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命运的错置

《虞美人》是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词,很多人认为这是导致他失去性命的词。写完这首词之后,他被毒死了。我想一般人对于李后主这样的人没有任何的芥蒂心,他是“垂泪对宫娥”的人。可是玩政治的人,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逼迫的机会,宋太宗读到这首词的时候非常生气,他觉得李后主还有故国之思,就下令给他毒酒。李后主的命运有一种错置,一个一点政治细胞都没有的人,被放到最残酷的政治格局当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不过是对时间的感叹,日子还是一样过,春天花在开,秋天的月亮会圆,已经没有当年的雅兴要等伴着月明踏着马蹄回家。“何时了”是一种无奈,生活在被俘虏、被侮辱的境况里面,春天的花开、秋天的月圆都已经变成令人悲哀的现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好像他的一生就停格在“辞庙”以后的状态,他的生命都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他在北方的生活中,活在回忆里。

“小楼昨夜又东风”,他在讲一个失眠状态,因为失眠,知道东风吹得很急。这个“东风”也是李商隐写过的“东风无力百花残”里的“东风”,东风吹起时,春天快结束了,百花都要残败了。这句词是说好像又一次经历了春天将要过完的惨伤感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月圆的时候看到月亮,对自己过去的家国已经不堪回首,不敢回忆了。他的生命落差实在太大,从一个帝王忽然降为俘虏,这使他觉得不堪回首。前半生作为帝王经历了富贵、荣华,现在成为俘虏,我想在物质生活上,他不见得有欠缺,但是作为俘虏的心情、亡国的心情,以及作为亡国之君在家国沦亡之后的原罪感,让他内心非常不安。

“雕阑玉砌应犹在”,皇宫里雕饰得很美的栏杆,玉堆砌出来的建筑物应该还在吧,“只是朱颜改”,大概只有人改变了。这个“朱颜”讲的是谁?是李后主自己?还是那些宫娥?我们不清楚。但总归是在描述美丽的容颜,他对于容颜的眷恋,是他对青春年华的眷恋,或者是对与他一起生活过的那些美丽的人的眷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心里面的忧愁澎湃汹涌,像春天上涨的潮水一样,一波接一波。原本属于民间流行曲的低俗的词,竟然被李后主拿来作为对人生的感慨,获得了很强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如果没有李后主,后来的苏东坡、欧阳修不会把词作为他们的文学形式。在李后主之前,词是很被文人看不起的文学形式,就是酒楼、歌楼里面歌妓们唱的艳曲,非常低俗,完全是表现感官与艳情的。李后主把这个局面改变了,也就是王国维说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让词进入了属于知识分子的境界。李后主作为一个皇帝,前半生耽于淫乐,这种生活让他接触了词。士大夫从小的生长环境是不会有机会接触到词的,李后主有机会接触到,他在皇宫里就是玩,那些大臣也帮助他玩,请酒楼里面的歌妓来给皇帝解闷。他真的接触到词之后,一开始也是很感官地描写,比如《玉楼春》对于女子肌肤的美的描述,甚至还有很多情欲的描述。等他亡国之后,被抓到北方,李后主开始用自己熟悉的文学形式书写家国之思,借着这一特殊的契机,让词这种文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李后主很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根本没有关心过文学,他喜欢的就是流行歌曲,但是有一天他利用流行歌曲的音乐形式,把他自己亡国以后的心境放进去,力量出来了。这是他完全不自知的状况下发生的事情,我觉得艺术创作中有一部分不见得创作者非常清楚。词这种艺术形式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根本看不起,他们不会用,可是李后主用了,传唱出来让大家很感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讲亡国之君的愁,也可以讲我们在生命不如意时候的愁。大家被这个句子感动了,这个句子的意义也扩大了。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他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李后主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的东西转到那么深沉。真的就是一个大的亡国,忽然让这个聪明绝顶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有时候非常矛盾的一件事情是说,这个所谓的宿命这个事情,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李后主,是不是一个亡国在等着宋徽宗,为什么宋徽宗的书法写出这么华丽而感伤的瘦金体出来,是不是里面有一种不可逃避的命运的赎罪感,这些都是非常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就不能了解,宋徽宗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书法,因为在整个历史上,没有人写出这种锋芒毕露的书法,可是他真的是用这样的字面对了亡国的命运。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我想在座的各位一定同意,如果李后主没有经历亡国,不会有后期的这些作品,说不定他继续写他的靡靡之音,可那样他在文学上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所以,好像真的是亡国换来了历史上的几首千古绝唱,而这样的东西对整个宋朝文化又发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大概宋太宗都没有想到,他抓来了一个人,会对他的朝代的文学发生这么大的影响。宋太宗是关心政治的人,是个手段残酷毒辣、心机重重的人物。我们讲的“烛影摇红”是在讲宋太宗,他觉得那个哥哥老活着,老活着,不死掉,然后大家在外面看到“烛影摇红”,然后看到有人掐死了皇帝。继位的宋太宗,这个赵光义是这样登到帝位的,所以他在政治上是特别特别阴狠的一个角色,可是刚好对比着李后主那种天真烂漫,完全不知世事的孩子一样的人物,我想这里面就可以看到文学的成就跟政治的成就的两极性。李后主哪怕只要有一点点,甚至万分之一类似宋太宗的心机,他也写不出那样的词。正是由于他的一派天真,他才会那样写,他才不会想到“故国”两个字最后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他是完全不懂政治的一个人。 AHJEOBg3MMy64IrWrlu9anptuXE3nu4kCzdzUsLl+WTv8E0H5Ysu1r0qL5vIRjX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