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诗”到《诗经》

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是指人发出的声音,而我们所说的“文字”,是指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大家对语言和文字都非常熟悉,你与人交谈,或者拿着笔做记录,你交谈时用的就是汉语,你记录下来的就是汉字。

之前,我曾去过马来西亚八九个小城镇,和那里所有的华裔后代有过交流,他们有的已经是第七代或第八代移民了,可现在仍然使用汉语和汉字。他们讲的是闽南话,因为祖辈大多都是福建一带的移民。

由此,我强烈感受到汉语这个语言系统和汉字这个文字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力。也许因为我自己一直比较关心语言和文字,所以会有意识地在这个系统里寻找某种秩序。有时候你会发现,在街头,甚至在很糟糕的大会上,人们所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以非常粗糙、混乱、没有秩序,可是它同样能产生非常动人的音韵、节奏和情感。

有趣的是,我们这里所谈的《诗经》,它的创作者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而是来自民间的人。我勉强选了一首,是《诗经》中有一点儿像是知识分子传述的诗——《绵》,它讲的是周朝如何迁徙、如何移民、如何拓荒,属于“雅”的部分。

可是《诗经》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十五国风。这个“风”字不太好理解。在今天的中文系统或者说国学系统中,在大学的中文系,《诗经》已经变成了非常高雅的古典作品,一定有很多老师比我还要熟悉这个领域。

从西汉开始,“诗”被奉为了“经”。其实,《诗经》最早并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下来,称为“诗”。就像我们今天在某个渔港小镇听到的《补破网》之类的民间小调,当时没有谁把它看成一个不得了的文学经典。西汉时,人们认为“诗”里面的情感对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所以称之为“经”。自此,《诗经》才开始和《周易》、《礼记》、《尚书》、《春秋》放在一起,被称为“五经”。

我们今天可能不太能意识到这个“经”字加到“诗”后面,“诗”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其实我不太喜欢这个“经”字。什么叫“经”?说白了,就是文化的正统、主流。用更粗浅的话讲,就是教科书。所谓的五经,就是五种教科书。所有的知识分子在读书的过程中都要接受这五本教科书的熏陶。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意思是你如果不读《诗经》,连开口讲话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经”有很强的文化意义,它是被官方规定成范本的东西。

我的解释,可能和一般国学或中文系的解释不一样。有朋友会觉得,你这样是不是试图把《诗经》从“经”的位置上拉下来?我不是想把它拉下来,而是不希望它只是中文系的教科书,更希望《诗经》成为那些连字都不识,即被我们称为“文盲”的男男女女都能传唱的东西。“诗”原本就产生于这些人当中,也是从这些人的口中传唱开来的。比如《氓》,可能就是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学校的女子,在讲她一生的感情故事。 ubVTUMFW3/9AVTlHlqKZ7QiY23uS8piQkqCATf5jj9bLYRN8AasSUyWMqT37aY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