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工作这件事儿,平时看它就像一条射线,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规律使然。可心烦时,怎么看它都觉得像夏日里的苍蝇,“嗡嗡嗡”地没完没了。胡小懒,此刻正坐在办公室里愁眉苦脸愣着神,咒骂着工作是“苍蝇”。
他刚刚煞费苦心地结束了一个项目方案,得到了老板跟客户的一致好评,本想再多“飘飘然”几天,可该死的新任务马上又从天而降了,顿时熄灭了他心里那点儿快乐的小火花。
“好烦啊!怎么没完没了?不能让我喘口气吗?”胡小懒满腹抱怨着。
“做完了这个,肯定还有‘接班’的,反正不会有闲着的时候。”胡小懒在加强心理暗示。
“没人心疼我,我还心疼我呢!半个月肯定能搞定,不用着急,先放松放松再说!”胡小懒做出了终极决定。
胡小懒觉得一周的时间够充裕了。毕竟,做创意方案这种事儿急不来,方案真正跃然纸上的时间,半天就足够了,关键是前期的苦思冥想,那才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现在,最重要的是找灵感,可灵感是在放松的时候才更容易产生的!
胡小懒用各种名人的故事安慰着自己,给自己的放松找出充分的理由——牛顿在果园里发呆,无意间看到苹果落地,才发现了万有引力;伽利略在教堂里坐着,无意间看到吊灯像钟摆一样地晃动,用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计算出了吊灯摆动的时间,制作出了“脉搏计”;瓦特无意间看到开水顶开了壶盖,想到了蒸汽的力量,发明了蒸汽机……哈,胡小懒更觉得放松是正确的选择,是爱自己的表现。
等到他为自己的拖延找足了借口,大半天时间过去了。胡小懒多希望自己不忙的时候,时间能走得慢一点儿,可这家伙铁面无私,毫不留情。
吃过午饭后,胡小懒觉得有点儿困,难得清闲,睡会儿吧!睁开惺忪的睡眼,已经1点半了。他决定先看看项目资料,消化一下,好让心里有个大概印象。对胡小懒来说,他最喜欢干的就是这样的活儿,不用太费脑子,悠闲地喝一杯绿茶,享受着阳光,实在太美好了!况且,这点活儿很快就干完了,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想到这里,胡小懒的心顿时雀跃了,还有点久违的小激动。其实,喜欢拖延的人都这样:做事时不是先拣最重要的做,而是拣最容易的做,总把重要的事放到最后。
他想得挺好的,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下午,部门临时决定开会,这一开竟然就是两个多小时!临近下班,胡小懒的资料也没看完。“算了,不是还有晚上吗?带回家得了!”胡小懒收拾好东西,带着资料,走出了公司大门。
晚上,在电视、电脑面前,胡小懒自以为强大的意志瞬间就崩塌了。一转眼就到了12点,资料只在临睡前翻了两页,他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结果,一沓资料被他抱在怀里,相拥而眠了。这一天,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匆匆过去了。熟睡的他可能并未察觉,有一个可怕的、难以摆脱的恶魔——拖延症,已经悄悄盯上了他。
有位哲人曾说过一句精辟的名言:“毁灭人类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告诉他们还有明天。因为告诉他们还有明天,他们就不会在今天努力了。”
歌手兼演员迪恩马丁在歌曲《明天》中敏感地捕捉到了“稍后思维”(later thinking)的精髓。在这首歌中,马丁唱到了一扇破损的窗户、一个滴水的龙头以及其他拖延的后果。他反复唱着一句歌词:“明天马上就到。”词作者非常了解这种经典的拖延思维效果:既然“将来做”总是更合适,于是“现在”就不着急做。
明天,是拖延者们给自己的心理安慰。他们习惯性地把今天要解决的事拖到明天,希望明天一切都会好转。如果说一件事不存在截止期限的话,那么拖延自然是再美好不过的事情,因为总会有明天。可大多数情况下,一件事总会有期限,这就跟牛奶、咖啡有保质期是一样的,你根本不敢也不愿意去错过这个期限,这一刻拖延了,下一刻你就得拼命地找补。
胡小懒也以为明天很美好,把看资料的事全部寄托在明天,可怜的他丝毫不知道——不珍惜今天的人,其实根本没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