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初期党中央对八路军开赴敌后进入抗战前线的战略构思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十分强调山地游击战。八路军第115师和129师挺进敌后,首先在太行山区展开了游击战争。但是在毛泽东看来,八路军进入平原作战是必然的。一是他意识到日军的深入进攻将带来游击战争的广泛发展,特别是备受日本侵略军屠杀和蹂躏的沦陷区(包括平原地区)同胞迫切期待着能领导他们保卫家园的抗日军队的到来,八路军必然要走出山区伸向平原;二是他看到山区地形条件虽对发展游击战争有利,但资源、人力毕竟有限,平原地形条件虽不如山区,但地域广阔、人口稠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这对扩大抗日力量有极大好处。
但是,八路军能不能在平原展开游击战争,能不能在这里站住脚,这是中央谨慎考虑的问题。当时我们许多同志也存有疑虑。徐向前后来回忆说:“大家脑子里有问号。因为从红军时代起,我们就是靠山起家、靠山吃饭的。在平原地区搞游击战争,干部缺乏经验,信心不足。” 然而,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在广大平原地区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央作出发展平原游击战争的决策起了关键的作用。1937年8月,孟庆山从延安到达冀中,开始组织地方武装,建立河北游击军,10月,吕正操率部也在冀中脱离国民党军队,组织了人民自卫军。冀中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对敌斗争,打开了冀中地区抗日的局面,初步建立了根据地。1938年1月,129师组成东进纵队,出师太行山,越过平汉路,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冀中、冀南地区的实践为其他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随后,冀东及山东也开始了进行平原游击战的尝试。正是在河北平原地区发展游击战的初步尝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使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华北日军主力南下进攻徐州、华北兵力空虚的形势下,果断地作出向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游击战争的重大决策。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致电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等,指出: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面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广大平原地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应立即在河北等地“普遍发展游击战争”。平原游击战争的开展,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