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次大一统
(上)

何尊铭文

中国,是咱们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地方。近百年来,中国饱受屈辱,血流成河,泪流成河。1925年,闻一多写过一首诗,叫《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这句话是什么?就是“咱们的中国”。1935年,方志敏临刑前,在狱中写过一本书,字字血,声声泪,他的手稿,托鲁迅带到延安,题目是什么?就是“可爱的中国”。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咱们的可爱的中国”。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咱们这个中国,它是怎么造出来的,怎么自己把自己造出来的。

这话要从头说起。

一、两次大一统

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是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首先我要讲一下“大一统”是个什么概念。

历史上,人群都是由小到大。塞维斯(Elman R. Service)有个理论。他说,人群,由小到大,从一盘散沙到聚成国家,要分四步:游团(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国家(state)。最后一环是国家。 [1]

国家,有小国,有大国。小国变大国,怎么变?苏秉琦说,中国国家起源,是经古国—方国—帝国三部曲。 [2] 古国在三代以前,三代属于方国,帝国是秦汉帝国。大趋势是走向帝国。

历史上的大帝国,欧洲有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和恺撒是他们的骄傲;东方有亚述帝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蒙古帝国、莫卧尔帝国和西方人说的中华帝国,早比欧洲早,晚比欧洲晚。我们要知道,东方大帝国,在西方人的心里,一直是阴影,既影响他们的历史观,也影响他们的政治理念。

汤因比讲世界文明,非常看重“大一统”,一是国家大一统,二是宗教大一统。 [3] 中国的特点是什么?不是宗教大一统,而是国家大一统。 [4]

“大一统”这个词,来源是《公羊传》隐公元年。春秋是个四分五裂的时代,四分五裂才讲大一统,讲孔子怀念的西周大一统。西周大一统是第一个大一统。第二个大一统是秦始皇的大一统。它和西周封建相反,不是靠热乎乎的血缘纽带和亲戚关系,而是靠冷冰冰的法律制度和统一标准。中国的大一统是靠这两股力,热一下,冷一下,共同锻造,好像打刀剑要淬火一样。

秦始皇是“中国的亚历山大”,但从未得到过亚历山大在欧洲享有的殊荣。因为秦朝短命,汉朝诋毁,他一直背黑锅。

历史都是由征服者撰写,由胜利者撰写。周人不可能说商人的好话,汉人也不可能说秦人的好话。几千年来,儒家掌握话语权,两个大一统,周好秦坏,这个调子,是汉代定下来的。汉受惠于秦最多,但骂秦,属它骂得欢。

《汉书·天文志》有段话:“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这段话很有意思。一个人,生命有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只能碰到一小变。中变,百年之变,很难碰上,大变就更难碰上。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他的意思是,从西周开国到孔子那阵儿有五百多年, [5] 已经该出王者,该出圣人了。这就是讲大变。他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 [6] 早该大变,他要挺身而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中国历史,大变在周、秦之际,有个谶言很重要,这就是司马迁四次提到,周太史儋的谶言(注意,他也是史官):

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周本纪》)

(孝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七)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秦本纪》)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史记·封禅书》)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这四条,大体相同,唯第二、第四条有错字,当据另外两条改正。讲话时间,据上文的纪年推算,是前374年,有回顾,也有前瞻,估计是倒追其事。

“秦与周合”,指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周人住在周原上,秦人住在汧渭之会,两国是邻居。

“合而别”,指前770年,申、缯伙同犬戎灭周,秦襄公将兵救周,护送周平王东迁,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与之别而誓,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别五百载复合”,指秦灭周。秦灭西周(西周君的西周)在前256年,灭东周(东周君的东周)在前249年。前249年距前770年为521年。

“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霸王”指秦王政。秦王政生于前259年,前246年登基,前221年兼并天下,称始皇帝。前249年后17年是秦王政15年,即前232年。是年,秦大举攻赵,揭开秦灭六国的序幕。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破赵,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迁都辽东;前225年,秦灭魏;前223年,秦灭楚;前222年,秦取辽东与代,燕、代亡;前221年,秦灭齐。六国相继灭亡。

中国的两次大一统,一次是周克商,西北征服东南;一次是秦灭六国,也是西北征服东南,怎么这么巧?原来西北有个“高压槽”,有个以游牧民族为背景的“高压槽”, [7] 就像冬天的寒流,总是从西北横扫东南。 [8]

司马迁说: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

这话很有意思,周、秦对中国东南的征服都是从陕西出发,就连共产党打天下也还是如此。陕西大有王气。

古人说,中国的王气,本来在西北,后来才转到东南,东南没有王气,是因为秦始皇东巡,把它镇住了。

《晋书·元帝纪》:

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此话见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332年)。始皇东巡有三次,分别在前219、前218和前210年,离永昌元年有五百多年。所谓“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金陵有天子气”即后人说的“东南王气”。 [9] 金陵即楚金陵邑(楚邑多以陵为名),在南京清凉山一带。南京,西有清凉山(石头山),东有钟山(也叫金陵山、紫金山),从风水家的角度讲,是左青龙、右白虎,虎踞龙盘,为形胜之地。始皇“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是把城从西北搬到东南,挖断了钟山到清凉山的龙脉。秣陵即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镇,在钟山正南。北山即钟山,在秣陵正北。南京是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金元首都在北京,朱元璋造反,定都南京,但明成祖又迁回北京。清代,首都在北京,但太平天国是以南京为首都。民国初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定都南京,但4月2日,临时政府迁都北京。民国上半叶,首都在北京(1912—1928年),但下半叶,首都在南京(1927—1949年)。 [10]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有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首都再次迁回北京。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年碑落成,周恩来的题辞有段话,“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从1840年到1949年,历时109年,照古人的说法,这只是个“中变”。资本主义有五百年的历史,这才是“大变”。“中变”是“大变”的一部分。 [11]

1982年,常任侠先生给我抄过一首他的旧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东南王气沉幽冢,西北浮云隐玉关”(《由西安飞乌鲁木齐机中作》)。

历史,真是耐人寻味呀!

二、年代

中国大一统是个长期准备的过程,不是怀胎十月,而是怀胎两千年。

中国,从秦代起,一直是“大一统”的帝国。“大”是国土大,疆域大,“一统”是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秦国的大一统是在古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实现的统一。这种局面,时断时续,一直维持了2200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西方有个古典对立:西方民主,东方专制。这个说法有偏见,但暗示了某种差异。我们是聚多散少,他们是聚少散多。他们的传统是分,即使合起来,也是合中有分。这个文化基因一直影响着他们的头脑。

常任侠《由西安飞乌鲁木齐机中作》

西方的传统是小国寡民,大帝国只有两个,都是松散联合。一个是马其顿帝国,一个是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昙花一现,只有短短七年。罗马帝国比较长,有四百多年,但蛮族南下,土崩瓦解。从中世纪到现在,欧洲一直是小国林立,书不同文,车不同轨。号称大国者(如大不列颠),都是靠海外殖民,复制和联合。

欧洲人老说,前有埃及、亚述、巴比伦,后有波斯、阿拉伯、奥斯曼,大帝国是东方国家的特点。这些大帝国,主要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往东走,是中亚和印度;再往东走,是蒙古和中国。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离他们最远。 [12]

小国变大国,怎么统一?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这话对吗?

也对也不对。事实上,历史上的统一,还是和杀人有关。秦就是靠杀人取天下(这很讽刺)。不靠杀人不行,光靠杀人也不行。

国家,从分到合,从小到大,是个残酷的过程。它,对内用刑,对外用兵,都离不开杀人。但光靠杀人行不行?不行。特别是马下治天下,尤其不行。

马下治天下,主要靠两条,第一是宗教,靠神道设教,靠虚拟领导,靠共同信仰;第二是国家,靠贵族礼教、世俗君主、官僚体制,靠政治融合、经济融合、文化融合。

国家和宗教是什么关系?大体有四种组合。四种组合是四种模式:

1. 宗教、国家一元化,不但国家统一、宗教统一,而且政教合一。如埃及法老,既是神,也是王。世界很多国家,包括早期中国,都是政教合一。蒙古帝国,选过各种教,最后以喇嘛教为国教,也是政教合一。这是比较古老的统治方式。

2. 宗教、国家多元化,政和教都是分裂的。如印度,是古国中宗教最多,国家也最四分五裂的地方。英国的殖民统治强化了这一点。上世纪50年代,东西方抬杠较劲,印度和中国,一直是看点。四分五裂,印度最典型。

3. 宗教一元化,国家多元化。国统不起来,可以用教,教是普世宗教,凌驾于国家之上,具有超国家的性质。如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二教源头是犹太教,犹太亡国,有教无国,他们的教,当然超国家。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也如此,他们的宗教大一统,是脑瓜大一统,不是国土大一统。

4. 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国家凌驾于宗教之上,宗教受控于国家。如秦汉以后的中国,就是一国多教,只要不造反,爱信什么信什么。有个汉学家跟我说,他不喜欢欧洲宗教,欧洲宗教太专制,不像中国,村村有庙,千神万鬼,有求必应,就像超市,随便挑,随便拣,还可随时退货。 [13]

这四种模式,中国传统和现代趋势最接近。中国的特点是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和西方相反。现代欧洲,虽然还有教皇,天主教、基督教在欧洲西部,东正教在欧洲东部,仍有很大势力,但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

历史上,小国变大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轮接一轮。研究这个过程,中国是最好的标本。

研究中国,首先要讲年代。探源工程搞史前,下限是二里头。断代工程搞三代,下限是西周。年代,越往上越模糊。

中国的大一统,严格讲,是秦汉大一统,但秦汉以前有西周封建,西周以前有夏代和商代,夏、商之前有新石器晚期的六大块、七大块或八大块,有很长的准备过程。 [14]

历史比较,有两种比法,一种是按时间比,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搁在同一个时间表下比。过去,有所谓“综合年代学”,主要就是这么比。这种比法不好。还有一种,是缩天下于指掌,十个手指不一般齐,每个指头有三节,横有横比,纵有纵比,类似进程放进不同地区,时间不一致。世界不一般齐,中国不一般齐。

人类历史,大时段、大背景的研究,主要靠考古。

旧石器时代:主题是人类起源,扩散和定点,各自寻找各自的家园。我们的祖先选择欧亚大陆,选择它的东部,选择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中国的两河流域,这个地点选得好。

新石器时代:主题是农业起源和农业革命。欧亚大陆,可供驯化的动植物最丰富,各种发明是平行传播,从人类学的观点看,风水最好。发展农业,发展牧业,可谓得天独厚,比美洲、非洲、大洋洲,条件好,起步早。过去,讲农业革命,都说两河流域最早。最近,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的发现已改写历史。 [15] 它的陶片,已突破一万年大关,距今14000—15000年;糜子、谷子和水稻,也有8000—9000年的历史。

中国是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一点不比两河流域晚。

人类早期,仍然值得回味,想起来,最可歌可泣。因为人类很脆弱。人类面临的生存挑战,和几千年前一样,仍然很严峻,甚至更严峻。

天灾: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旱灾、水灾、风灾、火灾和各种瘟疫,还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世界上,冷热不均,跟人类的贫富不均差不多。据说利比亚最热,热可热到零上60℃,格陵兰最冷,冷可冷到零下60℃。哪怕再热一点儿,再冷一点儿,大家都完蛋。

人祸:饥馑和战乱,也是老问题。人,饿急了吃人,难免。生番吃人,经常被夸大,其实吃不了多少人。人杀人才是大问题。人,种内攻击胜于种外攻击,任何动物都比不了。文明人不直接吃人,就连牛羊都不直接吃,但杀人如麻,恰恰是文明人。

史前,主要是人与天斗,人与地斗。

文明,主要是人与人斗,人与人斗更突出。

中国文明是三大要素齐全的文明。城市、金属、文字,中国都有。但三大要素,我们最最突出,还是城。

中国的城市,龙山时期,遍地开花;商周时期,很高很大;春秋战国,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很多东周古城,比明清古城还大。张光直教授领导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商丘发掘,汉唐古城(睢阳)、宋代古城(南京)、明代古城(归德府),只有东周宋城的四分之一大。郑韩古城,比明清北京城还高。

青铜器和铁器,西北早,中原晚,大突破在二里头时期,比城晚。范铸法是中国冶金术的特点。

文字更晚,真正的文字体系是见于商代晚期。

这些都是必要的铺垫,但三者并不是齐头并进。

当然,中国大一统,最直接的铺垫,还是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周封建,一件是秦并天下。

西周封建,合夏、商、周三国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夏、商。它是三代之终结。

秦始皇统一天下,合战国七雄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周。它是两周的终结。

前一件事,从夏代到武王克商,差不多准备了1000年。后一件事,从武王克商到秦统一,差不多又准备了近800年。如果加上汉代的后续工作,有1200多年。前前后后,时间在2200年以上。中国文明史的前一半,几乎全都花在这件事上。我们常说的历史,只是它的后一半。

三、地理

中国的版图是由两次大一统奠定。

古书中的“中国”是个历史发展的概念。

(一)中国是天下之中

世界文明史,新大陆不如旧大陆,南半球不如北半球。欧亚大陆,东西长,南北短,风水最好。这片大陆,东有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中有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西有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欧洲文明,每个文明都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理解的“天下”。

“天下”,现在叫“世界”。“世界”是个外来语, [16] 中国的叫法是“天下”。

“天下”的意思是天底下。天底下,千山万水,很大很大,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中国”是中国人理解的“天下之中”,但“中国”并不等于“天下”。

(二)中国是四国之中

早期文献,“国”与“邦”是两个概念。“邦”、“封”同源,指有封疆的国家。“国”、“域”同源,指按方位划分的区域和范围。

“国”分“中国”和“外国”。如: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史记·天官书》)。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汉书·天文志》)。

古人说的“外国”,意思是周边地区,跟现在的“外国”不完全一样。周边地区,古人按方位分,有所谓“四国”。四国包括东国、西国、南国、北国,国是复数,每个方向都不止一国。如楚以陈、蔡等国为东国,包括很多国家;汉代的西域是汉代的西国,西域有三十六国。“中国”是被四面八方很多国家包围。“中国”是对“外国”而言。

上面的引文,“外国”和“夷狄”是同一概念,“中国”和“华夏”是同一概念。华夏住在中间,比较低平,也叫中原诸夏。中国和中原,指相同的区域,都在中间。周边地区,住着夷狄,古人叫“四裔”。裔字的意思是边缘。“四裔”,古人也叫“蕃”或“藩”。藩字的意思是栅栏或篱笆墙。这两个字,说是边疆也行,说是外国也行,界限很模糊。 [17]

华夏和夷狄,位置怎么摆,古人有一种理想设计,王畿在中央,周围是王臣采邑,再外面是子男和诸侯的封国,蛮夷戎狄在最外圈。

北方的城:石峁古城

南方的城:南京石头城

这种图叫畿服图。畿服图好像靶纸,一圈套一圈。但它是方图,不是圆圈套圆圈,而是方圈套方圈。 [18]

(三)中国是中心城市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还有一个意思,跟城市有关。

中国的城市,最初只叫邑。邑是聚落,规模不等。小邑只是村落,大邑才是城市。小邦可能只有一城,城就是邦,邦就是城,类似希腊的城邦国家(polis),大邦多城,有中心城市,有次级城市,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形成网络,只有中心城市才能代表整个国家。

古代的国,除指五方之国,还有一个含义是国都。国都是有别于都、县的城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19]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国指国都,相当今语首都。都、县是次级城市。 [20]

何尊:“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辥民。”意思是说,我是住在洛阳,从洛阳治理人民。中国指洛阳。洛阳代表中国,既是周邦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

西周有个大十字,横轴是今宝鸡—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徐州—连云港一线,纵轴是大同—太原—长治—洛阳—南阳—襄阳—荆州一线。 [21] 当年,周公站立的坐标点,北面是黄河,中国的东西大通道是傍着黄河走;南北大通道分两段,北段是胡骑南下必走的山西大通道,要穿太行陉,从晋城到沁阳,从沁阳到洛阳。南段是宛洛古道接宛襄古道,宛襄古道接荆襄古道。

为什么洛阳代表中国?司马迁讲得很清楚,“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西谚云“条条大路通罗马”,洛阳就是中国的罗马。

(四)中国是文明漩涡

文明像漩涡。中国是个文明漩涡。漩涡,周围的水会朝中央流。文明是一种吸引力。边缘趋向中心,就像飞蛾喜欢扑灯,小虫喜欢钻洞。

文明以定居农业为中心。旁边转悠的,不是骑马的,就是驾船的。驾船的都顺边溜,或沿岛链走,时不时会舍舟登岸,换点东西或抢点东西。骑马的也一样。他们也是贴着农区的边缘和沿着绿洲走。贸易和劫掠,对他们来说,是正经营生。

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四裔趋中,所有人,脸都朝着中原,眼都盯着中原。东北,辽宁是头,黑龙江是尾;蒙古高原,内蒙古是头,外蒙古是尾;新疆和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是头,新疆是尾;青藏高原,青海是头,西藏是尾;云贵川,四川是头,云贵是尾;湖北、湖南,湖北是头,湖南是尾;东南沿海,浙江、福建是头,两广、越南是尾。

四裔之民,凡是前沿,即与中原接壤或邻近,可以“停泊靠岸”的地方,都是他们最发达的地区;后方,则是他们“打不赢就走”,退而自保,相对落后的地区。

中国既是万邦来朝的中心,也是众矢之的的靶心。

(五)中国的两半

中国,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分为两半。《淮南子·天文》已经用神话故事为我们描画过这片大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中国是西北高,东南低。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其实,人也是往低处走。

1935年,中国地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先生,他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用来讲人口分布。这条瑷珲—腾冲线也叫“胡焕庸线”。此线东南,36%的土地养96%的人口;此线西北,64%的土地养4%的人口。这种情况,至今没有改观。截至2000年,此线东南,94%的人口住在43%的国土上,此线西北,6%的人口住在57%的国土上,还是人不称地,地不称人,极度不平衡。

这条线不光是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也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分界线。此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分界线大体吻合。此线东南,800毫米。此线西北,200毫米。

中国的民族分布也跟这条线有关:汉族主要住在此线的东南,即清代的本部十八省;少数民族主要住在此线的西北,即清代的四大藩部。这是基本格局。

中国历史,汉族史和少数民族史一直纠缠在一起,打断骨头连着筋,少了哪一半都讲不清。汉族统治过其他民族,其他民族也统治过汉族,谁统治谁,都离不开另一半,绝对不可能同意另一半独立。

我们要知道,少数民族少,并不是真少,而是掉进“文明漩涡”,出不来了,很多都融入汉族。同时,他们也给汉族输入了他们的文化血液,使中华文明一次次从萎靡不振而重振雄风。

(六)中国的两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童恩正讲,中国大地,从东北到西南,有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22] 这是讲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即中国的高地。其实,中国沿海,也是个半月形的文化传播带,同样值得重视。

两个半月形地带:高地的半月形地带,主要是戎、狄文化;沿海的半月形地带,主要是夷、越文化。北中国海,渤海和东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夷的天下,南中国海,黄海和南海,从浙江到越南,是越的天下。

这两条弧线,画出个大圆,中间是中国的核心区。天下辐辏,各种族群都往里跑,有如漩涡,有些被吸进去,有些被甩出来。吸进去,变成华夏;甩出来,变成蛮夷。

夷夏之辨,不在种族,而在文化。农食于农,牧食于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方式不一样,居住范围不一样,两者是伴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国是大国,一直是夷夏杂处,不待现代国家出,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23]

中国,一面山,一面海,西北是欧亚草原,东南是南岛诸国,后面有更大更深的背景。

(七)禹迹代表天下

古人讲地理,总是祖述《禹贡》。大禹治水,足迹所至,画为九州,古人叫“禹迹”。“禹迹”是当时理解的天下。

九州,范围很大,和秦始皇的巡狩范围几乎一样,令人难以相信。但这类说法,西周中期就有苗头,见于保利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器;上博楚简《容成氏》讲上古传说,也提到禹画九州,和《禹贡》大同小异。这些都在秦统一之前。

古代祭名山大川,和九州相配,有所谓“岳镇海渎”。 [24] 这些名山大川,散在诸侯,并不属于某一国,而是从很大范围里选出来。当时,秦国还没统一天下,但“大一统”的观念呼之欲出,早就藏在很多人的心里。五岳四镇配九州,加四渎四海,先秦就有。后世,除唐代加了一个镇,没什么变化。 [25] 邹衍的“大小九州”,《山海经》的海内海外,《周礼》的畿服制度,也都是思想走在前头。可见,“大一统”是个非常古老的梦。 [26]

(八)冀州代表中国

《禹贡》九州作螺旋排列: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大禹治水,从龙门口开始,转一大圈再回到龙门口,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是以冀州为中心。冀州代表中国。

夏、商、周三代,其实是三族,从地理角度看,周人在西,夏人在中,商人在东。商人从东往西夺天下,周人从西往东夺天下,都是以夏地即冀州为中心。他们的后代,甭管住在哪里,都说自己是住在“禹迹”,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谁夺取了夏地,谁就得到了中国,谁得到了中国,谁就得到了天下。

(九)中国的六大块或八大块

中国文明是由两条大河哺育,跟南亚和西亚一样。

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出现。历年发掘,把地点标在地图上,密密麻麻,可以反映定居点。苏秉琦讲区系类型,分六大块:黄河流域三大块,长江流域三大块。 [27] 这六大块,由龙山文化作总结,发展出夏商;夏商由西周大一统作总结,发展出秦汉大一统。线索非常清晰。

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先是周、夏、商三大块并列,后是秦、晋、齐三大块并列。

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先是蜀、楚、吴三大块并列,后是蜀、楚、越三大块并列。

苏秉琦讲的六大块,你仔细琢磨吧,就是这六大块。

最近,探源工程汇报展(在首都博物馆)分七大块,加了北方边疆。 [28] 其实,如果把南方的纵深也加上,就是八大块。

(十)中国北方

中国北方,东西分界线是西河龙门和华山,河以东、华以东是山西,河以西、华以西是陕西。中国的两次大一统,都是从陕西征服中原。

早期中国,北方纵深有三条线。北纬41°线是长城线,这一线上的秦皇岛、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和包头都是边塞。北纬38°线是缓冲带和过渡带,北方民族南下,可以在这里挡一下,正定、太原、榆林在这一线。北纬35°线是王都线,三代王都在这一线,秦到北宋的历朝古都也在这一线。这是早期中国的底线。

历史上,北方民族南下,汉族偏安一隅,不是往长江中游(武汉、长沙)挪,而是往长江下游(南京、杭州)挪。历史重心,总趋势是从西北往东南挪。

宋以来,由于北方民族南下,长城一线的北京反而变成北方的中心。金、元、清都以北京为首都。明朝最初以南京为首都,最后也不得不挪到北京。北京和南京成为中国的两个中心。它们,不是往北挪,就是往南挪,都偏离了过去的王都线。

(十一)中国南方

南方,长江以南,瘴疠之地,常被北方人视为畏途。它们和中央王朝的关系,有时还不如四大边疆。

秦始皇五次巡游:东巡是奔泰山,围山东半岛转;南巡是去江陵,沿长江走;西巡和北巡是顺长城走,视察边郡。东到成山头(山东半岛最东面的海角),西到甘肃、宁夏,北到辽宁、内蒙古,南到洞庭湖,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秦并天下,设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但始皇南巡,洞庭湖以南,他没去。九嶷山,他只遥祭。里耶秦简有“洞庭郡”,这是秦军南下临时设置的郡,就像四野南下,设过中南区,后来撤掉。秦的势力,前锋可达两广,但秦的重心在北方,而且偏西,洞庭郡已相当靠南。

汉代,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控制相对薄弱。汉武帝伐南越,曾发四路大军,西二路走云南、贵州、广西,中路走广东北,东路走江西,都是走水路。伐东越,还从句章(今宁波)渡海。

但是,明代以前,长江以南却是中国最安全、最稳定的地区,边患反而来自北方。

(十二)现代中国的版图

现代中国的版图是拜少数民族之赐,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之赐。明代的疆域是元代的遗产,民国的疆域是清代的遗产。汉族的天下也是少数民族的天下。

清代的疆域是由三部分组成:

1. 满洲

满洲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包括盛京、吉林、黑龙江。

2. 内地十八省 [29]

内地十八省包括直隶、山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这18省是以汉族为主的居住区,从秦汉到现在,范围相当稳定。 [30] 晚清,上述18省,加1884年设立的新疆省、1885年设立的台湾省,共20省,再加1907年设立的东三省(黑龙江、吉林、奉天),共23省。 [31]

3. 四大藩部

指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蒙古分内蒙古和外蒙古。这四个地区主要是蒙、回(清代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的统称)、藏三族的聚居区。藩部的意思是边疆。

今23省与清23省相比,主要变化是,1929年设青海省,1988年设海南省,1955年新疆省改省为自治区,1956年广西省改省为自治区。增二省,减二省,总数没变。

今五大自治区与清四大藩部相比,变化主要是,辛亥革命后,外蒙古独立,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1947年设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设西藏自治区。

(十三)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家

近代,中国挨打,据说因为不开放,妨碍了西方来中国做买卖和传教的自由。西方一直这么讲,不足怪也。奇怪的是,中国人自个儿也给自个儿扣屎盆子,说明清两代,咱们闭关锁国,自绝于世界之林。冷战时期更不必说,人家从外面上把锁,说你干嘛自个儿把自个儿反锁在里面,我们也点头称是,深刻反省,恨不得自个儿抽自个儿。

然而,事实真相是,中国连接东西方的陆路交通、海上交通,各种动植物、矿产、工艺品、奢侈品,两千多年,不绝于旅,何曾封闭? [32] 世界六大宗教,佛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火祆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一赐乐业教(犹太教),纷纷东传中国,一切在西方因教派冲突遭受迫害的宗教,都在中国获得庇护。

中国历史上,偶尔也有断绝关市往来的事。比如明清两代有海禁,“片帆不得下海”,禁起来确实很严。但禁有禁的原因。明代,那是因为海盗猖獗、走私泛滥,中国海盗与日本海盗勾结在一起,亦商亦盗,确实为患于中国沿海。 [33] 清代,则是为了“防汉制夷”。“汉”是反清复明的海上势力,如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夷”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两个朝代都是有禁有开,明代有隆庆开关,清朝也从未断绝过海上贸易。更不用说郑和下西洋了,那事不恰好在明代吗?

中国是历史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是当今最富强的国家。

当年,美国羽翼未丰,自求多福,曾实行孤立主义。今日,称雄天下,也唯恐他国抢了本国人的生意,夺了本国人的饭碗,因此限制移民,实行贸易保护,不是很正常吗?

历史上的中国有这等举措,何足深怪!

这种有限也有效的管控,恐怕不能叫“自我封闭”。

开放不等于开门揖盗。

注释

[1] Elman R. Service, Origins of the State and Civilization: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75.

[2]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107—140页。

[3]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35—317页。

[4] 汤因比说,历史上的大一统国家,现在只剩两个,一个是俄国,一个是中国。这两个“红色帝国”,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大体系来说,一直是两个异类,两个变数。

[5] 西周开国,断代工程定为公元前1046年。其他异说,大抵在此前后。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距西周开国约495年。

[6] 孟子讲这话是在孟子去齐时。孟子去齐,约在公元前314年后,距西周开国约732年。

[7] 日本学者江上波夫用“骑马民族”一词指西人所说的nomads或herdsman,但nomads强调“游”(居无定所、到处游荡),herdsman强调“牧”(放牧马牛羊),最初并不一定骑马。

[8] 中国历史大有胡气。秦汉以后的隋、唐也是依托关陇和西北地区而崛起。

[9] 如南朝傅縡说,“臣恐东南王气,自斯尽然”(《陈书·傅縡传》)。

[10] 北洋政府以清朝的北洋新军为背景,南京政府以反清复明的各种会党为背景。孙中山是洪门,蒋介石是青帮。1929南京政府通过《禁止污蔑太平天国案》。孙中山和蒋介石都认同太平天国。

[11] 古人说,三大变,积1500年,叫一纪,三纪是4500年。有趣的是,如从现在往前推,4500年前是我国的龙山时代,文明的曙光马上就要跳出地平线,确实非常关键。现在,资本主义已有五百年的历史,照古人的说法,也面临大变。

[12] 欧洲人看地图,总是从西往东看,第一是欧洲,第二是中近东,第三才是远东。

[13] 中国的庙,既是烧香磕头的地方,也是村中聚议和娱乐的地方。庙门外有戏台,逢年过节闹红火,“要民主有民主,要娱乐有娱乐”,也是他所乐道。

[14] 中国的新石器晚期,即被称为“文明曙光”的铜石并用时代,除齐家文化,各地发现多被冠以省名,称为“某省龙山文化”。严文明先生认为,这种笼统的“龙山文化”现在应该细分成许多考古文化,但仍然可以保留“龙山时代”这个共名。见氏著《史前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24—34页。

[15] 严文明、安田喜宪《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16] “世界”是日语借用佛经翻译西方的world。佛经中的“世界”,“世”是时间,“界”是空间,跟古汉语的“宇宙”差不多。

[17] 古之所谓藩务,既包括民族事务,也包括外交事务。清朝的理藩院,不光处理蒙、回、藏问题,也处理对俄外交。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就是由理藩院安排,在承德谒见乾隆皇帝。

[18] 中国的地图都是方图,强调经纬坐标、计里画方,所谓方位,都是四方八位加中央。

[19] 《逸周书·作雒》:“大县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与此是类似说法。

[20] 国指国都,相当民国以来的首都。首都借自日语,相当西语的capital。西语的capital指头号大城市。都是大县,有宗庙。县是小都,无宗庙。都、县是次级城市,不是首都。

[21] 豫陕通道上的关口,最初是河南灵宝函谷关,不在陕西潼关,汉代的函谷关更靠近洛阳。

[22] 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收入氏著《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252—278页。

[23] 我们不要忘了,所谓单一的民族国家只是个神话。比如号称“大坩埚”的美国就是族群林立的国家,其中不仅有当地的印第安土著,还有来自五大洲四大洋的各种族群(如欧洲移民、美洲移民、非洲黑奴的后裔和西部华工的后裔)。即使欧洲,所谓单一民族国家,也未必纯粹。

[24]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四渎:江、河、淮、济。四海:北海、东海、南海、西海。

[25] 李零《古人的山川》,《华夏地理》2010年1月号,40—65页。

[26] 中国的“大一统”,范围有多大?历代不一样。西方汉学家,最最讨厌,就是讨厌“大一统”。这是最有特色的讨厌。他们要解构“永恒中国”,一要破其长,二要破其大。时间上拿刀切,空间上也拿刀切。切来切去,只有朝代史,没有中国史,只有小中华,没有大中华,白马非马,非常公孙龙。他们有个定义,自以为颠扑不破,就是“只有说中国话的人才叫中国人”。英语,中国人和中国话都叫Chinese,当中国话讲的Chinese专指汉语。他们说,商代的安阳人肯定不说三星堆话,西周只是形状像花生中间满是窟窿的一小块儿瑞士奶酪。中国太大,历史太长,你不喜欢,可以,但不能说,它不该这么大,不该这么长,非把它切碎了不行。

[27]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27—84页。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文物局编《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29] 清代和民国时期或称中国本部,有时还包括东三省,以别于四大藩部。西人译为China Proper,意思是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这一词汇往往被藏独、疆独、台独等民族分离主义者所利用,用以缩小中国版图的实际范围,今已废止。

[30] 秦汉设立的县,两千多年,辖域有变化,人口有变化,名称有变化,但总数没有太大变化,研究地理沿革,可以一条龙排下来。

[31] 民国35省是把东三省分为东九省(把辽宁分成辽宁、安东、辽北,吉林分成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分成嫩江、黑龙江、兴安),增加塞北四省(宁夏、绥远、察哈尔、热河)和西北二省(青海、西康二省)。

[32] 参看Berthold Laufer, Chinese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Ancient Ir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Cultivated Plants and Produc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19。(中文译本:[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林筠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Edward H. Schafer, The Golden Peach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Los Ang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中文译本:[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3] 史称倭寇者,日本浪人只占十之二三,大部分是中国海盗。很多中国海盗都往来于中日之间。参看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新编中国海盗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 ineHKmN4s892EGe4TV4GYWP4bB3YDcs2IeuBSJbRJIaoGCUalKyqHaDsaRaag+n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