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Japan

VS

China

1. 跨文化的中日解释

上篇提到过几次跨文化,有的人会突然一拍脑袋顿悟般地大叫:“搞什么?我连文化是什么都还没弄清楚呢!“

文化是什么呢?说到中国文化,你第一印象是什么?很无奈的结论是:中国人自己概念里的中国文化印象,与很多老外的印象其实大同小异。很多没来过中国的老外的脑海里,自行车数量庞大是一个主要参数,其他的,基本就是京剧(脸谱)、长城、剪纸等这些玩意了;稍微了解点中国国情的,至多有个上海外滩和东方明珠的夜景概念……

作为中国人,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的世博会外,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国粹概念上——喜欢拿四大发明来计算自己的文明比国外早多少年,热衷于把早已尘封的孔孟之道来翻译给老外听。

说太玄乎没用,最简单最概括地说:文化,就是所有物质产品 + 精神产品的总和。比如,一块和田玉,再大再贵也不是文化;一旦经过雕琢变成图章或玉雕了,那就成文化了。

中国社会,越来越物质化,物质崇拜比比皆是;路易威登的箱包也好、 CD 香水也好、保时捷卡宴也好,都是外来的文化。一旦提到中国自己的文化,我们似乎只懂得沉浸在昔日飘渺的辉煌里,一边嚼着冰激凌、一边哼唱京剧。总体而言,中国人对文化的概念是模糊的,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游离徘徊。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茶了。

茶最早诞生在中国,其地位,甚至比我们一直挂在嘴边的四大发明还要稳固。但是,世界最流行的茶叶品牌是什么?立顿!世界上瓶装茶研发最活跃的国家是什么?日本!很多西方人要学茶经学泡茶,必过的一关是什么?茶道——日本的茶道。日本的茶道,几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中国盛唐的饮茶方式。虽然日本人平时已经习惯于喝拼装茶了,但在家里或正规场合,他们喝茶时对茶壶、茶杯和喝茶动作的讲究异常苛刻。很多初到中国来的日本人,见到中国人招待客人时随手抓一把茶叶搁杯子里,然后哗啦一下倒下开水的情形,都会惊得目瞪口呆,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发明茶的民族,现在居然这么“新潮”地泡茶喝茶。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我经常从跨文化角度跟他们分析: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战乱时期,不可能有那么多精美的茶壶茶杯让你泡茶,为了以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喝茶,我们自然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最后,我还不忘添上一句:中国人现在的喝茶方式,其实最环保!

扯远了,跨文化,是美国人发明的玩意。美国人喜欢开拓新疆土,在他们虎视眈眈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发现在自己祖国以外的地方,还有很多单单用美金和大炮解决不了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和苦恼, INTERCULTURE 的概念形成了,于是,地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舆论上变成“一个村”了。

二战后,日本对美国文化的接受和引进是无条件的、甚至是带着崇仰情结的。但是, INTERCULTURE 这个词,在日语里的表现为“异文化”,对,就是异族的、不同的文化的意思。在日本人看来,所有日本以外的文化,哪怕再好再有用、哪怕已经被自己彻底消化吸收,都属于与自己相异的文化。

回过头来比较中国的 INTERCULTURE ,我们用了一个动感的字“跨”。跨越、超越。丝绸之路的开拓、玄奘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我们的老祖宗的“全球化行为”可谓表现到了极致,难怪有人说全球化概念其实和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首创的。没错,中国人有四大发明、中国的郑和比麦哲伦和哥伦布都更早抵达非洲,但我们除了留下几个陶罐,还留下什么“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野蛮”的西班牙人和葡萄人人,至少在南美还留下了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虽然日语里的跨文化表述是那么被动、那么静态,但日本人强调的是不仅仅要跨的远,更要站得稳。跨来跨去,把自己的东西丢了、别人的东西又学不好,这不两面都吃亏了吗? DqIQ8XK1DnnWxLWTNikPHPtS4uTBmhzImdEY5X4HLztDBfdIRqCu6RRXmsSkoG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