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北大的精神追求与人文修养

学生: 您认为北大是怎样一所学校?它之所以能成为无数青年向往的高等学府,凭借的是什么?

叶朗: 北大是我们全国青年向往的地方。有人说现在北大不行了,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认为北大依然是一个很好的学校,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觉得,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文化担当。

我经常跟北大的同学们引用冯先生的一段话:“人类的文明,就像一笼真火,几千年不灭在燃烧。它之所以不灭就是因为古往今来对人类文明有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他们都是呕出心肝,用自己的脑汁作为燃料添加进去,才使火不灭。”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呕出心肝?冯先生说:“他是欲罢不能。就像一条蚕,它既生而为蚕,就只有吐丝,‘春蚕到死丝方尽’,它也是欲罢不能。”这话说得非常好。“欲罢不能”就是人生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一种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有限意义的超越。我们知道每个人个体生命的存在在时间、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这种“欲罢不能”就是对有限存在与有限意义的超越。这是一种生命力、创造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我觉得“欲罢不能”这四个字就可以用来概括我们北京大学的一种人文传统和人文精神。这是对中华文化、人类文明的献身精神,对个体生命有限存在、有限价值的一种超越,对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我们人类社会有物质的追求,我们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子、要生活得富裕,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精神的追求。我觉得我们北京大学的传统里就有这种精神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大家会说这个人很庸俗;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精神追求也会很危险;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就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坚守一种文化的使命,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要靠我们来这些大学来传承。

为什么全国多少青年向往北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大具有一种深远的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这也是决定了北京大学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特殊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珍惜的,我们要来维护这一种传统,要来发扬这种传统,不能让它中断。

学生: 在您看来,我们北大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哪里呢?

叶朗: 在我看来,我们北大这种精神追求就体现在我们北京大学一批大学者的身上。我们这期茶座举办的这个地方是燕南园56号,它原来是燕京大学教授住的地方。当初,这个房子是由一个美国建筑师按照当初最好的美国住宅标准设计的,燕南园里大概二十几栋房子,每一栋都是不一样的。这些房子在当时可是很高档的,每一栋房子都有独立的供暖系统,还有壁炉,据说门窗也是从美国买来的。冰心和她的丈夫吴文藻以前就住在这里。解放以后,北大就搬到燕园来了,这个地方就变成我们北大教授住的地方。除了燕南园,北大也有一些教授住在燕东园。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一栋是56号院,是我们当年的校长、物理学家周培源先生住的地方。前面56号院的对门是冯友兰冯先生住的地方,那里有三棵松树,所以叫做三松堂。隔壁55号院是哲学家汤用彤先生住的地方。在这边是冯定先生住的地方,他也是个哲学家。那边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住的地方。在这里生活过的还有地理学家侯仁之,他对北京市的地理是最熟悉的,写了好多书。还有我们的马寅初马校长住的地方。还有翦伯赞先生、朱光潜先生、林庚先生——他是中文系的教授,是诗人,等等。一些理科的教授,我不太熟,也住在这个地方。这些教授住在燕南园,正是这些教授,这些大师,构成了北大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就是朱光潜朱先生的例子。朱先生是美学家,朱先生的身上就体现了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朱先生对中国美学有一个不朽的贡献,就是他翻译了很多经典的西方美学著作,比如说黑格尔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一共三大卷,四大本,朱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翻译了一卷出版;还有两卷他翻译了一部分。当初周恩来总理就说,像黑格尔的《美学》这样的著作,只有朱光潜朱先生来翻译,才能使人愉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很难翻译,这个“很难翻译”不光是语言的问题,因为黑格尔的《美学》涉及面很广:西方的哲学,历史,文化,艺术……如果不懂这些东西,翻译起来就很难。翻译这件事,一是要对西方的语言很熟悉;另外还有个很重要的条件(一般我们不注意)就是你要对本国的文字把握得好。朱光潜是安徽人,受到桐城派文学传统的熏陶,所以中文修养非常好,文章写得非常流畅。我们看很多翻译的作品,读起来不流畅,除了翻译者对西文掌握得不是很好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文也不太好。

德国有一个教授叫顾斌,他是一个汉学家,也是我的朋友。他翻译《鲁迅文集》,也编《中国文学史》,他对中国文学史有深入的研究。有一次我跟他聊天,他谈到对于中国一些书籍的德文译本,他说东德的学者要比西德的学者翻译得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德的学者对德国的历史批判较多,因而他们对德国的文化、语言不太看重;而东德的学者依然比较看重德国的历史文化,德文也一直很好,所以东德的学者德语方面的修养要比西德好,翻译自然也做得好。这个例子就说明,翻译对于译者而言不仅外文要好,还有具备本国文化的修养。 SW0pxzeEYmw9HgI8E8YTBgb+NIC+vsVFWrmeyCHhQRyfUIrz+eA/ACuhwWzKUe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