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次大一统
(中)

四、物产

吃什么,喝什么,中国人怎么驯化动植物,这是第一步。

新石器时代,主题是农业革命,驯化动植物是头号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谈得上文明。

(一)中国的吃喝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旧大陆和新大陆,环境不一样,吃喝不一样。

新大陆,粮食有玉米、红薯、土豆,油料有花生、向日葵,蔬菜有西红柿、南瓜、西葫芦, [1] 很多都是明中叶以来才引入中国。川菜靠辣椒,辣椒是受惠于美洲。抽烟,烟草从哪儿来?从美洲。巧克力好吃,可可从哪儿来?从美洲。就连毒品,制造可卡因的古柯也产自美洲。

新大陆,好吃的东西很多。我们的吃喝,60%是拜美洲之赐。但美洲有个大缺陷,是缺乏可供驯化的大型动物,除了美洲驼(llama)、羊驼(alpaca),他们没有大牲口,发展畜牧业,条件不如欧亚大陆。

旧大陆,非洲和大洋洲,发展原始农牧业,条件更差。条件最好,还是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可供驯化的动植物最多。

世界的贫富差异,直到今天,还受这个格局影响。

欧亚大陆中西部,粮食有大麦、小麦,油料有芝麻,蔬菜有洋白菜、菠菜、茄子、胡萝卜、豌豆、洋葱。我们吃这些东西,要感谢西方。我国的瓜,黄瓜、西瓜、哈密瓜,也是西来。水果,他们有苹果、梨、李子(欧洲李)、葡萄、石榴。毒品,制造鸦片的罂粟,也是他们的特产。 [2]

中国,在欧亚大陆的东部,跟中西部形成对比,大小米文化和大小麦文化形成对比。我们常说的中西交通,主要就是欧亚大陆东西两头的交流。

中国,北方是欧亚草原,西部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农业离不开畜牧业,畜牧业离不开农业,二者是共生共荣的关系。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文明是东亚文明的一部分,它是这个范围内农业民族与骑马民族的共同创造。

我国的新石器考古,是围绕两组驯化,一组和农业有关,一组和畜牧业有关,最能说明欧亚大陆东部的特点。 [3]

糜子

(二)驯化植物

(甲)粮食,以五谷为中心

1. 黍、稷。黍、稷是糜子。糜子,耐寒耐旱,对地力要求非常低,好种好活。黍是黏糜子,稷是硬糜子。糜子分散穗型、侧穗型、密穗型。我们从甲骨文看,黍是散穗型,稷是密穗型。甲骨文的“稷”字,裘锡圭先生说是高粱, [4] 但高粱的原产地是非洲,辽金时期才引进中国,稷不是高粱。糜子,从考古发现看,至少也有9000年的历史。

2. 粱、粟。粱、粟是谷子,和黍、稷一样,也是耐旱的作物,但种植区域比黍、稷略微偏南,晋东南有沁州黄,越是山沟里,越好吃。粱是黏谷子,粟是硬谷子,禾是统称。谷子,从考古发现看,至少也有8000年的历史。 [5]

3. 稻。稻是南方起源,也分黏和不黏,粳稻、籼稻不黏,糯稻黏。水稻,从考古发现看,至少也有9000年的历史。

谷子

水稻

4. 麦。麦有小麦、大麦、莜麦(裸燕麦)、荞麦,青藏高原的青稞是裸大麦。中国的小麦、大麦是西来。考古发现,它们来到中国,已有4000—5000年。

5. 菽。菽即大豆。豆是汉以来的叫法。世界上,很多豆类都起源于近东和中美洲,但大豆是中国起源。考古发现,中国的大豆,至少可以早到龙山时期(距今约4500—4000年前)。

(乙)其他

蔬菜有大白菜(菘)、山药(薯蓣)、白萝卜。辛物,有葱、姜、蒜、韭;瓜,有葫芦和香瓜;果,有桃、李(中国李)、杏、沙果(花红、林檎)、海棠(奈)、梨、枣、柿子、山楂(红果、山里红)、栗子、核桃;麻,有大麻、苎麻、亚麻(胡麻)、葛麻(葛)。这是北方。南方,除水稻,还盛产瓜果。瓜有冬瓜,果有柑、桔、橙、柚、樱桃、木瓜、枇杷、荔枝、香蕉、菠萝、椰子。棉花,分草棉(非洲棉)和木棉(亚洲棉花),草棉来自新疆,木棉来自南方。

另外,中国人还爱喝茶、喝酒,这也和农业有关。茶很文雅,酒很豪放。

喝酒,商周主要喝米酒。汉以来有葡萄酒,是从西域传入。宋以后有白酒,白酒是用谷物酿造的蒸馏酒,酒精含量高。绍兴还有黄酒。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黄滕酒就是黄酒。现在喝酒,时兴喝高度白酒,把借酒撒疯叫“酒文化”。比如五粮液,喝得神魂颠倒,还叫“中庸之道”。

中国的酒是以谷物酒为主,西方的酒是以葡萄酒和啤酒为主。西方也有谷物酿造的蒸馏酒,但俄国的伏特加,14世纪才有;英美的威士忌,15世纪才有,都在中国之后。中国酒的最大特色是用酒曲酿造。曲酒,才是中国特色。

茶,见王褒《僮约》,汉代就有,大盛于唐。

茶、酒,和陶瓷有关。西方的酒是放在玻璃瓶或木桶里,中国的酒是装在瓷瓶、瓷坛或陶瓮里。

酒,不但和陶器、瓷器有关,也和青铜器有关。

(三)驯化动物

(甲)六畜

1. 猪。磁山·裴李岗文化就有,距今已有8000—7000年的历史。

2. 狗。磁山·裴李岗文化也有,同样很古老。 [6]

3. 牛。牛分黄牛和水牛。黄牛,南北方都有;水牛分布于秦岭以南。黄牛,龙山文化有;水牛,据说良渚文化也发现,距今有5000—4000年的历史。 [7]

4. 羊。羊分绵羊和山羊,也是龙山时期才有。有学者认为,黄牛、山羊和绵羊都是从西方引入,但水牛是南来(印度、东南亚或中国南方)。

5. 马。驯化马起源于中亚。马是草原上的动物。中原,商代晚期才有,距今约3300年。司马迁说,草原盛产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驘、駚騠、騊駼、驒騱”(《史记·匈奴列传》)。“橐驼”是双峰骆驼,“驘(骡)”是马骡,駚騠”是驴骡,“騊駼”是野马, [8] 驒騱是野驴 [9] 。这批动物是个生物群落(biocenosis或biological community)。马只是其中之一。

6. 鸡。中国最早的一批古书,《诗》、《书》都提到可以打鸣的鸡。《左传》、《周礼》、《礼记》也多次提到鸡。特别是《书·牧誓》,周武王骂商纣王,有“牝鸡无晨”的名言,更是属于商代末年。学者认为,它的出现,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 [10]

中国的六畜,马、牛、羊、鸡、犬、豕,古人是把马、牛、羊排在前,鸡、犬、豕排在后。人骂人,常说“猪狗不如”,其实这两样对我们最重要,驯化最早。猪尤其重要。 [11]

黄牛

水牛

中国的动物驯化,大问题是猫。猫,不是役畜,猫肉也没有多大食用价值。猫不是人捉来养在家里,而是因为粮食多了,老鼠不请自来,老鼠多了又招来猫。猫爱老鼠,老鼠爱粮食,猫是跟着老鼠跑到人的家里,被人收留,才被驯化。《礼记·郊特牲》说腊祭有“迎猫迎虎”之礼,“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这种猫是野猫还是家猫,学者有争论。中国考古资料中的猫骨,从史前遗址到汉代遗址有不少标本,但哪些是野猫,哪些是家猫,目前仍有争论。 [12] 有人说,新石器时代就有家猫,有人说汉代才有,还有人说,家猫是唐代进口(从埃及,通过波斯或印度传入)。

另外,驯化小动物,中国也有大贡献。比如养蚕缫丝纺丝绸,就是大贡献。钱山漾、青台村的发现证明,中国养蚕有5000年的历史(西阴村的蚕茧,有人表示怀疑)。 [13]

还有,中国人喜欢养金鱼,宋代就有,鲫鱼经人工培养,千奇百怪。 [14]

五、发明

第二步是人驯化人,中国有何特色。

我说的“发明”不光是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人的发明,首先跟人有关。比如孔子推崇的“礼”就是古人的一大发明。“礼”是用来约束人的,让人听话,让人守规矩。所谓“教化”,其实是人对人的驯化。古人的想法是,牲口都要驯,何况人乎!

(一)礼的发明

古人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意思是吃饱肚子有衣服穿,才懂礼貌,讲道德,长幼尊卑有秩序。

文明,谁不乐意?富裕,谁不乐意?当然是好事。但它有另一面,物质丰富会激发无穷无尽的贪欲,有些先富起来的人会作威作福,拿人不当人,当牲口养。礼的本质是把人分三六九等,要人循规蹈矩,遵守这样的秩序。

“文明”的核心是人对人的驯化,驯化完动植物再驯化人。 [15] 奴隶制的设计,就是拿人当畜生,不管是拿穷人当畜生,还是拿俘虏当畜生,反正都是畜生。畜生是人养的动物。打仗跟打猎一样。打猎,猎物多了,一下吃不完,可以养起来,慢慢吃。动物,谁给吃喝,谁就是爹妈。人驯化动物,窍门是养小动物;人驯化人,也是“从娃娃抓起”。 [16]

人类社会有如蜂房蚁穴。

蜂房蚁穴,绝对专制,不是男权至上,而是女权至上。

蜂王是女皇,负责生养,她是所有蜂的妈。雄蜂是性奴,蜂王的后宫。工蜂是一帮女太监,专门干苦活。

蚂蚁,分工更细,不但有雄蚁和工蚁,还有农蚁和兵蚁。

动物奴隶制,它们最典型。

人类社会是走父系这条路,一切反着来。

父系和打仗有关。人类文明和战争有不解之缘。

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和宗教有关,“戎”和打仗有关。

(二)四民之序

印度有四大种姓:婆罗门(僧侣和学者)、刹帝利(武士和官僚)、吠舍(商人和农民)和首陀罗(工人、苦力、奴仆、奴隶)。他们也把“祀”和“戎”排在最前面。上等人的标志是“干净”,下等人的标志是“脏”。一辈子干脏活,是下等人的命。

印度最重僧侣,但中国不一样。

西周官制:太史寮,祝宗卜史,管宗教;卿士寮(世俗系统),司土(农业)、司马(军事)、司工(工商业),管世俗。后者的地位越来越高。

春秋四民:士、农、工、商。士是武士,四民之中没有僧侣和学者。后来,士的概念有大变化,武士变文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读书之所以高,是因为读书可以当官,当官是人上人,僧侣比不了。

官僚主义,中国最发达。

读书当大官,一夜之间,摆脱寒酸,这是中国最大的发明。古代的明星梦,古代的发财梦,都是走这条道。

(三)其他发明

1. 龟卜筮占:商代就有,一直流传。龟卜属于骨卜。中国的骨卜,特点是热卜,即用动物的骨头施钻灼烧,视兆文,断吉凶。龟是古代的宝物。龟卜比其他骨卜更高级。龟卜的遗产是甲骨文,筮占的遗产是《周易》,两者都和“祀”有关。

商四方风甲骨

2. 青铜器:也是古代的宝物。商周时期,古人所谓“金”,不是黄金,不是白银,而是青铜。青铜,和“祀”、“戎”有关。它的用途,首先是礼乐征伐,作祭器和武器,而不是生产工具。中西交通,汉代输出品,铜镜很有名,仅次于丝绸。

3. 玉器:也和“祀”有关。玉是中国最典型的奢侈品和装饰品。商周时期,贵族见面要用“币”,“币”是见面礼,玉帛、龟贝、大白马,玉最重要。西人爱金银,喜欢镶金带银嵌宝石。他们有了金银,就不再爱玉,但中国人一直爱玉。 [17]

4. 丝绸:中西交通,中国的输出品,以丝绸最有名。我国古代,富贵衣锦绣,贫贱穿布衣。布衣,最初是麻布衣,不是棉布衣。西方,原来也是穿亚麻布的衣服。丝绸,他们没有;有,都是从中国进口。

5. 瓷器:也是中国特色。中国瓷器,从原始瓷到白胎透明釉的发达瓷器,有很长的历史。中西交通,丝绸和瓷器西传,销往世界各地,最令西方着迷。瓷器出口,唐代就有。宋元以来,明清以来,都有外销瓷。 [18]

6. 宫室:中国建筑,不是泥屋,不是石屋,不是木屋,而是梁柱结构的土木建筑。房基和台阶是石头的,梁柱和门窗是木头的,墙体是版筑或用土坯(墼)垒砌,屋顶是用斗拱承重,上面覆瓦。 [19] 北魏以来,还用琉璃。 [20] 土木建筑是很先进的建筑。

商代提梁卣

汉代玉器

战国丝绸

元代瓷器

7. 城市:古国以方百里为常规,古国变县,经战国秦汉布点,已经万事大吉。现代城市,讲地理沿革,名称有变化,县界有变化,但几乎一对一,可以排下来。现代中国,领土比秦代扩大了约一倍,但核心地区,城市总数没有多大变化。 [21]

8. 交通:中国,城市密度高,邮驿四通八达,陆路运输和漕运系统很发达,便于政令传达,便于货物往来,便于军队调动。如秦驰道就是秦国统一的高等级公路,秦直道就是云阳到九原的国防高速。 [22]

9. 文字:古文字,楔形文字、埃及文字、中国文字、玛雅文字,只有中国文字一脉单传,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有人把文字分为两大类型:宗教型(如埃及文字)和管理型(如楔形文字),我国文字偏向管理型。秦统一文字,是统一政令,不像拉丁文,是用于宗教。

10. 科技:四大发明是欧洲人的总结,船坚炮利是来源于火药和指南针,印刷《圣经》是来源于纸张和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有争论),欧洲是用这四大发明来传教,来打我们。中国科技有很多发明,不止这四大发明。

六、民族

第三步,把天下人,甭管姓什么,团结成一家,即古人常说的“四海一家”。

二十四史只是半部中国史,以汉族为中心的历史,它的另一半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史和妇女史。我们要想理解中国,心里要有另一半。

(一)中国历史的另一半

读史,和另一半有关,蛮夷传、后妃传、诸蕃志,不可不看,但很多史料,只是“边角料”,残缺不全,充满偏见。

我们读匈奴史、鲜卑史、突厥史、吐蕃史、蒙古史、满族史,前面都有族源追述。汉族的历史不能例外。这种追述对理解汉族的历史很重要。

族源传说,历史的成分有多大,神话的成分有多大,很难考证,重要的不是真假,而是这种传说出自何人之口,什么时候开始讲,追溯的线索是什么。

少数民族,从氏族部落到大地域国家,联姻很重要。他们贵母重舅,女后的地位比汉族高,外戚的地位比汉族高。继承制度,从汉族的眼光看,似乎很乱。他们可以娶妈(不是自己的妈,而是爸爸的其他配偶),可以女性继承,可以兄终弟及,可以立爱立幼,这对理解中国早期的历史很重要。欧洲有女王,继承制度也很乱,人类早期都有这一段。

我国所谓“族”,概念很复杂。西方人类学,小到氏族(clan)、部落(tribe), [23] 大到民族(nation),我们都可翻成“族”或“民族”。大族小族都是族。我们不能说,没有现代国家,中国就没有民族,只有种族,没有民族,现在中国有多少族,就该立多少国。 [24]

(二)族姓制度

中国的族源追述,有个最大特点,它是靠姓氏来追述。一个姓,下面可以有很多氏(或宗)。古书所谓族,更多指的是氏。姓,强调血缘:世系和婚姻。氏,强调地缘:封邑和官爵。姓很少,氏很多。氏是姓的分支。“百姓”这个词,本来就有族群融合的意思。秦汉以来,姓、氏混一,司马迁已分不清姓和氏。《论衡·诘术》把姓分为两种,姓叫“本姓”,氏叫“氏姓”。“百家姓”,其实是“百家氏”。

商代有没有姓,学者有争论。 [25] 王国维认为,族姓是西周的发明。 [26] 周人用几十个姓(约20个)把各种各样的族串连在一起,造就了它的大一统。

现已发现的两周铜器,数量庞大,其出土地点,覆盖面甚广,中国的23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除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西藏、海南、台湾,几乎都有发现。铭文所见族姓与文献记载(如《左传》、《国语》、《世本》)基本吻合,说明西周大一统并非虚构。

两周的姓都有女字旁,姓与贵族间的联姻有关。西周有所谓“同姓不婚”,族群是凭族姓来认同和识别。同姓,凭血缘认同,可以是一家;异姓,通过联姻,通过会盟,也可以是一家。

(三)三大族团

前人总结,中国有三大族团: [27]

1. 姬姜集团

姬、姜二姓起于西土(陕甘宁地区)。周人姬姓,传出于弃。姬、姜世代通婚,互为姻娅。西周封建有所谓“五侯九伯”(《左传》僖公四年引召康公之命)。保尊、保卣提到“王令(命)保及殷东国五侯”。“保”即召康公,“五侯”即齐、鲁、晋、卫、燕。 [28] 这五大诸侯,除齐是姜姓,其他是姬姓。姬姓奉黄帝为始祖,姜姓奉炎帝为始祖。 [29] 这个集团,姬以周显,姜以齐名。

2. 祝融八姓 [30]

奉颛顼为祖。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很多是夏商古国。这八族,己(金文作妃)、妘(金文作㛣)、曹(金文作姉)、芈(金文作嬭)是姓,董、彭、秃、斟是氏。己姓之国有苏,妘姓之国有郐,曹姓之国有邾、郳,芈姓之国有楚、樊,皆有铜器铭文为证。这个集团,名气最大当属楚。

3. 东夷集团

主要是风(金文作 )、嬴二姓。二姓起于东土(山东半岛),本来都带女字旁,是真正的姓。风姓古国有任、宿、须句、颛臾,主要在鲁地。嬴姓古国,散处各地,西迁山西者为赵,西迁陕西者为梁,西迁甘肃者为骆嬴、秦嬴之祖,南迁淮水流域者为淮夷。风姓奉太昊为始祖,太昊之墟在河南淮阳。嬴姓奉少昊为始祖,少昊之墟在山东曲阜。淮水流域,除去嬴姓,还有偃姓。群舒相传为偃姓,古文字怎么写,还不大清楚。这个集团,名气最大当属秦。

(四)蛮夷戎狄

中原诸夏常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称呼周边民族。这四种称呼虽然也有混淆重叠的例外,但还是可以反映古人心目中的某种基本划分。 [31]

夷,《说文解字·大部》以为“东方之人”。古文字,夷本作尸,字与人同,从大从弓是后起的写法(案:尸是侧面的人,大是正面的人)。夷有几种用法,头一种是商周时代的用法,如莱夷、东夷、淮夷。莱夷居齐,集中在山东半岛北部,来源是身材高大的长狄。长狄与肃慎有关,估计是东北移民。东夷居鲁,集中在山东半岛南部,分风、嬴二姓。淮夷住在淮水流域,分嬴、偃二姓。他们都住在中国的东边。第二种是汉代的东夷。此时,早先的莱夷、东夷、淮夷已融入汉族,东夷转指东北夷,特别是朝鲜。如《后汉书·东夷列传》的东夷就是这种概念。第三种是汉代的西南夷。这种夷属于氐羌系,来源是青海、甘肃,活动范围反而在西南,方向相反。秦始皇的祖先是嬴姓的东夷。嬴、偃可能谐音夷。

蛮,从虫。虫豸是骂人话。《说文解字·虫部》:“蛮,蛇种。”南方多蛇,崇拜蛇。这个字是中原诸夏对南方人的蔑称,但原来可能只是译音。如闽越,古人称“蛇种”。闽与蛮读音相近。还有人认为,蛮与苗有关。蛮,古人或解为侮慢之慢,以为南蛮不知礼仪,不懂礼貌,举止无状,这是曲解,但蛮与曼确实有关。如《左传》昭公十六年有“戎蛮子”,《公羊传》作“戎曼子”,而邓国正好是曼姓(金文作嫚)。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曾是百濮、百越活动的区域。百濮偏于西南山区,主要活动于湘鄂云贵川;百越偏于东南沿海,主要活动于浙赣闽粤桂。百濮、百越是苗瑶壮侗各族的祖先。但他们受北方势力压迫,不断向南方转移,真正代表中国南方的反而是邻近北方的楚、吴、越。楚国,北方人称为荆蛮。楚是芈姓(金文作嬭),也与蛮字读音相近。

戎,古人以戎兵指兵器,戎车指兵车。汉字中的戎字是由戈、甲二字组成,确实与军事活动有关。王国维说,戎人常以武力寇犯,是尚武之民族。 [32] 这个推论很合理,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它是译音。戎分西戎和北戎。北戎活动于内蒙古与辽西、冀北、晋北接壤的地区,可能与北狄、东胡有关。西戎分两大系统,一支是姜姓之戎,一支是允姓之戎。姜姓之戎是氐羌,来自青藏高原。他们从黄河源头,沿黄河进入甘肃、宁夏,翻陇山进入陕西,与周人关系最密切。允姓之戎是猃狁,可能属于塞种(Saka,属印欧人)或塞种与北亚人种的混合人种,则来自新疆和中亚(新疆和中亚的原住民主要是印欧人,突厥系各族是后来者)。猃狁住在西犬丘(甘肃礼县)一带,也叫犬戎。姜姓之戎中的申戎勾结犬戎攻灭西周,周室东迁后的陕西是留给秦。秦逐西戎,留居当地者,不是被攻灭,就是被同化。余部迁于山西、河南,也被同化。战国秦汉,西戎的概念已发生变化。《后汉书·西戎列传》的西戎,只剩青海诸羌。与羌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氐。氐人是汉化的羌。蜀人来自叟人,是较早的氐。他们进入四川盆地,从事定居农业早,被汉族同化。其他留在盆地边缘和继续南下者,因与汉族杂处,受汉族影响,也有别于青海诸羌,汉代称为氐或西南夷。他们是今藏缅语族羌语支和彝语支各族的祖先。

狄,汉字中的狄字与逖字有关,王国维说逖有远义,或指其民僻处边地,或指把对方赶到远方。 [33] 这个说法并不对。其实,狄即狄历,后来也叫丁零、敕勒、铁勒、突厥,这些名称是同一族名(Türk)的不同译音。狄也分两大系统,一支是赤狄,一支是白狄。赤狄是媿姓之狄,商周时期叫鬼方。鬼方来自贝加尔湖,主要活动于蒙古高原,并南下河套地区,沿黄河南下,进入山西、陕西。晋国的怀姓九宗属于这一支。白狄是姬姓之狄,主要活动于滹沱河流域。春秋战国的鲜虞、中山属于这一支。蒙古高原是北方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的民族分两大系统,一支是北狄系统,乃维吾尔族的祖先,一支是东胡系统,乃蒙古族的祖先。

中国,小族变大族,小国变大国,任何一族,任何一国,都不能凭一族之力,一定要联合其他部族,匈奴如此,鲜卑如此,蒙古如此,满清如此,所有覆盖大地域的国族,其实都是由强族代表的符号,每个符号下面,成分都很复杂,没有一个是纯而又纯的种族。汉族也不例外。 [34]

(五)两种五帝说

我国所谓“帝系”,是讲族源。后世讲族源,一般是从父系追溯,但追到头,往往是个女祖先。这种族源,很多都是血缘加地缘,比如下面说的“姬姜集团”、“祝融八姓”、“东夷集团”,就都是血缘加地缘,属于地域联盟。

帝系,战国流行五帝说。

战国时期的五帝说分两大系统,一种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属于西土系统的五帝说;一种是太昊、少昊、黄帝、炎帝、颛顼,属于东土系统的五帝说。

西土五帝说是以黄帝为始祖,颛顼、帝喾为黄帝下面的两支,唐尧、虞舜为颛顼、帝喾下面的两支,夏、楚属颛顼系,商、周属帝喾系,有点像昭穆制,一支分两叉。

东土五帝说是以五帝配五方五色。黄帝十二姓,以姬姓为首,居四方之中,配黄色;太昊风姓,风姓古国在东方,配青色;少昊嬴姓,本出东夷,但嬴姓之后,秦为大,反而在西方,配白色;颛顼之后有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昆吾为长,昆吾之虚在濮阳,属北方,配黑色;炎帝姜姓,齐、许出申、吕,西周晚期,申、吕封于南方,配赤色。

两种五帝说都属于大地域的族群整合。

中国大一统是理想中的族群整合:一是华夏各族大联合,二是华夏各族与蛮夷戎狄大联合,里三层,外三层,大圈套小圈。古人的“畿服图”就是表达这种概念。

(六)五族共和的发明权

北京有个共和亭(在地坛公园内,现已不存),青海有个共和县,来源是民国口号,“五族共和”。

“五族共和”,见1912年1月1日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人多以为是民国的发明,不对。“五族共和”是来源于满族的“五族大同”,而满清的老师又是蒙元。 [35]

1905年,同盟会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个口号是来源于南方会党的反清复明思想,原本是朱元璋的口号。 [36] 孙中山是南方人,革命党人多半是南方人,他们要从南方起义,兴兵北伐,推翻满清。历史的惯性让他们这样想。

1911年,武昌首义,革命军打出的铁血十八星旗,旗以红色为底,象征铁血,黑色九角代表华夏九州,黄色十八星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中国的东三省和四大藩部。这是个很大的错误。后来,孙中山才恍然大悟,驱满则蒙离,蒙离则回、藏去,大半个中国,等于白白送给列强,无异自戕。“五族共和”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37] 中华民国最初的国旗,五色旗,就是象征五族共和。 [38]

过去,我写过一篇短文,说“五帝并祭”就是战国时期的“五族共和”。 [39]

“五帝并祭”是一种变少数为多数、小国为大国的发明。周人,本来僻处雍州,也是个少数民族。武王克商是小邦周克大邑商,一姓何以服天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大家的祖宗都请出来,共享太平。

蒙元文字,云台过街塔,梵、藏、八思巴、回鹘、西夏、汉六体并行。

满清文字,《五体清文鉴》,汉、满、蒙、维、藏五体并行。

现在的人民币,上面印有五种文字:汉、壮、蒙、维、藏。

四海一家是典型的中国传统。 [40]

附论:中国与“现代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个18、19世纪的现代概念。我们这个世界,所有冠以“现代”二字的东西都带有欧洲历史的深刻烙印。欧洲历史,小国寡民,一团混乱,有些族有国,有些族没有国,有些族分属不同的国。他们的“民族国家”是由战争催生,条约确认(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有些被强捏在一起,有些被硬拆开来,一切重组都取决于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虽然,基于欧洲自身的自治传统,它们的重组经常是以民族自决、民族自治为借口, [41] 有各种语言、宗教、文化上的理由。他们喜欢强调一族一国,但事实上,单一民族国家不过是神话,除了蕞尔小国,到处都行不通。

欧洲以外的所有国家,用这一标准衡量,当然都不够格。首先,别的不说,所有大帝国都该解体。“民族国家”概念的推广,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分裂解体、打乱重组。现在,越是古老文明,越是灾难深重,印巴冲突、两伊冲突、以巴冲突……到处都是殖民时代的遗产,太多的国家都是人为制造,太多的边界都是人为划分,从《开罗宣言》、《德黑兰宣言》到《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二次大战后的世界秩序仍然如此。

以小国之心度大国之腹。大本身就是错误,拒绝变小就是更大的错误。俄国不用说,中国不用说,都犯了这种错误,只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不在此列。

中国很大,不是一时半会儿大,而是一直很大,特别是元代和清代,中国被北方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疆域尤其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这么多的民族,一国一族,中国得分成56国。有个西方学者跟我说,奥斯曼帝国不是解体了吗?愿意一起过一起过,不愿意一起过趁早分开,这不是很合理吗?

但就我所知,地缘政治的国家重组,几乎到处都是大国博弈特别是战争的结果,根本没有这种自觉自愿,包括奥斯曼帝国的解体。

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情况也是如此。当年,法国有幅漫画,大家都知道,列强围坐一圈,中间摆个大披萨,披萨是中国。这个披萨太大,一口吃不下,他们得拿刀切着吃。

西方列强说,民族国家是现代概念,边疆也是现代概念,他们打我们之前,这两样,我们都没有,一切得推倒重来,这是强盗逻辑。近代,正是因为同他们打交道,我们才认识到主权独立、国家统一有多重要。 [42]

重整河山,并不是没有河山,而是因为山河破碎。

民国,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所有志士仁人都是为了再造中国才投入革命。我们的现代国家,是在一次次抵御外侮、重整河山的过程中才得以确立。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从蒋介石到毛泽东,所有中国革命都是回应西方挑战的结果。因此统统被扣上一顶民族主义的大帽子。

民族主义,在现代西方的语汇中可不是什么好词。

但没有这种回应,就没有现代中国。

注释

[1] 南瓜来自美洲,花分五瓣,果分十瓣。美洲南瓜分大果南瓜( Cucurbita moschata )和小果南瓜( Cucurbita pepo )。美国人把前者叫pumpkin,后者叫squash或zucchini。我国把前者叫南瓜,后者叫西葫芦。亚洲也有南瓜,如印度南瓜( Cucurbita maxima ),我国叫笋瓜(金瓜也属这一种)。中国没有南瓜。1985年陕西临潼庆山寺地宫出土过所谓唐代“三彩南瓜”,瓜分八瓣,不知是什么瓜。

[2] 有些农产品引进更晚,如现在吃的苹果(“苹果”是佛经译语),过去没有,1871年后才从欧洲引进(英国从烟台引进,德国从青岛引进);白兰瓜,是1945年美国副总统亨利·华莱士引进,西北地区多称之为“华莱士”。

[3] 以下,多承李水城先生和赵志军先生指教。

[4] 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上海:中华书局,2012年,240—241页。

[5] 中国原先没有高粱和玉米,高粱是借中国的梁而命名,玉蜀黍是借中国的黍而命名。

[6] 狗是世界上驯化最早的家畜(近东和美洲可以早到距今1万年前)。

[7] 黄牛和水牛,我们都叫牛,但西方人分得很清楚。英文,黄牛是cattle(公的母的,老的小的,有许多不同叫法),水牛是buffalo,完全不是一类东西。他们把美洲野牛也叫buffalo。没见过水牛的美国人第一次见水牛,往往很害怕,还以为是野牛。

[8] 学者认为即普氏野马( Equus ferus ssp. Przewalskii ),见郭郛等《中国动物学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61、105、379、383页。案:中国矮马( Azure Damselfish )与普氏野马有亲缘关系,参看邓涛《中国矮马与普氏野马的亲缘关系》,《畜牧兽医学报》2000年1期,28—31页。

[9] 或说驒騱是现代马的野生种,见郭郛等《中国动物学史》,379页。案:司马相如《上林赋》把驒騱跟驴骡类的动物放一块讲,郭璞以为駏驉类。我怀疑,这种动物更大可能是蒙古野驴( Equus hemionus ,也叫中亚野驴)。

[10] 韩起《中国家鸡的起源从公元前141年开始吗》,《中国文物报》2009年11月27日,第7版。案:韩起是陈星灿的笔名。

[11] 中国传统,吃肉主要是吃猪肉,牛是耕畜,不是老牛不让杀。

[12] 王炜林《猫、鼠与人类的定居生活——从泉护村出土的猫骨谈起》,《考古与文物》2010年1期,22—25页;王子今《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猫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10年2期,91—96页;陈星灿《作为家养动物的猫》,收入《考古一生——安志敏先生纪念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450—458页。

[13] 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7页。

[14] 郭郛等《中国动物学史》,311—312页。案:中国人喜欢花鸟虫鱼。斗蟋蟀,唐代就有;玩蝈蝈,明清流行。清代,满族人喜欢提笼架鸟、养鸽子、熬鹰。

[15] 人对人的驯化,古人叫“教化”。荀子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荀子·儒效》),他很强调“居”,很强调“积靡”。“居”是混居杂处,“积靡”是慢慢磨合,文化融合,这两条最重要。中国古代的民族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认同,文化认同是个长过程。

[16] 哺乳动物(如猩猩、大象)记性很好,大一点的动物会记仇,记仇就会复仇,至少是不合作,所以驯养的诀窍是“从娃娃抓起”。

[17] 西人所谓“宝石”(gem),种类繁多,包括祖母绿、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硬玉、软玉、水晶、青金石、绿松石等,“玉”只是其中之一。他们所谓玉(jade),分软玉(nephrite)、硬玉(jadeite),我国所谓“玉”是软玉,不包括硬玉(翡翠、玛瑙之类)。蛇纹石(serpentine),他们不叫玉,我国也叫玉(如岫岩玉),甚至很多美石,宽泛的叫法,也可以算玉。西人爱宝,是以金银和各种硬度较高的宝石为主,不太看重软玉。我国爱宝,是以“金玉”为主,“金”是青铜,“玉”是软玉。金银和宝石,是后起的爱好。

[18] 西人所谓陶瓷(ceramics),分陶器(pottery)、炻器(stoneware)和瓷器(porcelain)。陶器,无釉叫pottery,釉陶叫earthenware。建筑上的琉璃砖瓦(glazed bricks and tiles)也是施釉的陶器。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他们把我国南方的青瓷,如东汉、西晋以来的青瓷,叫celadon。celadon就属于炻器。商周时期的青瓷,他们叫glazed pottery,强调它是陶器;我国则叫“原始瓷”(proto-porcelain),强调它是瓷器。西人所谓“瓷器”,更多是指元以来的细瓷。

[19] 两河流域也用土坯。

[20] 两河流域也用琉璃。

[21] 说几个数字,供大家参考。西汉平帝时,人口近6000万(59594978人),县、道、国、邑近1600个(1587个)。清代,人口约4亿,府、厅、州、县约1700个。现代中国,人口约13亿,县、市约2300个。案:现代中国,如果减去今东三省、内蒙古、青海、西藏的约500个县、市,大约还有1800个县、市,和汉代的数字很接近。

[22] 这种高等级公路是大地域国家的标志之一。如著名的“波斯御道”(Persian Royal Road),全长2699公里,信史乘驿马,两周可以往返,据说就是这种公路。秦代的直道有752公里,驰道长度无准确数字,估计是直道的六七倍,全部加起来,至少有5000公里。

[23] 部落,现在多称“族群”(ethnic group)。

[24] 西方历史,前现代是四分五裂,现代才有民族国家。他们的ethnic groups主要和种族的概念、少数民族的概念有关,属于前现代概念;nation主要指统一的民族国家,才是现代概念。他们一向是以他们的“前后”当我们的“前后”,这对解释中国历史是一窍不通。

[25] 陈梦家说:“卜辞的‘女字’(多从女旁)实际上是女姓的来源。”见氏著《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631页。李学勤也讨论过这一问题,见氏著《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3期,253—257页。

[26]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收入《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二册,《观堂集林》卷十,1—15页。

[27] 参看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28] 唐兰推测是卫、宋、齐、鲁、丰,见氏著《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65—66页。

[29] 古人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国语·晋语四》)。或说姬水即陕西武功县的漆水河,姜水即宝鸡县的清姜河,都在渭水流域。但姜姓是氐羌之姓,姜水可能只是姜姓所居。

[30] 祝融八姓,见《国语·郑语》,《世本》作陆终六子。参看李学勤《谈祝融八姓》,收入氏著《李学勤集——追溯·考据·古文明》,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9年,74—81页。

[31] 俞伟超以考古发现印证文献记载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说,把早期中国的地域联盟归纳为四大联盟集团:夏夷联盟、商狄联盟、周羌联盟、楚越联盟。参看氏著《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24—137页。

[32]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收入《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册,《观堂集林》卷十三,1—12页(说见11页正背)。

[33]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收入《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册,《观堂集林》卷十三,1—12页(说见11页正背)。

[34] 李济研究中国人种史的结论是:“假如种族主义者仍然坚持还存在着纯粹的中国血统,那我不妨引用魏敦瑞二十多年前的质疑来证明我的看法。他问道:‘每一天创造出新的混血儿的个体是什么人?’他自己的回答相当有名: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绝没有任何‘纯种’。我认为,这一理论完全可以由中国人的种族历史来加以证明。”参看氏著《中国民族的形成》,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354—355页。

[35] 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和大东亚共荣圈是受蒙元、满清启发,所以才有《田中奏折》的“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36]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喻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

[37] 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民国初年的22省缺少台湾省。

[38] 五色旗本为清朝的海军军旗,后来成为北洋政府和伪满洲国的国旗,南京政府则以青天白日旗为国旗。

[39] 李零《从“五族共和”想起的》,收入《花间一壶酒》,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144—150页。

[40]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也用这种统治术。他们的铭文,都是波斯文、埃兰文、阿卡德文三体并用,埃及是上述三体加埃及文,小亚细亚半岛则流行双语铭文,如希腊语和吕底亚语、希腊语和吕西亚语、希腊语和阿拉米语。

[41] 分而治之一直是西方列强统治世界的基本手段。这也就难怪,落后国家为什么总是把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作为反制措施。民族自决是一把双刃剑,列宁、斯大林曾以此瓦解英国为首的世界殖民体系,美国、北约也以此解体苏联、瓦解华约。普京反制美国、北约,也用这把剑。

[42] 国家独立和国家统一是现代国家的前提。这个前提,对资本主义的出现,比个人自由还重要。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一直是现代政治的主体,国家利益有时比意识形态更强有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二国际解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三国际解散,美、英、苏结盟,反德、意、日法西斯,然后陷入冷战,都是很明显的例子。 AL3AQxfqPj0bD8msh1HtF7EXFd7qfhS/huICavKr7Q1OpR6u44WP3IGgPiAUdx1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