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代的帝王教育:“日讲”、“午讲”与“经筵”

基于经筵与日讲的内容是培养一国之君所需要的经典知识,明代的帝王教育即便在皇太子成为皇帝之后,依然持续。例如明孝宗皇帝崩逝后,武宗才刚继位不久,大学士刘健等人便向武宗奏请举行日讲,并且在次年二月便开设经筵。也因为有明武宗开设经筵的先例,张居正也奏请尽早开办“日讲”与“经筵”。

紫禁城小知识

经筵

明代“经筵”其实是由一系列典礼规仪构成的教学活动,明朝初年时并没有明确的举行日期与固定的讲学场所。但是随着“经筵”渐次发展出相关的配套措施,到英宗正统年间有了相关的正式规仪。《大明会典》中记载:“国初经筵无定日,或令文学侍从之臣讲说,亦无定所。正统初,始著为仪,常以月之二日,御文华殿进讲,寒暑暂免。”经筵举行日期,是每月初二、十二日,以及二十二日,每月在文华殿举行三次经筵。具体的“经筵讲期”时间,万历元年五月朝臣也议定了一个明确日程。“春讲”固定由二月十二日开始举行至五月初二结束。“秋讲”则是由八月十二日开始举行至十月初二结束。

实行细则上也有相关规定,例如参与成员职务等。礼部负责的大臣为提高皇帝学习儒家经典的效果,也用心设置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大明会典》中详细记载“经筵会场”的布置情况,包括:御座的位置,讲官们所坐的“讲案”位置等。经筵仪式的详细程序在《大明会典》中也有很明确的说明:皇帝御座坐向,进讲官员站立的相对位置,以及经史书籍排放方式,仪式中的赞礼和叩首次序等,都有一定规定成例。

这些课程每天是这样执行的:在“日讲官”开始讲授课程内容前,皇帝先会自行诵读《大学》10遍、《尚书》10遍,之后再由讲官开始授课。待讲官授讲完毕后,皇帝先至文华殿“暖阁”休息片刻,同时阅览由“司礼监”太监呈上的各衙门奏章。而讲官则退至文华殿西厢房。这时皇帝若是对各衙门呈上的奏章有疑问,便可以就近向讲官咨询建议。待批阅完奏章后,再由讲官率领“正字官”辅导皇帝练习书法,端正字体。

书法课程结束后,则要看皇帝当日意愿,决定是否有第二次的课间休息时间。如果皇帝表示不进暖阁休息,便继续学习,讲官们会再接着进行“午讲”。所谓的“午讲”,主要的内容是《资治通鉴》的节要选读,讲官教学任务是用浅白的方式讲述历代兴亡史事,教导皇帝认识其中的兴替道理。如果皇帝对于选读内容有疑问,讲官会再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更为详尽的说明。待“午讲”正式结束,皇帝便会回宫休息,一天的授课至此完毕。

不过,皇帝的一天并没有结束,他还有课后作业需要完成,必须进行课后温习。依照张居正的规划与建议,万历皇帝必须温习当天阅读过的经书内容,并且抽空练习书法,习字一幅。

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皇帝的日常生活作息也有详细规定:皇帝在每日日出时分进用早膳,日讲结束后用午膳。课程安排的进度,依照万历皇帝的例子来看,皇子教育的日程可以说安排得相当紧凑,并且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例如:万历元年正月初五,朝廷就传谕将于正月初七开始日讲课程,就连年节期间也要维持学习的进度。此外,张居正并于万历元年十月初十,呈上奏疏,请求择日举行经筵。张居正在奏疏中呈请次年的二月初二前后,便要正式举行经筵仪式。不只如此,他在组织专业教学团队这一件事情上,也下足了功夫。其中,由万历皇帝首先任命成国公朱希忠担任“知经筵官”,并任命大学士吕调阳担任“同知经筵官”。再任命侍读大学士王希烈为“经筵官分直侍讲”,以及丁士美、陶大临、陈经邦、何雒文和沈鲤等人担任讲读官,这些人都是当时的一时之选。

紫禁城小知识

日讲

所谓的“日讲”是依照着一定规章进行的教学程序,让皇帝可以依照规范的日程与教学内容,熟悉儒家重要经典。教学进度依照张居正参酌明朝历代日讲制定章程,为万历帝拟订的“日讲仪注”。教学内容则以万历帝在东宫时便已经熟读的《大学》《尚书》等经典作为基础。授课日程除了视朝之日可以暂免,大寒、大暑,或有风雨暂停,其余的日子都依照规定,照常进行。 U6uNfMw4Jd373y/OA22+qCCEvcW2SJJ6J4b05wdSI1Vl7C+2t8EbCvYf3/kIXyx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