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佾第三

“养浩然气,读有用书”,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读书要选一选。

要精一外国语,贵精不贵多,程度必与当国学人程度相等。学外国语,看名著可以通微,连骂人的窍门都懂得。

有了专学,但常识必知。不能只有专学,而没有常识。

读《论语》,可以其智慧处理一切,可以应世、应事。要好好培养自己。

年轻人绝对不要盲从,否则将来后悔不及。“五四”新文化,《新青年》为大本营。今天台大社团如此多,真是“行有余力”!在校读书时,不要想力所不及的事,应脚踏实地读书,为未来储备自己。

我年轻时好动,叱咤风云,不像你们。

年轻人要好好培养,不必早参加政治运动,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事。

1.孔子谓 (评论) 季氏 (鲁大夫季孙氏) :“八佾 (列) 舞于庭 (庭院堂前) ,是 (这种事) 可忍 (可以做出来) 也,孰 (又有什么) 不可忍 (不可以做出来) 也?”

《论语述何》:此篇类记正名辨分之事。《传》曰:“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隐公始僭八佾于惠公之庙,又僭六佾于仲子之宫,自是而后群公之宫皆僭八佾矣。乐、舞以象功德也,大夫、士无庙、乐,乡饮、乡射、笙歌、琴瑟而已。三桓设公庙于私家,因僭八佾,不仁之甚也。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

乐舞,以象功德,功成作乐。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周公对周朝有贡献,乃以天子之礼祭之,用八佾乐舞。

佾舞,与宫廷乐舞相同,有文舞和武舞。文舞,文德之舞,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武舞,干戚之舞。

八佾,行数、人数,纵横皆同,以八人为一行列,共八排、六十四人。

孔子被封为文宣王,祭孔用佾生,王本应用六佾舞。但天子祭孔必磕头,乃改封“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用八佾舞。

祭孔的乐舞,采用六佾规格,始于南朝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朝廷升级祭孔为大祀,祭孔的乐舞为八佾。

“八佾舞于庭”,庭在宗庙中,八佾应用于宗庙。

正名辨分。季氏,是权臣,能欺君,设公庙于私家。八佾舞于“庭”,一字之贬!圣人骂人。

《论语说义二》:季氏三家之僭,无君臣父子之义,何有于敬?何有于孝弟?礼之本既荡焉泯焉,故谓之忍、谓之不仁。微言之所存,亦可思矣。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忍”,一、《新书·道术篇》云:“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僭越,越权冒用,像这样僭越无礼之事都可以做出来,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二、解为“容忍”,欠妥。

有心人能不注意今日社会风气?由开始的不合理,大家不以为是,习以为常。作伪,习以为常,人人竞相作秀。个人亦如是,喝酒,开始喝一杯,渐渐失控。

父母死,办丧事还请人跳脱衣舞,多荒唐!成立“治丧委员会”,是对国家有功劳,或是死了无亲友。自己父母还用“治丧委员会”?拉一批人当“委员”,其实无一人与你有关,送的挽联,谁认识死者?伊始即自欺,到一发不可收拾。

家庭更得防微杜渐。小孩一开始有问题,就要加以注意;看的书一定要随时注意,否则偶一不慎,问题就来了。

2.三家 (三桓) 者以《雍》 (《雍歌》) (祭毕收其俎) 。子曰:“‘相 (助祭者,傧相) (语助词) (音 ,君也) (辟公,诸侯) ,天子 (主祭者) 穆穆 (温恭貌) ’,奚 (何) 取于三家之堂?”

“以《雍》彻”,天子祭毕,歌《雍》以彻。《雍》,《诗经·周颂》篇名。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为《雍》诗之辞。

“相”,助祭者。古时祭太庙,诸侯、亲王为傧相助祭,在堂歌《雍》以彻。“穆穆”,庄严肃穆,温恭貌。“堂”,在宗庙中。

开国承家,卿大夫称家。三家,皆桓公之后,为大夫,权臣。僭越,目无天子、诸侯,亦歌《雍》以彻。

取于三家之“堂”,一字之贬!圣人骂人不忠、不臣、僭越、目无长上。

知礼之本,则能通文质之变,以救世运。礼坏乐崩,如习非为是,欲不崩坏而不可得矣!

3.子曰:“人而不仁,如 (奈) 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阳货》) “礼者,履也”,“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 (《礼记·仲尼燕居》)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记·乐记》)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 (《礼记·礼器》) ,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 (《礼记·礼器》)

礼,同中求异,齐之以礼,立于礼;乐,异中求同,成于乐,乐以和性。“礼节者,仁之貌;歌乐者,仁之和也。” (《礼记·儒行》) 仁者爱人。人而不仁,礼乐的根本精神没了,如何行礼乐?不仁,什么也感化不了他。

弑父母、子女如同杀猪,能不令人惊心?

4.林放 (一以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一以为季氏世臣) 问礼之本 (大本) 。子曰:“大 (赞词) 哉问!礼,与其奢 (过分,超过本位) 也,宁俭 (不足) ;丧 (父母之丧) ,与其易 (外表漂亮) 也,宁戚 (哀戚在心) 。”

《论语述何》:林放,季氏之世臣也,见周之敝文而不惭,故问礼之本。

《论语述何》:曰“与其奢也,宁俭”,言救文虽莫如质,亦贵中也。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 (《礼记·礼器》)

“问礼之本”,可见那个时代已经不懂礼,讲乱了,所以林放才有此问。

“大哉问”,“大哉”,赞词!孔子赞美林放懂得问题之所在。

“与其易也,宁戚”,“过犹不及” (《先进》) ,“宁俭、宁戚”,此即中国人的谦德。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救文虽莫若质,亦贵中也”,但难!“中庸不可能也”。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无) 也。”

《论语述何》:夷狄之者,《春秋》于中国无礼义则狄之。

“夏”,“中国之人也” (《说文》) ,“夏”,引申为“大” (《说文》) 。“中国,礼义之国也” (《春秋公羊传何氏解诂》) ,夏,中道之国的人,懂得礼义。

三夏:夏、诸夏、华夏。中国,中道之国,以“夏”作为范围;许多人“入中国”,则成“诸夏”,“诸夏”并非最高境界。由“诸夏”到“华夏”,入中国则中国之,“华夏”才是大一统境界,此时夷狄进至于爵,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就没有野蛮人了,远近小大若一。大居正,大一统,华夏,日月光华,日月以光华天下。

“《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 (《春秋繁露·竹林》) ,“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 (《春秋公羊传何氏解诂》) ,中国无礼义,则夷狄之。“《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一切决之于礼义。夷夏之别,乃决之于礼义。

《春秋》之号夷狄,谓其政俗与其行事。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春秋》之中国、夷狄,本无定名。有夷狄之行者,虽中国也,而夷狄之;无夷狄之行者,虽夷狄也,中国之。

文化的夷狄观。没有接受夏化的,就还是夷狄。中国由“夏”到“诸夏”,夷狄是以文化分,非以民族分。不论种族,而视入中道与否。

“不如”,一、当“不及”讲。夷狄之有国君,也比不上诸夏之无国君也。此乃骄傲的说法。二、先秦文中之“不如”,作句中主句之谓词。

“君者,群也”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群之首。“夷狄之有君”,连夷狄皆知有国君,哪像诸夏之不知有国君,僭乱、无上下之分?

《法华经》是成佛的法华,佛法能华于天下,人人皆成佛了。

中国对佛教贡献太大,看《心经》译文之真,了解中国文化之深,含妙智慧,直入人心。寥寥数语,道出般若之妙智慧。

有闲工夫欣赏古人文章,要有好奇心。看完一篇,又想看一篇。

看古人用字之精练,“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杜牧《阿房宫赋》)

到哪儿都要细看,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要留心看。

看北京“天坛”之美,究竟是谁画样的?将中国的礼书懂得那么彻底,无一处无根据。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俗称“天地墙”。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乾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看了,说没有什么,证明他脑子一点文化都没有,“一言以为知 (智) ,一言以为不知”。

研究中国文化,不下功夫,完了,没法与“中国人”拉上同辈。

要好好多看书,但必要有计划、有系统地看,谈自己懂的,井井有条,不要读成杂货铺。“知其所以然”最难!

6.季氏旅 (马融:祭名) 于泰山 (泰山神) 。子谓冉有曰:“女 (汝) 弗能救 (阻止) 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 (乃) 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

刘宝楠《论语正义》: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谓旅为天子祭山之名,且非常祭,有大故乃举行,以璧陈列几上,祈而埋之。

《论语述何》:惟天子有三望之祀,无所不通。盖鲁始僭三望,季氏因之,犹八佾也。林放知问礼举以厉,冉有之诡随也。

季氏为陪臣,要行旅祭,于泰山行旅上帝之礼,有僭窃之罪。

陪臣执国政,季氏处处要与鲁君相争,君怎样,我也怎样,欺君到什么程度!

冉求此时仕于季氏,故孔子问责于冉求。

连林放都知问礼之本,难道泰山之神会不如林放懂得礼之有本?

如懂得,那季氏岂不就白祭了?因为神不享非礼。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 (音 shí ,比试) 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音 yìn ,饮罚酒) 。其争也君子。”

此章讲争的规矩,游戏规则。

虽争,是有君子风度的争。“射有似乎君子”,射时所争的是君子之道,心正则矢直,中的,“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也。” (《礼记·射义》)

以让化争,虽争,犹不争矣。此君子之争。

古有乡射礼,“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礼记·射义》)

昔日作揖,多卫生,多进步,多简单,省事又文明!现在何以不用?一举一动都是智慧。动物都啃腮帮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 (好口辅也) 兮,美目盼 (目白黑分明) 兮,素 (白质,白纸) 以为绚 (采) 兮’,何谓也?”子曰:“绘事 (文彩) (动词,后于) (纯白)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 (教学相长) 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述何》:素以为绚,近于野容,而非天质矣。礼本乎天,言内心也。子夏怪以为绚为粉饰,故问之。

《论语述何》:子夏因“后素”之说……故夫子以“起予”嘉之,而删“素以为绚”之句。见子夏明“无邪”之旨,发“止礼”之训,有赞述之功也。

“甘受和,白受采” (《礼记·礼器》) ,必本质好,才有文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言其容貌之美。“巧笑、美目”,得有底质,才有此二者。“巧笑”,得表情是“倩兮”;“美目”,得黑白分明,顾盼才能生姿。人有美质,才可加以文饰。

以前女人有古典美,是学的,因为有那个环境。一个环境表现得完满,所有的环境都得配合得好。如无“倩”的环境,就怎么装模作样,也无法能有巧笑。

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是乾旦,但扮相比女人还美。

老明星再出山,应唱老旦了,识时务者为俊杰。

“素”,一尘不染谈何容易?没有洁白的纸,绝对画不出文采。本质糟,何能有文采?

不圣洁,焉能文采灿烂?说一人知礼,必其人有洁白的人品。

“八大胡同”的礼,是为你的钱而礼的,不行!

“八大胡同”乃北京前门外大栅栏附近青楼妓馆云集的八条胡同,是一总称,而非某条胡同名称,后成“花街柳巷”的代名词。

为趋炎附势而摇头摆尾,人品不足,人会说你拍马逢迎、谄媚!

“礼后乎?”礼必本于人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起予者商也”,孔子大加赞许子夏,说“始可与言《诗》已矣”,因为子夏“闻一以知二”。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 (夏之后) 不足征 (验) 也。殷礼,吾能言之;宋 (殷之后) 不足征也。文献 (文,典册;献,贤也,知历史) 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此章为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时代。

《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此通三统,讲因革损益之道。

中国讲存三统、张三世、华三夏,纯文化的。三统:忠、质、文。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夏:夏、诸夏、华夏。层次、距离、远近不同。

《白虎通·三正》:王者所以存二王之后,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谨敬谦让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用其礼乐,永事先祖。

孔子,“其先宋人也” (《史记·孔子世家》)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卫灵公》) ,写得多,离得愈远。无征不信,故不禁流连三叹之!于残编断简中,因流穷源,由微知著,才言其概。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真是哲学!三个不同时代,恩情不同。所传闻异辞,“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作假,说得比真的还清楚。

国可亡,史不可亡,况一代有一代的典章制度?“述九圣之雄图,宪历代之令典”。

此师尊述书院总纲之一。九圣: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子。雄图: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九圣雄图,图天下安仁。“宪华夏之令(美)典”,也不忽略九圣以外之成就,只要是中国人的思想都作为参考。夏学,华夏之令典。对任何东西都不排挤,当作肥料。

要知其所以,才懂得怎么培养。吃素,越淡越清香,既吃出豆腐味,也吃出菜滋味。真滋味,自淡中求,唯淡可以长久。君子之交,淡如水。

今人许多宝贵光阴,都让骗子给浪费了。读书,必要懂得怎么选择,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恨读得太晚了!有人手不释卷,其实如同抽鸦片,是书呆子,中毒了。

“积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人要有一技之长。

练习自己能读书,必要打好基础。我来台就坐屋中,看书消磨时间。看书,在消愁解闷;久了,就成为习惯。成为习惯,则时间一到,就做什么。每天似睡非睡,就养神,所以活得长。

10.子曰:“禘 (音 )自既灌 (以酒洒地,以迎神) 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说义二》:宗庙五年一禘,以审禘昭穆,宗庙之大祭,故亦名禘。鲁之禘祭,既灌以后,皆以天子之礼僭于群庙,故孔子不欲观。

“禘祭”,帝王家五年一大祭,远祖之祭。

开门即迎神,迎神后即灌酒,再行祭礼。

古代祭祀不立木主,用尸,以童男童女为之。尸,着死者衣服,置于灵前,大家拜。“孙可以为王父尸” (《礼记·曲礼》) 。第一次献酒给尸曰“裸”。“灌”同“祼”。

祭如在,不可以马虎。

“既灌而往者”,灌礼之后,就不合礼;“吾不欲观之矣”,不忍心看了!

11.或问禘之说 (道理) 。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 (视) 诸斯乎!”指 (示) 其掌 (掌中)

《论语说义二》:鲁郊谛非礼,以“不欲观”、“不知其说”,以为国讳。其大者,既奢僭,而不知本,其余祭必皆虚文而无实。

“禘之说”,禘尝之义。

“禘祭”,天子之祭,五年一祭,民间不可以祭;“尝祭”,民间之祭,一年一祭,祭分枝祖宗。

“不知也”,此孔子巧辩之答话方法。

《春秋》之笔法,为鲁讳,为尊者讳。

中国祭政合一,“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中庸》) ,就如同看自己手纹那么清楚,一目了然。

若指掌之易明,但是真正了解自己手纹者仍少。

禘祭之道,人人皆知,但知道去实行的特别少。

儒家之学贵乎行,越容易的事,大家越是马虎。知容易,行特别难!许多事一体悟,即知“知易行难”。

做事第一个想到“我”,就坏!此即私。天道尚公,万物皆备于我,是人所需要的,天都预备好了。

看破坏自然界,到无所不至!现在大家都喊“环保”。

如都能顺自然生活,自然之谓美!违背自然,一个“私”字害尽天下苍生,叫子子孙孙永不能享受。帝王之私,个人之私,只要于自己有好处,还管对人类如何?

私与公。天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老子》第五十一章) ;人事,专重私。率性之谓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世之不易!没有群德,绝不能成事。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 (亲自参与) 祭,如不祭。”

“如在”,无论是祭祖或祭神,就如同其在那儿。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中庸》)

祭祀,不可用代祭,必亲自参与。

如不能亲身参与,找别人代理,就如同不祭。“祭如在”,代祭如不祭,谁也不能代祭。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中庸》) ,有“如在”的观念,就有“光宗耀祖”之志,人能不像样?

“如在”的观念,是自“忠、敬”来的。忠,尽己之谓;敬,肃也,在心为敬。

家严,能严己身,乃家之所敬也,事父日严 (敬) ,《易·家人》云:“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中国祭天祀地,是报恩报德,不是迷信。神,是有遗爱在民者。中国人讲“水源木本”,祖师庙是供奉发明家。

祭祖,“祖”字的构架有深意,是祖=示+且。“示”,三脚架,上面摆一块肉,拜男性生殖器( )。中国人伊始就没有宗教的观念,就是敬祖宗,供奉男女生殖器,代表生生不息。

中国文化是自环境得启示,而有了思想。

中国历经了一百多年的软弱,乃为人师的忽略了启发中国人的智慧。

过去的都得过去,活得长才看得到,当亡国奴之苦,真苦!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好耍小聪明者皆自掘坟墓。唯德是尚,人绝不可以缺德,必须要走得正、行得正,没有德绝不能成事。

我是过来人,八十几岁才懂得应怎么做,但太晚了!生活心里之苦,但不同于蒋家之苦。至死不悟的,活不到年龄就死了。宋美龄而今安在哉?我就阿Q心理,死后犹能埋内地,胜于蒋氏父子。

13.王孙贾 (卫国大夫) 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喻执政) ’,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 (求福) 也。”

《论语说义二》:盖在当时,上下神祇至于五祀报告之礼,皆失本源。圣人不言,孰救其弊?“获罪于天”之说,至是乃发者,圣人之心悲乎举世矣。

奥神与灶神,旧时代家中的两个神。奥神,在室的西南角,地位尊,但不管事;灶神,主管日常饮食,位低但有实权,是一家之主,日常生活所在,掌实权的。

王孙贾暗示孔子,要做官就找我这个权臣,不必找国君。

孔子则是山东人性格,按正规做事,说不管有权无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走后门,成功者甚少。按理行事,可以少害多少人。

每章要知要旨之所在。每章皆是实事,可以得启示。

14.子曰:“周监 (鉴) 于二代 (夏、商) ,郁郁乎文哉 (文物盛貌) !吾从周。”

此章讲因革损益之道。夏、商、周,存三统,通三统。

“周监于二代”,周以夏、商二代作为鉴,作为一面镜子,因为承接二代,截长补短可以少犯错,所以有“郁郁乎文哉”的成就。

“文”,是经纬天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郁郁”,形容文之盛,治天下之文成功了!

周朝确实有一段“郁郁乎文哉”的成就,此时孔子对周文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孔子“从周”的时代,还是土包子。

《论语》的编排,并没有前后时间的次序;知此,就容易看。

孔子的思想,在《论语》有三个境界: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此为三十岁前后。二、“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已经有疑惑了,“四十而不惑”。三、“吾其 (岂) 为东周乎”、“五十知天命”、“五十以学《易》”,另立公天下的新王之制,否定家天下的旧制。

此亦同人的智慧境界,智慧与年龄并进。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可用以启发自己的智慧。

鉴于孙、蒋二姓。孙中山儿孙皆博士,无权、无钱就不会害人。蒋家子孙有一成才的?都掏空了,还能活得长?孙子“孝”文、武、勇,真孝文、孝武、孝勇了?做坏事者无一有好报应。一个人活着不要净是动心眼,唯德是尚。亏心、缺德,上天将你缺的地方显现出来。

礼法制度,乃治国平天下之文。没有文化,才会乱。既是一个民族,就要有一套文化。

我教外国学生,对他们说:“得全身没毛了,才懂得中国文化。”钱是小事,必得说真话。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 (谁) 谓鄹人之子 (孔子父叔梁纥,治鄹,此称孔子) 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述何》:每事问者,不斥言其僭,若为勿知而问之,若曰“此事昉(起始)于何时?其义何居耳?”以示天子事,鲁不当有也。或人习而不察,故正言以告之。

《论语说义二》:春秋定公十年,鲁始用孔子。孔子先尽事君之礼。礼莫重于祭,入太庙,每事问,宜在此时。

鲁国何以有太庙?周朝之兴,是兴于周公。因周公有功,乃祭周公以天子之礼,故称太庙。鲁之家庙,即太庙,鲁国祀周公之庙。

盖当时周祭祀诸典,已多不合礼,但人皆习焉不察。

许多东西无法讲明白,但一看就明白了。所以,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有人就批评了。

孔子学的都是礼,却不懂太庙所摆的,故问:“是礼乎?”一、是礼吗?这句话极为不客气。二、孔子非不知、不懂,而是对方不知礼。“不是我不知礼,而是你们做事千奇百怪,我不知是礼。”

皆家自为俗,“是礼吗?”没有文化,社会上就“或曰”者多。

“拨乱反正”,正,止于一。决之于礼义,“《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台湾今天情形,“是礼也?是教也?是德也?是智也?”能不惊心动魄?了解,试看你们的知识境界如何。

在内地,家有丧事,丧主得三天不举火,由邻居提供。台湾,丧主与客人一同喝酒吃肉。问:“是礼也?”说:“我们都这么干。”

读书只知字面,完全用不上。这样的教育是教育?

清入关,将明太庙搬家。想恢复也难,就是不对。看过,知道不对,但后悔来不及了!

《左传·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夹谷盟会,孔子时代理鲁相。齐暗地里嗾使莱人手执兵器,鼓噪喧呼,想要劫持定公。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

有工夫,要好好看《存斋随笔》 (熊十力最后一部著作,写成于1963年) ,可见熊十力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你们至少要看三遍,最多看懂七成。

你们连一封信都写不明白,教授越教越瘦!

16.子曰:“射 (乡射礼) 不主皮 (中心点,以皮为之) ,为力不同科 (等) ,古之道也。”

《论语说义二》:盖不仁则尚力,尚力而无礼,礼乐之比已废于战争,孝弟之心不达乎道路。圣人思古之道,伤今之俗,欲一变焉。自二者始,故言宗庙祭祀而遂及之,其亦由无争之意,寻揖让之风与!

“射不主皮”,射,点到为止,目的在“中的”,并不在于穿透。心正矢直,其争也君子之道。

“为力不同科”:一、为国家做劳力事,也不同等。二、力量不同等,所争乃古之道。

17.子贡欲去告 (音 )朔之饩 (音 )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说义二》:天下有道则不失纪,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此天子不告朔始也。

这章说什么?为什么说?

“告朔”,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天子在年终时,将来年历书颁给诸侯,诸侯将它藏在祖庙中,每月朔日 (初一) 以活羊告祭于庙,然后听政。告朔之礼,每月初一请出一个月的朔。

鲁至文公四不视朔之后,而告朔朝庙之礼废。饩羊,生牲未杀,有司每月供羊牲,而君不以祭,刘逢禄《论语述何》云:“大恶不可言也,故于饩羊发之。”

孔子的时代,中国的历法已经完整了。

《尚书·帝典·尧典》载尧功勋:“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修订历法,使百姓懂得用时。《史记·五帝本纪》:“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早晚有一天昏君不昏了,就可以再行告朔礼。

《乡党》记孔子“吉月,必朝服而朝”,月朔必服以朝,即“我爱其礼”也。

现在中国式的婚礼、丧礼已经难见了。如“礼”都不要,那这民族的文化是什么?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特色了,焉有文化可言?

民国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此后没有服色。一个民族必得有服色。今马来西亚犹戴帽,印度服饰如清代养马的马官,也就是马把式。现在亚洲就中国无服色。

袁项城 (袁世凯,1859-1916) 想当皇帝,尚绿,如癞蛤蟆,八十三天就垮了。蛤蟆,代表不会久。“太太死了,满街白;老爷死了,没人抬”,时也,哪家皆如此。

蔡锷反对袁世凯称帝,秘密逃出北京,在云南与唐继尧组护国军,1915年12月25日起兵讨袁。接着,各省接连宣布独立。帝制遭到广泛反对而失败,袁世凯尽失人心,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帝号,称帝仅83天。袁氏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中,欲续任大总统亦不可得,5月下旬忧愤成疾;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病死。时年57岁。

说千言万语,就是要保留中国文化,早晚有一天可以兴起来。良知、率性之学,早晚可以恢复。

18.子曰:“事君 (为国服务) 尽礼 (按礼行事) ,人以为谄 (谄媚,拍马) 也。”

《论语说义二》:尽礼,为事君之道,而当时之人但以礼为谄媚求福之用也。

“尽礼”,完全按礼行事;“人以为谄”,一句话道尽了人之情!自此了解人性之所在。习性,无形中造成许多越分的人!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记住公式,好好演。一个公式,可推很多事。

做坏事,人皆批评。表现好,按本分行事。一个人的本分是什么?先改变器质,拉出架子,有个人样了,再加以充实,则事半功倍。至少心不迷于欲,也可以清凉些。

昏就迷,不昏能迷?欺世,自以为聪明,不明白“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自欺!我跑龙套,看尽天下的名角。

每次一有事情,就说要培养人才,而几年后又如何?就是做泥娃娃,也必须经过几道手续,唱戏也必要有几年的工夫,“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岂是易事?

没有真心,换不来至宝。人家修养的东西,绝不会白白给你。你们每晚到我这儿做什么?必有初心。人做事时,必“毋忘初心”。但此不同于立志,“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

我非讲文学,而是讲境界。

有目的,有好坏。如追女朋友,是伟大的事,但问题在于手段。最大的错误,在教育对“两性”问题不敢开口。

19.定公 (鲁定公) 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当时太阿倒持,故鲁定公有此一问。

君臣,指主管与部下的关系。今无“君臣”,但“主从”永不变,永远有主事者。

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离娄下》)

君臣以义合,“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 (《易·说卦传》)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史记·管晏列传》)

先秦以后,拿孔子东西“挂羊头卖狗肉”,并不真讲孔子思想。

“臣事君以忠”,忠,尽己能力行事,如力能担五十斤,拿五十斤,即忠;拿十斤,即不忠。不以礼,如何忠?仆,代表身份,非卑贱。今以古人语为封建,因没深思。

知你有偏好,少有不逢君之恶者。蒋彦士专逢君之恶。

蒋彦士(1915-1998),1990-1994年任台湾地区“总统府”秘书长,其间曾协调林洋港、蒋纬国,平息国民党主流、非主流之争,使李登辉、李元簇顺利就任。

我提,是针对时弊。今之乱,在忽略礼。“尽礼”,要使人观感舒服。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过分) ,哀而不伤 (伤生人之性) 。”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谈恋爱事,告诉人如何用情,道尽生人之性、生人之情。人的第一个志、人生第一课,即恋爱学。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人生最重要的事,即两性之事。《易》基乾坤,乾、坤是小两口的卦,即“关雎卦”。“关关”,说话声,谈恋爱能不说话?所有东西皆有两性。要是没有男女,哪会有君子之道?

中国人讲伦常,伦常中间即分,处朋友,守分寸。“乐而不淫”,相与和乐而恭敬。恋爱时总有高兴,乐也;淫,过分,如淫雨。男女之间虽很乐,但高兴了也不能过分,恐乐极生悲。男女朋友,即男女朋友,尚未举行婚礼,行为超过了,即淫。

“哀而不伤”,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两人吵架、起纷争了,也不要认真跳楼、自杀,吵架是自然的,可不要伤“生人之性”,事情总会有转圜的余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描写人性,何等逼真!认识人生的价值,择偶为第一要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是幽娴贞静的淑女,不是指身材苗条。因有德,才能成为淑女,是有德君子的好匹配。“逑”,是匹配。

此无形中告诉我们择偶的条件——“贤贤易色”,要重德轻色,人长得俊不俊不重要。男孩长大后找女朋友,自己要先修成君子,要用《关雎》的办法。男女都要修德,要重德轻色。

我这些年来,看同学结婚真正美满的少,多半未真正情投意合。如真懂得类情,那情就能投了!其动机,是“类”的功夫;经此步骤,才能情投。

我恨不得把你们变成利刃了,才不会任人宰割,利刃可以宰割别人。对事必要理智,不能净是感情用事。理智从哪儿来?理智,是自性智来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说卦传》) ,要复性。

办事的方法——“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义者,宜也,恰到好处。将人性的智慧还原了,即复性。

要用脑子,将我的话都整理在一起,在启发你们。

政治家不分男女。现代以来,女人较有成就的是宋庆龄 (1893-1981) 。宋霭龄 (1890-1973) 即蒋彦士之流。李登辉一上台,即亲蒋彦士,才有今天。

好的幕僚很重要,要慎思、明辨、笃行。曾文正成于其幕僚,学人特别多,是秀才造反成功者。

没有道交的朋友,没用。“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先进》) ,朋友必得道交,君子之交淡如水。你们有几个好朋友?有没有一个交往三年以上的朋友?如再不能深入,你们实太浅了!你们会用环境?懂得交之道?出去一趟,结几个果?

不论什么环境,你们也不会用。没有机会,要制造机会,有机会还不会用?就是做特务,也得有几个路子。懂得乘势?会用?

可以到外国去,但不要入外国籍。

学过的智慧,得用上,否则就不是智慧。

“无入而不自得”,做贼的到哪儿,都不能空手回。你骂我老狲,那我就到处演老狲,此即乘势。

话少说,说多了,为人开路。

21.哀公 (鲁哀公) 问社 (社主,今农业试验所) 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敬谨) ’。”子闻之,曰:“成事 (事之已熟) 不说 (音 shuì ),遂事 (事之已行) 不谏 (改正) ,既往不咎 (加上罪过)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予,字子我。言语科,利口辩辞。

《论语说义二》:文公失丧礼三年之意,欲为久丧……自足鲁之丧法遂阙,沿至哀公之世。疑而问主于宰我,宰我陈用栗之义,曰“使民战栗”。《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战栗者,敬谨之谓也。

《论语说义二》:公患三桓之侈,三桓亦患公之妄,皆无战栗之意。昭公哀公,其祸一辙。孔子烛之于微,知谏无益,故曰遂事不谏……然皆始于文公无君无天,以致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其咎皆在于既往。

社主:因土地之宜,种一种树木于社,以明这个土地之性质、宜种何种树木。

皇天后土。社,五土之神,能生万物者。

五土: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色土覆于坛面,象征国土。古代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人说话,得有分寸。多说话,坏了!无一人因为多言而成功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不要重视人家的过去,已经成的事,再啰唆有用?以之作为借鉴,不必重视已经过去的。

“既往不咎”,过去的,就不要再加上罪咎了。

22.子曰:“管仲之器 (治器) 小哉!”

器小易盈,管仲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却不去做。讥管仲是伪君子。

《春秋繁露·精华》:齐桓挟贤相之能,用大国之资,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诸侯,于柯之盟,见其大信,一年,而近国之君毕至,鄄幽之会是也。其后二十年之间,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诸侯也,至于救邢卫之事,见存亡继绝之义。而明年,远国之君毕至,贯泽、阳谷之会是也。故曰:“亲近者不以言,召远者不以使。”此其效也。其后矜功,振而自足,而不修德,故楚人灭弦而志弗忧,江黄伐陈而不往救,损人之国而执其大夫,不救陈之患,而责陈不纳,不复安郑,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志已满矣。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谓也。自是日衰,九国叛矣。

既是器,也必要培养器质,有器识、器量。如见人好,不舒服,就是器量太小,嫉妒。嫉妒者,最是卑鄙!

看自己有德否,如见人好不舒服,就代表你缺德。人家不好,你说什么?一说,你与他都不是人,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没有比自己再知自己的。你在我面前说人,我就知你是坏人。道德,非自己说好坏。第一看德,第二看量,即知一二。

做领袖,必先守分与寸,再培养器识、器量。为人,要懂得分与寸。德最重要,先自守分入手,有守才有为。无守,官大胆大,一判罪,就无期徒刑。

读书,在改变器质。扩大器识、器量,都是用培养的,《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君子不器”,器有定量,不器才能“与天地合其德”。器识、器量完全是学养。学得去行,即学养。

领袖怎么养自己?如种花不易,养人品更是不易。不是有地位就伟大,有人因官大才坐牢。学了得养,要用各种成分培养。想成才,必学而后养。现在人人皆不学,只要你肯学,必定成功。

同学中无一够领袖人物的,在台也看不出有领袖风范者。看周恩来何以能谋国之诚?

世纪要变了,应到改头换面之时了。要奉元,二十一世纪绝不是出卖祖宗了。人必得有梦,才能往下奋斗。

中国是大国,二十一世纪人类文化之先,要以何方式走入二十一世纪?物资早晚必缺,不足以耀世。

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是真学问。欺世盗名能成就事业?每天尽作秀,无一件真事。早晨起来,就是欺。

我教书时,学生不读书,是他祖上无德、儿孙不争气,只要卷上有字给六十分,不看。当所长则不然,要尽责,论文必看,所请教授必慎重。

我在日本时代,不做汉奸;蒋家天下,不当走狗。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一人兼二职) ,焉得俭?”

“俭”,不同于吝,是自己该有而不有。“俭者,不夺人” (《孟子·离娄上》) ,故俭能养廉。

“三归”,三个家,三归台。

“三归”释义:一、三处家庭。俞樾《群经平议·论语一》云:“所谓三归者,即从管仲言,谓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二、地名。指管仲之采邑。《晏子春秋·内杂下二八》称:“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三、台名。汉刘向《说苑·善说》:“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论语》云:“《说苑》:管仲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朱熹《集注》取之。四、指按常例缴纳给公家的市租。清郭嵩焘《释三归》称:“此盖《管子》九府轻重之法,当就《管子》书求之。《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归之名,实本于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

“不摄”,没有兼差的。

有功的人,没有不骄的。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 (国君) 树塞门 (木屏风或土墙)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 (外交关系) ,有反坫 (音 diàn ,返爵用,如今茶几)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 (谁) 不知礼?”

“树塞门”,用屏风挡住门。为两君之好敬酒,酒杯有放置的坫。

管仲功高震主,国君用什么礼法,他就用什么礼法。

人守分太难!此即淫,越分。

23.子语 (告) 鲁大师乐 (乐官) ,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 (合乐) (形容语尾词) 也;从 (纵,乐音扬开后) 之,纯 (音调和谐) 如也,皦 (音 jiǎo ,音节分明) 如也,绎 (相续不断,一气呵成) 如也;以成 (奏完一个组曲) 。”

《论语说义二》:孔子世家于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反鲁后,记孔子语鲁太师乐其可知也……即乐正、雅颂得所之事。

音乐之道,乐、政均有律。音乐的道理,与做事的道理同。

“乐其可知也”,都有一定的步骤。一拍即合,太危险!

以前的人都会一点音乐,聪慧者懂得愈多。

“始作”,开始奏乐。“翕如”,要合乐器,先和弦,看是否同调,许多不同乐器合奏,成乐律。

调众,是个功夫,万民同心,如和弦,必要费很多工夫。

“从之”,纵之,如扩展开。“纯如也”,其声纯一,和而不杂;“皦如也”,宫、商、角、徵、羽皆清楚,明明白白;“绎如也”,相续不断绝。

“以成”,奏完一个组曲。以前奏乐,一成、一段、一乱。乱,结论,结尾之引文。

做事,均几个曲成一组;都做完,才叫“成”。做事必合,合最难。各重己私,还能合?五育——德、智、体、群、美。群德,培养合,群而不党,一结党,就偏私。“百忍堂中有太和”,开会决议了,就得合作。

亲兄弟上法院,就为争利,人性何在?到底留东西否?台湾要好好树立德风。“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公冶长》) 。台湾的选举文化,把人性都弄没了,口不择言。

我不主张人从事杀生的行业,宁可卖豆腐,也不要卖鸡鸭鱼肉。它活,何以叫它不活?心里舒服?也绝不可以做官,要选择有利于仁的职业。做官,十个有九个有害于仁,不做官也不会弄到家破人亡。如真有宗教观,台湾将来必遭劫,专吃生猛海鲜。

以前吃完饭含槟榔,在消齿缝渣,中药店有。不可以常轻视人家文化!文化可以比较,不可以轻视,但有主观。

人生最要紧的是择偶与择业。娶妻以德,人的伟大在能尽人的责任。

如尽求美满,到不美满,就很痛苦。没有全,经验完,慢慢就明白。不求全,但基本的德不可少。

生小孩,照顾不好,莫不如不生。既然成年了,就要过人的生活,不要索隐行怪。

人就是人,是人,就会犯人的错误。责备一个人的伪,不能伪,此为自欺。欺人不易,自欺的人永不悔改,将自己限制住必作假。我不喜欢说假话的人。欺人谈何容易?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知自己责任之所在,大家好好学,别被客观环境所转。我生在亡国奴的时代,不做汉奸。

我是清室宗社党硕果仅存者。

宗社党,正式名称“君主立宪维持会”,由满族贵族组成。

失真,即失直,“人之生也直”,要有正知正见。你们没有自持之力。持,住持。

你们生于盛世,不要做梦。你们也会过去,认清时,好好努力,不要妄想。

《易》,元之体;《春秋》,元之用。今后奉元,世界大同,二十一世纪必是人性化的文化。

每一堂课好好听,都能做事。

我以前的纳税者,有台湾五倍大,我都不在意,号“安仁居士”,患难、富贵、夷狄,皆一也。

必要走得正、行得正。有所畏惧,就有所屈,到哪儿也走不通,人一有屈,就站不住。不能说出口的事,千万不要做,权势一过,就要坐牢。

24.仪封人 (封疆之官) 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 (弟子从孔子者) 见之。出曰:“二三子 (诸位) 何患 (担心) 于丧 (道没了) 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传道人) 。”

“仪封人”,边防小官。自其说话的口气,可知为一仁者,有道德、有学问,但为谋生,当一小吏。

不必担心天下无道,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但现在开始,天将以你们的夫子作为传道人。

25.子谓 (评论) 《韶》 (舜乐)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春秋繁露·楚庄王》:“凡乐者,作之于终,而名之以始,重本之义也。”“舜时,民乐其昭尧之业也,故《韶》。‘韶’者,昭也。”

《春秋繁露·楚庄王》:“文王之时,民乐其兴师征伐也,故《武》。‘武’者,伐也。”

“尽美”,指乐音;“尽善”,指乐德。尧舜以揖让得天下,故《韶》乐尽美又尽善。

《武》乐,有杀伐之音,因以武力得天下,缺德。

“声与政通”,闻其声,知其政。

《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26.子曰:“居上 (在上位者) 不宽 (容人之量)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还值得看) ?”

此章讲观人、任人之道。

宽,才能容,要培养器识。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吕氏春秋·贵公》) ,“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纮 (音 hóng dǎn ,古代垂于冠冕两旁悬瑱的带) 充耳,所以掩聪也。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孔子家语·入官》) 。明有所不见,听有所不闻,“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

孔子活着时,穷得要死;死后,走运,吃了几千年的生猪肉。

孔子以外之学,在历代被视为异端。元、明、清三代讲朱学,因为朱子值得利用。

天天学中国东西,那中国的学问是什么?

孔学,一家之言。显学,老子、庄子、墨子。

今天不是讲一家之言的时候,讲夏学,不论时代、不论书的真伪,非尽讲仁义。

中国思想有八家必看:孔子、韩非、荀子、墨子、商君、孙子、老子、庄子。

称“夏历”,没学问才叫农历。中国自开始就称“夏”,《尚书·舜典》称“蛮夷猾 (音 ,乱也) 夏”。唐尧,美国有唐人街,即中国人的街。

日本学唐朝文化,是武则天时代。天照大神,实是“天朝大臣”的音转,即徐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 ,生就是性,“人之生也直”,“生生之谓易”。

我以前出门要请假,唯一方便的是听演讲,但叮咛:“不可以听胡闹的。”此太师母称胡适,因为胡适骂孔老夫子最厉害。

你们要好好读书,你们一无所知,连一点也不知道,太贫乏了!就只懂与生俱来的智慧。连五十岁的人都少有会写信封的。你们有智慧,就好好求这块土的福利。

中国不会亡国,因为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比中国高。中国学问是什么?中国人被愚民太久了,只会高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必要把中国人教坏,要洗洗脑。

你不喜欢听我的,就像我不喜欢听你的一样。有儿子还饿死,没有儿子可以到养老院。

没听说哪个学人到台湾,老蒋时代文化就没弄好,是有钱把台湾弄坏的。

我养成早晨必散步的习惯。刚来台时,草山 (阳明山) 连面线也没有。那时人穷,但有人性,卖东西先送块品尝。

必得自己认识自己,要好自为之。生于斯、长于斯,看将来台湾剩下些什么人,何以还天天做白日梦?

今天,表面光有钱,但没有文化基础,成什么社会了?不是有钱,就代表这社会好。每天有事,奸、盗无日无之,人家怎么评价?没有深厚的文化不行。教育为第一要义,但也非一日之功。

文化是从想法来的,即思想。有思想了,就有文化。

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思想是什么? Z5SE4tkJ9xuyntPiMqWmJ76VmbJoa+815KPoqo0Ik3m6bvbe4rm/M6KobMKyh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