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年的努力,海峡两岸的和平进程似乎逐渐走进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不光是两党之间长期的隔阂造成的,中间美国的参与也成为和平的一大阻碍。如果没有美国因素,不论是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的难度都会大大降低。而美国一直执着的对这个岛屿倾注着热情,他们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策划台湾独立,就像南北朝鲜一样。但是中国又不同于朝鲜,国共两党对于保持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没有异议的。
两岸的关系有时候就像夫妻一样,可以和好,可以对抗,甚至可以适当的家庭暴力,唯一不可选的就是老死不相往来。台湾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海峡的局势不能冷却,太冷就会导致岛内离心力的增强,就会让美国和台独势力占据上风。所以,在度过了波澜不惊的几年之后,台湾海峡将再一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1958年8月22日下午,久未露面的曹聚仁突然出现在了于声面前,一向风度翩翩闲云野鹤的他此次却也有焦急之状。于声心知不妙,赶紧请曹入办公室。
曹聚仁坐定之后就告诉于声一个天大的秘密:“明日,中共方面将对金门进行大规模炮击,其规模将远远大于上次九三炮战!”
于声也被这个军事秘密震惊了:“先生,如此重大的军事情报您是如何得知?”
曹聚仁坦诚以对:“情报来源不可说,但绝对可靠。我准备将此消息刊登在明日的《南洋商报》上,我建议你尽快通报建丰。只是,措辞和时间要拿捏准,以免惹怒中共方面。”
于声的脑子有点乱:“先生的意思是希望我晚些告诉蒋主任?”
曹聚仁少有的严肃起来:“我猜测此次炮击乃是政治诉求大于军事诉求,所以情报说是炮击而不是进攻。之所以中共能让我知道如此重要军事秘密,必是希望炮击时刻不要伤及太重要的人物,比如美军顾问。也就是说中共要打是一个姿态,但又不能让他们打不着。如果你太早告诉建丰,金门做好防御甚至先发制人,则将破坏中共的计划,不可取。”
于声折服于此人的高论,他表示会按照他的叮嘱办事,请他放心。
曹聚仁告辞之后,于声又仔细揣度了曹聚仁的话,他相信情报是准确的,至于通报蒋经国的时间他决定选择午夜时分,这样既能通知到也不至于金门提前准备太多。不能太晚的原因则是要早于明日上市的《南洋商报》。
于声在办公室里静静的等着午夜时分的到来,他手里早已拟定好了密电内容:据悉,中共8月23日会对金门有炮击行动。这个电报包含的情报可大可小,因为本来金门前线也不太平,小型炮击也是时有发生。
事情的发展却如于声所料,蒋经国办公室的人员直到早上才将电报转给刚上班的蒋经国。而蒋经国虽然从电报的来源判断应该不是一般性的炮击,因为于声那边极少发出军事情报,此次专门发出提醒应该不是小打小闹。但他也无法猜测炮击行动到底多大规模,从电报行文看似乎并没有伴随登陆进攻等消息。结合最近金门前线的报告和国际上美国提供的情报分析,中共目前还没有直接攻取金马的登陆计划。综合考虑之后,蒋经国电告金门防卫司令部总司令胡琏,提醒他注意安全。
此时的台湾国防部部长俞大维正在金门视察,接到电报之后胡琏和他商议,他们也是判断虽然炮击必定会有,但是不会伴随其他军事行动。而胡琏对自己司令部的选址很有信心,他的司令部就在北太武山脚下,由于山体的遮挡此处形成了炮击的死角,所以对于蒋经国提示的安全问题他是很有把握的。
1958年8月23日下午6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开始猛烈炮击金门,两小时内落弹达四万余发,是日落弹数更达五万七千余发,重点集中指挥所、观测所、交通中心、要点工事及炮兵阵地。由于当时正值晚餐时间,突发炮火造成死伤440余人,金门防卫司令部三位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当场死亡,吉星文重伤,于稍后因伤重不治。金防部司令胡琏、参谋长刘明奎与在金门视察的台湾当局国防部部长俞大维均负伤。这就是著名的八二三金门炮战。
胡琏万万没想到的是,解放军炮兵通过大量训练早已突破了炮击死角的障碍,炮战的第一批炮弹就落在了胡琏司令部水上餐厅那里,此时胡琏正邀请俞大维一起吃晚饭,俞大维因为正好在看一个地图耽搁了一下。这耽搁的几秒钟救了他们,已经走出屋外的赵家骧、章杰、吉星文被炸死,而腿还留在屋内的几个人幸免于难。
值得一提的是吉星文这个人,他有两个身份比较引人注目。第一个就是他的叔叔是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吉鸿昌西北军出身,后来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由于和共产党接触被蒋介石杀害。第二个身份就是打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一枪的就是他,那时他正在卢沟桥担任驻军营长。可惜自己最终丧命于海峡一隅。
自这一天起,整个厦门金马前线笼罩在炮火硝烟之中两个月之久,双方你来我往,炮兵、海军、空军轮番出击,造成了第二次台海危机。美国除了向台湾提供了大量高科技武器并出动了第七舰队以外,他们还趁机再一次启动策划台湾独立的计划。
金门炮战开打后,国际间和美国内部的舆论因为担心区域冲突升高为大战,多反对台湾当局坚守大小金门和马祖等外岛,也反对美军介入。9月11日,英国外相塞尔文·劳埃表示,美国协防外岛乃至使用战术性核武显然会有连锁反应的危险,而台湾当局自外岛撤军则可加强其国际地位。9月29日,美国参议员约翰·肯尼迪称美国须防卫台湾,但必须摆脱外岛。新西兰总理WalterNaoh建议台湾自外岛撤军,而由国际间保证其地位,成为一个独立而中立的国家。10月1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台湾当局将众多部队布防在金门不是好办法,但国军不能在敌军压境的状况下撤退。
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飞抵台北与蒋介石会面,杜勒斯表示要突破大陆的炮轰封锁必须动用核子武器,蒋介石最初表示或许可以考虑使用战术性核子武器,但当得知必须动用相当于广岛威力的核弹时,便表示不愿因为使用核子武器以引起世界大战或将美军卷进大规模冲突。杜勒斯指出美军支援金门在政治上的困难与限度,并向蒋介石提出若干条件,暗示台北当局接受“两个中国”的解决方案。
杜勒斯离开后,蒋介石和蒋经国会商,决定与北京接触、降温。以免落入美国人的独立圈套。
这一次的接触任务再一次落到了于声的肩上,蒋经国向于声明确指出如果大陆持续炮击,台湾不得不自外岛撤军,造成事实上的独立,中国就有分裂之虞。所以金马切不可轻易撤退,大陆也不可轻易登陆占领,以免落入美国人的圈套。
重任在肩,于声此次决定单刀赴会直接面见杨林和林风,他不带盛昌富去,不光是转达蒋经国的嘱托,还有一件事就是要给林风讲清楚自己为什么不返回大陆。
在杨林办公室里,于声只看到了杨林,他询问林风去哪儿了。杨林有些不自然的告诉他林风奉命调回大陆了。于声虽然有些落寞,但是还是没忘了自己的使命。他首先转达了蒋经国的电报,请杨林向北京汇报台湾的态度。
在电报发出之后,于声请杨林坐定,向他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台湾海峡目前已经处于分合两可,战和两可的状态。国民党政权的对手不光是大陆中共,还有美国人和台湾本土台独势力。台湾如果不和大陆保持密切的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谈判也可以是炮战,那就很容易失去自主性。一旦台湾落入亲美势力或者台独势力手中,则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分裂就很难避免。”
于声坦诚了自己的态度:“我不走,一可以继续和大陆保持联系,不至于断绝通道。二是可以利用蒋经国的信任打击台独势力。三是可以协助蒋经国抵御亲美势力。如果说以前我的任务是如何快速推翻国民党政权,那我现在的任务则是如何维持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统治。因为目前在台湾内部能够维持台湾不分裂的势力只有国民党。”
于声最后说道:“我想中共中央的想法应该是和我一样的,毕竟现在武力统一的难度由于美国的存在难度很大,和平解决是最可能实现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中共中央知道了我的身份仍不让我回归甚至不让你们主动联系我的原因。为台湾人民计,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计,我留在台湾要比我个人的回归更重要。”
杨林被于声的坦诚感动了,于声在此时能够抛弃党派之争,将自己的未来联系到中华民族的事业上不惜牺牲自己。这样的决绝让他感动。
杨林紧紧握住于声的手:“于声同志,我代表中央谢谢你。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于声拿出一张纸条:“这是我父母在大陆的地址,我无法尽孝,还请您委托组织代我照拂,我不胜感激。”
在各方斡旋下,海峡两岸在两个月之后重新归于平静,虽然之后在个别时间双方仍有小规模冲突,但是大的冲突再也没发生过,海峡的波涛逐渐平息,和平的前景仍是扑朔迷离。
于声即将告别香港,迎接他的是新的职务和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