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写修改的过程艰难而漫长

《党史》二卷记述和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的历史。研究和编写《党史》二卷,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目前查找到的文档资料和有关信息简报看,这项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作准备。1991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1921—1949)(2002年修订再版时改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以下简称《党史》一卷)出版后,《党史》二卷(当时称中卷)的编写工作便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从1994年工作启动到2011年初正式出版,《党史》二卷编写修改历时16年,经历了几届室务会,变更了几位编写修改负责人。参加编写修改工作的同志先后有20多位。审读书稿的人数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共有上百人之多,有的专家学者审读过数遍。可以说,这部著作凝结了众多党史工作者的心血。

这项工作自始至终得到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

1994年写作启动后,江泽民同志曾听取专题汇报并作出长篇批示。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对书稿的修改和送审提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意见。在书稿的编写和送审过程中,先后分管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的胡锦涛同志、曾庆红同志、习近平同志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明确要求,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5月、8月,胡锦涛同志、江泽民同志先后对书稿2009年5月送审稿给予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此前,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曾4次送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领导同志审阅。中央领导同志认真批阅书稿,提出了重要意见。

这项工作始终是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室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的。因为这部著作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集体研究成果和职务著作,所以,它涉及的重大问题都是由室务会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的,如该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框架结构,对重大问题的把握、重要观点的阐述、重要修改意见的采纳等。

从整个过程看,《党史》二卷的编写修改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年初至2000年底,共6年时间。这个阶段在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的主持下,由时任室副主任龚育之、石仲泉组织书稿的编写工作。1995年初,编写组提出,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中卷和下卷,先集中力量编写中卷,这一方案经室务会研究同意后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这一阶段编写组提出了编写的指导思想,设计出了书稿的总体框架和编章结构。到1998年底,中卷初稿写作基本完成,于1999年5月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

第二阶段,从2001年1月至2005年7月,共4年7个月时间。在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的主持下,由石仲泉继续组织了2003年1月以前书稿的修改工作,由时任室副主任张启华组织了2003年2月以后书稿的修改工作。这一阶段,编写修改组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这29年历史中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书稿作了修改。这一次的修改,根据室务会决定并报中央领导批准,将书名改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第三阶段,从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共3年时间。在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的主持下,由张启华继续组织书稿的修改工作。为了修改好书稿,编写修改组进一步加强学习研讨,在先后三次征求中央有关领导和众多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书稿作了进一步修改。

第四阶段,也就是最后阶段,从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2年3个月时间,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的主持下,由张启华继续组织2009年10月以前书稿的修改工作,由曲青山组织2009年11月以后书稿的修改工作。这一阶段,编写修改组对书稿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工作。其间,书稿送中央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征求意见,请6位著名专家学者座谈听取意见,送64位中央和国家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学者审读。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修改组集中对书稿进行了四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是2009年10月进行了一次修改;第二次是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编写修改组到北京沙河总政的一个培训基地封闭进行了40多天的修改;第三次是从2010年3月到5月编写修改组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达园宾馆封闭进行了60多天的修改;第四次是2010年11月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八组提出的修改意见作了修改,并进行了最后通校。在整个修改过程中,编写修改组对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对一些重要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加写了结束语,并多次进行史实考订、引文核对、数字核实、注释规范、插图精选和文字推敲等工作。

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龙新民、李忠杰、章百家、吕世光、张树军等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修改意见。2010年9月,经室务会审议后,全书由欧阳淞主任定稿,报党中央批准出版。

先后参加《党史》二卷编写和修改的人员,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有:章百家、张树军、郑谦、张化、孙大力、李向前、杨先材、刘友于、王素莉、庞松、韩钢、傅颐、沈传宝、张保军、邢和明等同志;外请的有:林蕴晖(国防大学)、谢春涛(中共中央党校)、安建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郑惠、李传华、陈威参加了前期讨论并审读了书稿。戴鹿鸣、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苏少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神根等提供了有关章节初稿。

1994年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前,室内一批党史专家为本书的写作做了前期准备工作。室里还有许多老同志和年轻同志在史料查找、校对核实、简报撰写、材料打印运转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书稿征求意见过程中,中央和国家机关、军队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AT5K7KpCGqSo0OZWZ921g1llwr90KqQ+YelyisJI3DVfD1fxd78Aol8SgBWbY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