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之下,清代的皇子教育则重视“国语骑射”,相关的教学务必使皇子们一方面知晓满洲语言,另一方面也能骑马射箭。明清两朝在帝王教育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连教学场所也都不一样。不同于明代在“文华殿”教学,清代在“尚书房”中设立了皇子教育的相关人员建置,由专职的师傅教授皇子文化知识。
根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皇子6岁以上,即要到尚书房读书学习,皇孙、皇曾孙也都比照办理。教学师资方面,则是拣选大学士、尚书和翰林等,同时也选派满洲和蒙古族的大臣、侍卫数人负责教导国语和骑射。乾隆十三年,乾隆帝在《御制宗室训》中更特别强调宗室子弟学习“国语骑射”,并阅读汉文经典与学习诗文的教育内容,安守“读书守分”,让子弟们都能明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基本道理。
乾隆帝更命人将《御制宗室训》录写一份,特别悬挂在尚书房,希望使读书上学的皇子皇孙都能够“触目儆心,敬绍予志”。所谓的“国语骑射”,“国语”指的正是让皇子们学习满语,熟练地使用满族语言文字。
由于满族是由马背上取得的天下,因此除国语外,骑马与射箭的技艺也是皇子教育的重要一环。“国语”与“骑射”可以说是满族文化的根本,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皇子教育的主要内容。
不过,不管规定再怎么详尽,人性总是比较倾向于逸乐闲散。尚书房的教学长久执行下来,渐渐地出现了一些状况,但不同于一般印象,学生总是制造麻烦。尚书房的问题出现在教书的师傅身上。依照尚书房的规定,师傅应当每年春分以后,在每日申正时刻退值下课;每年在秋分后,则下课时间可以提早,于每日申初时刻散馆下课。但是久而久之,尚书房的师傅渐渐开始不太遵守旧日章程办法,上下课时间没有依照规定,只将每日散馆的时刻告知管门太监,登记备案,以便稽核覆查。而管门太监也没有认真询问,将散馆时刻详细登记。
长久下来,日渐懒散的尚书房师傅提早散馆,不按时上下课的事情终于被嘉庆皇帝知道了。
嘉庆十一年十一月前后,嘉庆帝特别颁下谕旨,要求当值的师傅必须依照规定按时上下课,并且由管门太监认真登记,不可随意提早散馆。如果有被发现师傅随意提早散馆,没有详细登记,一经查出,必定严厉究责处罚。《史语所藏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也记录了这则上谕,还有后来尚书房师傅万承风、桂芳和戴殿泗等人被究责议处,罚俸半年的相关记载。
后来经过一年的考核观察,嘉庆十二年十月中旬前后,嘉庆皇帝做出裁示,他认为尚书房师傅戴殿泗“老实无能,本不称师傅之任,今又误班获咎”,谕命师傅戴殿泗退出尚书房,并罚俸3个月,以示惩儆。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嘉庆皇帝更换了尚书房的教师班子,并任命王懿修担任尚书房总师傅。
为人父母没有不为了孩子的教育忧心烦恼的。嘉庆帝即便贵为天子,也免不了要为孩子学习读书煞费苦心。透过乾隆帝和嘉庆皇帝的训令与谕旨,我们可以看到清代皇家教育的特殊内容以及良苦用心。不过其实尚书房的师傅也不容易,一方面要办理公事,另一方面又得教育皇子皇孙,再加上皇帝的特别关心,真是一件费神累人的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