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三

胜利者一无所获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激情后是空虚,大战后催生反思。1933年,海明威出版震撼文坛的作品《胜利者一无所获》( Winner Take Nothing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中,光明是山峦、海洋、森林、阳光;黑暗是战争、冰山、饥荒、寒冷。海明威站在半明半暗的门口,带着读者张望人性干净明亮之处。同时代的人以为,《胜利者一无所获》见证了海明威创造力下滑,因为此书与他上一本刚刚大卖的《战地春梦》( A Farewell to Arms )类似,都是质疑人类战争赢家通吃的逻辑。海明威认为战争胜利者丢失了人类最美好的那些事物:爱、善良、洁净、次序等,胜利者一无所获。

在书中,海明威大写特写空虚:“有些人生活着,但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他知道一切都是空虚、空虚、空虚。我们的空虚就在空虚之中,空虚是你的名字,空虚是你的国度;你是空虚中的空虚,就像空虚本来就出在空虚中一样。”海明威嘲讽地望着空虚的人类。这一年,海明威三十四岁。之后他并没有如同人们期望的那样,创造力下降,而是用一部又一部佳作证明了自己。十九年过后,在他五十三岁时,写出了巅峰之作《老人与海》,并在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令人惋惜的是,海明威在荣获诺奖七年后,自杀了结一生。

不在空虚中胜利,就在空虚中败退。海明威留给读者一个难解的时代谜题。在1975年国际笔会上,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指出:时代流行空虚感——一种对生命存在无从把握的感觉。如果说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弗洛伊德——人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如果说人们不再相信阿德勒——活着就是不断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的过程,为什么当人们意识到人不是由无意识支配的动物,人不是自卑的动物之后,反而会陷入深深的空虚感之中呢?幸福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依然是1975年,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给出了一个创新的答案。他是1934年生人,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远在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前,他对一个问题颇有兴趣:为什么人们会专心致志,浑然忘我?那时,他还是位年轻的心理学博士,通过对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坛高手以及外科医生等角色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心流(Flow)。之后,他在“心流”概念基础上,创建了人类的最优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理论。当积极心理学诞生之后,心流自然地成为积极心理学的基石。如果说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从科学的角度揭示人类幸福的秘密,那么心流漂亮地回答了:你当下的快乐是什么样的?

什么是心流?按照技能、挑战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人们的常见行为模式总结为下图中所示的八种。心流处在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理想区域。当你心中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有一定难度,而你的技能可以初步胜任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开始投入心力,你的注意力被立即的反馈攫住,而环境也逼迫着你做出回应。就像乒乓球高手相互对打,小球成为两人之间意识流动的媒介。你会体验到人类最美妙的感觉——心流。反之,在低挑战、低技能那样的区域是焦虑、冷漠、厌倦……

如果用心流理论来看海明威,也许我们更容易理解他。就像契克森米哈赖教授在本书中所说的一样:

“近年来有很多人指出,诗人与剧作家往往是一群严重沮丧或情绪失调的人,或许他们投身写作这一行,就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受精神熵干扰的程度远超一般人;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写作跟其他心流活动一样,可能会上瘾,也可能构成危险:它强迫作者投入一个有限的体验范畴,抹杀了采用其他方式处理事件的可能性。不过,如果把写作运用于控制体验,不让它控制心灵,仍是一件妙用无穷的法宝。”

一位骄傲的作家用字与词创造一个令人沉浸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挑战自我。就像海明威一样,三十岁的时候,人们以为《战地春梦》就是他的最高水准了;然而,他又用了二十多年锤炼手艺,直到巅峰之作《老人与海》问世。海明威的大半生,一直用写作催生心流涓涓不断。在这个硬汉世界中,他是唯一的君王。直到有一天,世界失控,沙堆崩溃。

用心流打败空虚,海明威成功了吗?看似没有,为什么呢?心理学家德西的自我决定论也许会带来些许启发。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食物,驱动着你去做事,那么,这些食物有的是惩罚、顺从、诺贝尔文学奖等外在奖赏,有的是兴趣、享受与内在满足。在德西们看来,前者是外在动机,后者是内在动机。

从史料可窥一斑,名誉的确给海明威造成了重压,在他离世前那几年,他完全停止写作。海明威在诺奖演讲时如是说道:“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当有一天,海明威不得不面对创造力下降的事实,这一年,他已经不再是那位三十四岁、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会如何选择?海明威还能成为海明威吗?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多年后,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位伟大作家的传承生生不息。日本出版人见城彻将“胜利者一无所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受海明威影响,见城彻提倡硬派工作,强调以压倒性努力正面突破困境。当你全力争取胜利时,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胜利本身都不重要。

胜利者的奖赏就是自己的兴趣、享受与内在满足。如果没有奖励,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你沉浸于事物本身,这就是心流。就像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所言:

“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登也一样,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只是在人生攀岩的过程中,海明威真的快乐吗?

认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成为顶级专家,你需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与普通练习的不同之处在于:(1)一个定义清晰的目标;(2)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3)即时的、有益的反馈;(4)持续反思和完善。埃里克森对刻意练习能否像心流体验那么愉悦表示怀疑。在他看来,在工作时,“熟练的人在表现中有时能体验到高度的愉悦状态(即契克森米哈赖所描述的‘心流’),然而,这种状态是与刻意练习相矛盾的……”

同样,契克森米哈赖质疑刻意练习:“对天赋发展轨迹进行的研究认为,一个人学习任何复杂的技能都需要大约10000小时的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可以是很无趣和不愉快的。尽管这样的练习状态时常出现,但结果仍是不确定的。”

回到动机上,我们能更好地调和心流与刻意练习的矛盾。《坚毅》 作者安杰拉·达克沃思认为,心流是体验,刻意练习是行为;刻意练习发生在技能准备阶段,而心流体验发生在技能表现阶段。人们进行刻意练习的动机是提高技能;而心流的动机完全不同,心流的本质是令人沉醉与上瘾的,在心流体验中,你会忘掉时间,并且不在意是否提升了技能。

对于海明威来说,写作是快乐的。1958年,《巴黎评论》采访海明威的第一个问题是:“真动笔写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吗?”海明威回答坚定:“非常”。对于海明威来说,写作同样是痛苦的:“对想当作家的人来说,你认为最好的智力训练是什么?”在同一个采访中,海明威回答道:“我说,他应该出去上吊,因为他发现要写好真是无法想象的困难。此后他应该毫不留情地删节,在他的余生里逼着自己尽可能地写好。至少他可以从上吊的故事开始。”

快乐不快乐,你我只是说着。作为“迷失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告诉我们:人生也是空虚。但在那虚无的人生中,会有一间干净明亮温暖的小酒馆。它来自感官之乐、思维之乐、人际之乐、工作之乐。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那里,你,邀请你的影子,外加月亮,且打来二两心流,酌言尝之。

阳志平
2017年8月 a0EvSy4SdtzKQ3iReMUbDFp172l6bF5lxFAf9OcdivR+CdQpS/Hu/3Kk8Vjzac9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