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上人间两渺茫

我相信对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宝钗本身是一个生命,就像在座的每一位朋友也有自己的生命状态一样。我们在解读他人的生命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意见带进去。可是生命最大的开悟在于,有一天你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祸福吉凶,我们能做的,大概只有祝福,任何先入为主的介入都有可能是偏见。

我想,《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写这些刚刚进入生命状态的孩子,让我们产生很多悲悯、牵挂和担心,可是最终能做的只有理解跟祝福。所以这个松果对宝钗来讲,到底是褒扬还是嘲讽其实并不清楚。我自己最不喜欢看到的红学考证,是说这一段是讽刺宝钗如何如何。在我看来,《红楼梦》本质上不是一本讽刺的书,它的所有隐喻都带有悲悯的成分,它悲悯每一个人面对着生命遭际时的无奈。宝钗的生命有她形成的客观条件,最后她的谜底可能是松果,可这个松果要怎么去解读,我相信作者并不希望读者下太多的结论。

再看,宝玉也写了一首诗,第一句是“天上人间两渺茫”,如果只看到这一句,你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因为这是一个谜语,所以你会急着想知道谜底。可是我却希望你能多停留在“天上人间两渺茫”上。《红楼梦》从第一回开始,就已经在讲关于宝玉的神话了。他跟黛玉的爱情,是上一世造就的因果,这一世是要来还的。所以“天上人间两渺茫”是说本来就没有结局。这个女孩子就是要把所有你曾给过她的甘露,用眼泪来还掉。如果我们认为他们应该变成夫妻,就违反了“天上人间两渺茫”的境界,本来他们的因果就不在于结成夫妻。所以第一句就讲出了宝玉心灵里的东西。他第一次看到黛玉,就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我想在座的各位的生命里也一定有一个人,是前世见过的,也许是父亲,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也许是丈夫,也许是陌路人。

我相信“天上人间两渺茫”是在讲一种非常奇特的生命经验,而这样的生命经验不是今天的科学逻辑能够论证的。而《红楼梦》的精彩也恰好在此,任何希望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去找《红楼梦》这一句讲什么,那一句讲什么,最后都会误入歧途,只能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带入庸俗的价值标准里。“天上人间两渺茫”,它本来就是宝玉的文本。这个句子宝钗写不出,这跟诗的好坏无关,宝钗有很多现世里的执着,宝玉没有,他跟所有人见面都是“天上人间两渺茫”,有一天他要走掉的时候,是什么东西都不会带走的。这个“渺茫”,意思很动人,大家读下去,最后会发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宝玉最后真的走到渺茫的世界去了,他只为了因果而来。

第二句:“琅玕节过谨提防。”“琅玕”是讲竹子,这个竹子让我联想到林黛玉住的潇湘馆和她那种孤芳自赏的生命状态,宝玉对这样的生命有很多的牵挂。同时,我们也知道这是跟竹子有关的谜语,它的谜底是风筝,因为风筝是用竹子做的,风筝放到天上去最后是一定要切断线的。中国古代有一个迷信,春天的时候放风筝,只有让风筝飞走,才能把灾难跟邪祟以及病痛带走,所以风筝的线到最后是一定要断掉的,这里真正讲的是宝玉。他觉得生命里遇到的所有人,这一世再多的牵挂,其实也不过是“天上人间两渺茫”。

“鸾音鹤信须凝睇”,过去的风筝跟现在的不太一样,在空中能发出声音。风筝的“筝”字本来就是指乐器,风筝也是空中的乐器,放风筝的时候人不仅在看,也在听。“鸾音鹤信”,是说它能发出非常美的声音;“凝睇”是忍着眼泪、含着眼泪听着这样的声音在空中飞的时候,表示风筝要走了,当它飞到最高处,借风发出很美的声音的时候,就意味着它要像鹤一样地飞走了。这其中有宝玉的悲哀,因为知道生命的本质,就像我写过的一首诗里的句子:“人与人之间,除了生离与死别,并无第三种结局。”

这个时候宝玉的“凝睇”只是对生命本质的悲悯,他是跟宝钗在一起,跟湘云在一起,还是跟黛玉在一起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结局是什么。“好把唏嘘答上苍”,生命到最后其实就是“唏嘘”二字,也许每个人对这两个字有不同的解释:叹息、落泪,无奈的、无声的哀伤。我有了这一世,而这一世最后还是要还到天地之间的,有点儿像沈葆桢的“缺憾还诸天地”。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风筝,真正的谜底其实是宝玉,风筝只是一个物象而已。

当然,我不希望大家只往悲哀方面去想,因为我刚才提到过,当你写到生命本质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你最近为什么写的那篇散文这么悲哀?其实细想想,好像并不是悲哀,只是平静而已,平静到能很冷静地看生命的本质。其实能直面人生本质的人更积极,他能更本质地看到短暂的欢乐跟繁华背后的结局。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这首诗里有宝玉的生命态度。 41HM/fq3SgcPfQXEAIbohgmQqCOSNzYtCOWiTk+CLdmN0/r0XlBiiU37bcXFtB4U



◎错综复杂的精彩

林黛玉的谜语是:“騄駬何劳缚紫绳?”“騄駬”是古代神话里周穆王骑着去见西王母的那匹马。一开口就知道是黛玉,她是天上来的,根本不守人间的规则。意思是如果你真是神马,天马行空,哪里还需要什么缰绳来把你拴住?如果说宝钗是堆砌雕镂,那黛玉就是浑然天成。她像天马一样不需要任何的捆绑,这个“缚”就是“束缚”。这个谜底是走马灯。这种灯有点儿像皮影戏,将画着比如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之类的各种英雄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图像剪纸,罩在灯上转,它一转动,故事就发生了。对黛玉来讲,人世间所有的故事不过都是幻影而已。

“驰城逐堑见狰狞。”人世间所有的哀伤、痛苦、肮脏、污秽,其实都因为背后有个“主人指示风雷动”,可是“螯背三山独立名”,灯柱是不跟着这些幻象转的。当年在元宵节的时候,常能看到这种走马灯,灯在转的时候的情节的狰狞、美丽是不断变化着的,可是黛玉的生命就像中间那根不动的柱子,外面怎么转对她来说都没有影响。

三个谜语让我们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那个被风雨摇动,可是发不出自己声音的宝钗;那个“天上人间两渺茫”,知道人生的巨大本质的宝玉;以及保有自己生命的笃定,根本早就看透了世间幻化的黛玉。

我一直希望在座的朋友如果对《红楼梦》真有兴趣,一定坚持回到文本。不要害怕看不懂,你一定会看得懂,因为最后你读《红楼梦》不是靠注解,而是靠你自己的生命看懂的。为什么我说《红楼梦》需要二十岁看、三十岁还看、四十岁再看,因为你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看。等到有一天你恍然大悟,你忽然懂得了自己跟风筝的关系,另一天你又懂得了生命跟那些幻象的关系,这个时候你对《红楼梦》的领悟才是真正的生命的领悟,而不是注解层面的领悟。

在五十一回,刚刚来到贾府的年轻、漂亮、聪明的薛宝琴,因为从小跟爸爸做生意到处跑,说自己也写过十首怀古诗。什么叫怀古?就是我们到了某个古代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心有所感而写出的诗。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怀古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典型的怀古诗。

我们今天到了柴山,会有一些感怀;到了台南,可能又会想到某些人。我们的人生旅途,很多路是前人走过的,所以你才会怀古。可是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怀古都是因为你心有所感,否则的话,前人走过的路跟你毫无关系。

这个十五岁不到的薛宝琴,跟着她的父亲到处漂泊,经过了十个名胜古迹,写了十首诗,这十首诗也暗示着十个俗物。所谓的“俗物”就是日常生活里常看到的一些小东西。这十首诗是十个地方、十种心情、十类生命状态,还是十个谜底。这十首诗不知有多少红学考证者一直在找它的谜底,因为作者并没有讲,它们有的可知,有的不可知,非常错综复杂。注意,最好的艺术一定是错综复杂的,因为生命远没有那么单纯,它是很多光和色彩交织起来的状态。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如此,而很多时候这种错综复杂可以由诗来表达。 /idYiud37NNjPNyKRm2pmwcxNyflYjgmrYo3NSJbIEODE6iA/zJ+1A9rfslb1nLf



◎繁华即将过去

读这十首诗,我希望大家也能用刚才说的回到文本的方法,找到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不见得每一首诗都在讲一个人,有时候是在讲一种生命状态。第五回里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看到的那些判词,也不见得每一首都在讲一个人,像林黛玉跟薛宝钗一直是在同一首判词里出现的,所以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方法会导致对文本的误读。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是个地名,这个地方在公元208年打过一次大仗,死掉了几十万人,所以引发了文学史上的巨大主题。几百年后,苏东坡的《赤壁赋》进一步地丰富了这个主题,每一个文人到了赤壁都会丰富它,以致赤壁现在有了好几个不同的地方,因为大家已经搞不清楚最初的赤壁之战到底发生在哪里了。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是血淋淋的厮杀,是历史上的争霸留下来的一个记录,所以薛宝琴走到这里,就写了“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感觉长江之水承载着这么多尘封的历史记忆,流到赤壁时好像都流不动了。这很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年他走到这个岸边的时候,忽然想起这个地方曾有过的曹操、周瑜、诸葛亮……但这些精英也不过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空名而已。可是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是没有名字的,其间充满了历史的苍凉跟悲哀。

元曲中有出戏叫《单刀会》,写的是年迈的关云长重回赤壁,胡子是白的,提一柄大刀在舞台上亮相,然后唱“大江东去”,旁边的人就跟他说:“将军,你看这水——”关羽说:“这不是水,这是二十年流不完的英雄血。”可见每个历史人物到了这种现场,都会产生悲剧感。

《赤壁赋》的伟大在于它跳脱了政治,变成了对所有生命苍凉的一种感动和悲悯。从政治上讲,当时有人挺曹操,有人挺孙权,有人挺刘备。可是苏东坡到这个现场的时候,一曲“大江东去”的意思是:当年争霸的意义何在?几十万人都死在这个水里。薛宝琴的这首诗也在讲人该如何跳出对于名利的追逐。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当年赤壁之战那么喧闹的火,如今留下来的只有荒凉的风,赤壁之水中那些死者的魂魄,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才是最巨大的悲剧。这首诗带出了对生命的本质同情,任何生命都不会因为他成为一代精英而变得多有意义,所谓的留名也是徒留虚名姓而已。谜底又是一个走马灯,走马灯本身是在灯柱点了油灯,外面转剪纸,人看到剪纸在走马灯里转的时候,会有一种亡魂的感觉。这首诗不是在讲任何个人,而是预示《红楼梦》的繁华将要过去了。“喧阗一炬”的热闹有一天会变成“悲风冷”,后人阅读这个家族的历史时,他们曾经的繁华也不过是徒留名姓的“载空舟”。 /idYiud37NNjPNyKRm2pmwcxNyflYjgmrYo3NSJbIEODE6iA/zJ+1A9rfslb1n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