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复制我,传播我

人是信息忠实的仆人。

和莫诺的宏观预测不同,道金斯从微观层面对信息的本质和演化进行了更深刻的阐释。在他看来,从基因的演化到信息(思想)的演化,真正的主角是复制因子(replicator),即本书的主题——迷因的属性。

道金斯认为复制是演化的基础,传播是演化的工具,这正是复制因子的基本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核糖核酸不再起作用,生命是由神经元还是电子元件构成的并不是必要条件,甚至无关紧要,复制和传播才是大自然的属性。

他说:“任何生命的演化都是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进行的,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有复制因子。这根本不需要化学进程。”在自己的第一本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他宣称:“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制因子,它就当面盯着我们呢。它可能还处于幼年时代,仍然在一种原始的‘汤’中笨拙地漂流,但它发展演化的速率足以让我们熟知的老式基因望尘莫及。”

道金斯为这种新型的复制因子起的名字就是迷因。他提到的“汤”是我们人类的文化——文化作为迷因的环境和载体;它的传递媒介是我们的语言(信息工具);而它繁育壮大的场所则是我们的大脑——人类的大脑是迷因绝佳的“策划密室”。

新型的复制因子

迷因成了道金斯一生最重要的发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他的很多论断不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迷因的存在。因此,许多人从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开始延伸自己的思考,希望了解迷因究竟如何控制我们的生活,并影响着每个人的未来。

1.大脑中的“迷因池”:

A.思想不仅可以复制,还可以模仿。

B.迷因从一个大脑进入另一个大脑,从而创造思想,影响行为。

C.我们的大脑中都有一个“迷因池”,迷因在其中繁衍生息。

2.迷因的相互竞争:

A.大脑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不同的迷因之间会展开竞争,争夺寄存空间。意识、时间和行为最受迷因的青睐。

B.注意力是迷因最宝贵的财产,也是它们主要的竞争焦点。流行文化和眼球经济不正是注意力的集中表现吗?

C.生存的意志是迷因。人们争夺生存空间和提升生活品质的机会,如工作、商业订单、大房子、绿卡、美丽的女人、长得帅的男人,都在竞争之列。

3.思想的迷因:

A.“迷因池”产生思想;思想不断地兴起,也有可能迅速衰退、消失;原创的和复制的思想在传播中没有区别,不管它们看起来多么伟大,本质上都是信息在“迷因池”中组合而生。

B.信念是什么?比如对上帝的信仰、对皇帝的忠诚、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亲人的依赖,都是信念。它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而不仅是单纯的情感。这种古老的思想在历史、教育、家族、艺术等“迷因池”中不断复制自己,再代代相传。

4.“真实”的迷因:

A.“真实”是迷因的品质之一。迷因从不对自己说谎,就像潜意识从来不会自我欺骗一样。但它们都会欺骗我们的意识。

B.“真实”只会在符合基因的自私性时才能显示出来。比如人们追逐财富的动机和对权力的贪婪,它们会肯定地告诉你应该这么做。

模式化的传播

迷因的传播结果是失控的,就连始作俑者也无法预料,但它的传播方式是有迹可寻的——而且一直如此。“击鼓的人,不知道鼓声能传多远”,这是非洲刚果地区的一句著名谚语。你当然不知道自己制造的声音可以传多远,难道不是这样吗?可是,我们一定知道如何才能击打出让人印象深刻的鼓声——只有悦耳的鼓声才能传得更远。

我们去那些偏远地区旅行,比如埃塞俄比亚、西非、中国的新疆等,那儿有很多奇妙的曲调已经传播了数个世纪。它们听起来都是简短的音符,三两句话的哼唱音调,但却成了当地的标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的共同点便是动听、简短和容易记忆。这就是传播的模式:

它一定是简单的、便于记忆的;

它必须有特殊的寓意;

它满足了某个群体的期待;

它悦耳动听,至少是大脑喜欢的节奏;

它还得符合情理,因为情理正是迷因的一种逻辑;

……

这些特点非常符合人性,信息当然不会放过如此便利的传播方式。迷因喜爱模式化、节奏化的语言,这有利于迷因的传播,也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充分体现。信息也会自我淘汰,它会把难以模式化传播的内容剔除出去,或者对其进行改造。例如,微博上每天都有数十万条140字的箴言,但推到首页的才有几条呢?被埋没的信息不是出于人们的选择,而是迷因自己的选择机制让它们沉下去的。奇妙的是,“适者生存”本身同样是一个在大量传播中变异的迷因,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句话——所有的场合都引用它,并且还衍生出了其他东西,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像“智者生存”“懒者生存”“代码员生存”等。

1.你还记得那些陪你一起长大的流行语吗?

多数迷因只能存在很短的时间,仿佛一朵海面上的浪花,跃起然后落下,消逝融合在迷因池中。但是,当迷因借助一些特殊的工具——纸张、音乐、影视剧、小说等,遇到特定的环境时,它就获得了长久的寿命,成为陪伴我们长大的流行语。

在数字网络急速扩张的今天,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规模和引发的效应都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这样的迷因既可以是一个段子、一个小故事、一种技能,还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种席卷网络和我们现实生活的流行时尚。像“我是来打酱油的”“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都是流行语传播的经典案例。

2.口耳相传的模式。

效果远次于流行语的传播形式是人和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我说一句话,你告诉第三者,第三者继续传给别人……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规模,形成广泛的效应,但它的消逝时间很快。一个小道消息如果不能在第一周引发较大的反响,它会在第二个周末到来前销声匿迹。

口耳相传的形式有一个劣势:大脑对押韵和节律的要求决定了人们只能记住只言片语,或者是比较劲爆的内容。但后者往往又具有时效性,经不起大脑长时间的消费。失去新鲜感后,这样的信息也就出局了。

可以说,模式化传播的基本要求(简单记忆、动听押韵、符合情理和节律等)有助于迷因的进化。正如老虎在森林中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和速度一样,利于生存的特点会在进化中得以强化。

“我相信,当条件合适时,复制因子将创造这种模式化的系统。”埃伦说,“我认为迷因可以运用自己的传播系统和规则,来促进信息的复制和演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事实是埃伦没有说出来的—— 迷因是有意识的行动者 ,它自然会选择能够增强自身利益的传播方式,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信息组合,并为了它自己的原则而战。

只不过,迷因的原则不一定符合我们的利益。

迷因何以成功

这个问题的本质与弗里斯在希腊银行的门口产生的困惑是一样的:“恐惧的迷因何以促成了疯狂的挤兑行为?”一个利于我们思考的角度不是“ 行为 ”,而是“ 需求 ”。“直立行走”的迷因让人类告别树上生活,逐渐进入部落文明,是因为人类需要走出森林寻找食物;“钻木取火”的迷因让人类发现并学会利用火,是缘于人类需要火;“穿衣服”的迷因让人类学会了制作各式各样的衣服,是因为人类的羞耻心及御寒的需要。

在有强烈需求的环境中,迷因的进化和基因一样不可阻挡,它能够作用于周围的世界,推动新兴事物。在一些情况下,它改变了外部条件,和我们形成了良性互动。这恰好是迷因积极的一面。挤兑行为的背后依然是需求,人们对银行倒闭的恐惧和对金钱的需求,决定了短时间几百万希腊民众冲向银行提取现金的举动,从而引发了社会震荡。

1.和基因的分道扬镳。

正如上面所说,有一些迷因对人类显然是有好处的,像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人工呼吸的抢救知识。但迷因的成功和基因大不相同,它们不是一回事。基因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人类的壮大,它努力保护人类的生存,迷因的复制却可能伤害到人类,比如病毒、战争、邪术、极端宗教和金融危机。

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Germs,and Steel)一书中,用一个动物细菌的例子列举了一些有害迷因是如何戕害人类文明的。

有些成年人会从我们的宠物那里得到传染病,儿童得到这种传染病的甚至更多。这种病通常是一种小小的“不舒服”,但有些也会发展成严重的大病。整个近代史上人类的主要杀手是天花、流感、肺结核、疟疾、瘟疫、霍乱和麻疹,它们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奇怪的是,引起我们人类的流行疾病的大多数病菌如今几乎只局限于在人类中流行……

关于病菌的历史作用的最让人畏惧的例子,来自随同哥伦布1492年的航行而开始的欧洲人对美洲的征服。尽管杀人不眨眼的西班牙征服者杀死的印第安人不计其数,但凶恶残忍的西班牙病菌杀死的印第安人却更多。为什么这种可怕的病菌在欧洲与美洲之间的交流是如此不对等?为什么印第安人的疾病没有大批杀死西班牙人并传回欧洲、消灭掉欧洲95%的人口呢?……

因此,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人类历史最广泛模式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请想一想艾滋病吧,那是一种传播速度非常快的人类疾病,但似乎是从非洲野猴体内的一种病毒演化而来的……

为什么有些细菌的演化是为了让人类生病,有些细菌在我们体内却起到保护肠道、有助健康的作用?把细菌划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的迷因是什么?在这里,迷因和基因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失控》(Out of Control)一书中,凯文·凯利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迷因继承了基因的复制逻辑,但发展出了独立的演化体系。

戕害宿主的迷因遍布我们的生活,它甚至完全违反基因的命令——它可以战胜基因的自私性。比如,怀揣炸弹去攻击美军岗亭的自杀式袭击者的动机是什么?这才是最有意思的话题,“在天堂得到回报”的迷因就是用这个理由说服基因的吗?我们也许能够从本书的第九章中得到答案。

2.简单的模仿——越简单越有效。

迷因首先是简单的模仿行为,它只需要很简单的模仿行为就足以复制和传播任何信息。这就是它为什么能够成功。它甚至不需要语言,也不需要声音。比如,早在没有文字沟通的原始社会,一切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就已经开始了代代相传。一个人学会生火后,其他人可以通过模仿迅速将其传播到附近的部落;制造工具的技术也无需写成一本书,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就会很快习得并把它传播出去;模仿其他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更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

越简单的迷因越有效,模仿难度决定了迷因的传播效应是大还是小。当语言出现以后,文化随之出现。这时,迷因的传播就不再只靠模仿这一种方式了:语言催化了文化,同时也帮助迷因超越了纯粹的模仿,使它能够通过抽象化和编码的工具获得复制和传播。为什么大量的成语都出现在古代?为什么绝大多数神话故事都出现在人类文明早期?因为那是迷因借助语言进行传播演化的高峰期——它形成了人类对数千年前的自己童年时代的印象。

3.情绪的感染——情绪可以带来爆炸式的信息传播。

1730 年,英国诗人詹姆斯·汤姆逊写道:“凭借彼此相望的目光,恐慌在人群里传染。”恐慌是一种能够传染的“疾病”,而制造恐慌情绪的主体就成了迷因。迷因无比喜爱情绪,因为 情绪(群体性癔病) 往往可以产生爆炸式的传播效果,它能制造、推动流行,能造成股市的疯涨或暴跌,能引发战争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能引领人类社会的风潮。

还有什么比情绪更能吸引人的呢?迷因化身为一段美丽的曲调,让人沉醉其中,满大街都是这张唱片的歌声;迷因变成一种习惯、一个手势,希特勒的举手礼让那个时期的德国人为之癫狂;迷因寄宿于玛丽莲·梦露的笑容和她飞舞的裙子,那是燃烧着欲望的、富有感染力的火焰,感染了整整几代美国人。

前几年,芝加哥有一位街头演讲者伊夫林引起了轰动。伊夫林是心理学博士,在当地开了一家心理诊所。开业之初,他的生意很差,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个顾客。他就跑到街头,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搭了一个台子进行演讲,告诉人们自己的诊所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优势。他说:“我并不在乎有多少人会听到,300个人驻足倾听?这很好,但只有1个人我也不介意。”

情感是决定鼓声能传多远的迷因,至少伊夫林是这么认为的。他把每一次演讲都看作一次敲鼓。于是,随着他深情的演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知识渊博的心理医生。当地电视台闻讯前来拍摄,他的诊所也很快就人满为患。

擅长利用 情绪感染力 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伊夫林的真诚让听众受到了启发,他们会主动将这个信息分享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每个被他感染了的听众都免费替他做广告,这就是分享的力量,更是迷因借助情绪发动的一场“病毒式传播”。

4.病毒式传播。

就像伊夫林打响招牌的故事一样,迷因也是“病毒式传播”背后的推动者。特别是在电子传播时代,迷因成功地把“传染”的特质输入到了各种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中——它已经接手新技术平台的主导权,用信息覆盖了整个世界。

时光回到1981 年,在普遍的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就有人预见到了今天会发生什么。纽约人斯蒂芬·沃尔顿是道金斯的读者和崇拜者,他首次提出了“病毒式语句”和“病毒式文本”这两个术语,并写信给《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专栏作家侯世达,宣布自己的观点。

沃尔顿提出一些可以自我复制的句子(这些句式具有简洁、便于记忆等特点,类似于“复制我,传播我,你便心愿得偿”这样的模式),其中就包括“病毒式文本”这个词。至少侯世达成为了第一个感染者,他很快便在杂志上发布了这个词语。现在,它不仅预言成真,而且疯狂地借助新的传播工具在信息领域和思想的“迷因池”中以指数级的速度繁衍。

当时间来到2016年,人类进入全球性的即时传输时代时,信息瞬间就能抵达这个世界的任意一个角落,迷因的传染性才真正被开发出来——不,是被解开了绳索,释放出了无限的能量。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信息就像病毒一样在人们的或主动或无意识的参与下扩张和膨胀。病毒式的电子邮件、营销方式、视频以及网络广告……互联网平台成为了迷因的最佳媒介,它串联起了每个人,通过网络在人们的大脑中出入自如,调度与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有迷因在对你说:“快,复制我,传播我!” RFYq/4DxmhW2mPcRUGRvAoDRa3yoQbcnZynXUUmE5g/V4cBOkfXrtcbouqdPQH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