足见其欲望和野心有多大!主要是警戒官员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要贪赃枉法,否则会自取灭亡。
修德,有得于心,心得。“怀德”,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君子应怀对社会有什么贡献。
“小人怀土”,“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系辞上传》) ,“衣食足,然后知荣辱” (《管子·牧民》) 。一般人“分地利以养父母” (《孝经·庶人章》) ,古人拿“父母”代表整个家。
“怀德”,自“怀刑”来的。“怀刑”,“刑于寡妻”,“刑”,型也,见贤思齐。见温文儒雅者,想与之学习,看齐。孔子为儒者之型。
但怀型,则囿于型。乱世,大家都想做诸葛亮。
“怀刑”,成德之谓君子,君子还怕犯法?是“怀型”。
有宗教信仰者要怀型,必须行为赶上他所怀型的对象。
“怀惠”,老百姓就想五亩地怎么种,可以比别人的十亩地生得多,所以怀惠。“惠”,《说文》云:“仁也。”“安民则惠” (《尚书·皋陶谟》) ,“其养民也惠” (《公冶长》) ,“惠而不费” (《尧曰》) ,老百姓认真工作,得了惠,也不费什么。
如果每个人都守分、安分,那天下怎么会乱?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老子》第十章)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 ,应是多么知足,何以要拼命糟蹋?
老子、孟子此二思想完全不同。要领悟思想的层次。
太慢了,整理不完。人真明白,不易。熊十力有很多书要写,却没有完成,上帝不帮忙。
熊十力的智慧高。后天培养固然重要,但生而知之更为重要。
12.子曰:“放 (音 fǎng ,依也) 于利而行,多怨。”
人皆好利,好处想一人得,独占,得不到的,绝对怨之。不要有独占的心理,太自私。现在人多半不知道有别人的存在。
昔日限制为官者与民争利,《大学》云:“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何必曰利?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易》“利者,义之和也”,“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易·乾·文言》) ;董子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董仲舒传》) 。
想有成就,要先立身。有好的行为表现,即为德,是利他的行为。
13.子曰:“能以 (用) 礼让为 (治) 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 (奈) 礼何!”
《论语说义二》:不以礼让,则诸侯僭天子,大夫僭诸侯,其祸相因,亦由己而推。
能以礼让治国,何难之有?即没有难处。
《尚书》首让,尧、舜行禅让之制。
礼,是让之文;让,是礼之实。不行礼,那礼有何用?
“泰伯,其可谓至圣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 。
14.子曰:“不患 (担心) 无位 (职位) ,患所以立 (立于此位) 。不患莫己知 (莫知己,没人知我) ,求为可知也。”
《论语说义二》:不学礼,无以立,是所以立者礼也。
位,有天爵、有人爵,学术之位、德位。
“不患无位”,不必担心你自己没有位;“患所以立”,应担心的是:你用什么来立自己的位?
《白虎通》云“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君,群之首,一位也。“贤者在位” (《孟子·公孙丑上》) ,要“素其位而行”,“不素餐兮” (《孟子·尽心上》) ,不能尸位素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 ,做可叫人知的事,不叫人知都不行,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何等坦荡荡!
积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不要总是想攀关系,就看你自己能干与否。只要你真能了,马上就起来,因为社会就是需要而有用,“要有用时,自找上门来”。
不必求人,而是要求己,因为无论好坏,皆操之在己。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万物,皆自得也。
印老 (印顺) 有证严一队仔,就够了!书读多少,知道怎么做事,不易!
15.子曰:“参 (曾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是,敬词)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伏羲“一画开天地”→演一。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老子》第三十九章) 。
孔子问道于老子,得一了,对弟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此应是孔子“得一”时所说的。但孔子也没有谈及他是如何得一的,只对学生说“吾道一以贯之”。
证明此时孔子得一了,但仍崇拜传统道家之学,以此唬弟子。
“唯”,答应声,是恭敬词。“诺”,是普通词。看层次。
你和我老打什么谜语?曾子又将一变为二,说是“忠恕”,“忠恕,违道不远矣” (《中庸》) 。
曾子所答与孔子所说,层次不同。
孔子得一。孟子亦得一,问:“天下恶乎定?”答:“定于一。”问:“孰能一之?”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最后觉得“一”不够圆融,乃“变一为元”,《春秋繁露·玉英》称:“惟圣人能属 (音 zhǔ)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属一系元”,由一变元,孔子自此走到老子的前头,思想更进一步,思想境界更高。《易·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易·乾》 ),自元入手,要脱掉一切环境的束缚。
“元”动以后,就六点,我 (·) 、你 (··) 、他 (∴) 。孔子之学讲“元”,《大易》与《春秋》皆讲元,故称“元经”。
讲书,不可以没有根据,要将“四书”“五经”都串在一起。
你有脑子,天下异说多得很,要自己下功夫,必要求真知,虚心学。
看书越多的,胆子越小。不读书的,眼睛一瞪,谁都要听他的。
中国今后绝对是强国,必要在文化上树立强国,不要随着西方起舞,要真下功夫。
注,是一家之言,可以有百样。要看古人是怎么想的,不能用今天的思想解释古人的思想。
了解古人的思想有源,那支流要怎么流都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德敦化,小德川流” (《中庸》) 。
16.子曰:“君子喻 (明白,晓然于心) 于义 (宜) ,小人喻于利 (惠) 。”
《论语述何》:董子曰:“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故君子不可货权,而小人常因其所利而利之。
义,见得思义,一介不取。利,小人怀惠,分地之利。此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子、小人,即义利之辨。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
《庄子·盗跖》:孔子与柳下季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抠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弟之亲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为盗跖,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窃为先生羞之。”
君子、贤人、圣人、大人,天爵也。按你的德行,给你官做:三公,与天地合其德,得无私,天地尚公;诸侯,天子的斥候,是看家犬;王者,天下所归往,大家都拥护你,你就成为王。但后来变成“胜者王侯,败者寇”。
君子儒与小人儒之别:君子儒,喻于义,“古之学者为己”,为自己学;小人儒,喻于利,“今之学者为人”。今天学计算机,为好找事;以前学使皇帝得什么好处,可以升官发财。兵家、法家之所以被看低,在此。
未听说有“新儒、旧儒”,怎可如此分?熊十力自以为是孔子后第一人,什么“新儒祖师”?
17.子曰:“见贤思齐 (等)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察) 也。”
“齐”,与之平等,“妻者,齐也” (《白虎通德论·嫁娶》) ,齐家,是一辈辈齐。
见贤者,思齐,想与他平等,怀型。见不贤者,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为法与为戒。
不可以专门重视别人的毛病,而忘了反省自己。应不管别人的闲事。
18.子曰:“事父母,几 (音 jī ,微也) 谏。见志不从,又敬 (恭敬) 不违 (违背) ,劳而不怨。”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篇》曰:“微谏不倦。”委婉地劝。又《曾子大孝篇》曰:“谏而不逆。”《曾子事父母篇》曰:“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
“几谏”:一、微谏,慢慢地谏。二、见机而谏,因为不谏,乃是陷父母于不义。父母也不是没有毛病,有过错,要看时机,相机而谏。
“见志不从”,这个志,父母不从;“又敬不违”,还得恭敬,不能违背。
“劳而不怨”:一、屡次的几谏,父母不听,自己劳亦不怨。二、劳父母的责打,自己也没有怨言。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 ,故“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 ,“人之生也直” (《雍也》) ,直人就是“真”。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 (不得已游) ,必有方 (方所) 。”
父母没有不担心儿女的。古时,父母在,不能远游;不得已,游必有方所,不使父母挂心。
昔人出门,按时必有一定的家书。有急事,必叫父母知道你在何方。《礼记·曲礼上》称:“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善道) ,可谓孝矣。”
《论语正义》:《论语》中重出者数章,自缘圣人屡言及此,故记者随文记之。《春秋繁露·祭义》:“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呜呼!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
“三”,虚数。“三年”,即多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子张》) 。
孝者,继志述事。此指好的方面而言。
21.子曰:“父母之年 (年龄) ,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惧与主日近) 。”
“一则以喜”,喜父母高寿;“一则以惧”,惧父母将衰亡。
喜与惧之间,事情就多了,不是空的,要给父母进补、定期检查身体。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蓼莪》) 父天母地,旧社会对父母,绝无道理可讲,是天经地义的。儿子必亲尝汤药,晨昏定省。父母上厕所时,夜具由儿子、媳妇亲手拿。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 (身) 之不逮 (及) 也 (办不到)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谨言慎行。
千万不要多言,力行不在多言。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礼记·曲礼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罕》)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孟子·离娄下》) 。约之以礼,以礼约身,克己复礼。以礼约身,则失败少。
24.子曰:“君子欲讷 (迟钝) 于言,而敏 (审) 于行。”
“讷于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第四十五章)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 ,慎言,话到舌边留半句。少说,不说。
“敏”,审慎,“虑深通敏”,遇事,能考虑得很深再去做,敏则有功。忙中,必出错。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易·系辞上传》) ,要谨言慎行。
25.子曰:“德不孤 (孑处) ,必有邻 (近,亲也) 。”
“德不孤”,“有德者居之” (《中庸》) ,以德服人,“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易·系辞上传》) 不会“独学而无友”。必要有群德。
“必有邻”,“有朋自远方来”,是积善累德之效,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 ,臭味相投,物以类聚。“不是一家人,不会一家门”。
养德,贤贤易色。德行,为孔门“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之首。孔门四教:文、行、忠、信。“忠信,所以进德也。” (《易·乾·文言》)
26.子游曰:“事君数 (音 shuò ,屡次责善) ,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天天数其过,面相责难,烦渎,则“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诗经·大雅·抑》) 。因为不识相,乃自取其辱。
与人相处,要识相;见面,看相再说话。如处不来,就离远些。许多事要学会用脑,至少要懂得自保。
不立信,就没人和你办事。求人最难!求人,必叫人摆弄,自求其辱。净求人,人能不辱你?我在屋中坐,谁也不理。
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导) 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 ,“再三渎,渎则不告” (《易·蒙》) 。对朋友可以劝,但不可见面就啰唆。
“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所以古人“易子而教”。
《孟子·离娄上》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追女友,得柔顺。看履卦,履何以能成功?以柔履刚也。
显得越多,越是招忌。看别人好,心里就不舒服,证明你“缺德”。必得有知识、有修养,才能成为政治家。好好培养,三年有成。不下功夫,那“术”从哪里来?
我回去一个月,急着回台,家人起“惑”心。
一个人最要的是情。伏羲画卦,就为了通德与类情。
人要欲不多,头脑才清楚。
中国要是没有“盛唐”,焉有中国文化灿烂的一段?
自宋以后,中国人就没有脑子了,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一个民族到外敌入侵,就弱了!
清太宗皇太极将“后金”改为“清”。
防外寇,必然的;而更重要的是,要防汉奸。敌人不易了解,有内奸就坏,所以我不允许有“双重国籍”者。要了解深意之所在。
字,是一个人的脸面,必要下点功夫习字。字如好看,可让人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