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在梅边在柳边

接下来就到了《马嵬怀古》,马嵬在陕西,是安史之乱后杨玉环被赐死的地方。我到这个地方是在1988年,也是因为《长恨歌》跑去的。如今已经什么都看不见了。有时候是因为文学才产生了古迹。读了《长恨歌》,大家都觉得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去凭吊一下,心里会很不安,最后它就变成一个文学的结局了。所以每个到现场的人都能看到杨贵妃的墓上有特别多的文人题壁,大家在用各种的题诗来慨叹这件事情。

“寂寞脂痕渍汗光”,只有回到文本,你才能发现薛宝琴这个句子有多漂亮,我们在《长恨歌》里曾读到洗过温泉的杨玉环“侍儿扶起娇无力”,也说到“温泉水滑洗凝脂”。这里的“寂寞脂痕渍汗光”,就是指泡过温泉以后稍有点流汗,以致皮肤上有微微的光泽。“温柔一旦付东洋”,说的是当年皇帝对她的宠爱,我们知道李隆基认识杨玉环的时候已经五十几岁,杨玉环只有十六岁,本来是他的儿媳妇。所以他们的爱情非常特别,更像是疼爱的感觉。我一直认为李隆基有中年危机,年轻时靠政变登基,然后是“开元之治”,一直致力于国事,到了五十七岁忽然意识到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好好爱过一个人,便谈了一场发疯般的恋爱。中年人的爱情都很有毁灭性,他爱了一个完全不该爱的女子,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他就是疼她,完全娇宠她;可是一旦仗打起来以后,却连保护她的能力都没有。“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在《长生殿》这个戏里,杨玉环的尸体最后化成仙走了,留下了一个香囊,这个香囊是当年唐明皇送给她的。唐明皇路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打开棺木还能拿到一个香囊做留念。这首诗的谜底就是锦香囊。有人认为这一段是在讲秦可卿,秦可卿是十二金钗里最先死掉的,可是她的魂魄好像一直留在这个故事里。

下面的这两首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宝钗跟黛玉对这两首诗意见不同。因为这两首诗中所怀之古不是史书所载的,“蒲东寺”是《西厢记》里的寺名,所以《蒲东寺怀古》其实是小说里的地方,历史上并没有红娘,也没有崔莺莺,更没有张君瑞,可是显然这些戏剧对小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她说:“小红骨贱最身轻”,红娘是一个小丫头,身份卑贱,是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个“轻”就是让人觉得她没有身份,没有重量;可是这个“轻”也指自由,指不受礼教的束缚。红娘后来之所以变成元朝以后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因为她带动了全社会的婚姻和恋爱的自由。

多年以来大家最喜欢的角色就是红娘,相反,那个崔莺莺呆呆的,典型的那种北一女中最好的学生模样。红娘总跟她说:“你既然爱,你为什么不大胆地说出来。”可崔莺莺永远不敢,因为母亲礼教太严。最后红娘就帮助张君瑞翻墙到女生宿舍去找崔莺莺。我们很难理解这个故事为什么在当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今天男生到女生宿舍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可是古代时红娘这个角色真的是有很大的革命性。

“私掖偷携强撮成。”红娘扮演了一个把一对相爱的人拉在一起的角色。这里有点批判中产阶级的这些贵公子、小姐,每天在那边弄首诗传来传去的,干吗不大胆一点?“虽被夫人时吊起”,老夫人知道后,就把红娘吊起来打,但是“已经勾引彼同行”,红娘用自己的牺牲成全了一段美满的姻缘。这个谜底是红颜色的放天灯,台湾现在也还有,就是利用热气的物理现象把灯放飞起来。

也有人认为这里讲的是跳井自杀的丫头金钏儿。金钏儿是宝玉一直非常怀念的一个女孩,其实他只是对金钏儿流露了一点点爱意,结果王夫人就把金钏儿给逼死了。所以宝玉一直对金钏儿这个丫头有很大的抱歉,这里用红娘来暗示。

下面是《梅花观怀古》,此观取材于近几年很红的戏剧《牡丹亭》,“不在梅边在柳边”,就是《牡丹亭》里的句子。《牡丹亭》对《红楼梦》影响非常大,在《牡丹亭》当中,汤显祖写了十六岁的杜丽娘长期受到礼教的约束,最后因为一次游园,在梦中遇到了一个叫柳梦梅的男子来跟她做爱,她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喜悦跟温暖,她因此决定以死亡来成全这场爱情。其实这是明朝的一个巨大的悲剧,当时所有的女性、所有的爱情都处在完全被荒废的状态,只能等待父母来安排婚姻。《牡丹亭》的后续是神话故事,杜丽娘从棺木里重新复活,又跟柳梦梅在一起了。所以这里讲道:“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全本的《牡丹亭》有一折叫《拾画》,杜丽娘在死前画了一张像,卷起来放在了梅树底下,她知道那个男孩子一定会在某一世来这里看到这张画。最后柳梦梅来了就一直对着画呼唤,杜丽娘由此复活了。

在那个爱情受到极大压抑的时代里,人会用这样的方法去呼唤自己心爱的女子。所以《拾画》、《叫画》是《牡丹亭》里非常重要的两折,“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就是他们最后终于见面了,重新在一起了。“春香”是《牡丹亭》里一个丫头,性格有点儿像红娘。有趣的是,在礼教严格的社会里,能够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常常是丫头,红娘和春香在舞台上都活泼得不得了,扑蝶、采花的都是丫头,小姐却经常是坐在那里完全不动。宋元以后戏剧的主角多是丫头而不是小姐。最后一句是:“一别西风又一年。”

一般学者认为最后一段是在讲林黛玉。可是我还是想重复刚才提到的,十首诗现在看完了,大家看到它错综复杂地在讲许多生命的关系,其实我觉得它是作者对自己生命的十种感叹,只是借着薛宝琴的口说出来而已,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其中若即若离的关系。 kYzh/fbD8p0SkeotBT9M2rDhCXthnV1hjJA91/90QsbfCAv177H5q55s4C7n6L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