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

(1)在吃饭这件事上,感和觉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吃饭这件事儿,有人是跟着自己的“觉”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不良意识吃,这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对于吃饭这件事儿,有人是跟着自己的“觉”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不良意识吃,这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

西方人信仰营养学说,他们是跟着科学吃饭。除了吃饭跟着科学走外,为了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他们平时也会大把大把地吃各种维生素片。

我个人认为,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

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

我在一次做节目的时候,碰到一对夫妇,他俩都是博士,孩子饿了,他们不给吃东西,说是没到饭点;等孩子饿过劲儿了,到了他们所谓的“科学的”饭点了,他们又给孩子吃东西——最后孩子身体出问题了。

这叫科学喂养吗?

所以老百姓说:“还不如用我们的土方法来养育孩子呢!”

土方法更接近于道、接近于天真、接近于无为,我们对食物有着高于物质层面的认知,正如冬笋和春笋,它们虽然是同一种食物,但因为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冬笋和春笋,它们虽然是同一种食物,但因为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们在了解了食物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应自然之道的事情,这叫什么?这叫有德之事。

在了解了食物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应自然之道的事情,这叫什么?这叫有德之事。

几千年来,古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发明了很多方法来改变食物的自然属性。比如通过炮制加工中药,把中药的性味、归经,甚至是作用都改变了——不过这些是建立在了解食物本性的基础之上的。再比如奶制品是寒的,做成酸奶、奶酪,偏温了,这是发酵;经过加酒曲发酵,把粮食变成了酒,变成了醪糟,这是把粮食的能量提纯了,所以酒是有一种彪悍之气的。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为的对食物的改变,其实包括烹调也是改变食物性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的很多患者特别喜欢吃水果,但是由于病情的原因,我建议他们不要吃,如果特别想吃,就用微波炉温一下再吃。这是由于现代医学认为,水果里面含有的维生素C对肠黏膜、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维生素C最怕高温,故而把水果用微波炉热一热才可以吃。这也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适当改变食物属性的例子。你怎么吃着舒服怎么来,这是最好的。

你怎么吃着舒服怎么来,这是最好的。

(2)膳是为我们度身定制的完美食物

说到饮食滋味,有一个字必须得提一下,那就是“膳”字。人们常说御膳、仿膳、药膳。什么叫膳?

膳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初的用餐形式——分餐制。大家伸筷子到一个盘里夹菜,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性。

我们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那些青铜器 (比如簋、盘、鼎等 ) ,它们首先是食器,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

商周天子陪葬讲究“九鼎八簋”,意思是给他们上菜用的食器 (包括杯、碗、筷子、勺子等) ,都是定制的,都有讲究。

商纣王时期,商朝的宰相叫比干。当比干听到纣王想用象牙做筷子的时候,就意识到国家将要走向灭亡。因为象牙做的筷子就必须要配玉做的碗,而玉做的碗必然不能盛一碗糙米饭,所以就得有美味珍馐、琼浆玉露。有了这些精美的吃食,与之相配的,当然还需要钟鼓之乐、锦衣华服和富丽堂皇的宫殿。

人类是很贪婪的,他们穷奢极欲的心,可以从一簇小火苗发展成为一片燎原之火。

真正的膳应该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还有体质,为每个人度身定制的饭菜。

真正的膳应该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还有体质,为每个人度身定制的饭菜。

我们去日本餐厅吃饭的时候会发现,他们上菜都用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一碗酱汤、一碟咸菜,还有一小盘水果、一碗饭、一条鱼……这一份就是一膳。

膳是完美的,更是合适的。

现在很多人整天说自己吃的是仿膳、御膳,其实那根本就不是膳,因为那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是不适合我们吃的。

现在很多人整天说自己吃的是仿膳、御膳,其实那根本就不是膳,因为那不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是不适合我们吃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是很合理的,给皇帝制定膳的人叫食医 (中国古代有食医,有疡医,有疾医,分工非常明确) 。而当时食医的工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食疗养生师,给皇帝和其家人制定适合他们的营养套餐方案,而且这个方案完全以保健为目的 (后来食医的发展偏离了正轨,变得穷奢极欲,一味追求甘脆肥

延伸阅读: 心眼儿小,易得厌食症和贪食症

当人吃得太饱、吃腻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厌食的症状。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一是静候食欲恢复;二是通过服药来使食欲得到恢复,然后再接着吃。

当人吃得太饱、吃腻了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厌食的症状。

在古罗马时期,上层社会的人们过着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午宴请,下午泡澡,让食欲慢慢恢复,晚上再设宴。

那吃腻了怎么办呢?他们发明了一种催吐药,吃完了吐,吐完了再接着吃。开始吐的是胃气,后来吐的是心气,心气吐没了,就得了厌食症。

现在很多女模特、女演员都患有厌食症,她们不是不想吃,而是已经吃不下了,一吃就吐。她们已经不是意识、行为上的问题了,而是情绪、感情上的问题,她们是伤着神了。

心是火,脾是土,火生土,没有心气哪有食欲?因此,厌食症的根源在于心气内洞,或者叫心气虚极了。

心是火,脾是土,火生土,没有心气哪有食欲?

还有一种病叫贪食症,得这种病的患者其症状就是一直吃,不停地吃。

厌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抑郁,而贪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狂躁。还有的人是polarization (两极化) 的,今天抑郁,明天狂躁;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在旁人看来很奇怪,很不能理解。

厌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抑郁,而贪食症患者的表现是很躁狂。

俗话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当人的心气、心眼儿极度狭小的时候,他的情绪就容易出现这种变化,在中医里称为“癫狂”。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里指出,癫是指抑郁状态,狂是指狂躁状态。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病,民间俗称为“羊角风”,中医里把它称作“痫”,现代医学上称为“epilepsy( 癫痫 )”。

患有厌食症的人,不管你的饭菜做得多么美味、多么可口,他都不想吃。他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因为他心不在焉,没神儿了。

患有厌食症的人,不管你的饭菜做得多么美味、多么可口,他都不想吃。他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因为他心不在焉,没神儿了。

而患有贪食症的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你拿给他,他都会全部塞进去,而且还不停地吃,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对食物的欲望。这是因为他心里的火气太盛,需要靠食物去压制。

(3)“营”和“养”有什么区别

你对“营”和“养”的认识有多少?什么是营?什么是养?什么叫营生?什么叫养生?

现在人们都很关注养生,在我看来,养生比营生差远了。我们看现在很多讲职场的书、励志的书、官场斗争的书……这些书归根到底都是在讲营生。

营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或者人们生病了,才想起养生——养永远排在第二。

那营和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所以我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而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所谓“营”就是逆其根,罚其本、坏其真;所谓“养”就是顺,顺养、顺其性。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所以我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而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

道家有一种说法我很认同,它说,人必须先爱自己,然后才能好好爱别人。

现在,我们经常遭遇道德绑架,就像电影《非诚勿扰》里的情节:卖墓地的人先给你扣上“孝子”的帽子,这样你就不得不把那块墓地买下来,因为你是“孝子”啊!

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也是这样,他们先说你是医生,是医生就得有医德,就要救死扶伤,就不能休息。之前我也有过被人堵在电梯门口,不让回家的经历。我确实是医生,但我首先是一个人,人既得工作,也需要休息。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一直工作。我的工作是救死扶伤,但是不是普救众生,我如果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又拿什么去治病救人呢?

所以,不管是谁,都要先爱惜自己,然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和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他人。因此,我们所讲的营养,是先要顺养,然后再去经营。

不管是谁,都要先爱惜自己,然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和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他人。

(4)营养要以人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我还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光知道顺养,还是不够的,因为动物也知道。道法自然,动物可以吃生肉,但我们不可以,我们会用火。用火是营,这种营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营。

因此,营养要注重以身体本能的需要为基础,再加上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而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多从经典中来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因此,我建议大家每天能站站桩、静静心,恢复一下本我,恢复一下本能,找回自己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营和养的目的了。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

(5)喝水没问题,可大量喝水就会“中毒”

我认为,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念是“毒药攻邪”。你可能会问,毒和药有区别吗?毒和药是不一样的,凡是把自己原本的性质加强、浓缩之后都会变成毒。

水很普通,可是大量喝冰水就相当于喝毒,因为它把自身的寒性加强了。喝水没什么问题,但是大量地喝水也会“中毒”。这些都是把偏性做大、做强的结果 (所谓强就是压强大,本身不重,但它那个立足点很细小,压强就会变大。所以压力大、压强大都叫毒)。 同理,你偏爱某种东西,总吃某种东西,吃得太多,最后也可能会“中毒”。

你偏爱某种东西,总吃某种东西,吃得太多,最后也可能会“中毒”。

什么是药?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是什么人?神农氏,即炎帝,是早于黄帝的一个部落首领。这是最早把人们从狩猎文明引向农耕文明的部落。神农将尝过的植物分为有毒的、无毒的、可常吃的、不可常吃的类型。

可以经常吃的,我们称之为“食”,可以短期之内服用的,我们称之为“药”。

可以经常吃的,我们称之为“食”,可以短期之内服用的,我们称之为“药”。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可以久服,“久服不伤人”;中品的药,“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以暂时吃一段时间;下品的药,“多毒,不可久服”,病好了就立即停止。

药、毒的东西偏性都比食物大,是可以用来攻病邪的,它们对人体的正作用大,副作用也大,当然也只能是暂时服用。 LGBBVpjtaqPSKXg58koYefP++T8c2ynZ3PX1XLjZKk37Qf43Sehpo2NcNXw4Xf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