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激情后是空虚,大战后催生反思。1933年,海明威出版震撼文坛的作品《胜利者一无所获》( Winner Take Nothing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光明是山峦、海洋、森林、阳光;黑暗是战争、冰山、饥荒、寒冷。海明威站在半明半暗的门口,带着读者张望人性干净明亮之处。同时代的人以为,《胜利者一无所获》见证了海明威创造力下滑,因为此书与他上一本刚刚大卖的《战地春梦》( A Farewell to Arms )类似,都是质疑人类战争赢家通吃的逻辑。海明威认为战争胜利者丢失了人类最美好的那些事物:爱、善良、洁净、次序等,胜利者一无所获。

在书中,海明威大写特写空虚:“有些人生活着,但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知道一切都是空虚、空虚、空虚。我们的空虚就在空虚之中,空虚是你的名字,空虚是你的国度;你是空虚中的空虚,就像空虚本来就出在空虚中一样。”海明威嘲讽地望着空虚的人类。这一年,海明威三十四岁。之后他并没有如同人们期望的那样,创造力下降,而是用一部又一部佳作证明了自己。十九年过后,在他五十三岁时,写出了巅峰之作《老人与海》,并在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人惋惜的是,海明威在荣获诺奖七年后,自杀了结一生。

不在空虚中胜利,就在空虚中败退。海明威留给读者一个难解的时代谜题。在1975年国际笔会上,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指出:时代流行空虚感——一种对生命存在无从把握的感觉。如果说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弗洛伊德——人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如果说人们不再相信阿德勒——活着就是不断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的过程,为什么当人们意识到人不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人不是自卑的动物之后,反而会陷入深深的空虚感之中呢?幸福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依然是1975年,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给出了一个创新的答案。他是1934年生人,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远在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前,他对一个问题颇有兴趣:为什么人们会专心致志,浑然忘我?那时,他还是位年轻的心理学博士,通过对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等角色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心流(Flow)。之后,他在“心流”概念基础上,创建了人类的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理论。当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心流自然地成为积极心理学的基石。如果说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人类幸福的秘密,那么心流漂亮地回答了:你当下的快乐是什么样的?

什么是心流?按照技能、挑战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人们的常见行为模式总结为下图中所示的八种。心流处在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理想区域。当你心中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你的技能可以初步胜任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开始投入心力,你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你做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你会体验到人类最美妙的感觉——心流。反之,在低挑战、低技能那样的区域是焦虑、冷漠、厌倦……

如果用心流理论来看海明威,也许我们更容易理解他。就像契克森米哈赖教授在本书中所说的一样:

“近年来有很多人指出,诗人与剧作家往往是一群严重沮丧或情绪失调的人,或许他们投身写作这一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受精神熵干扰的程度远超一般人;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写作跟其他心流活动一样,可能会上瘾,也可能构成危险:它强迫作者投入一个有限的体验范畴,抹杀了采用其他方式处理事件的可能性。不过,如果把写作运用于控制体验,不让它控制心灵,仍是一件妙用无穷的法宝。”

一位骄傲的作家用字与词创造一个令人沉浸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挑战自我。就像海明威一样,三十岁的时候,人们以为《战地春梦》就是他的最高水准了;然而,他又用了二十多年锤炼手艺,直到巅峰之作《老人与海》问世。海明威的大半生,一直用写作催生心流涓涓不断。在这个硬汉世界中,他是唯一的君王。直到有一天,世界失控,沙堆崩溃。

用心流打败空虚,海明威成功了吗?看似没有,为什么呢?心理学家德西的自我决定论也许会带来些许启发。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食物,驱动着你去做事,那么,这些食物有的是惩罚、顺从、诺贝尔文学奖等外在奖赏,有的是兴趣、享受与内在满足。在德西们看来,前者是外在动机,后者是内在动机。

从史料可窥一斑,名誉的确给海明威造成了重压,在他离世前那几年,他完全停止写作。海明威在诺奖演讲时如是说道:“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当有一天,海明威不得不面对创造力下降的事实,这一年,他已经不再是那位三十四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会如何选择?海明威还能成为海明威吗?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多年后,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位伟大作家的传承生生不息。日本出版人见城彻将“胜利者一无所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受海明威影响,见城彻提倡硬派工作,强调以压倒性努力正面突破困境。当你全力争取胜利时,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胜利本身都不重要。

胜利者的奖赏就是自己的兴趣、享受与内在满足。如果没有奖励,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你沉浸于事物本身,这就是心流。就像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所言: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登也一样,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只是在人生攀岩的过程中,海明威真的快乐吗?

认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成为顶级专家,你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与普通练习的不同之处在于:(1)一个定义清晰的目标;(2)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3)即时的、有益的反馈;(4)持续反思和完善。埃里克森对刻意练习能否像心流体验那么愉悦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在工作时,“熟练的人在表现中有时能体验到高度的愉悦状态(即契克森米哈赖所描述的‘心流’),然而,这种状态是与刻意练习相矛盾的……”

同样,契克森米哈赖质疑刻意练习:“对天赋发展轨迹进行的研究认为,一个人学习任何复杂的技能都需要大约10000小时的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可以是很无趣和不愉快的。尽管这样的练习状态时常出现,但结果仍是不确定的。”

回到动机上,我们能更好地调和心流与刻意练习的矛盾。《坚毅》 作者安杰拉·达克沃思认为,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刻意练习发生在技能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技能表现阶段。人们进行刻意练习的动机是提高技能;而心流的动机完全不同,心流的本质是令人沉醉与上瘾的,在心流体验中,你会忘掉时间,并且不在意是否提升了技能。

对于海明威来说,写作是快乐的。1958年,《巴黎评论》采访海明威的第一个问题是:“真动笔写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吗?”海明威回答坚定:“非常”。对于海明威来说,写作同样是痛苦的:“对想当作家的人来说,你认为最好的智力训练是什么?”在同一个采访中,海明威回答道:“我说,他应该出去上吊,因为他发现要写好真是无法想象的困难。此后他应该毫不留情地删节,在他的余生里逼着自己尽可能地写好。至少他可以从上吊的故事开始。”

快乐不快乐,你我只是说着。作为“迷失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告诉我们:人生也是空虚。但在那虚无的人生中,会有一间干净明亮温暖的小酒馆。它来自感官之乐、思维之乐、人际之乐、工作之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那里,你,邀请你的影子,外加月亮,且打来二两心流,酌言尝之。

阳志平
2017年8月 mF0JCDLtWnIopv5aycKTWRq0Lw/mej8E7YGgeU+GN6F3gld71Ff7A1VQ+tAuBZHT



序四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你是否曾经埋头钻研一个问题,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你是否曾经全情投入到一件事情之中,忘记了自己?你是否凭借勤学苦练获得的技能,毫不费力甚至挥洒自如地完成过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如果你没经历过这些,就算你财务自由、各种享受都体验过,你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这些高级经历的体验,叫作“心流”。“心流”,是过去三十年最引人入胜的心理学概念之一,它的提出者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摆在你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他多年以前关于心流理论的名著。

大多数心理学家研究普通人和心理上有点不正常的人,而契克森米哈赖喜欢研究那些优秀的人。经常经历“心流”,就是优秀的人的一个共同特征。

伟大的理论总是日久弥新。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读过很多有关心流的书和研究论文,都是很新的内容。我早就知道心流是怎么回事,心流有什么最新的解释,就好像你就算没读过《国富论》也知道亚当·斯密的思想一样——但是真正读契克森米哈赖这本书,我还是学到了好东西。

契克森米哈赖对“心流”的立意,比后来的学者高得多。

契克森米哈赖那时候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他和研究团队走访了很多科学家、医生、艺术家和普通人,了解这些人的心流体验。他们使用“心理体验抽样法”,通过每天随机选择八个时间点用电子呼叫器指挥受试者填写问卷的方法,获得了超过十万份的日常体验问卷。他们最初是想知道“到底做什么事最幸福”,结果获得了“心流”这个洞见。

所谓“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它的特征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的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凭借那些调查问卷,契克森米哈赖总结了心流的特征和产生心流的条件。这个心流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历经众多心理学家三十年的研究检验,一直存活到现在,而且越来越热门。

现在心理学家已经使用了脑科学的手段,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直接扫描大脑,更直接地研究心流。我们现在的确知道的比契克森米哈赖这本书中描述的多一些。

我们已经知道,心流的前提是我们要主动关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功能,心流的过程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六种激素,不断深入,心流的愉悦感也来自这些激素。心流不再仅仅是人脑这个黑盒子的外部表现,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大脑硬件工作原理的解释。

现在特别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刻意练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2000年以后发展出来的一套学说——可是如果你对比一下“刻意练习”和“心流”,会发现虽然二者说的是两件事,但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心流,可以说是刻意练习的一个结果。

我们还知道,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可能过分强调了集中注意力的好处。新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种对健康至关重要的状态。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大部分时间处于所谓“默认模式网络”,这种状态是发散思维和创新的必要条件。

比如,契克森米哈赖在这本书中提到一位“E女士”,特别强调注意力,一点时间都不愿意浪费。E女士到某个城市出差,自己开会的时候还要让司机去逛逛博物馆,以便能在路上听司机讲讲有什么新收获。契克森米哈赖非常赞赏E女士,因为她每一分钟都过得满足而充实。而后来加拿大学者森舸澜在2014年出版的《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 Trying Not to Try )这本书中同样讲到心流,也提到了E女士的例子,但是对她这种一天到晚紧赶慢赶的生活方式非常不以为然。

但是所有这些后来的研究进步,都不能撼动契克森米哈赖关于心流的最主要论断。

而契克森米哈赖这本书之所以仍然特别值得读,是因为他把心流提升到了更高的位置。

一般学者谈心流,是把心流当成一个最优工作方式。你想在工作中取得好成绩吗?追求心流。而在契克森米哈赖看来,心流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最高级的生活方式。你想幸福吗?追求心流。

心流只是一个方法,它背后更大的逻辑是,你要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我看来,这个态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我们做事的时候并不在乎结果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而是专注于做这件事本身,从中获得乐趣。这句话听着特别像“心灵鸡汤”,但它恰恰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理论!

从心流出发,契克森米哈赖重新定义了什么叫“乐趣”,什么叫“复杂”,什么叫“休闲”,并且最终推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获得的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乐趣,这个状态就是幸福的。

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终点的结果,而是每时每刻点点滴滴成长的过程。成长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儿。成长也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的手段。成长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

除了希望允许我经常不集中注意力之外,我对契克森米哈赖这个理论都能接受。在书中,契克森米哈赖还把这个理论用于工作、休闲娱乐、社交等一系列事情,他旁征博引,把心流和前人的智慧连接在一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漂亮的幸福蓝图。

你幸福吗?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经意地)收获了很多幸福。

万维钢
2017年9月 bTx5UaZyq8GgRSPIt7XVdMCyY69VupMivYOyS3oErbR4soZEezeO4CAhveuTauJz



序五

听见喜悦的声音

余德慧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喜悦可以与笑闹同行,可以与成功相伴,也可以贯穿整体的人生观照。记得民初的高僧虚云禅师,三步一跪艰辛地朝拜圣山,造成咯血断肠。有一天夜里,他自忖必死无疑,就躺在旅舍的床上,任死神带走。突然,有一位茶房不小心把碗摔落在地,锵然一声,对虚云禅师来说,宛若听到宇宙之音,全身百骸一起舒放。我们可以听几百遍打破碗声而毫无感觉,因为我们生活在表层的世界:浅浅的喜悦、浅浅的心情、浅浅地工作着……浅浅地活着。

当本书作者契克森米哈赖教授在写博士论文时,他观察那些社会活动家、艺术家那种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当人们在某种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常会有欲罢不能的趋势——就像中国人常说的:“既然洗了头,能不理发吗?”一个步步攀岩的人,能停在半山腰吗?运动员做了开始的动作,能停下来吗?

虽然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生活在严肃的实证行为主义盛行的20世纪70年代,但依然大胆提出当时学院派学者不敢也不愿追溯的心灵现象——人类的最优体验(the optimal experience)。他的“最优体验”理论比另一位更早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the peak experience)更胜一筹。马斯洛是从人类超越性存在的观点出发,获得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的;这种体验虽然与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的“最优体验”有共同之处,即“忘我”的境界,但起点完全不同——马斯洛是从哲学的超越性出发,含有浓厚的意念论倾向;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从现象出发,提出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为什么会专心致志、浑然忘我?”

当人心中有个目标,又有足够的“巧力”时,他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会在自己可见的范围内,他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叫作“挑战”(或更确切地说,应是“见猎心喜”)的力量,使个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反馈之间形成“立即明晰”的互动,个人意识的注意力被即时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个人意识做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这时的意识状态,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称之为“心流”(flow)。

心流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很窄的互动范围内。以运动员为例,单独运动的田径选手是以目标意志与自己的身体为心流,身体游走于目标意志,或目标意志游走于身体,都会偏离心流,其结果是挫败、焦虑或无味无趣。对峙的运动员则以双方的技能相均衡达到心流。

心流出现时,我们会感受到行动与意识之间融合无间,整个意识的注意力集中在有限的领域,而准确的行动与即时回馈有不断互流的现象。

契克森米哈赖教授指出,几乎人类的所有行动都有心流的最优状态:节庆、阅读、静坐、瑜伽、写作、思考、观景、休闲等。因此,他认为心流是人类普遍生活本质的存在,但是不能把心流视为心灵恒常的现象,更不是“境界”,而是人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瞬间展现的灵光。人若不是苦苦挣扎,最优体验就找不到立足之地。按照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的说法,最优体验是人穿梭于具体的世界与遥远的心智国度间的过程;具体的生活犹如在泥沼中行走,心智的世界则是人类理解生活的灵光。人透过苦涩的生活,尤愿召唤更复杂的心智来理解生活,两者交织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是由简单的认知到“自我”的复杂化,使我们的心灵不再乞求于简单容易的思考,而是进入自我的彻底私密的体验,先完成主体的思考,再回来俯视自己,使自身在生活与意识之间来回地整合。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喜悦”。

这本书提供了各种生活脉络中的“最优体验”——从心流到喜悦,从简单的心灵到复杂的自我,呈现身体与意识之间的最佳心态。如果文化的演化是优胜劣汰,这样的最佳心态是不是人类未来生活的重要风貌呢?本书译者文笔甚佳,流畅易读,亦读者之幸。

余德慧 bTx5UaZyq8GgRSPIt7XVdMCyY69VupMivYOyS3oErbR4soZEezeO4CAhveuTau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