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政治形态”概念的缘起与内涵

“政治形态”是本书的分析概念。虽然这个分析概念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但从中文的译本来看,在马克思的政治理论中,没有这个概念。 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用于分析政治现象的概念有政治形式、政治机构、政治国家、政治上层建筑、政治行为、政治生活、政治结构、政治状态、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政治权力、政治斗争、政治措施、政治关系、政治变动、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政治解放以及政治文明等,但是没有“政治形态”这个概念。在这些概念中,用于分析和把握全部政治生活的概念主要有政治形式、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政治国家、政治状态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政治形式和政治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政治形式”主要指国家的统治方式和制度方式。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中说道:“当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发展到迫切需要变革它的官方政治形式的时候,旧政权的整个面貌就发生变化。”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说道:“我们知道,例如现代欧洲各国的政治形式,都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的。” “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指树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道:“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全部上层建筑”,除了由政治、法律的观点与设施构成的政治上层建筑之外,还包括宗教、哲学等文化精神的因素。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全部上层建筑”中,政治的上层建筑是主导力量,而国家政权机构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这正如列宁所说:“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 显然,从本质上讲,“政治形式”和“政治上层建筑”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来把握政治形式或政治上层建筑,所以马克思主义对政治形式或政治上层建筑的研究,即对政治的分析和研究是科学的,进步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学术研究上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现实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分析与研究,从根本上讲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的,因而他们用于分析全部政治生活的概念,如政治国家、政治形式、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等,虽然都主要是一种静态性的、状态性的描述,但由于有强大的经济分析支撑,所以依然能够对政治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这就意味着,从学术意义上讲,这套政治分析概念属于政治经济学的政治分析概念,对于其它学科的政治分析来说,能借鉴,但不能简单化,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政治分析理论和方法。因此,当我们从政治学出发对全部政治生活进行分析和把握时,就必须有一个既能把握全部政治生活,又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念,为此,本书提出了“政治形态”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理论中,有“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和“意识形态” 这些概念,这些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性概念。意识形态这个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但是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却是马克思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贡献。马克思是为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整体性把握而提出社会形态这个概念的。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在给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比较清楚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概括:“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 显然,在这里,社会形态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与组织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由于“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所以,马克思主义把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基本上等同起来,并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将人类社会发展看作是不同社会经济形态自然演进的历史过程。

显然,马克思用社会形态这个概念描述的不是一个平面的社会,而是一个立体的社会,即一个多重要素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一个活的机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了总结性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在这里,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三者的有机统一。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一个部分。本书的“政治形态”概念正是以马克思社会形态的理论为背景而提出的。

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中,政治作为一个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为政治上层建筑,即体现为法律、政治的观念以及相应的设施。因此,事实上,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中,“政治上层建筑”所表示的是作为社会形态构成的那部分政治及其在社会形态中的地位,因而“政治上层建筑”这个概念不能表达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政治生活的全部。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形态所表达的这种活的机体中,政治尽管是一个被决定的因素,但基于它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依然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它在与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交互作用中,渗透到这些领域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多样的政治生活画面,这些画面显然不是用“政治上层建筑”这个概念所能概括的。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看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作的精彩分析:

现代国家是与这种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现代国家由于捐税逐渐被私有者所操纵,并由于借国债而完全为他们所控制;这种国家的命运既受到交易所中国家债券行市涨落的调节,所以它完全取决于私有者即资产者提供给它的商业信贷。由于资产阶级已经不再是一个等级,而是一个阶级了,因此它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而不是在一个地区内组织起来,并且必须使自己通常的利益具有一种普遍的形式。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的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实际上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须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由于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国家被资产阶级完全操纵,所以资产阶级经济生活就不那么单纯了,愈来愈体现出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情形下,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了,政治生活在许多方面体现在经济生活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如此,其它社会形态也是如此,只是程度和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如果我们从政治学出发,直接把握特定社会形态下的政治生活,就必须在把握政治上层建筑的同时,以政治上层建筑为原点,考察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生的政治后果。“政治形态”概念正是基于这种政治学的政治分析需要而提出的,其具体内涵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下,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形态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政治权力为中轴的政治生活的总和。与“政治上层建筑”概念相比,作为分析全部政治生活的概念,“政治形态”概念不仅是一种静态性、状态性的描述,而且是一种动态性、过程性的描述。

正如社会形态所表达的是由多重要素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活的机体一样,政治形态所要表达的也是由多重要素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活的机体,只不过这个活的机体不是社会机体,而是政治机体。根据政治形态的内涵,构成政治形态的要素主要有政治权力、政治结构、政治过程与政治意识。政治权力是政治形态的中轴。

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是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它直接以经济权力为基础,同时又是经济权力的保障力量,其实质是阶级统治的权力,但为了实现阶级统治的目的,政治权力必须有效地履行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

政治结构,即政治权力的结构形式,具体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和政治权力实现的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为国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治权力实现的结构形式,即政权组织形式。

政治过程,即政治权力的实现过程,具体体现为政治权力在与经济和意识形态互动中实现政治统治的过程,主要围绕着政治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这个核心而展开。

政治意识,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具体体现为政治主体的政治观念与政治认同取向。政治意识一方面来自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来自政治主体对政治现实的主观反映。前者决定政治意识背后的政治精神,后者决定政治意识所包含的具体政治观念。政治主体对政治现实的主观反映,除决定于现实政治状况外,就是决定于政治主体所禀承的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形态,就是政治权力、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和政治意识的有机统一,其中政治权力是决定性因素。当政治权力随着决定它的经济关系发生变化时,整个政治形态也将发生变化。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当社会生存的物质条件发展到迫切需要变革它的官方政治形式的时候,旧政权的整个面貌就发生了变化。” 但是在具体的政治发展中,这种变化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政治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也同时决定了“社会的政治结构决不是紧跟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这种剧烈的变革发生相应的改革” ,它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更有效的作用力量。

从总体上讲,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对应的政治形态,但在具体的社会中,政治形态的具体形式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方面与政治本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同一种社会形态下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而呈现出的多样性密切相关。所以本书所考察的社会主义政治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形态。 xh65sH76k3amj+g/HlK8RoF/t30b1oJkGheOY++9y5EjNNpKhTGlMpcGf38ieI0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