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度

国家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强大;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弱小。楚庄王吞并了二十六个国家,开拓了三千里疆土;楚庄王死后,楚国随之衰败灭亡。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开辟了三千里疆土;齐桓公死后,齐国随之衰败灭亡。燕襄王以黄河作为国界,以蓟城为国都,袭取了涿和方城,攻破了齐国,平定了中山国,当时有燕国存在,天下诸侯就重视;没有燕国存在,天下诸侯就轻视;燕襄王死后,燕国也随之衰败灭亡。魏安釐王攻打赵国,救援燕国,夺取了河东之地;全部攻占了陶、魏原来的土地;对齐国用兵,占据了平陆城;攻打韩国,攻克了管地,在淇水下游取胜;在睢阳之战中,楚军疲惫而退;在蔡、召陵之战中,楚军被打败;魏军的兵力遍布天下,威望在文明的国家中传播;魏安釐王死后,魏国就衰败灭亡了。所以有楚庄王、齐桓公这样的君主,楚国、齐国就可以称霸;有燕襄王、魏安釐王这样的君主,燕国、魏国就可以强大。如今这些国家都灭亡了,是因为它们的群臣官吏都致力于使国家混乱的事情,而不致力于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已经混乱弱小了,又都放弃国法而在国外营私舞弊,这就像是背着干柴去救火,国家更加混乱弱小了!

所以在当今这个时代,能够摒弃私心邪念而遵守国家法令的,百姓就会安宁,国家就能治理好;能够摒弃个人的行为而施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敌人就会弱小。所以明察得失并且掌握法度的君主凌驾于群臣之上,那么君主就不会被臣下的欺诈行为所欺骗;明察得失并且掌握权衡标准的君主去处理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会被天下事情的轻重所迷惑。如今如果根据声誉来选拔有才能的人,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相互勾结;如果根据朋党关系来举荐官员,那么百姓就会致力于结交朋友而不寻求通过遵守法令来为国家效力。所以任用没有才能的官员,国家就会混乱。根据声誉来奖赏,根据毁谤来惩罚,那么喜欢奖赏、厌恶惩罚的人,就会抛弃国家的法令,施行个人的权术,相互勾结来帮助彼此。他们不顾君主的利益而在外面结交,来提升自己的党羽,那么他们对君主的忠诚就会减少。结交的人多,党羽多,内外结成朋党,即使有很大的过错,他们掩盖的办法也很多。所以忠臣会无辜地遭遇危险而死,奸邪的臣子会无功而享受安乐利益。忠臣因为无罪而遭遇危险死亡,那么贤良的臣子就会隐退;奸邪的臣子无功而享受安乐利益,那么奸臣就会得到晋升。这是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如果是这样,那么群臣就会废弃法令而追求个人的权势,轻视国家的法令。多次到有才能的人的家门,而一次也不到君主的朝廷;百般考虑私家的利益,而一点也不考虑君主和国家的利益。下属的人数虽然很多,但他们不是尊重君主的人;百官虽然都具备,但他们不是能承担国家重任的人。这样的话,君主虽然有君主的名义,实际上却依附于群臣的势力。所以我说:灭亡的国家的朝廷里没有人(真正为君主效力)。朝廷里没有人,不是说朝廷衰败了;而是大臣们致力于使自家的利益增加,不致力于使国家富强;大臣们致力于相互推崇,而不致力于尊崇君主;小臣们拿俸禄去结交朋友,而不把官职上的事情当作正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君主不根据法令来决断事情,而轻信臣下的所作所为。所以英明的君主用法令来选拔人才,不凭自己的意愿来举荐;用法令来衡量功绩,不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失败的人不能掩饰过错,徒有虚名的人不能得到晋升,有罪过的人不能被免罪,那么君臣之间的是非就会分明,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君主坚持法治就可以了。

贤能的人做臣子,面向北方行臣下之礼,没有二心;在朝廷上不敢推辞卑贱的职位,在军队中不敢推辞艰难的任务;顺从君主的作为,遵守君主的法令,虚心地等待君主的命令,而不自行判断是非。所以有嘴不用于说私心话,有眼不用于看私人的事情,而一切都由君主来控制。做臣子的,就好像是人的手,向上用来修饰头,向下用来修饰脚;遇到冷暖寒热的情况,不能不救助;有宝剑逼近身体,不敢不搏斗。没有偏爱贤哲的臣子,没有偏爱有才能的人。所以百姓不越出乡里去结交朋友,没有百里之外的忧患。贵贱之间不相互逾越,愚蠢和聪明的人都平等地站在一起,这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如今那些轻视爵禄,轻易地离开本国去投奔别国,来选择他们的君主的人,我不认为他们是廉洁的。用欺诈的言论违背法令,违背君主的意愿强行进谏,我不认为他们是忠诚的。施行恩惠,收买人心来博取名声,我不认为他们是仁义的。远离世俗隐居起来,却做出指责君主的事情,我不认为他们是有义气的。在国外出使诸侯,在国内消耗自己国家的力量,等待国家有危险的时候,来恐吓君主说:“与诸侯的交往没有我就不会亲近,怨仇没有我就不能化解。”而君主就相信了他,把国家的事情交给他处理,使君主的名声降低来使自己显耀,毁坏国家的财富来使自家获利,我不认为他们是明智的。这些行为,都是乱世的说法,是先王的法令所摒弃的。先王的法令说:“臣子不要作威作福,不要谋取私利,要听从君主的旨意;不要做坏事,要遵循君主的道路。”古代太平盛世的百姓,奉行国家的法令,废除个人的权术,专心一致,等待任用。

做君主的如果亲自去考察百官,那么时间就会不够,精力也会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去看,臣下就会粉饰外观;君主用耳朵去听,臣下就会粉饰言辞;君主用脑子去思考,臣下就会用繁杂的言辞来应对。先王认为这三种方法都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靠法令,审慎地施行赏罚。先王掌握了治国的关键,所以法令简约而不会受到侵犯。君主独自控制四海之内,聪明机智的人不能施展他们的欺诈手段,阴险浮躁的人不能施展他们的巧言谄媚,奸邪的人没有依靠。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不敢改变言辞;权势在郎中(近臣)的位置,不敢掩盖善事、粉饰坏事;朝廷中的群臣,都直接把微小的事情上奏,不敢相互逾越。所以治理国家的时间绰绰有余,这是君主运用权势的结果。

臣子侵犯君主的权力,就像地形一样,是逐渐发展的,使君主迷失方向,东西方向颠倒了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立司南来确定方向。所以英明的君主使他的群臣不把心思游离于法令之外,不在法令之内施行个人的恩惠,一举一动都不违法。法令,是用来制裁过错、禁止营私舞弊的;严刑,是用来贯彻法令、惩治臣下的。威严不能旁落,权力不能与臣下共享。威严和权力共享,那么各种邪恶就会显露出来;法令不被遵守,那么君主的行为就会有危险;刑罚不果断施行,那么邪恶就不能被战胜。所以说:技艺高超的工匠用眼睛估量就能符合墨线的标准,然而必定先要用规矩来衡量;智慧超群的人迅速行动就能把事情办好,必定要以先王的法令作为准则。所以墨线拉得直,弯曲的木头就会被砍削;水准器平正,高出的部分就会被削平;把秤悬挂起来,重的就会增加,轻的就会减少;设置了斗和石的量器,多的就会减少,少的就会增加。所以用法治来治理国家,不过是依法行事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线不向弯曲的地方倾斜。法令所施加的,聪明的人不能推辞,勇敢的人不敢争辩。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善行不遗漏平民。所以纠正君主的过失,责问臣下的邪恶,治理混乱、决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人民的规范,没有什么比法令更好的了。约束官吏、威慑百姓,消除淫逸怠惰,制止欺诈虚伪,没有什么比刑罚更好的了。刑罚严厉,人们就不敢凭借高贵的地位来轻视低贱的人;法令审慎,君主就会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君主受到尊崇而不被侵犯,那么君主就会强大并掌握治国的关键,所以先王重视法治并把它传承下来。君主放弃法治而任用私人,那么上下就没有区别了。 fFcDP+REPFKFztPWGGgHyNmee7dxxedmDh8PnWozaBlnNTtCZOkc7C5kKjizU71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