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军既复安庆省城,太平军益无能再争长江上游,则尽力驰骋于江浙。在江苏尤瞩目于上海,浙江则杭州省城再陷。其余郡城之仅存者,为衢州、温州,厅县城池之仅存者,为定海、石浦、龙泉、庆元、泰顺,全境几无一片干净土。清廷与曾国藩之布置,以左宗棠负规复浙江之责,而于江苏则以曾国荃围攻江宁省城,更以李鸿章驰援上海,由东而西。援浙固宗棠早在湖南巡抚幕中所主张,当景德镇与乐平之役告一段落时,清廷已授宗棠为太常寺卿,命率师援浙。国藩奏称,景德镇为全徽咽喉之地,婺源为皖浙绾毂之区,鲍超北渡后,南岸仅恃宗棠一军,纵横策应七百余里,不能分身,坐是未果行。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浙事益急,清廷遂以宗棠督办浙江军务,嗣复徇国藩之请,授为浙江巡抚,由此宗棠得独当一面,意气益发抒。
先是,宗棠由湖南出发时,仅募练楚军合老湘营凡五千人。及入江西、安徽,陆续增至八千人。至是奉命督师浙江,请以蒋益澧就所部募成数千赴浙当一路。益澧即率湘军援广西,为宗棠所赏识者也。复以刘培元募勇三千相随,培元久在湖南治军,谙习水战,宗棠期以在浙募练水师者也。清廷一一报可,以益澧任浙江布政使,培元署衢州总兵。国藩亦奏准以驻防徽州之张运兰,驻防广信之屈蟠,驻防玉山之王德榜、顾云彩,驻防广丰之段起各军,以及孙昌国所部在弋阳一带之内河水师,悉归宗棠指挥。旋又益以魏喻义一军,俾共维护后路,一面将向所指定为宗棠在赣东与皖南时饷源之婺源、浮梁、乐平、景德镇、河口等五处税厘,仍由宗棠自行派员经理,以裕军食。
此时浙江之情势,李定太一军苦守衢州,李元度领安越军屯江山,福建军屯处州、松阳、龙泉、政和,而别部屯温州。江苏之美国常胜军,渡海收定海,台州民团方规取本郡列县,湖州义士赵景贤犹困守府城。太平军以侍王李世贤据金华,为各方策应。宗棠与国藩计议,以固徽州,保饶州、广信,为规浙后方之根本。故宗棠之战略,亦主先由婺源攻开化,以清徽州后路,分军攻遂安,俾饶州、广信相庇以安,然后傍徽州,取道严州,节节进剿,诚以鉴于前此督师者仅知向前攻取,而于所攻取之境地,不知顾复,往往随得随失,徒使人民多受一番蹂躏。故宗棠自矢,不得地则已,既得必使弗复失也。
同治元年正月,宗棠之旌旗东指,一如所预计。先分道攻开化,四日而肃清之,毙太平军五千人,以王开来留守。继攻遂安,二日而克复之,毙太平军一万人,以王文瑞留守。先声之气夺人,据守之点胥定。金华、严州等处太平军屡出袭击衢州、江山,更围遂安,终不获逞,然湖州府城又以失守闻矣。
此后军事,可分数部分言之。宗棠之直辖部队,由高连升之取寿昌,而有魏喻义之复严州,由蒋益澧之取汤溪,王德榜、刘明灯等之取龙游,而有连升之更复金华。自是刘典攻兰溪,黄少春攻浦江、诸暨,均先后收复。喻义复一举而下桐庐。同时,将侵扰衢州之太平军,陆续击退,便就衢州建立水师,此由西向东推进者也。汤溪、龙游两城,均为通金华要道,而金华府城最得地势,垣墉坚固异常。兰溪则一水直达严州,严州外通徽州、宁国,内达杭州省城,素为形胜,宗棠一军连得此数重地,制胜之机固已牢牢在握矣。
宗棠规浙军事,至此阶段,进一步自以夺取杭州省城为主要目标。顾宗棠以为欲取杭州,先必西取余杭,东取海宁,方可绝杭敌之接济,而速杭城之陷落。又以为徽州、广信各属太平军犹出没无常,一旦杭城克复,太平军势必益窜入皖赣,彼时仍为后路之忧,虽复杭城,奚补于浙局。于是复分军回皖、赣剿击,(另详十七节。)一面移军下富阳,再进攻余杭。同时,更以一军收海宁,并下桐乡。宗棠之规富阳也,水陆并进,而以益澧之万人为主力。盖将欲进取杭州,固不能不先取余杭,而尤不能不先取富阳。在太平军欲据守杭州,亦不得不先保余杭,而尤不得不先保富阳。且钱塘江自桐庐七里泷以下,地势渐平,江面渐阔,富阳县城背江面山,右阻一溪,形势素完固。故双方对于富阳之攻守,颇为猛烈,不特杭州太平军倾众来会,即嘉兴、常州、苏州之太平军并麇至。宗棠亦发严州驻军及康国器所部益之,争持至半年余,益澧部将熊建益且死之,最后调法国军德克碑洋枪队,用炸炮猛轰,昼夜不绝,太平军乃不支。宗棠初不甚信洋枪队,至是始认识其威力,以后围攻杭州、湖州等城,均利用之。
富阳既克,益澧径进杭州,而以别部取余杭,然其所遇阻力,又如富阳。太平军于余杭与杭州之纵横四十里间,满布营垒。于是先之以国器、喻义,继之以明亮、声恒,再继之以昌濬各军,亦历时半年余,终不获克。
太平军失杭州省城后,更不振。于是声恒、大春等取武康,连升取德清,而石门太平军自逸。刘璈取孝丰,生擒感王陈荣,到处势如破竹,已而长兴亦为淮军所复。
以数百万太平军,几拥有全浙之势力,而在宗棠指挥下,以不满三年之时间,摧陷而廓清之,似不能不谓为神速。惟吾人事后检讨当日宗棠军事之成功,不能不谓有得乎两种助力。一为民众之响应。如台州府列县,处州等府若干县之光复,殆全为当地民团所致。严州之光复,有城内居民潜以太平军虚实相告,诸暨之光复,有民团之内应,绍兴之光复,亦有城内居民举火为内应。二为敌人之款附。如因罗埠敌首李世祥之约降,而获进攻汤溪,又以汤溪敌之通款而城遂突陷。因方蒂桂、张茂夫、程为懋等之投诚而复诸暨。因会王蔡元隆之输款而海宁不攻而得。又以蔡元隆进攻桐乡而城敌何培璋亦降服。而淮军之收取平湖、乍浦、海盐、嘉善,并系守城太平军自行反正。(平湖降者陈殿选,乍浦降者熊建勋,嘉善降者陈占榜、余嘉鳌,海盐之降,则为熊建勋所撮合。)至杭州省城陈炳文先遣使诣鸿章约降,鸿章令至宗棠所。已而陈炳文所部被杀,内应已中变,宗棠密知其状,仍报许之,而急督军进攻,城敌自相疑忌,遂为宗棠所乘。自杭州省城陷,而师行所至,各城太平军几无不望风而转,此种情况,为前此所罕有。于以见太平军至此地步,已外不为人民所悦服。内不为袍泽所诚信,其势早成强弩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