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结婚之后,她一直都在默默地为家庭付出,丈夫和两个孩子就是她生活的中心,甚至是她人生的一切。即使条件允许,她也舍不得把钱花在自己的打扮上。
她这般无私奉献了几年,丈夫仍然出轨了,这让她觉得十分伤心。她祥林嫂似的逢人就倾诉,却不知道自己哪里出错了。而她的丈夫说:“我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老妈子式的女人,她把所有的精神人格都活在我身上时,让我觉得很累。”
还有一对朋友圈里公认的模范夫妻,经常结伴旅游,促膝长谈。两人分工明确、待遇平等,一人做饭,另一人洗碗;一人买衣服的时候,也会给另一人买个同等价格的包包。彼此都有自己的爱好,一人不在的时候,另一人也不会觉得太空虚。他们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经常是神采飞扬,没有那种常见的过度付出而产生的怨气,彼此之间倒是有一种老友式的亲切和温情。
是的,在这个年代,当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在增强的时候,那种一味地付出已经不再适合这个社会的发展了。
上一代那种完全依附型和忍耐型的爱,这一代人已经很不适应。因为那样控制和期待交织的感觉,常常会让人觉得负担很重。人要懂得留一点爱给自己,减少那种隐含压力的期待感,对方才会感到安然。
一个人无底限的忍让常常会产生大量的怨气,因为很多人忍让的潜台词便是“我对你付出了这么多,我对你这样好,我比你们都高尚”……他们常常渴望用这种退让来证明自己爱得比对方多,比对方深刻,可是却常常忘了,只有一个人的爱永远难以为继,因为爱是需要两个人互动才能完成的事情。不对等的爱情关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一触即发的伤害,双方都不会快乐。
女人们陷入爱情之中时,常常对对方有着过度的期待和幻想,还喜欢一味地用忍让来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比自己更爱这个男人,若是没有得到同等的证明,她们就会觉得万分痛苦。这是一种不安的心态,是一种在潜意识之中期待对方也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让男人越来越不适应,最终形成了一场追逐与逃离的恶性循环。
电影《前目的地》之中不断轮回的时间悖论,虽然是一种悬疑的表述过程,但是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有着自恋的情绪,只有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需求,也只有自己才能最终满足自己。
一个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人,永远无法在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