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美国“抗癌登月计划”,到底想干嘛?

2015年底,奥巴马和拜登宣布美国政府再次向癌症宣战,开始“抗癌登月计划”,但是却迟迟没有说明具体行动方案,有人激动,有人焦躁,坊间传言纷纷。

终于,等了几个月后,谜底揭晓,“抗癌登月计划”公布了6大主攻方向,分别是:

高灵敏度癌症早期检测

对癌细胞和周围细胞的单细胞水平分析

免疫疗法及组合疗法

癌症疫苗

治疗儿童癌症的新方法

加强数据共享

同时公布的是由28位顶尖癌症研究者组成的“蓝丝带顾问委员会”,他们将协助政府总结过去几十年抗癌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新的抗癌作战方案,保证“抗癌登月计划”10亿美元的预算用在刀刃上。让我眼前一亮的是,28人中有一位杰出的华人科学家,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主攻癌症预防的侯丽芳教授。

有这些专家坐镇,主攻方向当然找得很准。我想简单解读一下这几个研究方向为什么重要,对癌症的预防、检测、治疗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高灵敏度癌症早期检测

我们都知道,癌症是越早发现越好。早期癌症,治疗手段多,治疗效果好。对于早期癌症,医生的目标都是治愈,而对于晚期癌症,则是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但早期癌症往往难以发现,因为没有症状。

由于乳腺癌患者自己可以摸到肿块,即使没有症状也常常被早期发现,因此治愈率比较高。相反,胰腺癌极难被早期发现,经常直到转移到肝脏才出现症状,因此临床上很难治疗。

开发更好的早期癌症筛查方法价值无限,从救人角度来说,重要性超过癌症药物。正由于筛查水平的提高,过去几十年,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早期发现率大幅提升,相应的,患者治愈率、生存率也都显著提高。

但对于多数癌症,筛查人群中的早期癌症患者,仍有极大的挑战性。目前防癌体检中常使用的肿瘤标记物、影像等检查手段,由于高假阴性和假阳性,从整体来看,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效果非常有限。

我最近听过两个故事:

小A体检,发现肿瘤标记物上升,但无法判断肿瘤在哪里,个人和全家都极度紧张。又花了上万元,进行多项检查后,没有在肺、肝、肠、胃等地方发现任何肿瘤,医生推测可能是假阳性。小A一直悬着一颗心过了很多年,经常失眠,胡思乱想。

小B体检,发现肿瘤标记物上升,但无法判断肿瘤在哪里,个人和全家都极度紧张。又花了上万元,进行多项检查后,没有在肺,肝、肠、胃等地方发现任何肿瘤,医生推测可能是假阳性。小B终于放心,照常生活,不料一年后,突发淋巴瘤。

这两个故事生动展现了目前癌症筛查的痛点。小A筛查是失败的,筛查的假阳性,给他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而小B筛查其实是成功的,但由于肿瘤标记物的非特异性,无法判断肿瘤到底是什么类型,或者在哪里,加之其高假阳性,医生在检查不到肿瘤的时候,自然把真阳性当成了“假阳性”,没能成功干预癌症发生。

癌症筛查概念没错,只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开发更靠谱的筛查方法,目前研究热点是各种微创的方法,比如:

能从血液中更准确发现微量的癌细胞特有的突变DNA。

从血液、尿液、唾液中更准确地检测早期癌症相关标记物。

对高危人群和定向癌症种类,更简单、准确、便宜的实时监控方法(比如:吸烟人群的肺癌筛查,乙肝患者的肝癌筛查)。

更好区分进展迅速的恶性肿瘤和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的标记物。

更精确的癌细胞特异显影和成像技术,最好能达到“看到”单个癌细胞的水平。

对癌细胞和周围细胞的单细胞水平分析

癌症的发生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产生基因突变,二是逃脱免疫系统监控。

每个癌症的突变不同,逃脱免疫系统监控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变化很多。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癌症。

不止如此。

以往我们只知道两个患者的癌症是不同的,最近大量数据却证明同一个患者身上的癌细胞也是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非常重要,比如,一个肺癌患者体内可能同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肺癌细胞,99%对药物敏感,1%不敏感,对这类患者用药,整体看起来肿瘤会缩小很快,但后来一定会出现抗药性。这是因为我们杀死了99%的敏感癌细胞,但那不敏感的1%细胞还在继续生长。

要研究不同患者之间或同一个患者身上癌细胞的不同,就要求对不同位置的癌细胞进行单细胞水平分析。

如同每个人都处在特殊社会环境中一样,每个癌细胞也处在其他细胞组成的“微环境”中。如同家人、朋友、同事影响我们成长一样,微环境调节着癌细胞的生长。因此,除了癌细胞,我们还需要分析组成微环境、支持癌症生长的各种细胞。

有时候,攻击微环境细胞,比直接攻击癌细胞杀伤力更大。

如同你看不惯某“网红”,直接去骂他,经常无效,甚至适得其反,他(她)越来越红,但如果你改变策略,想办法屏蔽掉他所有账号,让周围粉丝无法留言点赞,他可能生不如死,很快就凋零了。

免疫疗法及组合疗法

免疫疗法种类繁多,包括下面要写到的癌症疫苗,我在《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一书中已经介绍过不少,这本书的后面还有一章专门讲,这里就不展开了。

以目前数据来看,我个人深信未来的绝大多数癌症治疗,会是以免疫疗法为基础的“个性化组合疗法”。由于每个人癌症的特异性,没有一种疗法或者一种组合疗法能治疗所有癌症,最理想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有个最优的,很可能是唯一的疗法组合。

怎么找到这个组合,是个极高挑战的科学问题。除了科学问题,我们还需要解决两个大问题:

一是快速测试和评价各种疗法组合的临床试验方法;二是能让普通家庭负担得起的付费系统。

目前的免疫疗法仅一个疗程就需要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组合疗法价格只会更高,很多中国家庭都是无力承受的。除了开发便宜的免疫疗法,大病保险、政府补贴、按疗效收费等方法需要同时考虑。如果突破性的疗法只有少数富人能用,社会无法和谐。

制药界有一个特别无奈的笑话:“等我们得病的时候,很可能用不起自己做出来的药。”希望这不要成为现实。

癌症疫苗

癌症疫苗本质上也属于免疫疗法,它大体包含两类。一类是“预防性疫苗”,它们针对的不是癌细胞,而是明确致癌的病毒。通过这种疫苗,可以预防病毒感染,从而预防癌症。现在主要有两个,乙肝疫苗(>70%肝癌由乙肝感染引起)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99%宫颈癌由HPV感染引起),在拖延了10年以后,中国的HPV疫苗最近终于上市了。

现在科学家更关注的,是第二类“治疗性癌症疫苗”。它的作用不是防止最初癌症发生,而是在肿瘤发生后,通过特异性激活针对癌细胞的免疫系统,协助癌症治疗。它可能一开始就和其他疗法一起联用,帮助缩小肿瘤,也可能在治疗后使用,帮助巩固疗效,防止癌症复发。

“治疗性癌症疫苗”中近期研究最热的恐怕要数“个性化癌症疫苗”,或者叫“新抗原(NeoAntigen)癌症疫苗”。

癌细胞的表面和正常细胞是不同的,我们称癌细胞的这些特征为“新抗原”。如果免疫细胞能识别这些“新抗原”,就能特异地清除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细胞。因此,使用疫苗来激活识别“新抗原”的免疫细胞,理论上是一种高效且无副作用的抗癌神器。

让人欣喜的是,这种新抗原疫苗已经在美国和德国的早期临床上取得了成功,吸引了广泛关注,让人欣喜。但和所有新疗法一样,我们还需耐心等待更大规模试验的结果。

另外,制备“新抗原疫苗”是个高难度技术活。

比如,每个患者的癌细胞都不同,每个人的“新抗原”也都不同,因此抗癌疫苗必然是高度“个性化”的,需要给每个患者开发单独的疫苗!相对以往一个药治疗大批患者的模式,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手段,无论从研究方法、技术要求、成本控制、时间管理、审批监管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虽然挑战很多,但“个性化癌症疫苗”由于其巨大潜力而受到密切关注。也正因为如此,近期成立的专攻这个方向的生物技术公司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2015年10月,前后脚,美国Neon Therapeutics融资4亿美元,Gritstone Oncology融资7亿美元。

期待更多的好消息!

治疗儿童癌症的新方法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儿童癌症在我心中的特别位置。我和向日葵公益 的小伙伴非常高兴看到儿童癌症被列入主攻方向之一。

儿童癌症研究一直落后于其他疾病。前面一篇我已经详细论述了开发针对儿童癌症的药物性价比其实不低的理由。总之,要推动儿童癌症的研究,需要医生、研究者、家属、政府、公益组织同时推动。

我们需要更多资源,以及更聪明的研究者。

加强数据共享

要想尽快攻克癌症,大家必须共享数据,按现在流行的话说,这重要得“不要不要的”。

首先,癌症有成百上千种。每个人癌症都不同,甚至一个患者身上能有多种不同癌症,这么多的变化给研究带来极大困难。每人手上的样本都是有限的,只有共享数据,才能对癌症类别,包括基因突变类型,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癌症治疗方案越来越多,临床试验数量呈指数型增长,以后将很难判断到底哪种疗法最好。只有大家共享数据,才能对各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尤其是患者生存时间得出准确判断,达成共识,保证最好的方案成为主流。

最后,加快信息交流能推动科学进步,因为不同的人,由于背景知识和眼界不同,看同样的数据,产生的结论和能转化的价值可能显著不同。同样看到美国电子商务兴起,有人开始在Ebay上当倒爷,马云在中国做了阿里巴巴。

但仅仅知道需要共享是不够的,没有硬件和软件技术支持,这只是空想。

比如,我们需要能大规模存储、提取、传输海量数据的平台。癌症研究早进入了大数据时代,一台500G硬盘的计算机只能勉强存放5个人的基因组数据。大量的基因和医疗数据,放到哪里?怎么上传和提取?怎么保证安全?我们需要一个能“云存储”“云分析”“云计算”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共享数据,大家最好在一片“云”下面。另外,患者信息都是隐私,这片“云”还必须非常安全。

我多次强调,癌症之所以难以研究和治疗,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成千上万种病的集合。

过去几十年,虽然只攻克了少数癌症类型,但我们对癌症背后的科学理解日新月异,积累了大量知识。厚积薄发,美国政府“抗癌登月计划”是个很好的表率,它强调跨专业合作、资源共享,强调把癌症当作一个系统性疾病来研究。希望中国能以某种方式加入这样的行动中来,毕竟全球1/4癌症患者都在中国,我们并没有袖手旁观的资本。唯有如此,光亮才会迅速出现在黑暗隧道的前方。 93//6zc8+1s/U1+aBqVLKZT4PRNy7nDvU5OsPz+ODmvqc3/Aigca4ITQer6QrR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