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极品

下面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他亡国以后最重要的一个作品,就是《浪淘沙》。我一直觉得这应该是他最后定位的作品,因为这里面把他后期的这种亡国的情感,以及把亡国情感扩大成为对生命的一种繁华幻灭之间的一个最高的领悟。我觉得这是他成就最大的一件作品,虽然一般民间以为李后主的代表作品是《虞美人》,或者可能是《乌夜啼》。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

我自己一直觉得《浪淘沙》是李后主在美学上的极品,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觉得它有很多象征的感觉,它已经没有再描述什么“故国不堪回首”,这些梦魂都没有了,忽然是一个很奇特的梦的惊醒。“帘外雨潺潺”,有时候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当然如果你住在都市里,你不太容易感觉,如果我在东海的校园,因为院子很大都是树,所以一阵春雨来的时候,夜里你常常会忽然醒过来,因为那个雨声非常大,就是帘外雨潺潺,忽然有一阵雨声过来。这里面很像李商隐的一个句子“曾醒惊眠闻雨过”,李商隐曾经说他忽然从睡眠里面惊醒过来,就是“曾醒惊眠”,然后他就抱着被子坐在那边,“闻”是听的意思,“闻雨过”,那个雨“哗”这样就过去了。我用李商隐的这个句子来形容“帘外雨潺潺”,其实是李后主在被抓到北方某一个春天的夜晚,听到雨声忽然醒过来了,听到皇宫的窗帘外面,一片雨声过去。

“春意阑珊”,“阑珊”这两个字很难形容,其实有一种慵困、慵懒、迟延的感觉。“阑珊”是民间歌曲里,特别是在唐宋时代的流行歌曲里面喜欢用的,就是形容一种情感,这个情感很拖带,不干脆,好像没有办法一刀两断的感觉。我们讲“夜阑珊”,好像那个夜晚老是过不完,那种漫长、牵连的感觉。“春意阑珊”,春天用了“意”,所以不是在讲春天,是在讲他自己的心情,在春天时心情的一种黏腻,一种不明朗、忧郁烦闷的感觉。

“罗衾不耐五更寒”,惊醒过来了,他盖着“罗衾”,可是这罗衾很薄。南方天气都很热,通常被子都是比较薄的,所以你会感觉到“罗衾”这被子,盖在身上挡不住黎明即将到来时的春寒。可是我想“罗衾不耐五更寒”,更大的感受是心里面的荒凉,而不只是肉体上的冷,是披着衣服在那边发呆,从梦里面惊醒,听到雨声过去,那个心里面的荒凉感。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李后主的一首词,我觉得它对于意境的处理非常迷人,特别是下面两句。我常常把下面两句抽出来单独写成书法,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什么叫“梦里不知身是客”?因为刚才他在做梦,可是雨声起来以后,他被惊醒了,惊醒了以后,才发现刚才做梦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在北方。他一做梦,一定回到南方去了。这里面非常苍凉,刚才做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客居北方,还以为仍在故国。“一晌贪欢”,“晌”是一刹那的时间,我觉得“贪欢”这两个字用得非常迷人,用“贪”这个字去形容“欢”,忽然感觉到自己年轻的时候这么去吃喝玩乐,这么去追求感官享受,想到那个一刹那之间贪欢的经验。

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再强调说,一个诗人的诚实跟他用字有很大的关系。也许今天我们写文章用到“贪欢”两个字,我们大概都会稍微斟酌一下,我们要不要用“贪欢”,因为它是非常感官的。我一直觉得王国维在这样的东西里面看到了李后主最感人的东西,所以他会说李后主在最后其实是担负着释迦牟尼、基督的苦难的意义,其实是赎罪的意义了。我为什么自己常常喜欢把这两个句子单独抽出来写成书法,因为我觉得我们不一定是在写李后主,我会觉得每一个人自己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因为可能我们今天就是一个被流放的形式,我们今天就是一个被宅居的形式。

我们刚才读到李商隐说“上清沦谪得归迟”,所以在死亡没有发生之前,我们不太知道我们今天是不是在一个大梦当中,我们今天可能是一个客居的形式。我的意思是说,从很多的宗教哲学来讲,我们有一个最后的归宿,可是我们不知道那个归宿在哪里,所以我们是在梦中。在梦醒之前,我们是一个客居的身体,这个身体有一天要到哪里去,我们其实不太知道。在这样的状况里,“梦里不知身是客”,其实是在讲自己目前在一个大梦的状态。在大梦的状态当中,我一晌贪欢,我看电影,我去吃很好的菜,我认识很多很好的朋友,其实是在梦里的贪欢而已,因为你不知道将来各自到哪里去。这有一点像《红楼梦》里面讲到那个繁华最后散尽,叫做“树倒猢狲散”,那些人在大观园当中,那种情爱之深,贪欢之深,可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是“食尽鸟投林”,食物已经光了,所有的鸟回到自己要回到的树林当中去。

所以我觉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个句子非常惊人,大概是在整个的中国文学史上,它的宗教感和哲学感是最强的。我觉得它可以用来做任何一种生命形式的告白。所以我自己常常写这个句子,我觉得它让我感触到自己的生命其实是在这样的状态,就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其实有一天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应该这样执著,包括最深的感情,跟母亲的眷恋,跟自己最爱的人的眷恋,好像也不过是一晌贪欢,因为你知道后面会有一个什么东西在等着。所以我把这个句子抽出来,我想李后主在写这个东西的时候,他后期的心境已经完全沉淀下来了。他怀念的已经不是故国了,其实是在思考自己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

下面的“独自莫凭阑”是连接上面的情绪的,一个人不要随便靠在栏杆上,因为眺望其实有非常哀伤、孤独的感觉。这个地方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独自莫凭阑”,一个是“独自暮凭阑”,黄昏的意思。这个字是通假字,古代是可以通用的。“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我想上过我讲的中国美术史课的朋友都记得,我特别写过一篇散文叫做“别时容易”。“别时容易”也是张大千的一方印,在《韩熙载夜宴图》上面有“别时容易”这个印,是因为当时大陆要求张大千把这张画送回去,所以张大千送回去之前盖了一个印,就是“别时容易”。其实这张《韩熙载夜宴图》画的是李后主朝代的故事,这方印上面的“别时容易”也刚好就是李后主自己的句子。“别时容易”只有四个字,很白的句子,“别时容易见时难”,非常的直接,其实我们会想到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那个两难在这里忽然变成绝对,因为两难是人跟人的关系;“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你跟自己生命的关系,我在这里已经感觉到无限江山不再是讲国家了,其实是在讲你自己的生命所可能看到的一切。

我一直觉得这首诗好像是他应该到最后的时候了,就是你会感觉到他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所以“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没有以后了。“流水落花春去也”,水在流,带走了所有凋零的花,春天也要结束了。所以他已经觉得他的生命也可以去,可以消逝了。如果诗是庙里的一个签的话,我想这个签应该是他最后的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对“天上人间”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很多人认为他是说过去在故国是在天上,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现在被打入人间去受罪。我对这个版本的解释不是很喜欢,我觉得“天上人间”其实是一个生命在面临最后的死亡状态的时候,忽然迷惑了:我以后到底会在哪里?我会在天上吗,我会在人间吗,我会是那个流水吗?还是我是那个落花,我是那个春天?他对自己梦醒之后将要去哪里,其实是一个迷惑。

我刚才引用李商隐的“曾醒惊眠闻雨过”,下面一个句子是“不觉迷路为花开”,李商隐说他有一次走路忽然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为他一直迷恋那个花,他跟着花一直走,最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李后主最后用“天上人间”这样一个方式来结尾,可能是一个扩大出去的东西,由于夜晚惊醒过来那一刹那的生命感伤,他忽然有了一个生命里最后的谶语。 8uCuZwwxZBEnxAU8RJr1DkiHtufEIudjAvICG5sB1km8cDFWzH0pD/d0IXLmSmA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