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无达诂

不少注解中说《氓》是一首关于“弃妇”的诗。但我不觉得这首诗里有个弃妇,它其实就是一个女子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回忆里有喜悦,有哀伤,有向往,有忧愁。仔细想想,我们哪个人的恋爱不是如此?

当我们简单地用“弃妇”这两个字来界定这首诗的时候,这首诗的含义就变得非常狭窄。闽南话歌曲《望春风》中,也有一个女子对青春的期待,对自己心爱之人的期待。我们听了,肯定不会觉得她是弃妇,或是旷男怨女,相反,听出的是她对爱的向往。

文学史上一般认为《黍离》是周平王迁都以后的亡国之诗,因为其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诗句。这非常悲哀。以前的文人都不敢随便吟诵或抄写这首诗,因为它被定义为亡国之诗,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显然这样的界定是不贴切的,我希望我们能避开对《诗经》太过简单化的判断。当你抛开所有的界定去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人走过黍子田,看到黍子在发芽,联想到自己内心的哀伤和忧愁。有一天,他又经过黍子田,看到黍子在结穗,又联想到心里的忧伤和哀愁。再一天,他看见黍子已经结出粮食,心里依然非常忧伤、孤独。

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情,不一定要亡国的时候才有。也许因为季节的转换就会产生,我去高雄港看落日,刹那间也会有天地苍茫的孤独感,这就是诗中所说的“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的感觉,其实和亡国与否毫无关系。

所有对于诗的速食化的答案都不是真正读诗的方法,读诗最怕在诗里找答案。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人的心情更多的时候是混杂的。《氓》里的那个女子看到桑树的叶子变黄了,桑果掉落了,内心有一种对生命的感伤,因为她也老了。这是十几岁时谈恋爱的少女的青春过去了,她的心情也苍老了的转变,是《诗经》中最贴近生活的情感。

所以,说《氓》是“弃妇之诗”,或说《黍离》是“亡国之诗”,太笼统了。人们常说的“诗无达诂”,就是提醒我们,一首好诗是没有固定解释的。诗是很复杂、很丰富的东西,绝对不要试图给一首诗一个非常固定的答案,而把它限定在不能扩大的意义里。在五经当中,“诗”是最贴近事实的文体。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状时,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解释生命现象,有些东西可能会很有哲学性,很有逻辑,但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诗化的解释。这是一种更为宽阔的解释,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也不要希望自己在读完一首诗后,能产生道德或者情感上的领悟。如果读完一首诗,一个人马上变得奋进起来,这就属于教化,诗肯定不是这样的,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

我们的教育总有一种速食的渴望,表现得很急切。岂不知很多东西一旦变成教科书,就变成了考试与答案。但是,人最终还是无法逃离对生命的真诚,所以幸好我们还存有《诗经》这样的东西,帮助人们去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而这些感受、思考、领悟,并不是答案,当然也与考试无关。 ieU2MYTbPXPfTQ+L9eC4LHpoAsTOTZYZUw3z3Zq8qTCagMh17KCTcYDY/f6SfgP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