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附录一
话说中庸

南怀瑾 原著
刘雨虹 编整

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大概很少听过《中庸》这本书了,如果是中年以上,五六十岁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还会拿来当笑料,甚之,还很感慨地说:中国人就是被《中庸》所误,百年来弄得国家民族吃尽了苦头。但你如果向他请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说不出具体的道理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更谈不上彻底研究《中庸》了。

一般人们所谓的中庸,大概就是马马虎虎,糊涂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现代人用湖南话来说,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话来说,就是捣浆糊,万事得过且过,不必太认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了,那便是中庸之道。比较好一点来说,只要不左不右,应付得过去,自己不做任何确定的主张,但做个随波逐流的滥好人,便是中庸之道了。如果这样地理解《中庸》,这样地用《中庸》,当然就会使人个个成为庸庸碌碌之辈,所谓国将不国,的确是误国之学,实在不值一谈。

其实,《中庸》这本书,只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从此影响并左右了中国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这个历史的故事,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已经有比较简略的交代,不必再说了。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他是曾子的学生;曾子就是承继孔子学问心法的弟子。曾子作了一篇《大学》,子思作了一篇《中庸》,都是传承孔子一系儒家学问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在春秋时代的末期(公元前四八三—前四〇二),他比希腊上古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十几年出世。子思在幼年时期,孔子还在世,所以他曾亲受孔子的教养,后来从曾子那里接受学问教育。所以说,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后来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学生(有说是子思门人的学生)。

子思为什么要著《中庸》呢?我们根据孔子后人所著《孔丛子》一书的记载,子思十六岁的时候(后世疑为六十岁之误,考证难详),到了宋国,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因话不投机,乐朔对他表示不悦,就叫人去围攻他。事情被宋国的君侯知道了,亲自去救出了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说了几句话:“宋君闻之,驾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Wlk8LY39o8NuMjBs1odDs3ainXRg4Pc5oz3Y7W9cT+WofRFghh0ZgfdyG1W3L+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