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民国时期若隐若现的人。他叫蔡锷,你肯定知道他的名字,却又未必知道他具体干了什么。更多人知道他和一位风尘女子的爱情故事,却未必知道,他是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

1

1915年11月18日这一天,是日本客轮“山东丸”号开船的日子。

这艘往返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客轮,今天将于天津码头起航。这一天,船上多了一名特别的旅客。

说是特别,这位旅客30岁出头的样子,其实和一般人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他去日本的目的,也并非惊天动地,也就是去“养病”而已。

但这确实是一位特别的旅客。当他离开北京前往天津的时候,袁世凯的“首席谋士”杨度就赶紧提醒:“此人一去,无异纵虎归山,放鱼归海,从此我华无宁日矣!”

此人,就是蔡锷。

蔡锷

2

蔡锷,1882年12月18日出生,湖南人。从小聪慧的蔡锷,12岁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梁启超。很多人知道蔡锷是一名军人,却未必知道他是梁启超的弟子。

蔡锷从上海的南洋公学(现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的前身)毕业后,17岁赴日本读书。就和那个年代无数的青年学子一样,蔡锷发现,读书改变不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于是在学成回国之后,于1902年二赴日本,就读于一所孕育出一批改变中国国家命运人士的日本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虽然蔡锷和同学蒋百里等名列毕业生前三名的故事无从考证,但他、蒋百里和张孝准被称为“士官三杰”却是公认的。(蒋百里的故事参见《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

蔡锷后来说,自己去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目的,是觉得那时的中国,不缺少知识分子,但缺少优秀的军人。于是,他就要去做一个能拯救中国的优秀军人。

3

蔡锷这辈子,一共做过两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在云南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

1904年,蔡锷从日本学成归国之后,立刻成为各省争抢的对象——各省都需要能训练新军的人才,更何况是留日学生中的佼佼者。

蔡锷先是在广西干了5年,做了不少军校的校长,其中包括广西陆军小学堂。这个学堂第二期有一个学生,在开学报到时迟到了10分钟,蔡锷坚决不允许他入学。这个学生只能来年再考,考上了第三期。

蔡锷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照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的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指挥著名的台儿庄战役的桂系首领李宗仁。李宗仁后来回忆起蔡锷时说:“我们对他敬若神明。”

1911年初的时候,29岁的蔡锷已经做到了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的协统(旅长)。蔡锷没有参加同盟会,但一直和同盟会暗中联系,并明确表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参见《一根香烟点燃的革命》)。蔡锷随即践行诺言,于10月30日在云南发动起义,推翻了当地政府。不要小看蔡锷当时这个“协统”。武昌起义,其实是一群班长、排长和连长搞起来的,搞成功后,大家请出黎元洪做都督,黎元洪当时也就是个协统。

革命成功后,蔡锷把当初请他到云南做军务的云贵总督李经羲礼送出境,然后自己就职云南都督,开始大展拳脚。蔡锷上台后,换掉了一批光说不做的人,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

蔡锷在担任云南都督期间,两次带头减薪,月俸由600元减到60元,只相当于一个营长的月薪,当时在全国闻所未闻。蔡锷的弟弟从湖南来投奔他,想谋得一个职位,蔡锷认为这样不好,给了弟弟20元旅费,让他自己回家。

一时间,云南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后,就惊动了一个人。

4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蔡锷擅长下围棋,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最精彩的博弈,是与袁世凯的真人对决。

根据《蔡锷年谱》,蔡锷和袁世凯认识,是在1906年,也就是蔡锷从日本留学回来之后。但根据蔡锷的老师梁启超透露,蔡锷当年想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湖南的亲戚只出得起2毛钱,蔡锷去汉口的亲戚那里借到了6元钱,直到到了北京,才借到了1000元钱,而给他这个钱的人,就是袁世凯。

梁启超说,这是蔡锷在东京亲口告诉他的,想来应该不假。由此可见,袁世凯应该是蔡锷的“恩公”。

蔡锷一度还是敬佩袁世凯的——这也很正常,放眼当时的中国,无论资源还是能力,无人能出袁世凯之右。1912年1月,蔡锷曾在电文中称赞袁世凯“宏才伟略,群望所归”。

而袁世凯也相当看好蔡锷。他曾这样评价当时的几位最杰出人物:“孙氏(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黄兴)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

请注意,袁世凯用的是“精”和“悍”两个字。后来蔡锷对袁世凯的行为也基本上没有脱离这两个字。袁世凯识人,不可谓不准。

1913年10月,袁世凯调蔡锷赴京。

按照目前的说法,袁世凯不放心蔡锷拥兵远在云南,所以调入北京“软禁”。

蔡锷在北京的两年,袁世凯表面上对他礼遇有加,先后给了他一连串的官衔,如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还几乎每天召见,说是磋商政要,其实是防他有变。袁曾对亲信曹汝霖说过蔡锷“有才干,但有阴谋”,其中就有“槛虎于柙”之意。

这固然是袁世凯调蔡锷到身边的一大目的,但从袁世凯对蔡锷的赏识来看,并非是完全不想用他的。民国著名记者陶菊隐在《蒋百里先生传》中说,袁世凯“心目中的军事新人物,陆军总长一席以蔡松坡(松坡为蔡锷的字)为最适宜”。

而蔡锷之所以肯离开自己的基地云南赴京,还是怀着一腔热血的——用梁启超后来的话说,蔡锷有点“抱有幻想”。蔡锷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袁世凯的私心,但还是,希望借袁世凯之手,建立起中国现代化的国防。

但是,袁世凯还是让蔡锷失望了。

如果说袁世凯对蔡锷的种种建议置之不理只是让蔡锷失望的话,那么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就超出了蔡锷对袁世凯的认知底线。

更让蔡锷没想到的是,袁世凯居然准备开历史的倒车——自己当皇帝了。

5

袁世凯称帝时蔡锷的态度,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热点。

1915年8月,袁世凯称帝之前的准备运动已经到达最高潮,全国各省的督军签名“劝进”,在那份劝进表后面,当时被袁世凯封为“昭威将军”的蔡锷,是第一个签名的。

蔡锷为什么要签名,后来又为什么反对袁世凯称帝呢?

当时的劝进表(部分)

有人曾说,蔡锷出尔反尔,是在“投机”。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拥有全国最高统治权力的北洋系,并没有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声音(虽然段祺瑞、冯国璋等私下里是反对的),而蔡锷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冒有极大风险,而蔡锷反袁时又不是墙倒众人推,有何“机”可投?

那他当时为什么要签名呢?

还是要设身处地去想,从蔡锷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看。作为袁世凯身边被牢牢看管的人,坚决不在一份明显就是要大家表忠心试态度的表格上签字,后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关键的细节。劝进表的签字,发生在1915年8月25日,而就在8月24日,蔡锷搭乘火车,从北京前往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密谋了一整夜。

梁启超故居陈列馆,梁启超与蔡锷密谋反袁的蜡像

如果真心准备签名,蔡锷为何要紧急前往天津,去找坚决反对帝制的老师梁启超?梁启超在1922年的《护国之役回顾谈》中,透露了当夜密谈的结果,蔡锷认为:“若不把讨贼的责任自己背在身上,恐怕中华民国从此就完了。”

由此可见,在劝进表上签字,应该是蔡锷麻痹袁世凯的第一步。

6

说到蔡锷与袁世凯的周旋,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女性的名字:小凤仙。

在民间传说中,蔡锷与小凤仙的缠绵故事一直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写成小说,拍成电影,口口相传。

遗憾的是,蔡锷与小凤仙认识是真,但真说如何要好,恐怕未必。

根据小凤仙1951年拜见京剧大师梅兰芳时做的自我介绍可知,她当年遇见蔡锷时,只有16岁。一个胸怀大志的将军,与一位16岁的少女一起共谋大事,想来也不太现实。

蔡锷在袁世凯称帝之后,确实开始流连于烟花柳巷,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小凤仙。有人说,蔡锷这样做为的是麻痹袁世凯。但袁世凯是何等精明之人?他会相信素来严于律己的蔡锷,突然开始声色犬马?那样未免也太低估袁世凯了。

小凤仙

所以,蔡锷去青楼不假,但主要是用来表态的:你称帝便是了,我不管,总行了吧?对袁世凯,做戏不能做得太过,这点蔡锷很清楚。所以要说他和小凤仙有真正的灵魂契合,并不见得。

据蔡锷长子蔡端后来回忆,他的母亲潘夫人(蔡锷的小妾)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这个回忆至少说明两点:蔡锷是和家人一起看戏的,以及,蔡锷和小凤仙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至于蔡锷脱离袁世凯的控制,被传是小凤仙鼎力策划协助,这恐怕又高估小凤仙的能耐了。事实上,蔡锷的脱逃是一步步精心计划过的:先是离开北京到天津,然后从天津想办法去日本,然后从日本去上海,取道香港去越南的河内,然后再返回自己的基地云南。

蔡锷夫人潘蕙英

绕这么一个大圈,需要精密的计划和接应,小凤仙恐怕是无能为力的。

1915年11月18日,也就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是蔡锷逃脱袁世凯控制的最关键一步,那就是离开中国本土,取道日本再回云南。

先是离开北京,然后再离开天津,然后再绕回云南,蔡锷就这样一步步,让袁世凯亲手放走了自己。

说蔡锷“精”,一点不假。

7

然后,就是蔡锷的“悍”了。

1915年12月19日,历尽艰辛,蔡锷终于抵达昆明,开始做他人生中第二件大事:起兵反袁。

现在我们之所以记住“蔡锷”这个名字,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蔡锷是起兵讨伐袁世凯的第一人。

一句简单的话,背后其实是极大的分量。

蔡锷起兵之时,是袁世凯正式称帝的两周后。当时虽然全国骂声一片,但多半都只敢在肚子里骂——袁世凯掌握着全国的军权,手下的北洋系悍将如云。当时的情景,有点像是一群半大不小的少年,围着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少年们聒噪:揍他!揍他!可谁也不敢先动手。

蔡锷是第一个挺身而出的人。

1915年12月22日晚,蔡锷和另外37人歃血为盟,立下誓言:“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12月25日,蔡锷和云南督军、他的学弟唐继尧一起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表示“拥护共和,反对帝制”。誓师之时,蔡锷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我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

而袁世凯根本不敢相信,世间怎会有蔡锷这样的人,不为自己的私利和地盘,居然是“要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于是两军开战。

按照事先计划,1916年1月,蔡锷率领的滇军第一军开始进攻四川。这是蔡锷第一次领兵作战,却也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在后方唐继尧不发饷、不增援的情况下,面对近10万北洋军,蔡锷不足万人的部队从1月打到3月,基本歼灭了北洋军主力第七师。

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中一场关键的纳溪战役中,蔡锷护国军麾下的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勇猛异常,率兵拿下了这场关键战役。那个支队长,叫朱德。

朱德后来回忆当时看到蔡锷时的情景:“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

当时的蔡锷,因为患有肺结核,又加上长期劳累,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以当时国内的形势,蔡锷和他的部队其实已经是一面旗帜,只要旗帜不倒,那些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人,就敢站出来。

1916年1月27日,在蔡锷的护国军与北洋军鏖战的时候,贵州响应,宣布独立。3月15日,广西响应,宣布独立。蔡锷趁机大举反攻,连战连捷。北洋军最终只能签订停战协议。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去世。

8

早在护国战争期间,蔡锷就表示:一旦战争胜利,自己将辞去一切职务。

他也正是这样做的。袁世凯去世后,继任总统的黎元洪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不久后蔡锷即辞去了所有职务。从这个角度看,说蔡锷反袁是“投机”,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蔡锷没有图谋任何利益。

不过,那个时候,蔡锷的身体也确实承受不住了。1916年9月,蔡锷的肺结核已感染到喉部,话都不能说了,只能东渡日本治疗。只是蔡锷病入膏肓,日本的医生也无能为力。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锷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4月12日,蔡锷遗体荣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

蔡锷,成为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国葬的人。

1917年,蔡锷将军的灵柩从日本运抵中国上海的码头

馒头说

曾有人说,蔡锷很“善变”。

比如他对袁世凯。1912年1月12日,蔡锷在给黎元洪的电文中赞扬袁世凯“宏才伟略,群望所归”,但两周之后,因为袁世凯试图召开“国民会议”商讨有无君主体制可能的时候,蔡锷又称他为“袁贼”,准备兴兵讨伐。但等到袁世凯逼退清帝,承认中华民国,蔡锷又发电祝贺他“群望所归”。当然,更不要说他之后的反袁了。

还有对国民党。蔡锷一直拒绝加入同盟会,但在辛亥革命期间,坚决支持同盟会,并且自己投身革命,促成云南独立。然而,在袁世凯被怀疑暗杀宋教仁之后,蔡锷却又坚决阻止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用兵,认为应该遵守《临时约法》,由参议院弹劾,而不是动不动就用武力解决。更不要说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蔡锷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认为这样只会导致国家支离破碎,生灵涂炭。所以在江西、广东各省宣布独立后,云南都督蔡锷反而宣布中立。

是蔡锷善变吗?恐怕不是。他的种种“变”的背后,其实是有一个核心的“不变”,那就是:对这个国家有利的,我都赞成;对这个国家不利的,我都反对。

纵观民国历史,像蔡锷这样不党不群、不要地盘不拉军队的将军,真的找不到第二个。而偏偏就是这个只念国家、不念私人的将军,对中国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据说,蔡锷在日本医院临终时,看到了窗外日本刚配备的飞机的训练,深受刺激。他对身边的蒋百里说:“我早晚就要和你分手了。我们建设国防尚未着手,而现代战争已由平面而转立体,我国又不知道落后了多少年。”

而他对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也深感遗憾:“我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做更大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据身边人回忆,蔡锷的遗嘱是口述的,全是关于国家大事,没有一句涉及家里。

2016年,是蔡锷逝世100周年。

有时会想:将军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后来又会怎样? hL6GjPy2dn9uwviCo8ORyTlvlfru4I74mkGV54AhY/CuSEX9OVixmRmEOGOVPX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